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球化的视角,从管理、法律、经济、技术等不同层面进行综合阐述。它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阐述了无论对于企业内部建设还是外部发展,提高竞争力、价值链、创新群体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于知识产权的激励和支撑。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专利管理、如何进行专利管理,以及如何协调专利管理与社会安全、产业结构、竞争水平、政策与法律的协调等基本问题,并具体阐述了专利管理模式、专利战略管理、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技术研发管理、专利申请管理、专利运营管理、专利权维护管理等实务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企业专利管理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作者 | 胡佐超//余平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全球化的视角,从管理、法律、经济、技术等不同层面进行综合阐述。它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阐述了无论对于企业内部建设还是外部发展,提高竞争力、价值链、创新群体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于知识产权的激励和支撑。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专利管理、如何进行专利管理,以及如何协调专利管理与社会安全、产业结构、竞争水平、政策与法律的协调等基本问题,并具体阐述了专利管理模式、专利战略管理、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技术研发管理、专利申请管理、专利运营管理、专利权维护管理等实务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于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实际和近年发生的企业专利管理经典案例,以管理、法律、经济、技术和创新的综合视角,高度概述了企业在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中如何以有效的专利管理取得差别优势,包括企业专利管理理念与思维、专利管理体制设置,专利信息的收集与利用、专利战略的制定与运用、专利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专利运营、专利权维护,以及专利资产评估、品牌管理等诸多内容。 专利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价值、竞争、产权的全部特征,代表着一种差别优势,是企业获得市场优势的竞争工具。专利管理是对专利法律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灵活运用,涉及安全、产业、竞争、法律和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协调。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功运营的秘籍就在于在资本、技术、资源、管理之上,融合专利管理这一优势。在此背景下,为了引导我国企业自觉、高效地运用专利制度,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本书应运而生。 本书汇集了作者诸多关于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独到见解,综合了美:日、欧跨国公司及我国一些知名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其中很多理论、观点与做法在政府及行业实践中已得到成功验证,是国内不多见的关于企业专利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优秀著作之一。 目录 引言/1 理论篇 第一章 管理概述/3 1.1 管理理论综述/3 1.1.1 德鲁克管理思想/4 1.1.2 泰勒管理思想/5 1.1.3 法约尔管理思想/6 1.1.4 西蒙管理思想/7 1.2 什么是管理/8 1.2.1 管理的概念与内涵/8 1.2.2 国家层面的管理/10 1.2.3 政府层面的管理/10 1.2.4 行业层面的管理/11 1.2.5 企业层面的管理/11 第二章 专利管理概述/13 2.1 专利管理及相关概念/13 2.2 专利管理的特征/15 2.3 专利管理的含义/16 2.4 专利管理的定位/18 2.5 专利管理的内容/19 2.6 专利管理与企业发展/’21 思 维 篇 第三章 企业专利管理构成/25 3.1 目标问题/25 3.2 安全问题/26 3.2.1 国家安全/26 3.2.2 企业安全/27 3.3 基准问题/28 3.3.1 审查基准/28 3.3.2审判基准/29 3.3.3 竞争基准/31 3.4 质量问题/32 3.4.1 专利申请质量/32 3.4.2 专利运营质量/33 3.4.3 专利竞争质量/33 3.4.4 专利诉讼质量/34 3.5 专利保护“度”/34 第四章 企业专利管理理念/37 4.1 管理理念概述/37 4.1.1 管理理念的概念/37 4.1.2 管理理念的特点/38 4.2 专利管理理念/38 4.2.1 专利第一理念/39 4.2.2 全员专利理念/39 4.2.3 专利导向理念/41 4.2.4 专利融合理念/42 4.2.5 专利成本控制理念/42 4.2.6 专利人力资源理念/43 4.2.7 合理适度保护理念/44 4.3 专利管理理念塑造/44 搴五章 企业专利管理地位/46 5.1 专利管理与市场经济/46 5.2 专利管理与市场竞争/47 5.3 专利管理与创新/48 5.4 专利管理与品牌/49 5.5 专利管理与战略/50 5.6 专利管理与并购/51 5.7 专利管理与技术标准/53 5.8 专利管理与自由贸易/55 5.9 专利管理与不正当竞争/56 5.10 专利管理与垄断/57 5.11 专利管理与全球化/57 实 务 篇 第六章 企业专利管理模式/63 6.1 企业专利管理体制/63 