在宋氏三姐妹中,宋庆龄是个“异数”。
在她的心目中,国比天大。早年她追随孙中山,万难不辞。后来,为了追求真理,她不惜将蒋氏政权反目,与家族决裂……
新中国成立以后,她又把自己的生命全都献给了祖国伟大建设事业和新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她不愧为新中国的名誉主席。
本书讲述了宋庆龄的情感世界和为国家富强独立而献身的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比天大(宋庆龄)/陈廷一传记文学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廷一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宋氏三姐妹中,宋庆龄是个“异数”。 在她的心目中,国比天大。早年她追随孙中山,万难不辞。后来,为了追求真理,她不惜将蒋氏政权反目,与家族决裂…… 新中国成立以后,她又把自己的生命全都献给了祖国伟大建设事业和新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她不愧为新中国的名誉主席。 本书讲述了宋庆龄的情感世界和为国家富强独立而献身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宋庆龄是一个“不谙世”的政治人物。她有女性的纤柔,更有超越男性的刚强。与爱权、爱钱的姊妹们比较起来,宋庆龄心中的“国”比天大。正是由于爱国,她的原则性,让家人看起来近乎固执。曾几何时,蒋政权曾想拿她作“花瓶”装璜政权,许之高官厚禄,她却不屑一顾。她的“固执”令蒋介石头痛;她的名字,令蒋介石心跳,惟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场暗杀和反暗杀的阴谋,在政治和亲情、家庭和社会中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第一章 民主式的家教 第二章 美国求学 第三章 庆龄回国 第四章 总统秘书 第五章 心心相印 第六章 情感红灯 第七章 南下护法 第八章 丈夫逝世 第九章 宁汉对抗 第十章 分道扬镳 第十一章 黑云压城 第十二章 义救演达 第十三章 营救同志 第十四章 面对屠刀 第十五章 反战旗手 第十六章 抗战岁月 第十七章 三姊妹抗日 第十八章 迎接黎明 第十九章 俏笑丛中 第二十章 和平天使 第二十一章 “文革”岁月 尾章 国之瑰宝 附录 本书参考书目和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宋氏三姊妹,经过宋氏父母的精心栽培,日后一个个如出水芙蓉,风韵各异,这不仅表现在她们的穿戴和发型上,同时也表现在她们的举止言谈上。在穿戴上,宋美龄喜红,红给人跳跃之感;宋庆龄喜绿,绿给人自然之意;宋霭龄居中喜蓝,蓝给人朴实高洁之魅力。在发型上,宋美龄烫发偏洋;宋庆龄挽髻偏中,而大姐宋霭龄则不中不洋,十分随意。在大的场合中,比如节日庆典,三姊妹的穿戴和发型都是各富诗意,同时也表明各自的追求和审美观点。所以说,三姊妹的美,不光在外表,而从外表来看也透出各自心灵的美。 宋庆龄出世后,宋查理这个有眼光有作为有建树的实业家(企业家),已是上海滩上少有的“小康之家”。金钱作为身外之物,宋查理已把它看透。面对着中华民族的危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宋查理已接受了孙中山的观点,拯救中华,实行大同。此时,他已另有所求了。按照宋父的观点:“无钱难生存,钱多害子孙。有钱行善事,救国为己任。” 要让孩子尽情享受金钱带来的文明,又要使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往往国人只知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一天,宋霭龄带着弟妹们,兜里装着妈咪送的钱(宋父是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的,孩子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哪怕很贵,只要需要,他决不吝啬),高高兴兴地在街上买来了法国的高级巧克力,分给弟妹们吃,恰赶上宋父驱车回来看见。宋查理,这位敢冒天下风险的人,最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他是一个爱冲动的人,不高兴立即表现在脸上。孩子们都怕了,纷纷把巧克力藏在身后,拙笨的童稚,怎能逃出父亲的火眼金睛。 “把手伸出来!”宋父厉声喝道。 一只只手伸了出来。 “是谁买的?” 