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作者的脚步,你可以走进充满季节色彩的深巷宅院感受日本的风俗民情,在房前屋后传出的话语和笑声中体味日本人的生活文化……生动的画面渗透着他们特有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思绪,多角度的侧影将让你认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校教育。
书中普通日本人的生活风情来源于作者在日本长期生活感受的积累,大量写实照片和文字的真实感得益于作者对日本社会的近距离观察。通过本书,你能了解日本这个国度的人情世故,感受日本社会跳动的脉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受日本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欧阳蔚怡 |
出版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跟随作者的脚步,你可以走进充满季节色彩的深巷宅院感受日本的风俗民情,在房前屋后传出的话语和笑声中体味日本人的生活文化……生动的画面渗透着他们特有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思绪,多角度的侧影将让你认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校教育。 书中普通日本人的生活风情来源于作者在日本长期生活感受的积累,大量写实照片和文字的真实感得益于作者对日本社会的近距离观察。通过本书,你能了解日本这个国度的人情世故,感受日本社会跳动的脉搏。 内容推荐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是中国的近邻。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形成了这个岛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 作静通过在日本20年的生活经历,用文字和镜头从各个生活层面展现了日本社会万花筒中折射出的不同人文景象,从学校到企业,从家庭到社区,从女人的厨房到酒店餐厅,从男人的书房到当地图书馆,跟随作者的脚步,你可以看到日本深巷宅院的季节色彩,听到街边邻里房前屋后传出的笑声和话语,感受到普通人家的生活气息和百姓表情,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烦恼了解日本社会的人情世故。 书中还介绍了日本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展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诞生的大规模社区、职业男人和家庭主妇这些特有的社会产物,以及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 日本社会的发展,也许会让你在寻找和调整生活坐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东两。 目录 一 季节的色彩 国花·国色 茶道之“悟” 导游京都 浓郁的季节色彩 七夕节的祝愿 服饰中的春夏秋冬 成人节 二 普通人的雅兴 一方手绢 读报的习惯 生活中的图书馆 在日本“淘书” 记录岁月 盘点人生 三 生活的滋味 餐桌上的礼数 餐具的误解 生活节奏被钟表支配 洗车自动化 吃茶文化 家庭餐厅 四 人情世故的微妙 新年的第一个礼物 与人相处“和为贵” 日语的微妙 斟酌称呼 凡事随大流 人际交往中的AA制 年轻人交往中的金钱观 五 学校和教育侧影 学校营养餐中的“食育” 偏差值和母校的品牌 “石头、剪子、布” 班级通讯一一老师、学生和家长沟通的平台 受青睐的课外活动 女儿的大学生活 毕业典礼 前辈后辈 六 男人的领地,女人的城阁 工蜂式的男人 通勤文化 调动工作 男人的领地 专业主妇的典范——山口百惠 职业女性和全职太太 检验主妇的尺度——便当 高级玩具——私家车 成熟男人的魅力 七 社会跳动的节奏 社区的年龄 有备无患 灾害在被淡忘的日寸候袭来 饮酒驾驶“帮助罪” 同业联合会 日本当铺今昔 高利贷的地狱 试读章节 国花·国色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四月,是樱花开放的季节,也是新年度的开始。不知道新年度被设定在四月是不是因为樱花盛开的缘故,但是樱花的到来的确让日本列岛一片生机。随着樱花的盛开,整个日本被掩映在粉红色的樱花丛中。 樱花盛开的黄金时期只有三四天。而每年的这个时候,樱花像是和狂风有了约定一样,在人们还来不及细细欣赏的时候,寒气未尽的大风托起花朵狂舞,带着暖意的春雨伴着花瓣无声飘落,樱花在人们的怜惜声中销声匿迹。 一个枝条上的樱花近看十分平淡;樱花之美在于放眼望去,成千上万的花朵聚集在一起而呈现出的醒目和整体美。成片的樱花展现出的壮观和日本武士道精神很相似,善于聚拢抱团的日本人对樱花的钟爱除了千花万树的樱花聚集而成的外在美之外,更为樱花盛开时的灿烂、凋谢时的壮烈而倾倒。樱花在绽放得最美的时候,大风刮来,它们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凋谢。如同武士道的最高境界,在片刻的灿烂中尽显自己人生的辉煌,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和众多的树木相比,樱花树几乎没有作为木材的价值。粗糙的树皮,歪歪扭扭、粗细不匀的树干,樱花凋谢之后的形体没有任何魅力,如果不是开花时节,谁也不会注意到它和让人们遐想无限的樱花有什么关联。 人们对樱花的喜爱非同于其他任何花种,是由于樱花具有高贵的气质。