6.1.1 专利管理体制概述/63 6.1.2 典型专利管理体制/64 6.1.3 专利管理体制构建/66 6.2 企业专利管理组织/68 6.2.1 国外企业专利管理组织/68 6.2.2 专利管理组织的位置/70 6.2.3 专利管理组织的职能/71 6.2.4 专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73 6.2.5 专利管理组织与其他部门的关系/77 6.2.6 专利管理组织内各部门关系/79 6.3 企业专利管理制度/79 6.3.1 专利权属制度/79 6.3.2 技术创新制度/81 6.3.3 报酬与奖励制度/82 第七章 企业专利战略管理/84 7.1 专利战略概述/84 7.1.1 什么是战略/84 7.1.2 什么是专利战略/87 7.1.3 专利战略与企业发展/87 7.2 企业专利战略/88 7.2.1 企业专利战略定义/88 7.2.2 企业专利战略特征/89 7.2.3 企业专利战略作用/90 7.3 企业专利战略前提/91 7.3.1 企业专利战略原则/91 7.3.2 企业专利战略环境/93 7.3.3 企业专利战略目标/95 7.4 企业专利战略模式/95 7.4.1 进攻型专利战略/96 7.4.2 防御型专利战略/96 7.4.3 攻守兼备型专利战略/97 7.4.4 专利战略模式选择/97 7.5 企业专利战略制定/100 7.5.1 专利信息战略/100 7.5.2 技术研发战略/101 7.5.3 技术引进战略/101 7.5.4 专利申请战略/102 7.5.5 专利运营战略/104 7.5.6 专利维持战略/104 7.5.7 专利权维护战略/105 7.6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106 7.6.1 关于专利权的获取/108 7.6.2 关于申请专利的决定/108 7.6.3 关于企业现有资源的配置/108 7.6.4 对竞争专利的响应对策/109 7.6.5 行业、技术发展状况跟踪/109 7.6.6 专利文件防御性公开/109 第八章 企业专利信息管理/111 8.1 专利信息概述/111 8.1.1 信息与专利信息/111 8.1.2 专利信息与企业发展/113 8.2 专利信息采集/115 8.2.1 专利信息源/115 8.2.2 专利信息采集/117 8.3 专利信息加工/119 8.3.1 专利信息加工概述/119 8.3.2 专利信息加工步骤/119 8.3.3 专利信息加工方法/120 8.3.4 专利信息数据库/121 8.4 专利信息分析/122 8.4.1 专利信息分析概述/122 8.4.2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123 8.4.3 专利信息分析内容/124 8.5 专利信息利用/128 8.5.1 专利信息利用概述/128 8.5.2 专利信息利用范围/129 8.5.3 专利地图绘制与利用/130 第九章 企业专利研发管理/134 9.1 专利研发管理概述/134 9.1.1 专利研发管理。/134 9.1.2 专利研发管理的意义/135 9.2 专利研发管理策略/136 9.2.1 技术发展前景分析/136 9.2.2 市场发展前景分析/137 9.2.3 专利技术研发目标/138 9.2.4 专利技术研发策略/139 9.3 专利研发组织管理/142 9.3.1 专利研发组织管理模式/142 9.3.2 专利研发组织管理策略/144 9.4 专利研发流程管理/145 9.4.1 专利研发流程管理的意义/145 9.4.2 专利研发流程管理策略/146 9.5 专利研发人员管理/148 9.5.1 专利研发理念树立/148 9.5.2 专利研发人员培养/149 9.5.3 专利研发人员激励/149 第十章 企业专利申请管理/152 10.1 专利申请概述/152 10.1.1 专利申请的必要性/152 10.1.2 专利申请可行性/154 10.1.3 专利申请的战略价值/155 10.1.4 专利申请的市场价值/157 10.2 专利申请前提/157 10.2.1 专利调查活动/157 10.2.2 专利发掘活动/158 10.2.3 专利申请决策/159 10.2.4 专利申请流程/160 10.3 专利申请策略/160 10.3.1 专利申请的基本策略/160 10.3.2 发明专利的申请策略/162 10.3.3 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策略/163 10.3.4 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策略/164 10.3.5 PCT专利申请策略/164 10.3.6 专利申请质量控制/166 10.3.7 专利申请成本控制/166 10.3.8 专利权维持策略/167 10.4 专利标准化策略/168 10.4.1 技术标准概述/168 10.4.2 技术标准与专利/169 10.4.3 专利标准化策略/170 第十一章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173 11.1 商业秘密概述/173 11.1.1 什么是商业秘密/173 11.1.2 商业秘密与企业发展/174 11.2 商业秘密保护制度/175 11.2.1 商业秘密管理机构/176 11.2.2 商业秘密保护范围/176 11.2.3 商业秘密保护体系/176 11.3 商业秘密保护措施/177 11.3.1 与企业员工订立保密协议/177 11.3.2 与非企业员工订立保密协议/179 11.3.3 签订竞业禁止协议/180 11.3.4 许可实施中商业秘密保护/180 11.4 专利保护与商业秘密保护/181 11.4.1 保护理念之比较/181 11.4.2 保护方式之比较/181 11.4.3 保护策略之选择/183 第十二章 企业专利运营管理/186 12.1 企业专利运营模式/186 12.1.1 专利运营概述/186 12.1.2 专利运营基本模式/187 12.2 企业专利商业化策略/189 12.2.1 专利商业化概述/189 12.2.2 专利商业化分析/19l 12.2.3 专利商业化策略/192 12.3 企业专利转让策略/194 12.3.1 专利转让概述/194 12.3.2 专利转让策略/194 12.3.3 专利转让合同/195 12.4 企业专利许可策略/196 12.4.1 专利许可概述/196 12.4.2 专利许可策略/197 12.4.3 专利许可合同/198 12.5 企业专利联盟策略/199 12.5.1 什么是专利联盟/199 12.5.2 专利联盟与企业发展/200 12.5.3 企业专利联盟组建/203 12.5.4 