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萧军全集(共14册)
分类
作者 萧军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凌晨,辽西大地还沉浸在迷离的夜色之中。“喔——”雄鸡还是叫了,东方终于露出了玫瑰色的晨曦。伴随着这凄清的风雨黎明,下碾盘沟村的南街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大清国增添了一个末代子民,中国文学史出现了一位奇人。他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萧军。

打开本书,让我们走进萧军的传奇一生,领略一代名家的伟大风采。

内容推荐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小说家之一,经常与萧红被并称为“二萧”,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具有反抗精神,并当过士兵和军官。

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八月的乡村》,描写了一支抗日游记部队的成长旧年公里,与萧红的写作风格不同,他的写作风格尖锐有力,钢劲雄浑,全书体现出英雄主义精神,他的其他作品还有《羊》和《江上》等,都是塑造东北人民的质朴和坚韧灵魂的。他的小说以广度和深度的开掘,题材的独特性,浓郁的东北特色,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度而受到重视。

目录

我的文学生涯简述(代前言)

我的小传

第一辑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序

三月的租界

八月的乡村

一、流

二、这些全是什么人?

三、第三枝枪

四、夜袭

五、疯狂的海涛

六、这样一个女人

七、毙了他们必要吗?

八、为死者祭!

九、暂时分开吧

十、厚嘴唇说话了

十一、一条固执的蛇

十二、集场子

十三、招展的红旗

十四、“就是这样,——准备明天的罢!”

第二辑 跋涉

桃色的线

烛心

孤雏

这是常有的事

疯人

下等人

第三辑 羊

职业

樱花

货船

初秋的风

军中

第四辑 江上

鳏夫

马的故事——在满洲

江上

同行者

第五辑 选自《十月十五日》

为了爱的缘故

四条腿的人

上册

第一部

一 冬夜的驼铃

二 凌河村的人民

三 “生儿莫喜欢”

四 沫一般的谣言

五 刘元

六 “上马容易下马难”

七 海交

八 翠屏

九 杨半城

一○ 火场上

一一 杨洛中

一二 葬

一三 一个早晨

一四 井泉龙

第二部

一五 三人

一六 马

一七 去掏杨洛中的窝

一八 哑巴儿子

一九 宣誓

二○ 守望

二一 “给我寻一把刀”

二二 逼上羊角山

二三 “给我打死他!”

第三部

二四 汪大辫子被释放了

二五 林荣

二六 音乐的夜

二七 宋七月和宋八月

二八 寻妻

二九 羊角山

三○ 下山

第四部

三一 杨洛中准备办寿

三二 家族之夜

三三 汪大辫子去城市

三四 寿日

三五 井泉龙被捕

下册

第五部

三六 长春城

三七 公园以外

三八 天河酒馆

三九 爱民村

第六部

四○ 端午节

四一 杨家夜筵

四二 巴图营子

四三 青沙山——榴花开的时候

四四 一连剿匪的骑兵

四五 珍珠和金英

四六 最后的决战,

第七部

四七 胡小五和焦本荣

四八 都市之夜

四九 请愿

五○ 杨局长家

五一 医院内外

五二 将军

五三 戏院

五四 自杀、火灾

第八部

五五 剩了一颗子弹的手枪

五六 两弟兄

五七 饥民群

五八 遗嘱

五九 游行示威

六○ 卜教师和“耶稣受难图”

六一 他也被赦免了!

六二 蛇

六三 两只白鸽子

六四 又回到凌河村

后记

第一章 前夜

第二章 黎明

第三章 大会

第四章 千家山——仇恨底历史

第五章 献工前

第六章 五千吨

第七章 献工大竞赛

第八章 山井矿

第九章 在医院中

第十章 劳模大会

第十一章 英雄们底事迹

第十二章 电铲——“平山、凤德英雄号”

附录

报纸上的消息

社论摘要

后记

上卷

第一集

第一章 楚太子 辜恩丧命

伍子胥 逃郑投吴

第二章 老渔父 慷慨渡亡人

浣纱女 施食活逋客

第三章 伍员 吹箫乞吴市

专诸 仗义斗凶屠

第四章 要离 智败椒丘訢

孙武 耕居卧虎山

第五章 设密谋 专诸陈大道

开华筵 一剑刺王僚

第二集

第一章 兴土木 吴国大都城

造宝剑 夫妻双逃国

第二章 愚钩师 贪金杀亲子

楚伯鑷 穷途投子胥

第三章 要离 独臂刺庆忌

第四章 孙武 试兵斩吴姬

第五章 胜楚兵 吴王喜庆功

宴名园 娇娃怜武士

第六章 人郢都 伍员痛鞭尸

哭秦庭 申胥复故国

第七章 落叶秋风 人亡景在

喜功爱战 阖闾丧生

下卷

第三集

第一章 招贤才 越王图治

离故国 文种东行

第二章 战夫椒 勾践败绩

人吴国 忍辱为奴

第三章 逞雄威 夫差殿前夸兵甲

囚石室 范蠡壁上辨血诗

第四章 示忠心 勾践尝粪便

归故国 越后赋悲歌

第五章 尝胆卧薪 越国君臣图治

处心积虑 文种策献九谋

第六章 献美女 西施郑旦含悲去吴国

宿驿馆 田和田平饮恨痛长别

第四集

第一章 拒谏言 夫差借粮资敌国

爱剑女 越王断指斩痴情

第二章 移花接木 子贡出使全鲁

顺水推舟 勾践助兵伐齐

第三章 说梦境 冤杀公孙圣

赐属镂毕命伍子胥

第四章 吴太子 巧谋谏父拙

越勾践 初试伐吴锋

第五章 三令五申 勾践誓师终灭吴国

土崩瓦解 夫差掩面愧死余杭

第六章 烟波一棹 范蠡去越

鸟尽弓藏 文种亡身

上卷 幸福之家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下卷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演出的前前后后追记