那些人生灯火即将燃尽的不幸者通常会在樱花树下感叹“不知道明年是否还能再看到樱花”,他们把樱花的花开花落和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以每年能够看到樱花作为自己生命存在的印证。 一年一次樱花的盛开对日本人来说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每到这个时候,人们仍总是像迎候期待已久的老朋友一样兴奋和激动。日本人的赏花还不只是看花,而是会在樱花树下铺一块垫布,摆上各种便当、小吃,和朋友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才算是尽兴。我曾经打工的一个小作坊,那些女工们平时的午餐是在休息室里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便当。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她们一定要特意安排一次聚在樱花树下品尝特意订购的赏花盒饭。后来,我到了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在一起工作或活动的人在这个季节都会相约在樱花树下欢谈共饮。 这个时期的天气状况也无不牵动着人们的心绪,如果得知风雨来临,大多数日本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樱花过早的凋零而叹息。樱花时节,气象机关会像天气预报那样为人们预告各地樱花盛开的时间,地图上同一天开花的地方连成的曲线被媒体称之为‘樱花前线”。尽管人们的房前屋后,住处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栽种有樱花,但是男女老少的赏花民众每年还是要追随着樱花前线从南向北挺进。在各地的赏花胜地,兴致勃勃结伴而来的人们从早到晚歌舞升平,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沉浸在樱花花宴的欢乐之中。 樱花盛开前后的几天,有时间的人们会专程去著名的赏花地,而那些忙于工作的人们则会抽出午休的时间到附近公园或河边看一看,了却一年一次的赏花心愿。一些平时没有人影的公园也会在这个时节留下不少穿着工作服的身影和,人们流连忘返的表情。 樱花不仅开在山野和公园,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都会有一条“樱花通(路)”。这些并不宽阔的道路平时都只不过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林荫道,只有当路旁两侧盛开的樱花把道路簇拥成粉红色长廊的时候,这里才会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樱花通”总是每座城市春天最美丽最热闹的地方。 城市的每一个居民小区附近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绿地,里面有滑梯、秋千、沙坑和供人们歇息的椅子,这样的地方被称之为公园,几乎所有的公园四周都被樱花树环抱。樱花时节,粉红色的烂漫无处不在。在和平年代长大的日本人都有过和妈妈一起在公园玩耍的记忆,曾经把天真的笑声撒落在公园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童年时看到的妈妈身上的樱花花瓣。 日本的城区小河纵横,如果有护岸绿荫,那多半都少不了樱花树。樱花盛开的季节,轻轻摇曳的樱花树和缓缓流动的河水在蓝天下显得分外柔和,缀满樱花的树枝在春风的催促下把花瓣撒在河面。因为流水将花瓣聚集成花筏,因为风吹将两岸的花瓣连成浮花桥,樱花多情而不同的姿态让人们为之陶醉。 人们喜爱樱花,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设施的大门口都种有樱花树,新学年的开始一定有盛开的樱花为人们增添喜气。也许正是樱花伴着人们迎来了人生的每一次出征和转折,所以樱花的盛开总能给人们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 虽然日本人也把樱花栽种到了其他国家,在异国绽放的樱花也会让外国人欣赏到日本的粉红色之美。但是漫山遍野粉红一片的壮观和人们为樱花倾倒的情景只有在日本才能感受到。在日本,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樱花的姿态,没有一个人会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无动于衷。樱花是名副其实的日本国花。 茶道之“悟” 十多年前,留学生的身份让我时常有机会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活动。一次,我被邀请参加一个茶会,因为客人中有中国使馆官员,那次看到的茶道应该是比较正宗的。 事前听说茶会是格调很高的招待形式,茶事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主人的志趣、修养和对客人的诚意,茶事的每一个步骤使主人和客人在默默无声之中感受和谐的气氛,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能够有机会目睹这样的场面,体会日本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为自己被列入客人名单感到庆幸。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茶事中,客人们整齐地跪成一排,专心致志地观赏着一位茶师做茶的每一个动作。其间,吃一道精美的和式甜点,然后喝下半碗充满绿色泡沫的苦茶,最后还要模仿着前面的人说一些自己都听不懂的日语。 