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莎士比亚1623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魏丽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四百多年前,一位“震撼舞台的天才”在伦敦横空出世时,人们不曾想到,“莎士比亚”会因为他不朽的艺术创作而亘古留名。

直到一个世纪后,他的形象才在“真、善、美”的绵延中变得神圣起来。可是,这种伟大却又包裹着重重的神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褪下他神话的面纱,读他的故事,还原一个鲜活透亮的生命。

内容推荐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拜访那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伟人,为了能让你们亲身感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那四百多年前的伊丽莎白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本书色彩斑斓的故事会告诉你莎士比亚是谁,是非对错究竟是怎样的面貌。

三百多年前的人们是这样做的,今天的我们依然要走这条道路,依然要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重走他的人生。

目录

引 言 从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说起

第一章 谁才是英国的骄傲

 1 与伊丽莎白一世同时代

 2 到伦敦寻梦去

 3 幕起,所有的故事都源于“爱”

第二章 快乐崇拜

 1 恶作剧之梦

 2 善恶的彼岸

 3 疯癫的骑士小丑

 4 爱情狂欢夜

第三章 悲伤的罪恶

 1 爱与命运

 2 生存还是毁灭

 3 宿命·夜

 4 最爱的人都不能活

 5 阴魂不散的欲望

第四章 “真”或“伪”

 1 颠倒的事实

 2 用历史说话

第五章 为”爱”而生

 1 诗人的心

 2 十四行诗

第六章 最美的梦

 1 悲伤的浪漫

 2 烟消云散

第七章 天堂之旅

 1 人生若只如初见

 2 落幕,死并不是生的结束

试读章节

现在,就让我们一头扎进那个辉煌的戏剧时代最著名的剧院,一起去看看莎士比亚初入伦敦的日子,那些虽然艰辛但却洋溢着快乐,也充满了幸福的时光。

从1592年开始,莎士比亚这颗戏剧之星逐渐在伦敦的戏剧界冉冉升起。他那著名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就是在这年前后陆续搬上了玫瑰剧院的舞台。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也招来了不少嫉妒的目光,那些看红了眼的竞争者们向他投去了许多恶毒的批评,就像故事的最开始,我们提到的那位剑桥大学昙花一现的戏剧家——葛林所做的那样。

虽然这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时也很生气,可大多数时候他并不那么在意。因为,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的创作过程中,用善良的心和充满爱意的目光注视着身边的人和事,疯狂地观察,忘情地写作,并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成为一个剧作家,也许会帮助他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伦敦梦”。

天道酬勤,没过多久,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品就给他带来了较好的声誉和丰厚的财富。而这个时候的莎士比亚,除了要小心防备那些保守的清教徒和可怕的瘟疫之外,别的烦心事倒也不那么多。

可以说,离三十岁还差好几年的青年莎士比亚.在伦敦最初的创作旅程中,对生活充满了快乐的理想,就像那些相信大英帝国的国力会无限上升的普通伦敦市民一样,他也对英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虽然现实生活并非全部都是幸福。

请看看这些对快乐的崇拜吧——从1592年的《错误的喜剧》,1593年的《驯悍记》,到1594年的《维洛那两绅士》和《爱的徒劳》,哪一出剧没有贡献出光彩照人的诗句?哪一出戏没有为生活投下清澈的倒影?如果说,在莎士比亚呈现这些天真的快乐时,有人会嘲笑他最初的艺术创作手法太过粗糙劣质,因为“错误之夜”的混乱场面和那个彪悍可怕的悍妇故事根本就是些闹剧,那么我们的剧作家从1594年开始创作的那一幕幕生动活泼、俏皮可爱的喜剧,便能堵上那些挑剔的批评家的嘴。无论是从对诗歌写作技巧的创造性借鉴上看,还是从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性针砭上看,莎士比亚在1594年后的作品都有着巨大的创新和飞跃。

其实,如果想完全进入莎士比亚的那些作品,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就不能忘记从1594年到1600年的那段英国历史。