《武王伐纣》本事提要

《武王伐纣》人物表

《武王伐纣》场记目录

《武王伐纣》剧本

第一集

伐北海 闻仲遭困

破冀州 妲己被擒

第二集

九间殿 诸侯反殷

伯邑考 鹿台丧命

第三集

西伯返西岐 武王誓师伐崇

比干死鹿台 剖腹摘心谏纣

第四集

大会诸侯 周武王进兵朝歌城

黎民四起 殷纣王授首摘星楼

附录一 后记

附录二 第一次演出参考资料

附录三 演出意义

附录四 剧中歌谱六章

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和京剧《吴越春秋》的成因与过程

上集

第一部:投吴国

第二部:刺王僚

第三部:除庆忌

第四部:伐楚国

第五部:葬娇娃

第六部:战携李

下集

第七部:忍辱求和

第八部:计献西施

第九部:三年之囚

第十部:卧薪尝胆

第十一部:夫差之死

第一辑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最

前言

第一信(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夜 上海发)

第二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日 上海发)

第三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夜 上海发)

第四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上海发)

第五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上海发)

第六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上海发)

第七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上海发)

第八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六日 上海发)

第九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夜 上海发)

第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上海发)

第十一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上海发)

第十二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上海发)

第十三信(一九三五年一月四日 上海发)

第十四信(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一日 上海发)

第十五信(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上海发)

第十六信(一九三五年二月九日 上海发)

第十七信(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二日 上海发)

第十八信(一九三五年三月一日 上海发)

第十九信(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四日 上海发)

第二十信(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七日 上海发)

第二十一信(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夜 上海发)

第二十二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日 上海发)

第二十三信(一九三五年四月四日 上海发)

第二十四信(一九三五年四月四日 上海发)

第二十五信(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三日 上海发)

第二十六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上海发

第二十七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海发

第二十八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上海发)

第二十九信(一九三五年五月九日 上海发)

第三十信(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上海发)

第三十一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三日 上海发)

第三十二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七日 上海发)

第三十三信(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五日 上海发)

第三十四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上海发)

第三十五信(一九三五年七月十六日 上海发)

第三十六信(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上海发)

第三十七信(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上海发)

第三十八信(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 上海发)

第三十九信(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上海发)

第四十信(一九三五年九月二日 上海发)

第四十一信(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一日 上海发)

第四十二信(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六日 上海发)

第四十三信(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九日 上海发)

第四十四信(一九三五年十月二日 上海发)

第四十五信(一九三五年十月四日 上海发)

第四十六信(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日 上海发)

第四十七信(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上海发)

第四十八信(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五日 上海发)

第四十九信(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上海发)

第五十信(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上海发)

第五十一信(一九三六年一月十四日 上海发)

第五十二信(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发)

第五十三信(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上海发)

第二辑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最

前言

第一信

(1936年7月18日发 由船上寄——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于海北楼

第二信

(1936年7月21日发,7月27日到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于海北楼

第三信

(1936年7月26日发,7月31日到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于海北楼

第四信

(1936年8月14日发,8月21日到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于海北楼

第五信

(1936年8月17日发,8月22日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于海北楼

第六信

(1936年8月22日发,8月29日收到即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于海北楼

第七信

(1936年8月27日发,9月3日收到即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于海北楼

第八信

(1936年8月30日发,9月6日到,7日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于海北楼

第九信

(1936年8月31日发,9月6日到,7日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日于海北楼

第十信

(1936年9月2日发,9月9日收到即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于海北楼

第十一信

(1936年9月4日发,9月9日收到即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于海北楼

第十二信

(1936年9月6日发,9月13日收到即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于海北楼

第十三信

(1936年9月9日发,9月15日收到即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一日于海北楼

第十四信

(1936年9月10日发,9月15日收到即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日于海北楼

第十五信

(1936年9月12日发,9月16日收到,17日复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日于海北楼

第十六信

(1936年9月14日发,9月21日到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五日于海北楼

第十七信

(1936年9月17日发,9月21日到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五日于海北楼

第十八信

(1936年9月19日发,9月26日到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五日于海北楼

第十九信

(1936年9月21日发,因邮票被剪去了,邮到的日期无法知道了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五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信

(1936年9月23日发,9月××日到 日本东京——青岛)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六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一信

(1936年10月13日发,10月18日到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七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二信

(1936年10月17日发,10月××日到 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七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三信

(1936年10月20日发,11月5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七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四信

(1936年10月21日发,10月26日到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七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五信

(1936年10月29日发,11月3日到,4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八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六信

(1936年11月2日发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于海北楼

第二十七信

(1936年11月6日发,11月12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日于三里屯

第二十八信

(1936年11月9日发,11月17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日于三里屯

第二十九信

(1936年11月19日发,11月××日到 闩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日于三里屯

第三十信

(1936年11月24日发,12月2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日于三里屯

第三十一信

(1936年12月5日发,12月××日到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日于三里屯

第三十二信

(1936年12月15日发,12月22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一日于三里屯

第三十三信

(1936年12月18日发,12月25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一日于三里屯

第三十四信

(1936年12月末日发,1937年1月1O日复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一日于三里屯