因为当时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既不能理解茶师做茶时的一连串动作,也体会不出简洁茶室的真趣,只惊讶于那些看来粗糙却被告知是价格不菲的高档茶碗。我没能在茶事中感受到与主人产生的情趣共鸣,倒是长时间忍受双腿的酸麻疼痛让我对茶会难以忘怀。可以说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次档次最高、感受最乏味的做客经历。 也许正是因为茶道的步骤繁琐和气氛过于肃静,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少有关于茶道的话题和场景。学校的课外文化活动可能会使少数学生有一些接触茶道文化的机会,但对更多的人来说茶道则是一个熟悉的名词,陌生的内容。 提起日本文化,国内很多人会想起茶道和花道这两个名词。不久前,一些来日本访问的朋友非常想看到货真价实的日本文化,请我帮忙联系日本的茶道表演。茶道的确是为客人做茶的表演过程,但它不像中国茶艺那样让什么也不懂的人能够赏心悦目。中国人喝茶,主要在于品茶,因为种类众多的茶叶而有了不同的沏茶方式,繁衍出了中国独特的茶艺。而茶道的一系列表演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并不常见,我担心连日本人自己都很少关心的茶道会让慕名而来的国内朋友们扫兴,但是对方坚持说哪怕是什么都看不懂也要见识一下,毕竟这是只有到了日本才能看到的。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这句话早有耳闻,因为那次难忘的经历,我对茶道一直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也不曾想过“结晶”在何处。从第一次“见识”茶道到现在,时隔十多年,岁月已经让我对周围的生活和日本人的为人处世有了一些了解。与他们交往越深,越是觉得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关于修身养性的话题对他们来说不是修养的道理,而是渗透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规范之中的常识和本能。 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言行举止要谨慎有礼”,小学生们都懂得“待人处事,以和为贵”,“言多必失忍口舌”是普通人都得做到的处世之道。每一个成就大事的人都有着“卧薪尝胆”的历练,任何一个违背了“诚笃守信”的品牌会立刻在公众的唾沫中淹没、消亡。一个有地位的人往往是“深藏不露,低调做人”,一个大的计划的胜算必定都有“不动声色,暗渡陈仓”。 我对周同很多朋友深厚的涵养和他们举手投足之间的优雅含蓄望尘莫及,也对他们是如何修炼的百思不解。为迎接国内朋友的到来,我特意读了几本关于茶道的书籍。读了茶道的介绍,我似乎有些大彻大悟的感觉。尽管普通人中通晓茶道的并不多,但是他们在各种场合的仪态都是茶道的基本动作,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都是习茶悟道者必须遵从和修炼的礼法。 茶道是从中国传人日本的,茶道中蕴涵着儒教和道教精髓。在几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日本人已经把这些精华糅合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精神世界中,只是人们在生活中不会刻意去区分哪些是茶道的规范,哪些是茶道的讲究,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我带领中国朋友去了爱知县陶器资料馆里面设置的茶室,在那里体验茶道最后的过程——半个小时的品茶。 当我身临茶室的时候,挂轴上幽静的文字、花器里恬淡的花草、晶莹剔透的点心、做茶人讲解喝茶方式和礼节时的动作举止,这些都让人觉得已经置身于超凡脱俗的淡泊世界。 平时,人们在正规的茶室品茶的机会并不太多,然而,他们的生活情趣中却弥漫着和茶道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凡有文化修养的男女都对茶道有所造诣,难怪名门闺秀出嫁前都一定要学习茶道花道。与其说她们的学习是一种身份象征,毋宁说是茶道花道是一种与身份相符的人格磨练,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修身养性,感悟人生哲学。 …… P2-7 序言 来日本以前,我以为在国外生活时间长了,外语自然会流畅,对那个国家的事情自然会熟悉起来。可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华人,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至今还是不敢说对周围的人和事很熟悉,更不敢说对日本很了解。 一位高中毕业以后来日本从本科读到硕士的老乡告诉我,大学期间,她可以流畅地和老师同学交流研究课题,但是却参与不了他们之间天南海北的聊天。每当大家谈得大笑起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在那种气氛中很别扭。在日本,这种感觉还存在于同事、邻居、朋友之间,能否突破这层无形的隔阂实际上成了是否能够融入日本社会最直接的检验指标。 在国内的书店,介绍日本的书很多,关于传统文化、地理气候、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风味饮食等等。但是当我们进入日本社会的时候就会发现,从居家过日子到邻里相处,从学习工作到人情世故,真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现实生活的图书却很少。