大英帝国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下。内忧外患依然困扰着正处于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的人们——永无止境的扩张战争,日益繁重的苛捐杂税,无法预料的灾祸瘟疫,还有充斥着各种阴谋诡计、波谲云诡的宫廷政变等等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很多拥有人文主义理想的人们心底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年轻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当然也不会例外。可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即使在最险恶的年代,那个已经成为“宫内大臣供奉”剧团成员的莎士比亚,依然满怀激情和爱意,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精妙绝伦的喜剧——这些最真、最善、最美的诗句,完美地糅合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充满着甜蜜的诗情画意,既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又送去了最真诚的祝愿:未来终究会有变好的一天,“乌托邦”并不总是海市蜃楼。当我们多年之后,再次回味莎士比亚的喜剧,会发现那一阵阵发自内心深处的朗朗笑声更显得难能可贵,更值得深刻回味,因为它们代表了真正的坚强。

亲爱的小读者,请相信你自己的眼睛,即将出现在你们面前的四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一场争斗、一出闹剧或是一些传说,而且也是年轻的莎士比亚慢慢走过的一段人生之路。他快乐地睁大双眼观察世界,逐渐把她看得更清楚、更仔细,也更真实了。

你们瞧——

那从莎士比亚的故乡亚登森林轻盈飞来的小精灵究竟是谁呢?

P27-29

序言

有关莎士比亚所有的故事,似乎都应该从1623年的一个初冬的早晨讲起。

这是莎士比亚死后的第七个年头。

11月8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冬目。伦敦的天色是英国经典的烟灰色,空气中弥散着阴冷与萧瑟,严寒似乎让伦敦人的心更加孤独,寂寞的表情愈加突兀。只是,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照样在固定的时段赶去集市,各式各样的车马依旧绅士般地穿行自如。对城里大部分人来说,伦敦的今天与昨天并没有多少区别,大家都在简单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的生活。

不过。有些人永远不会甘于被生活的麻木所吞噬。几个小时之后,伦敦城,不,整个英国,整个世界都会因为约翰·赫明和亨利·康德尔——这两位莎士比亚生前的挚友和亲密同行所做出的壮举而沸腾,从此不再孤独,不再寂寞。那就是在1623年的11月8日,经由他们之手辑集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顺利登记并发行,即“1623年第一对开本”的横空出世。这本厚达九百多页的集子,几乎涵盖了莎士比亚生前创作的所有经典作品——三十六部戏剧中最华美的诗句,在这个初冬的清晨热烈地沸腾着。

于是,英国人笑了,“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从此与日不落帝国画上等号;整个世界都笑了,因为全人类从此开始了对这个神圣的名字近乎迷狂的顶礼膜拜:上帝也笑了,那个来自小镇斯特拉特福的儒雅绅士从此在天堂可以永不遗感了。

然而,这趟朝圣之旅多少来得有点曲折。

当莎士比亚刚刚在戏剧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伦敦的精英阶层似乎并没有对他表示多大的友好。诽谤者一边红着眼艳羡莎士比亚的天才,一边无孔不入地对他进行最尖刻的嘲讽。文人剧作家和大学才子们总是毫不吝啬自己恶毒的讥诮言语。最出名的,要算当时出身于剑桥大学颇有些名气的剧作家葛林。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万千悔恨换来了一丁点儿小聪明》中,葛林对莎士比亚进行了尖锐的攻击:“要提防那些改编他人剧本的演员,尤其是某一头新抖起来的乌鸦。借我们的羽毛来打扮自己,在戏子的外皮底下包藏着一颗虎狼的心。”说起来,当年年轻的莎士比亚曾经在天赋初展的《亨利六世》里留下这样一句台词:“你这用妇人的皮裹着饿虎的心的刁妇啊!”于是,狡猾的葛林就先把初出茅庐的莎士比亚比作“新抖起来的乌鸦”,然后再恣意妄为地偷换概念,这种行径恰恰向人们展示了他自己的卑劣——擅自改动、借用文人剧作家剧本的虎狼之心。