第三十五信

(1937年1月4日发,1月12日到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于海北楼

第三十六信

(1937年4月25闩发,4月29日到 北京——是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七日于海北楼

第三十七信

(1937年4月27日发,5月2日到北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于海北楼

第三十八信

(1937年5月3日发,5月6日即复 北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于海北楼

第三十九信

(1937年5月4日发 北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九日于海北楼

第四十信

(1937年5月9日发,5月12日到 北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九日于海北楼

第四十一信

(1937年5月11日发 北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九日海北楼

第四十二信

(1937年5月15日发,5月17日到 北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州十九门了海北楼

后记

附件之一:

《海外的悲悼》(1936年1o月24日发 日本东京——上海)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于海北楼

附件之二:

萧军给萧红的四封信及注释

第一信(1937年5月2日发 上海——北京)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日于海北楼

第二信(1937年5月6日发 上海——北京)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日于海北楼

第三信(1937年5月8日发 上海——北京)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日于海北楼

第四信(1937年5月12日发 上海——北京)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日于海北楼

附件之三:

《侧面》第一章摘录

注释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八日于海北楼

附件之四:

《在西安》——聂绀弩回忆萧红

附件之五:

聂绀弩悼萧红词一首,诗四首

附件之六:

萧军纪萧红诗

附件之七:

萧红生平年表

附件之八:

萧红已出版著作目次年表

附件之九:

第一章 从迁墓说起(陈宝珍作)

附件之十:

萧红一生所走过的路(图表)

王建中绘制

附件之十一:

本书所用参考资料

附件之十二:

有关萧红研究中外文著作资料

编后附记

第一辑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初版前记

第一章 母亲

第二章 故乡

第三章 家族

第四章 乳娘

第五章 入学

第六章 继母们

第七章 叔叔们

第八章 姑母们

第九章 破产

第十章 流亡

第十一章 归来以后

第十二章 苦难的年代

第十三章 去长春

第二辑

忆长春

小引

江城诗话

哈尔滨之歌第一部曲(一九三八年春——一九二八年秋)

哈尔滨之歌第二部曲(一九三二年——一九三四年)

青岛怀踪录 并叙

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了鲁迅先生的“宴会”

在上海拉都路我们曾经住过的故址和三张画片

哈尔滨之歌第三部曲(一九四六年——一九四八年)

第四次回到了哈尔滨——为《哈尔滨日报》而写

第三辑

从临汾到延安

新版前言

侧面

第一篇

第一章 我留在临汾

第二章 照常地醒来

第三章 第一个会议

第四章 汾河也变得狭细了

第五章 刘村及其他

第六章 “知道吗?这是手榴弹

第七章 “共产主义的错误”

第八章 日本刀

第九章 第一号教授和“东北人”

第十章 “这些,怎么能背呢?”

第二篇

第一章 走出临汾

第二章 一辆炮车坐在泥泞里

第三章 古城

第四章 盘道村的早餐

第五章 夹谷

第六章 清风崖的夜

第七章 乡宁

第八章 吉县

第三篇

第一章 渡河

第二章 渡过黄河以后

第三章 延长城

第四章 延安城外

1.懦……(酡颜三郎)

2.端阳节(酡颜三郎)

3.鞭痕(酡颜三郎)

4.汽笛声中(酡颜三郎)

5.废墟里的黑甜(酡颜三郎)

6.故巢的云(三郎)

7.一勺之水(三郎)

8.杀鱼(三郎)

9.读书漫记(三郎)

10.药(三郎)

11.绿叶的故事(三郎)

12.一封公开的信——致爱好文艺及青年文艺工作者(三郎)

13.一天杂碎(三郎)

14.《跋涉》书后

15.一个雨天(田倪)

16.一九三四年后全满洲文学上的进路?(田倪)

17.漫记(三郎)

18.女人(三郎)

19.给朋友们(三郎)

20.期待?(田倪)

21.好美丽的地方(刘军)

22.消息(刘军)

23.为了活(三郎)

24.一只小羊

25.大连丸上(田军)

26.十月(田军)

27.期待着(田军)

28.奴隶社(小启)

29.《羊》后记

30.“死魂灵”

31.我研究着

32.小启

33.《八月的乡村》再版感言(田军)

34.广田君

35.《绿叶的故事》序

36.《江上》序

37.初夜

38.随感三则

39.有所感——关于一本“不够真实”的书(田军)

40.病中的礼物(田军)

41.水灵山岛

42.未完成的构图

43.鲁迅先生逝世经过略记

44.十月十五日

45.本刊献词

46.让他自己

47.《誓言》及其作者(田军)

48.逃(田军)

49.致郭沫若君——关于“不灭的光辉”

50.邻居

51.《第三代》前记

52.《十月十五日》前记

53.未能免俗

54.《涓涓》前言

55.“和平解决”(田军)

56.上海三日记

57.“不是战胜,即是灭亡”(田军)

58.周年祭

59.“不同”的献祭

60.《鲁迅先生纪念集》后记

61.王研石(公敢)君——闻两月前申报驻津记者王研石(公敢)君被日宪兵捕杀

62.谁该人“拔舌地狱”?

63.关于武汉的“文艺组织”

64.从“重赏之下必有说起

65.“清血”工作(田军)

66.两种教育的结果

67.《不够朋友》论(海交)

68.踏过去

69.《中国的泰戈尔》(半幕剧)(阮七郎)

70.他们等待我去复仇

71.做买卖

72.应该怎样准备我们自己

73.兰州杂碎四章

74.鲁迅全集预约感

75.抓住题目做文章

76.告别

77.略论:“形式”加“主义”

78.鲁迅先生给中国新兴文学、木刻工作者的路

79.中国的“报告文学”和《秘密的中国》

80.论:“咳!我能做什么呢?”