姐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 “快说!” “是我。”宋霭龄好汉做事好汉当。 “你是大姐,是弟妹的榜样,怎么能乱花钱呢?”接着宋父的口吻又和蔼下来,“你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这下,你妈妈半个月教师工资就给吃光了。半个月等于15天啊!”接着,宋父又把自己新买的巧克力分发给姐妹们。 此事过后,孩子们再无类似的事件发生,宋父再也没批评过谁。在他的心田里,孩子已知道钱的来之不易,无需唠叨,因为唠叨是教育的对抗。 四 在宋氏家庭里,作为父母,他们都是基督教崇尚者,同时,他们也信奉老子“无为而治”的民主自由的教育,这一点在孩子教育上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认为“三从四德”是对民主教育的反叛,因此竭力抵制。教育孩子要自食、自力、自信、自强、自息。男女都是一样。“女人低于男人,作为女人不要依附于男人。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国家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培养他们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心。日后,宋氏三姊妹都有远见卓识,应该说也是父母这种教育的回报。 俗语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桃树栽上三年开花结果,杏树栽上四年开花结果,梨树栽上五年开花结果),等院中由宋父亲自栽下的桃树、杏树、梨树花开溢香、硕果压枝的时候。小庆龄已长到六七岁了。加上宋美龄和宋子文的相继出世,宋家已是儿女满堂了。 作为受过西方教育的宋父,他知道知识对国家的重要。要投身革命,仅靠自己一代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孙中山的革命失败后,于是作为有先见之明的宋父,已把目光放远,把培育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再加上“三姐妹如花似玉,走到街上谁见谁夸”,更坚定了他对孩子培养的信心。 一天晚上,宋父、宋母进入卧室。 “亲爱的,让庆龄上学吧?”宋父征求宋母的意见。 “庆龄前天还给我吵吵,要跟姐姐一块去上学。为这,我已把书包给选好了。”宋母说着顺手在衣柜里取出了新买的书包。 “亲爱的,你想得太周到了。那么,我明天就送她去上学。学校我已经说好了。” “在哪里?”宋母睁大了眼睛。 “中西女塾,霭龄的学校。” “好啊,她们姐俩可以做伴了。” 翌日,雄鸡高唱时,宋庆龄早早地来到宋父的卧室报到,然后驱车来到中西女塾。 “爸爸,今后你就不要送我了,只限这次。”宋庆龄道。 “好孩子,有志气。”宋查理吻了宋庆龄。 据《宋庆龄传》(1990年8月版,尚明轩、唐宝林著)记载,中西女塾,英文名称叫“马克谛耶女子学校”,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收费的女子学校,主要发起人是林乐知。他根据自己在虹口创办“中西书院”的经验,看到当时中国“高贵”的妇女界在学校教育方面还是个空白点,便建议美国卫理公会,由南方布道会筹备在上海建立一所专门吸收“高贵”华人女儿的高级女子中学。这个建议使教会的领袖们得到启发,感到过去他们在中国的工作确实太不上算了。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教会在中国不断地为乞丐们开办义务学校?假使让富有的、聪明的中国人先领悟了上帝的道理,再由他们去广泛地宣传这个‘福音’,我们不是可以少花钱办大事吗?”美国教会研究了林乐知的建议后,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意见,大力支持。从教会方面考虑,他们也想通过办学培养为自己工作的中国妇女界领袖。 该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英文、历史、地理、宗教、刺绣及烹饪等。除语文课外,一律都用英语教学,连中国的历史、地理课本也是美国人编写、在美国出版的,而且由美国的教师讲授。 由于该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坚持高标准,在家庭中又有父亲的辅导帮助,使宋氏三姐妹受益匪浅,为她们日后都能够操一口令人羡慕的流利的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姐妹的英文口语。还各有特点:宋美龄的悦耳动听,宋霭龄的低沉流畅,宋庆龄的文雅甜润。 