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热血厚土(温州民营企业家与凉州作家的对话)(精)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何羽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他们肩负土地使命,传承文化薪火,以来自第一线的实践与思考,进行跨地域、跨行业、跨文化的对话。敞开心扉,叩问命运,剖析人生轨迹,袒露灵魂苦乐,呈现责任坚守,求索生命意义与和谐之道。

内容推荐

欲把脉中国民营经济,不能不关注温州。

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深入凉州。

周星增、雪漠,这两位分别来自温州、凉州的农家子弟,以自强自立、开拓创新、艰苦卓绝的奋斗,崛起于教育、文化领域。他们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沧桑巨变!

目录

参照温州话凉州(代序) 

第一章 对话人物故事

 第一节 周星增:今生只做建“桥”人

一 母亲 

二 一跪定终生 

三 建三座桥,立百年志

四 温州“鲶鱼”搅热上海滩 

五 “亲和源”试水中国养老业 

六 新温州人,新上海人

七 感动中国的超级棋迷 

八绿叶扶花“梅”更艳

九 善的感性力量 

十 从湖头桥到慈善之星桥 

 第二节 雪漠:在死神到来之前微笑

一 死神是我唯一的对手 

二 笑傲江湖飞侠梦 

三 贫寒中绽放诗意 

四 创作前准备

五 二十年青春写一户农民 

第二章 江海平心听涛声——周星增、雪漠对话录

 第一节 土地特质对民众性格的塑造

一 凉州多山缺水,温州面朝大海

二 凉州人淡泊固守,温州人奋起求变

三 凉州人为今天而活,温州人为明天而活

四 温州人抱团协作,凉州人各自为战

五 传统是双刃剑,精华与糟粕并存

 第二节 从成长经历追迹命运之“神”

一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二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三 自信,不狂妄

四 自知,知人

五 闯与创新 

六 舍与得 

七 为人为文,唯求真诚

八 优势即软肋 

九 困境中越“狱”

十 孤独体验与终极思考 

十一女性话题

十二 贵人与机遇

十三 喜欢上海的理由 

十四 年过不惑谈成功 

 第三节 关于善的对话

一 中国传统文化谈“善”

二 善文化是中华民族贡献的精神财富 

三 为何需要弘扬善文化 

四 善是感恩心,善是责任心,善是利众心 

五 善恶之争

六 站在历史高度辨识善恶 

七 人类评判标准有误区 

八 心的善恶影响人生 

九 善心无高低,善行无大小

十 建桥的“三不”原则 

十一 如何看待企业家行善 

 第四节 大善铸心

一 让孩子拥有大爱心 

二 把爱传播出去 

三 知识分子:以仁智勇,求真善美 

四 从文化视角看温州人办学 

 第五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 西部如何开发

二 东部如何跨越 

三 感恩土地

四 全球化下的开放与坚守 

为何出发(跋)

试读章节

“我的第一桶金是苦难!”周星增经常这样回答媒体的提问。

确实如此。贫穷,不仅折磨一个人的口腹,更会咬噬他的心灵。周星增上中学时,严冬御寒,仅比夏天时多了一条薄薄的衬裤,那还是姐姐穿旧的花衬衣改的。——每次过新年,周星增总是把做新衣服的机会让给姐妹了,所以他老穿旧的。有一次正月拜年,见周星增难得焕然一新,亲戚们摸着他的新衣裳,连说“好看”,周星增却老老实实地说,“向同学借的!”——读高中住校,怕同学们看到自己穿着花衬裤,周星增就磨蹭到别人都睡下了,熄了灯,才摸黑上床。有次,一个同学恶作剧,估计周星增刚上床,突然拉亮了电灯,“大家快看啊,周星增穿女人裤子啦!”……这漆黑中刺亮的灯光与阵阵嘲笑声,令猝不及防的周星增睁不开眼睛。一条花衬裤,连同一个少年被羞辱的自尊,就这样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

苦难,从来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充分条件。对于弱者来说,苦难就是坟墓,埋葬了他一生的梦想和信念;对于强者来说,苦难却是磨砺意志的砥石。

为了帮家里分担生计,周星增从小卖过茭白、荸荠,拾过柴枝、树叶,后来还做过砖瓦,干泥水工。但他有个“毛病”——做生意时心太软,特别是遇上老人、小孩,他总是东西多给点,钱少算点,一来二去,也没挣什么钱。有一年,他整个寒假卖水果,只挣了五毛钱。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个农村孩子,要想凭一人之力改变命运,难于上青天!

周星增读初二那年除夕夜,母亲把家中仅有的一只苹果削好,切成四瓣,分给四个儿女,她说,“妈对不起你们,家里穷,今年过年,你们没有新衣裳,也没有压岁钱了……”望着母亲憔悴、内疚而又无奈的神情,周星增的脑袋“嗡”地一下就热了,一股莫名的勇气和力量涌上心头,他“咚”地一声跪在母亲膝下,仰头大声说,“妈,将来我要是挣不上很多钱给你用,我就不是人!”