81.关于《血祭》(编者)

82.孩子问题的偶然提起

83.第几个“九一八”了?

84.废物利用一解

85.“小名人”之流

86.牠也工作过了

87.卖……文……者……言

88.“阴阳脸”者流

89.不走正路文集

90.两个剧本=一个主题

91.第三次看——夏伯阳

92.鲁迅先生逝世二周年征文启事(编者)

93.《侧面》前记

94.“寇急矣”!(编者)

95.“人身攻击”和“自我批判”半解(编者)

96.两个回答——给“争气”女士及“志农”先生关雷马屏峨“事件”(编者)

97.《侧面》事件——复一个有良心而又“爱直爽”的读者

98.第四个故事

99.编者的“呼号”

100.一枚镍币

101.全应该有一个界说

102.奴隶和奴才——文启蛰:《信》序言

103.大事件里的小事件(呜咽)

104.各有各的作风(阮七郎)

105.奴隶文学和奴才文学

106.鲁迅杂文中的“典型人物”

107.有小刀一把斋语三则

108.杀鼠

109.偏见,伟大作品

110.老年和青年

111.谁累赘了谁?

112.文章,作家

n3.《高尔基三周年纪念成都文化界宣言》

114.高尔基三周忌献言

115.高尔基纪念会鳞鳞爪爪

116.结构能力

117.有何脸面相见?——兼致日本真正为正义和真理而战的作家

118.《侧面》前记

119.小忆兰州

120.给“工人岗位”作者们

121.从日本说到中国再说到“中国是愿意进步的么?”

122.王礼锡

123.请:伸出您的手

124.谈:意见,批评,加“公正”

125.批评的精神,态度,能力

126.鲁迅先生三周年逝世献言

127.遵循着他们的指示

128.从此……从此

129.文坛春秋录

130.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延安各界纪念大会宣言

131.说起

132.我的态度

133.《七月》与胡风

134.延安鲁迅研究会成立经过

135.延安鲁迅研究会成立要纪

136.再“说起”

137.说“吉利话”

138.补白五条

139.延安鲁迅研究会启事

140.延安鲁迅研究会通知

141.延安鲁迅研究会聘书

142.延安鲁迅研究会第一次工作商讨座谈会摘记

143.拟创办星期“文艺学园”座谈会要记

144.又“说起”

145.第八次文艺月会座谈拾零

146.棲迟录二章

147.艺术家的勇气

148.时代——鲁迅——时代

149.《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萧军执笔)

150.三月间

151.为“九·一八”周年致东北四省父老兄弟姊妹书兼寄各地文艺工作者

152.两本书的“前记”(一)

153.两本书的“前记”(二)

154.纪念鲁迅:要用真正的业绩!

155.致上海许广平先生鑑

156.敬致: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157.为本报诞生十二期纪念献辞(编者)

158.散步集

159.也算试笔

160.补“空子”等三篇

161.《铸剑》篇一解——鲁迅先生历史小说之一

162.《铸剑》篇的史料又一出处

163.论“终身大事”

164.作家面前的“坑”

165.“胜利”以后怎样呢?

166.论文武之道

167.续论“终身大事”

168.论同志之“爱”与“耐”

169.还愿意学下去——给世协壁报补白

170.文坛上的“布尔巴”精神

171.工人与文化——为五一纪念

172.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

173.杂文还废不得说

174.零落

175.献词——为延安星期文艺学园一年修业期满

176.“大家捧柴火焰高”

177.棲迟录三篇

178.承继遗产论

179.君道章——弹今吹古录

180.大勇者的精神“要做到伟大,而不在装作伟大!”——《悲多汶传》序言

181.平剧本《鹿台恨》后记

182.杂抄偶得二则

1.蹲在牛角上底苍蝇

2.闻“让”有感

3.旧事重提

4.前记——为抗战后《八月的乡村》初版而写

5.我的祝辞——为内蒙古周报创刊致贺

6.灰败思想的根源一解

7.闲话“东北问题”

8.弹今吹古录二段

9.《致国民政府电》《电向东北民主联军致敬》《电贺中共领袖毛泽东》《致东北同胞及全国人民电》

1O.再来一个“五四”运动

11.《乱弹及其他》出版者后记

12.留别承德

13.浴血而立的中国人民!——为悼李公仆、闻一多、陶行知诸位殉难先烈!

14.平剧改造运动杂谈——《逼上梁山》观后感

15.假如明天战争

16.“一知半解”史说

17.夏桀和殷纣

18.杂谈摘录二则

19.为纪念而战斗 为战斗而纪念!