宋查理夫妇所以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先后送进这个学校,显然如海淑德教师所指出的,是由于宋查理早年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希望自己的女儿在这里受到完全西式的正规教育,并受到系统的宗教生活的熏染。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交通落后,当时由汉口路到浦东宋家住宅有很长一段路。寄宿于学校,可以使她们像父亲那样,从小就培养独立生活、个人奋斗的精神。此外,由于该校是慕尔教堂的一部分,而宋查理是慕尔教堂主日学校的校长,每逢星期日,他都同妻子一起来参加教堂的礼拜,这样也便于对女儿们的照顾和点拨。 P8-11 序言 陈廷一先生的传记文集即将在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副牌)出版,作为老朋友,我首先表示祝贺。应当说这也是中国传记界的一大喜事、盛事。中国传记文学,经过三中全会后近三十年的发展、繁荣,很多作家的创作已经是硕果累累。陈廷一先生辛勤耕耘,更是著作等身。 陈廷一先生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完成了《许世友传奇》三部曲的创作,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作品研讨会,轰动当时文坛。与会著名作家刘白羽、魏巍、王愿坚均对此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预示传记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陈廷一先生传记创作也从此扬帆起步,奋蹄疾飞。 陈廷一先生慧眼独具,选材新颖。倘若说他的《许世友传奇》是在“活人不能立传期”完成的,接下来他又在海峡两岸的“冰冻期”,适时拿出了一部记述风华绝代的宋美龄的传记,更引起了大陆同胞极大的阅读兴趣。此书像《许世友传奇》一样,先声夺人,一版再版,成为领衔中国传记文学的畅销书,并创造了中国书刊发行史上的奇迹。 《宋美龄传》写作的成功,给了陈廷一先生更多的自信。同时,作者的名字也吸引了出版界的眼球。20世纪90年代初,陈廷一先生作为传记文学的畅销书作家,被全国最大的城市出版社——青岛社看好并买断,签订了十年的写作合同。值得一提的是,陈先生是中国出版界开始市场化改革后,第一位被出版社买断的作家。应该说这十年开启了陈廷一先生传记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军人出身的陈廷一先生非常珍惜这一机会,拿出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牺牲十年中所有的星期天、节假日,几乎以每年一部新作的速度,先后推出了《宋庆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孙中山大传》、《蒋介石传》、《孔祥熙传》、《宋子文传》、《宋查理传》、《陈氏兄弟》(陈果夫、陈立夫传)、《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传),为青岛社带来了社会、经济双效益,成为该社的一块金字招牌。 倘若青岛社十年买断的是陈廷一先生的创作黄金期,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的八年,则是他创作的“钻石期”。陈先生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他在完成“民国四大家族”的四部书稿后,由先前民国人物的选材,转向红色文化题材人物的创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数人民社出版的《贺氏三姐妹》、《毛氏三兄弟》等,再开红色题材写作新风。陈先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也从此更炉火纯青!陈先生再一次成为中国大陆拥有最多读者群的畅销书作家。陈廷一先生的《布衣总统——孙中山》(选自《孙中山大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应该说这也是对他的传记文学作品的最权威肯定。 2005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名人传记》,评比建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传记文学“十大家”,经过读者投票,专家评审,作为传记界“南叶北陈”的陈先生,以高票进入当代优秀传记文学“十大家”的行列。 陈廷一先生笔耕不辍。