企业专利联盟管理/203 12.5.5 专利联盟与权利滥用/204 第十三章 企业专利权维护管理/206 13.1 专利权维护概述/206 13.1.1 什么是专利权/206 13.1.2 什么是专利权维护/207 13.1.3 专利权维护与企业发展/208 13.2 专利权维护策略/209 13.2.1 自主研发阶段的专利权管理/209 13.2.2 合作研发阶段的专利权管理/210 13.2.3 专利权维护策略/211 13.3 专利权纠纷处理/212 13.3.1 专利权纠纷特点/212 13.3.2 专利权纠纷处理原则/213 13.3.3 专利权纠纷处理途径/214 13.3.4 专利权无效策略/215 13.3.5 专利权诉讼策略/217 关 联 篇 第十四章 企业专利资产评估管理/223 14.1 专利资产评估概述/223 14.1.1 什么是专利资产评估/223 14.1.2 专利资产评估的必要性/224 14.1.3 专利资产评估的意义/225 14.1.4 专利资产评估的影响因素/226 14.2 专利资产评估策略/228 14.2.1 严杈变动中的专利资严评估/229 14.2.2 合资合作中的专利资产评估/230 14.2.3 企业并购中的专利资产评估/231 14.2.4 侵权诉讼中的专利资产评估/231 第十五章 企业品牌管理/233 15.1 品牌管理概述/233 15.1.1 什么是品牌管理/233 15.1.2 品牌管理与企业发展/234 15.2 品牌管理与专利管理/235 15.3 品牌管理与商标管理/236 15.4 品牌管理策略/238 15.4.1 品牌定位策略/238 15.4.2 品牌运营策略/240 15.4.3 品牌保护策略/241 第十六章 企业专利管理与反垄断/244 16.1 专利与反垄断概述/244 16.1.1 为什么需要专利保护/244 16.1.2 为什么需要反垄断/245 16.1.3 专利与反垄断之关系/247 16.1.4 专利权滥用与反垄断之关系/248 16.2 与专利管理相关的反垄断问题/250 16.2.1 专利许可中的反垄断问题/250 16.2.2 技术标准制定中的反垄断问题/252 16.2.3 专利联盟中的反垄断问题/254 第十七章 企业社会责任/256 17.1 社会责任概述/256 17.1.1 什么是社会责任/256 17.1.2 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257 17.2 企业专利管理与社会责任/257 17.2.1 专利管理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257 17.2.2 专利管理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实现/259 后记/261 试读章节 1.2 什么是管理 1.2.1 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一是让管理更加科学;二是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德鲁克强调的是组织管理与目标管理,注重全员控制;泰勒强调的是劳动效率;法约尔注重过程控制;西蒙则将管理等同于决策。尽管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看起来日新月异,但管理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似乎并没有找到最优解,甚至到目前为止,管理一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并且,管理的理论是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与之相适应逐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的核心是在确定的发展目标之下,对管理内容及管理对象变化的正确应对,因此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管理理论。 所谓管理,就是如何让人做成事,彼得·德鲁克称之为执行。也即经过系统、整体、科学和艺术的安排,通过目标、方法、战略和绩效的控制,使人高效、正确、愉快地完成所要完成的事情。管理的特性也正在于其科学性、艺术性和战略性。科学性就是如何让人高效地做事;艺术性就是如何让人愉快地做事;战略性就是如何让人正确地做事。其中,必然涉及人、财、物、组织等相关因素的协调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产业模式的变化,这些相关因素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反映在,管理上就是其地位的变化。各管理学派的观点也体现了这一发展过程。并且,管理中最重要、最难把握的就是相关因素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形成集体的力量,利用集体的智慧去做成事,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形成包括任务、方法、精神等在内的文化理念。只有兼具和把握以上内容,才能有效率地完成任务。因此,管理属于上位概念,它是领导,也是决策,更是保障。 尽管从不同层面的任务来看,理论界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理论都涵盖了管理的实质,也即如何让人将事情做成。其主要差别在于,层面不同,任务不同,对做成事的具体要求不同。因此,从管理的内涵来看,管理就是如何把一种想法变成现实,涉及目标、方法、组织以及相关条件的配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经营与发展的核心是产品与服务。与之相对应,管理的核心就是创造价值,关键是如何在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下应对万变,并重视人的作用,而其中最本质的仍然是企业内生力和诚信。只有把以上各种关系处理好,企业才能做强做大。上文所述各管理学派的理论都跳不开这些基本思维,只是所基于的实际情况不同。并且,这些理论和认识有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换言之,它们是随着商品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管理有许多特殊的领域,例如国家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各种行业、部门和过程的管理。