20.我回到东北的观感——十一月二十三日于佳木斯新华电台广播稿

21.新“启蒙运动”在东北——献给东北青年、人民以及政治、文化诸部门工作同志

22.《八月的乡村》新版前记

23.抗暴、除奸、赶狼!——抗议美军在华暴行(广播讲话)

24.新“五四”在东北

25.“约法三章”(本社)

26.关于鲁迅先生底旧体诗半解(学生)

27.大题小作

28.旧剧新谈录(外行)

29.说“鲁迅社会大学”

30.读书散记(学生)

31.读书散记(夜莺)

32.“青年问题”和《文化报》

33.旧道德与新道德

34.《我底生涯》前记

35.关于“鲁迅先生之思想问题”——答李庐湘先生

36.毛泽东先生底一首词

37.高尔基和瞿秋白(本社)

38.鲁迅与瞿秋白

39.《鲁迅研究丛刊》第一辑·新版前记

40.《羊》新版前记

41.《第三代》新版前记

42.屈原和司马迁

43.试谈古中国和古希腊

44.新年献辞(秀才)

45.复刊词(本社)

46.“开市大吉”(小伙计)

47.一间楼主随笔

48.读报春秋(标准市民)

49.观影一感(爱看电影的人)

50.文章理发馆(馆丁)

51.万事“初”通(大司夫)

52.又是一年春草绿(万年青)

53.这一期的话(编者)

54.启事(文化报社)

55.“三八”节献词——“不要忘了她们也是曾经为‘人’的动物啊!”(本社)

56.伟大的不屈——李兆麟将军殉难二周年纪念(本社)

57.和读者商量(编辑部)

58.致“一个东北青年”底公开复信——兼致其他青年姊妹兄弟们

59.试论“九件衣”——东北人民剧院演出

60.纪念“四四”儿童节——致小学教师们

61.春夜抄——一张纸片

62.论“童养媳”(不才)

63.论“心乎气和”(傻子)

64.文化上底“死”财产与“活”财产以及……(本社)

65.托尔斯泰诞生一百二十年纪念(编者)

66.一个小小“方程式”(一卒)

67.“四重”纪念(编者)

68.“五四”运动中的李大钊先生——中国共产主义者之父!(编者)

69.“三个臭皮匠……”与“秀才不出门……”(本社)

70.夏夜抄

之一:风风雨雨话“王通”

之二:语录

之三:语录

之四:偶然想起

之五:悼许寿裳先生!

之六:巴金、李陵及其它

之七:漫谈文学

之八:偷花者

之九:做“天”、做“人”和交朋友

71.编辑室语

72.读书杂抄(夜枭)

73.目前文化界统一战线(本社)

74.一间楼主语录

75.高尔基之所以伟大——逝世十二周年纪念(本社)

76.政、教泛谈

77.榴花时节语(喋喋)

78.“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一解——从“七·一”和“七·七”到……(本社)……………

79.和人民一道战斗、一道起来……(本社)

80.补白(喋喋)

81.介绍与批评(本社)

82.三周年“八·一五”和第六次劳动“全代大会”(本社)

83.抚今追昔录

84.文艺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本社)

85.征稿(编辑室)

86.“古潭里的声音”之一——驳“生活报”的胡说

87.“古潭里的声音”之二——驳“生活报”的胡说

88.“古潭里的声音”之三——驳“生活报”的胡说

89.“九·一八”和“八·一五”——“九·一八”十七周年(本社)

90.“古潭里的声音”之四——驳“生活报”的胡说

91.答解

92.几点声明和一个小故事外搭四首诗

93.谈:“萧军的‘九点九”’与生活报底“零点一”——秋夜抄之一

94.文化报《问问答答》(栏丁)——本栏欢迎发问抬杠

95.“涉江词”录后记

96.《五月的矿山》·后记

97.《八月的乡村》·后记

98.么萧军短篇小说选集》·后记

99.《萧军散文选集》·后记

100.《萧军戏剧集》·后记

101.《第三代》·后记

102.《吴越春秋史话》·前记

103.《鲁迅先生书简——简注》·前言

104.关于《译文》和《作家》、《海燕》

105.拟译《吕氏春秋》《左传》故事·前言

106.新的伦理关系与社会道德如何形成与建立问题的商榷

107.《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前言

108.《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前言

109.《八月的乡村》·重版前记

110.《生死场》·重版前记

111.萧军小传

112.《让他自己……》·后记

113.关于成立鲁迅学习研究会的建议草案

114.健康与自由——我的幸福观

115.从伊通河的流向和松岭山脉的脉源谈起

116.《吴越春秋史话》·后记

117.镜泊湖和西子湖

118.《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编后附记

119.《萧军近作》·前记

120.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生活在向你微笑》·代序

121.这不能算做“掉包”罢?

122.前驱者的血!——从《霜天晓角》说起

123.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和京剧《吴越春秋》的成因与过程

124.《阿Q正传二百图》观后

125.《归心似箭》观后——为纪念李克异同志而作

126.从《归心似箭》到《杨靖宇》

127.《跋涉》第三版序言

128.从一首诗说起——为故人温佩筠所译诗、文等序言

129.《金剑啸诗文集》·序

130.纪念鲁迅先生诞生百周年和他逝世四十五年有感

131.《铸剑》篇·今天的后记

132.俯首甘为孺子牛——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133.从一滴卤水说到“布尔巴精神”——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134.关于刘岘同志木刻版画的我见

135.纪念鲁迅 检查自己——为鲁迅先生诞生百周年而作

136.《鲁迅先生纪念史料选录》·前言

137.鲁迅先生与青年——为纪念鲁迅先生百年诞辰而作

138.为《十三妹之歌》而歌

139.《我的童年》·初版前记

140.《跋涉》·第五版前记

141.《跋涉》·附记

142.遥寄——悼诗人许芥昱君

143.一辦“新”香

144.《晚晴集》·前言

145.略论:“进入”与侵略;“英勇”和凶残

146.前言——《慕新野传记》

147.《从临汾到延安》·新版前言

148.《十月十五日》·新版前记

149.清代学者使用过的宋砚

150.行待花开万里红——为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而作

151.悼于毅夫同志

152.关于《我们的歌》

153.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书画集·前记

154.《萧军谈左联》·校后记

155.一衣带水海天深——庆祝内山完造先生百年诞辰及日本东京内山书店建业五十周年纪念

156.“酱醋茶”到“诗酒花”