当然,但凡有眼力的人都能分辨谁才是真正的恶劣粗俗,也能明白谁更磊落光明。不过,无论大家如何看待醋意冲天的葛林,我们或许都应该以豁达的胸怀来感谢这些诽谤者,因为,正是他们当年的满腹牢骚,才使后人得以从中挖掘出一些有关莎士比亚早年的珍贵材料,并开始那搁置已久的莎士比亚研究——

比如,从葛林的讥讽与嘲弄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深受民众欢迎的剧本《亨利六世》的作者,也是伦敦某家剧院的普通演员。他或许是个前来伦敦寻梦的乡下小伙子,没有接受过学院系统的高等教育,不是很懂希腊文或拉丁文。但是他很虚心很真诚,不断向大学才子们学习,在改编前人剧作的同时又吸收了他们的所长。而且,他热爱舞台,珍惜生活,总是拼命汲取传统的民间艺术中的质朴养料,利用一切可用的创作元素。所以,只有这块璞玉最终在伦敦的剧院里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只有这个名叫“莎士比亚”的“戏子”,才有可能把他在剧院内外看到的人生百态,写进那独一无二的剧本——“1623年第一对开本”,吟唱出一份只属于“莎士比亚”的对“真善美”的优美颂辞。

如果说,在光荣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戏剧不登大雅之堂的老观念,以及种种出版制度的不完善,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失去了在第一时间出版的最佳时机,是那个时代的遗憾;如果说,在莎士比亚死后的最初几年,矫揉造作的戏剧形式风靡一时并一度盖过莎剧朴实自然的光芒,是那个时代的无知;那么,这朵凝聚了人类历史上最动人心魄的艺术的奇葩。在莎士比亚死后第七年——这一不算太长的日子里华美绽放,也算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然而,如此伟大的一位作家,关于他的生平,却留下了一长串的问号,比如:年轻的莎士比亚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离开家乡斯特拉特福?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地抛妻弃子独自前往伦敦?他又是怎样搭上戏班子,从此开始伦敦的演艺生涯的?

从1585年至1592年,没有任何资料能解答上述疑惑,仿佛这段人生他从未活过。这也许是因为战争或政权的更迭形成的社会动荡,和剧院总是遭遇频繁封闭而造成的第一手资料的缺失;也可能是由于在莎士比亚死后的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岁月里,他并不为英国人所重视。总之,当人们开始想了解这个人和他的思想时,几乎所有的考证都变成徒劳。我们对那个“失落的时代”一无所知。和莎士比亚有关的一切都因为这些无知而充满神秘。

有意思的是,原始资料的严重缺乏,外加葛林当年那句不负责任的有关“戏子的外皮”的讥笑,却逐步导致了人们思考后的错乱和迷狂。两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为一种疯狂的假设和猜想所萦绕——

反莎士比亚阵营认为“莎士比亚的真伪是个永远的谜”。从当年惊世骇俗的“培根派”,到时至今日还闹得沸沸扬扬的“牛津伯爵派”,一些“热心”的研究者宁愿相信那个贵族哲学家培根,或者根本不与那三十六个剧本同时代的牛津伯爵,是那些戏剧的真正创作者,也不愿意承认它们的著作权是属于一个来自乡镇、名叫“莎士比亚”的平民演员。奇怪的是,当年莎士比亚的同行朋友们费尽心力辑集“1623年第一对开本”时,可从未对他的著作权抱有任何怀疑。而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学者取得的一系列珍贵文件、可靠图片和旁征博引的资料,也都使得“莎士比亚的真伪是个永远的谜”的狂想变得轻浮和不堪一击。

那么,亲爱的小读者,如果你想要了解莎士比亚,想要亲身经历他的传奇一生,并亲自去鉴别其著作权的真伪,只消翻开这“1623年第一对开本”就好。《莎士比亚戏剧全集》里色彩斑斓的故事会告诉你莎士比亚是谁,是非对错究竟是怎样的面貌。三百多年前的人们是这样做的,今天的我们依然要走这条道路,依然要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重走他的人生。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拜访那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伟人,为了能让你们亲身感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那四百多年前的伊丽莎白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请翻开。

你们手上的,

1623年第一对开本。

你们看,

时空倒转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