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是作为教师的作者关于专业读写与教学积累的笔记,又是一份希望并努力地期待着获得“自由”的过程记录。
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读写笔记。下编是在上述基础上,与新闻传播专业转型与视听表达有关的部分教学笔记。
“问题”与“方法”(代前言)
上编 停泊——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认识
源起:文化视野的拓展空间
象征主义
爱伦·坡与波德莱尔
前期象征派“三杰”
象征主义戏剧
后期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宣言
卡夫卡
尤金·奥尼尔
四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运动
马里内蒂
马雅可夫斯基
阿波里奈尔
五 意识流
福克纳与其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意识流小说溯源
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
乔伊斯与《尤利西斯》
弗吉妮亚·伍尔芙
海明威
六 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
布勒东与超现实主义运动
七 存在主义
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实践
加缪与《鼠疫》、《局外人》
索尔·贝娄
八 荒诞派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欧·尤内斯库与《秃头歌女》
新小说派
玛格丽特·杜拉斯
阿兰·罗伯一格里叶与新小说派艺术探索
垮掉的一代
《嚎叫》与《在路上》
以一种生活方式为流派特色的流派
“垮掉的一代”:一种“流浪汉”式的艺术
黑色幽默
约瑟夫·海勒与《第22条军规》
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探源
下编 延伸——关于视听艺术的教学笔记
源起:视听表达的起点准备——关于媒介时代视听表达的教学实验笔记
建设与希望:关于《切·格瓦拉》的思考
独立与发现:牟森及其《与艾滋有关》的意义
四 挖掘与容量:关于《长江学者之歌》的价值立场
一、从贝金的启示到准则的遵循
二、《长江学者之歌》的一种形态
三、关于电视专题片前采、片访、同期素材节选的教学笔记
五 立场与表达:信仰穿透的青春与《世纪承诺》
一、西安交通大学群体
二、清华200号群体
六 视野与样式:媒介时代批评姿态与《文化嘹望》
一、目标与定位
二、第一期《请看》设计大纲
三、关于网络文学话题
四、主持人引入关于王朔的话题
五、从影视改编引入关于当代影视话题
六、关于美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的问题
七、关于流行的流向
后记:“每一棵松树都是为松林而鸣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