157.为《中学生》看稿

158.漫谈北京过去的晓市

引诗

第一部

第一章 怒潮

第一节 反叛的人流

一 雪原

二 村口

第二节 歃盟

一 血誓

二 同盟酒

第三节 夜审汉奸

第二章 进发

第一节 集合在雪原上

第二节 占领土龙山

第三章 告别

第一节 记忆的通道

第二节 情同手足

第四章 同仇敌忾

第一节 分歧

第二节 幺娘与周山

第三节 白洼子之战

第四节 首战告捷

第二部

第五章 较量

第六章 风里的旗

第七章 幺娘流泪了

第八章 被激怒的人们

第一节 血溅湖南营

第二节 英雄之间

第九章 不能就此搁浅

第一节 夜宴

第二节 “我等待着你

第三部

第十章 弟兄之争

第十一章 转战

第十二章 瓦尔克的人家

第一辑 语体诗

孤坟的畔(酡颜三郎)

白的羔羊

将睡着的心儿——给楼下的姑娘之一

共同所有之外——给楼下的姑娘之二

留别——给楼下的姑娘之三

读诗

波头的落叶

爱之播种

蕉心

绿垂垂的树叶底下(三郎)

世界的未来

可怜的舌头

为了美丽

《星星剧团》团歌

说甚么——你爱?我爱?(三郎)

全是虚假(三郎)

夜深时

咬紧颚骨

关于诗人的话

无钱的犹太人

码头夫

■哑了的三弦琴

葬曲

我什么也不将你们隐瞒(田倪)

去年的春风里

你常常问我——答一个朋友

为谁唱的?(田倪)

给夜行者(田倪)

待醉一回吧?

祷告

怅望——给北国狱中的H

鞭挞我自己

好轻松的

秋叶

弟兄们死了

期待着

奴隶之爱

我家在满洲

一只不祥的鸟儿——给《海燕》

我没有力量我就毁灭

于我何伤?

我并不是万念俱灰

即使你战胜了我

断想

用痛苦的眼泪滋补我的力量!

痛苦、艰难是什么东西呢?

我是大海中一块顽强的礁石

我很久不写爱情的诗了

温暖着这冰冷的人生

已经抛弃了的东西就不要回顾

我歌唱啊!

只有远望着天边的希望

我虽然没有这力

一支孤独行驶的船

我将永久要一生痛苦了

在有风暴的时候

云散了,风停了,

为人民而战的就与人民永存永在

不要太多地责备人

真些再真些

我需要的是一颗坚强的灵魂

誓言

自励

忍耐地承担一切罢

寂寞和荒凉的岁月

对生活不应失掉希望

沉些,再沉些

我爱一切真正美的东西

不为任何强暴力量所屈服

报答这伟大的爱于万一

手执真理底剑的人

我爱一切健康美丽的东西

当我感到

胜利到来了!——但我们决不能忘记

自献

我蔑视任何污蔑我的东西

我不怕别人对我更坏

我在痛苦中长大

鹰(寓言诗)

釜中鱼(寓言诗)

鸽子与山鹰(寓言诗)

生命是什么呢?

人啊!尊重你的同类

对于一个

在爱情的战场上

尽管

挺直地!竖起你的脖项

对于贞洁的神

我闷闷地坐在窗前

我不会失掉战斗的勇气!

意志,将成为化石

必须胜利!

祖国啊,伟大的母亲

训子箴

既然上了战场

在拘留羁押中

在囚禁中给孩子们的诗信——一九六六年九月七日夜,在北京市文化局囚羁中

这人生的几十年

再美丽的毒蛇

已失去的友情和爱情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忆黛儿

深夜里

残片抄存并叙

悲哀之谷

“祖国之恋”放歌并叙

立论难——见鲁迅先生所著《野草立论》篇

雪峰:我悼念你!

绍兴题辞

第二辑 古体诗

五十年故诗余存录总序

黄花吟草追忆录并叙

松滨吟草并叙

松滨吟草补遗

故诗拾遗录

故诗拾遗录补遗

囚庭吟草(上)并叙

囚庭吟草(下)

梦迥吟草(上)并叙

梦迥吟草(下)

圣寺春秋吟草

团河吟草

新开吟草

陶然吟草

悸余吟草并叙

椒园闲咏及其他

银锭桥西海北楼吟草

补遗

试读章节

这篇东西,我已经脱衣睡在床上了,又爬起来写的。莹妮她还在睡着,她睡得并且似乎很甜。我在枕上看了半本书,因为心里总惦记着要写这篇东西,所以眼睛虽看书上的字形,但那字形就如一些黑色的蚂蚁,在我的眼睛里那样悄悄地爬行过去了。

一天,是我由报馆里拿到了五元稿金的那一天,我们将必要的东西:柴、米、油、盐和一只碗全买好之后,在旧书摊上费却一角钱,还买到一册定价二元五角日本钱的日文书。那书是日本一位似乎不甚闻名作家“猎狩史山”著的,书名《女娲史》,是叙述中国唐代武则天一些轶事和艳斗的短篇故事小说。

那时我们恰好还余了一张五角钱的票子。

“这余的钱我们该买些什么呢?”