他的辛勤耕耘由其千万字作品问世可见一斑。陈先生文风动人,笔功扎实,行文自然流畅,毫不做作,我想他吸引世人注目、成为畅销书大家的奥秘大概就在于此。 以上仅是我对陈先生的印象,聊作他文集的序言。也是对他的祝贺。 二○○七年冬月 后记 面对着这些一部部即将付梓、变成墨香的书稿,三十年的漫长艰辛化成一丝快意掠过我的心田。这一丝快意中还带有几分成功的自信。 我与共和国同龄。我的创作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同步。 严格地说我是一位编书匠,而不是一位职业作家。写作只是我的最爱。因此,三十年的节假曰不像别人都花在生活的乐趣中,而我只是穿梭于南北的采访、苦涩的读书和挑灯的写作。确实,我是从平凡中走来,平凡给我梦魇中的崇高;我从饥饿中走来,贫穷给我一生受之不尽的财富;我从军营中走来,军旅给我坚忍不拔、雷厉风行的作风。倘若说我今天“功成名就”的话,那么平凡中做人、饥饿的童年、单调的军旅生涯,当是成功“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也是我花甲之年对创作的思索和感悟。 应该说我的这十几部区别于他人的传记,多了些许生活琐碎,摒弃时代留给作者的“高、大、全”的精神桎梏,多了时代性和世间人情人性的描写,多了家庭、婚姻和爱情的描写,多了些故事的好看,多了些个性的刻画。比如说孙中山谈女人,语惊四座。应该说这是还原中山先生的真实。孙中山是人,其次才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作为男子汉,他有异性追求,同时也追求异性。再如宋氏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爱钱者人为财死,爱权者以身相许,爱国者国比天大。等等,这都是我采访、写作的价值观,抑或是我认为的铁的写作原则…… 同时,面对着这么一部部即将付梓、变成墨香的书稿,我心底又涌出一股感恩的冲动。应当说这感恩中还带有几分细节的回忆。 感恩自己吗?不,感恩这个阳光的时代。三十年前,我刚从吉林大学毕业,血气方刚。改革开放的阳光政策给死寂的中国带来了一线生机,也给我的创作带来了青春雨露。春华秋实,我是幸运儿,我要感恩这个时代的阳光雨露。 说起这个时代,我还感恩这个时代中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同这个时代一样伟大。他让我刻骨铭心。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今天的故事都不会发生。那是一个落霞的傍晚,我结束采访赶在匆匆回家的路上,被一帮蒙面歹徒“施暴”了,我浑身上下被洗劫得精光,且被歹徒随手推进河中,多亏这位农民工兄弟的相救,使得我创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还应当说我是中国作家中换笔最早的作家。与其说是我换笔的话,不如说是我夫人的换笔。我早期的十多本传记,都是夫人坐在电脑前用王码五笔打出来的。她娴熟的指法,幽扬的键盘声,让你如痴神往。因此,望着这一个个中国方块字,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用生命拥抱创作,用创作燃烧生命,在今人,包括我的儿女们看来,已成为一个笑谈。然而我那懂事的儿女,为了我的创作,他们尽量地脚步轻而又轻。我的感恩当然也包括他们了。小事不小,让人铭心。 从冬天到春天,从百家到一家。这次我的书能汇册成集,让世人悦目,还应当感恩人民出版社的社长黄书元先生和副总编辑张小平先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能做出个例的选择,我不能不佩服他们的睿智目光;还有为我的传记文集专门作序的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于友先先生、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先生,这两位都是同行挚友,亦是我的最高长官,在百忙中,都承诺为我的文集作序,让我感动不已。他们的序自然也为我的文集添色增彩。 从冬天到春天,在我的传记文集即将付梓的时刻,我要感恩我的上帝读者,几十年成为我创作的动力源泉,没有他们的掌声和鲜花,我决不会走到今天,因为我本人也有脆弱。在我这套文集与世人见面之前。不少粉丝读者都是由衷地提了意见的,多数书目作者都做了认真修订。借此出版之际,向所有关心我的人,表示我个人诚挚的问候。倘若你们能从文集中读不出遗憾,或者还能读出像黑格尔说的“未来的真谛”,我也该封笔和聊以自慰了,再回到我原本的平凡。 陈廷一 2008年5月6日于北京北城自清斋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