比如,一般日语教科书里面都会介绍与他人初次见面时的礼节用语,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初次见面”的情景不是千篇一律的。如何与周围的人接触,如何使自己的生活与环境协调,如何在新环境为自己打开局面,这与是否具备必要的社会常识直接相关。 对外国人来说,日本社会是一个大圈子,而日本社会是由不同的小圈子形成的。日常生活的语言能力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让一个人能够在大圈子里面成为游离子。而要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则必须具有接触和进入适合于自己的小圈子的渗透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则是基于对于不同圈子的了解。 日本人的圈子一旦形成,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斥性。即使是日本人,为了被接纳成为圈子内部中的一员,其融入过程中也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因此,对一个既没有血脉的传承,又没有文化熏陶的外国人来说,在日本开始新生活的道路是不会平坦的。令人汗颜的尴尬,说来好笑的误解,惭愧不堪的差错,我们对陌生环境的认知从零开始,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对社会了解的积累。经历了种种成功和失败、喜悦和懊丧,我们慢慢走出了一条自己在日本的生活之道。 我来到日本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在日本社会,由于从学说话到成年的生活经历是一个断层,我们无法具备和日本同龄人一样的社会常识和处世能力,这些需要靠生活经历的积累来弥补。留学生时代的师长和学友,打零工处的老板和雇员,职业女性期间的上司和同事,公寓住地的房东和邻居,孩子的老师和同学的家长,一起唱歌的主妇和公益活动的伙伴,他们都是我进入日本社会的媒介,也是我走进日本人中间的引路人。我以不同的角色接触了各种群体和人生阅历各异的朋友,这些经历是我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也是我融入日本社会的催化剂。 很多人即使在日本住了很多年,还是觉得很难修炼出日本人之间特有的灵犀相通的感觉。企业人的勤勉,群体中迷雾般的“和气”,组织结构中上下等级有别的人际关系,日语中特有的细腻和微妙等等,这些都是在日本生活中不能不了解的东西。对一个外国人来说,他的生活接触面往往决定了其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层面和深度。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嫁给日本人的华人女性。虽然她在来日本之前一句日语也不懂,来日本之后也没有去过居家以外的地方,但是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和日本人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媳妇伺候公公婆婆,在一个和地域生活联系很密切的大家庭里,亲戚的来往,红白喜事的经历,几年的生鼯让她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角色的不同心理状态的了解比许多在大学或企业的华人要深刻得多。不过,对大多数华人来说,我们只能通过生活、工作、学习,从社区,从左邻右舍,从学校,从工作单位,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慢慢感受日本,熟悉日本。而我们无法接触的层面和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个方面就是空白,它包括常识的空白,感觉的空白和词汇的空白。 在日本的20年间,进入不同圈子的感受片断成了我融入异国文化过程的见证,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华人在生活中看到的身边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景。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章宗裕老师鼓励我用中国人的视线把我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熟悉的日本朋友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同时,也感谢日本朋友佐滕爱女士和村山敬子女士为本书提供的部分照片。 书中所讲述的经历都是在日本极为平常的生活画面,每一个日本人都不以为怪,即使是大部分华人也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如同盲人摸象,和国内的人们相比,我们生活在国外,离“大象”的距离稍微近一些,可以触摸的方式多一些。但是,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如同盲人终究不可能睁眼看到大象的全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国外文化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不同,每个人心中的“大象”都是不一样的。 2008年4月 于日本名古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