我问莹妮。她想了一刻,立地竟也想不出应该买些什么好,因为我们应该买的东西,实在很多。

“买些什么菜……?拿回家去做吧。”

“买什么菜呢?……单买一只蟹子脚,可以吗?”

我看着路旁,排列着一些庞大的冰蟹,说给她。同时一个正在和卖蟹子的论价的女人,她也许不曾听说过单买一只蟹子的脚事,不期竟回头向我笑了一笑。莹妮似乎比我聪明些,她掐了我一下手,走开几步,才偷偷说给我:“那个女人的笑,是蔑视我们呢。”

“你如果喜欢,我们买几尾鱼,回去煮给你吃吧。好吗?”

“煮鱼吃?好的。”

我依附了她的提议。于是我们又跑到了一列卖鱼的摊前。

“买鱼吗?先生,这全是鲜活的呢!”

卖鱼的人说着,便用手中的铁丝网勺,由一个槽里,抄出四五尾活跳跳的鲤鱼给我们看。

“一斤要多少钱?”

“不说谎,一角钱。”

“给称一斤。”

“好,这恰是一斤。好,真便宜,比吃什么全便宜。”

我们付了钱,莹妮提着那裹好的五尾鱼,我挟着那册一角钱买得的日文书,便走了回来。

在路上,我们曾很兴奋而迅速的迈着脚步,在每个人心中,不约而同的似乎要这样想着:

“今天的晚饭,是要有很好的鲜鱼呢!”

事实,一个星期全要有余了,我们那桌子上,一个盛过饼干的空铁罐子的里面,早是没了一个铜板的存留和一张五分钱的票子的影子。

“你一定要做得好吃啊,你一定要做得更鲜美,更要有些好的汤——”

“这全不要你劳神,管保你吃个好的晚餐。”

她说着瞟了我一眼,挽起臂来。当时真的,我们要飞回家来,假设我们是有着四条翅膀的话。

在我们小厨房的一个角落里,我们的小米袋,它的肚皮又在鼓起来,很气派地蹲在那里了。窗外又形成了一所小的柴堆和一煤油桶的乌煤。

“莹妮,我们又可以十天不打算这可厌的问题——吃——饭。在这十天里,至少我还能写出几个短篇来,你的第×册的俄文也可完了……瞎,只顾说闲话,我们怎的还不将这鱼包解开?”

我们两个忙着用剪子剪断那捆鱼包的绳子,那五尾鱼,鲜跳跳地活鱼,那时因为失却水的时候还不怎样久,当我们解开那纸裹的时候,有两尾鱼还在展动着首尾,在挣扎的跳了跳,其余的几尾却只有抽动着他们可怜的腮翅,另一尾几乎连那可怜的抽动,全似有些吃力起来。  “舀盆水来——快些儿!”

莹妮舀了一盆水,我便提着那每条的尾巴,挨个的搁人那水盆的里面,我说:

“我们该怎样吃呢?烹啊,煎啊?还是用清水来煮?莹,一点我不懂这些呢。”

“让我来,你甚么也不要管,你尽去为你的稿子。去看看什么时间了。”

“三点一刻多些。”

“好,去吧,不要打搅我,我们四点钟就要吃晚饭。”

莹妮套上了她每日烧饭烧菜才穿上的大布衫,因为怕将那件唯一的棉布长袍污渍。

我翻着买到的那部日文书,同时揭开墨水壶,待要将一篇未写完的稿子写下去,赶到月底还可以结算些稿金来用。但当我抽出几页纸,摊在桌上,刚在凝神的时候,外屋的莹妮,忽然尖锐地喊叫了一声。

“三郎——”

“怎么——?”

我一步跨到了外屋,莹妮是那样如一只被惊恐了的小鹅,挛挛地弯曲着她的两条手臂,手指在分张着,同时在地板上有着一尾鱼,正在困苦地抽动。鱼的身边,便是我们那柄常用以切菜的小洋刀。

“怎么?鱼咬了你么?”

“没有——让你来‘杀’吧!”

她说着,两只大眼睛,在底缘闪动着一些莹莹的光。她背过身去,用衣角似在拭着她的眼睛。

“你不敢杀吗?好,让我来,毕竟是女人,连一条小鱼全不敢杀嗳!还谈什么……什么……?”

我这样半讽刺半玩笑地想引笑了她,同时由地上将那尾抽动着的鱼,和小洋刀也拾了起来,一手将那鱼按在菜板的上面,一手握紧那柄小洋刀。

我的脏内蓦地狂跳起来了……!

但却还装作毫不为意的样子将那柄小洋刀,在菜板的边楞上,来复地磨出几声,冷酷尖锐的哭叫。那鱼,又在我的手指下跳了两跳。

“来,让我杀给你看!”

“我不想看那残忍的勾当!”

说时,她的脸却更紧逼着窗上的玻璃,似在看着那对面王家窗下,偎傍着取暖的一双小狗或是在看那迢蔚的天空里,爬行和动荡着的絮样的春云……

“这有什么残忍,仅是杀条小鱼。”

“这话是怎么说?”

“这很明显的,它是没有抵抗你的力量,如果它要是一条大鲸……或是一只什么,你早就跑开了。”

“鲸鱼,不也是常常被人捕到么?你没有看过捕鲸船的故事影片么?”

“所以我常说,人类常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要残杀一切,以至于他的同类。”

这时。我的手指已经不再按着那鱼了,一任它自己在抽动着它的腮翅。可是那柄小洋刀,仍是握在我的手里。

我挺立着身躯,眼望着莹的背影,和系在拂着肩头的一双小发辫上的黑绸带而出神。

“你怎的也不去杀了?”