这一跪,“定”下了周星增的一生。

大队会计我当了

何羽:周董,我也知道,温州人“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的创业故事,读者早巳没什么新鲜感了,但我还是想听你谈谈以前的奋斗史。我认为,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个性、风格、人生观,以及预见他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还原到他所在的,那个特定的时空中去考察,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出的结论与判断偏差会很大。比如说,像我这样一个70后出生的人,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没饿过,没冻过,对贫穷就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记忆,对金钱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那么,我对人情世态和现实社会,还有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你们这一代往往相差很大。……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独特感受,对他一生的走向有很大影响。

周星增:是的。像我们这一代温州人,现在还奋斗在第一线的民营企业家,小时候真是穷怕了。为什么创业?很简单,那就是:赚钱。我想赚很多钱,让父母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个目标一直左右着我的选择与走向。……那次这一跪,我向母亲发了誓后,就更加努力学习了,成绩也越来越好,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何羽: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周星增:这怎么忘得了啊!那天,我还在田里插秧,收到江西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鞋也来不及穿,光着一双泥脚,拼命跑回家,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我说,“妈,以后这村里的大队会计肯定是我当了!”考大学,当时几乎是我们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不像现在,年轻人机会那么多。

何羽:你当时的理想是大队会计?

周星增:现在你们听起来好像挺可笑的,但我们那时候,农村小孩子哪敢有太大的梦想?!我以为。读了财会专业,以后当然做会计了。当大队会计也很好啊,至少有能力照顾家里了。

P11-13

序言

在改革开放之后,最先占领凉州的,是温州人。那个时候,老见温州人拖家带口来凉州,或摆鞋摊,或弹棉花,或干些凉州人眼中纯属“扯蛋”的营生。

对那些来自外地的异类,凉州人给予了很多的同情。温州人虽然有钱,但因为背井离乡,辗转异地,这在凉州人眼中是很恐怖的事。于是,一见到那些温州人,凉州人就会发出一声叹息,说:“可怜,领着老婆孩子来这儿爬街台。”

那个时候,凉州人津津乐道的,是温州人的那些他们不理解的生活细节。比如,女人光个脚丫趿着拖鞋上街——在凉州人眼中,只有邋遢婆娘才会趿着拖鞋上街;再比如,凉州人死活看不惯那些敢和同行“平打平骂”的温州媳妇——凉州人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上火的。还有好多“比如”,便将温州人“比如”成了凉州人眼中的异类。

几年之后,温州人在凉州盖起了一座大厦,起名为浙江大厦,它成为当地最繁华的商贸市场之一。

几年后,听说温州人有不少人修“活人墓”,就是说,人还活着,墓已经先造好了。据说,有的花费达几十万之巨。对此,没出过远门的凉州人将信将疑。因为,凉州人眼中,人死如灯灭,他们是不相信有人会在坟墓上花大钱的。但终于,他们信了。因为一本叫《钱,疯狂的困兽》的书中就写了温州人修坟墓的事。凉州人一向是信书的,他们眼中的书等同于神灵。每到打庄盖房,再穷的人也会弄本书放入压泥板上。于是,他们真的相信了,在很远很远的远到心外的地方,有一群造“活人墓”的温州人。

再后来,有个自命为“凉州儿子”的人听说温州人又修起了大学。

那个人便是我。

我于是背着行囊,走近了温州人。我将温州和凉州当成了能代表中国东西部文化的两个标本。在沟通东西部的观念、文化和精神方面,我愿意充当一座桥梁。因为真正的西部开发,是观念的开发,是心灵的开发,是文化的开发。

于是,我发现了完全有异于凉州的另一个生命群体。他们用辛勤劳动挣到的钱,已经不再造“活人墓”,而是建起了大学、养老院,投入了慈善、公益,奉献于教育、文化,他们的企业已走出温州、走出国门、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引领着当代民营经济浪潮中一支健康、强劲、富有活力的主流。据统计,仅巴黎的温州人就有15万之多。’除了商界,温州人的身影还活跃在各个领域的舞台上,其出色的表现令同行侧目,令世界关注,激起了阵阵涟漪,成为当代中国一道抹不去的人文景观。

正是在这样一种参照系中,我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凉州。

正如“温”与“凉”显示了某种温度上的反差一样,温州和凉州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极。凉州人的个性特征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安分,而温州人的个性特征,大型纪录片《温州人》的总制片叶卉女士用三个字就概括了:不安分。于是,我像解剖标本一样,对中国文化中的这两个点进行了剖析。

……

2008年4月26日定稿于甘肃凉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