她回过脸来,用那双洁净的大眼,亲切地望着我的脸,这样说着。  “我也感到这是一种耻辱。”

“什么耻辱?”

“杀一个没有力量抵抗你的生物,或是曾为人类出过劳力的生物,这似乎全是一种耻辱!”

“……那么,你手里为什么还握着那柄可耻的小洋刀?”

硼铮一声,我将那柄握在的小洋刀,抛向一个屋角去了。它那被抛弃的最终还发出一声尖狡的哭叫,身上转了几转,便睡在那里。

“你生我的气吗?”

莹妮以为我是在生了她的气,赶过来两手握紧我的两副肩头,摇动着,一面紧逼着我的眼睛。我分明看到她的两眼还在有些湿润哦——我说:

“我们从此以后,再不要吃鱼吧。”

“买些死鱼吃是无妨的。”

“不,死鱼也不吃了。我们是没有这样福气呢。”

“真的,我们真是没有这样吃活鱼的福气呢。”莹妮叹息着,将菜板那条由刀脱去的鱼,仍复送人了水盆的里面。那鱼乍一被置入水里去,就如一个睡梦警觉后的孩子那样乱撞它的同伴和不安。

“怎么办?送入江里去呕。”

“江水现在不全是封冻着么?”

“可以寻个冰窟放它们到里面。”

“怎样拿到那里去?”

“可以仿照原来的方法仍然用纸裹着提着去。”

“但不知道它们还能不能自己去生活——让我们来看看它们每个身上的创痕。”

我说着便挽了她的脖子,一同蹲在那水盆的旁边。

除开将由地板上被放入里面的一尾还在游动着外,余的几尾全在扁卧在盆底,似喘息着,它们那残怆疲倦与创痛的呼吸。

“它们的生命恐怕再不能有若干时间可延续了——你看那大些的和次些的鱼的眼睛鳞片的缝隙,不全是有血在沁流着么?”

“是的。我们教它们先喘息一刻吧,我们先到大街去买些什么回来,再去放它们到冰窟里去。”

嗳,谁知我们因为在街上多贪恋了一个时间,同时又到一位友人家中勾留些时,当我们回来的时候,不独那四尾鱼死了,就连那条最活跃的最小的,莹妮由我的小洋刀的底下,菜板的上面提着尾巴将它后送人水盆里面的那条,也死了!

它是由水盆里而跳在地板的上面因干渴而死的。

东方发白时

(载长春·1933年3月《大同报·大同俱乐部》)

(摘自《萧军全集》第11卷P24-28)

序言

这一套《萧军全集》的编辑出版历时十九年,将这些倾注了毕生心血的精神财富奉献给读者,是作者的意愿,更是我们的责任。

全集涵小说(6卷)、戏剧(2卷)、散文(4卷)、诗歌(2卷)、书信(3卷)、日记(3卷)数百余万字,体现出作者呕心沥血付诸的劳动与坚忍不拔的理想追求;表述了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以天下为己任所承担的道义和钢铁般的决心。

二十世纪的中国,实在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而作者本人又常常身处苦难的旋涡之中……但是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去努力,去奋斗,去实践——英勇无畏地向一切恶势力猛攻!在他人生的字典中惟独没有的是“怕”字!

“我是个文艺作家,大小总有我的事业……在我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我所处的那个环境,以我所有的那个年龄……无论是用笔、用口、用于乃至用枪,我该做的,我能做的,我都做了。所以,我没有什么骄傲,也没有什么遗憾!总得留下点什么给后人——哪怕是一点点值得学习的精神也好。不要使灵魂空虚,不要让生命浪费……”这是一九八八年初夏的一天,躺在病床上的作者再次对我们讲的话——年逾八旬的老作家对编者的郑重嘱托。

十九年来,在社会各界和朋友们、读者们、亲人们的无私帮助下,关注下,使我们克服了重重阻力,经过近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劳作,今天终于把这部“大书”呈示出来,交给人民检验。

感谢我们各自的工作单位,允许我们提前“退岗”,专心致志地编辑、整理、出版这一套《萧军全集》;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

感谢北京市作家协会;

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

感谢出版《萧军全集》的华夏出版社;

感谢所有为这套《萧军全集》奔波劳碌,为它的编辑和出版而尽过力的亲朋好友们。

更要感谢的是书的作者——敬爱的萧军同志,没有他的一生努力,怎么可能有今天的硕果辉煌?!

至于编辑中的遗憾与不足,当难逆料,尤其期待着读者、研究者们给予热忱关注。铭感五内,不言谢了。

萧耘 王建中

2007年6月1日于北京

后记

一九五一年一月间我到了北京,六月四日开始写这小说,到次年四月十六日初稿完成。而后进行修改和抄写,而后接洽出版,而后又修改,到今天它总算得以出版了,前后经时三年约两个月。

为这书尽过力的同志、朋友和亲人,我感念他们!他们为我抄录,指正错讹,校改谬误,在我体验生活、搜集材料时他们给予我便利和帮助。如果这小说出版后对人民能有些好处,对祖国底社会主义建设能有些用处,这光荣,首先应属于这书中所写的那些不懈的劳动的“真正的人”,以及上面所说的那些同志和朋友……。

这小说,只是作为我写作过程中,对于这类新的题材、新的斗争……一种试练。缺点应在意料中。有机会我还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些较象样的东西来,以报读者。

萧军

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二日记于北京

(摘自《萧军全集》第4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