但总体上可分为公共管理与个别管理。国家和政府管理为公共管理,而企业管理往往属于个别管理。当然,行业管理则往往是两者兼而有之。本章以下部分内容将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探讨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从而明确企业管理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所在。 1.2.2 国家层面的管理 国家管理是指国家公共事务管理,它是对国家整体各个层面的宏观控制,主要包括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市场运行等,侧重于与国体、政体方面涉及国家整体职能的宏观控制。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国家安全、国家秩序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从国家管理体制的角度分析,国家管理具体包括政治管理与经济管理两大方面。政治管理是针对人际之间的情感、财富、名位、权位关系的管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管理,包括法制系统的管理。经济管理就是围绕着物质财富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方面的管理,它可分为基础的经济管理和上层的经济管理,前者指规范市场经济的管理,亦称市场管理,后者则指国家经济计划与调控,亦称计划管理。 管理不仅仅是指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在国家公共事务管理中,也要体现科学的管理思想。 1.2.3 政府层面的管理 政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机构,更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作用。政府管理是指政府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社会秩序、经济秩序、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等进行规范管理的过程,涉及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等公共事务。 政府管理实际上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它与国家管理一样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在于标准,具体而言,要妥善处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运行,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应在多大的限度内干预经济与市场?二是政府管理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政府管理是否等同于政府宏观调控?三是政府与法规的关系。政府往往通过行政法规、行业标准进行管理,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制定、利用法规与标准?这些都是政府管理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只有以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政府管理,才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使政府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1.2.4 行业层面的管理 行业管理就是指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全局出发,按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整体效益的要求,由行业管理部门按照社会分工所形成的以专业为基础,对所有同类生产者进行统一规划、调节、控制和监督的宏观管理。它以维护本行业利益为目的,通过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法规对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问接规范化管理而实现。 行业层面的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不受地域、部门限制的开放型管理,由精干的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众多的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在本行业内组织实施。市场经济是企业按市场规则,公平、公开、有序竞争的法制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既要靠相应的法规和执法部门的监督来进行规范,也必须依靠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来行业自律。因此,行业管理不同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管理,它发挥的是行业自律管理、沟通、协调的效能,目的在于协调处理行业内的各种经济纠纷,保证行业健康向上,营造一个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传统的以条块分割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手段的部门式行业管理曾长期存在。但实践证明,这种行业管理模式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越来越不相适应。为此,必须进一步明确行业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理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自律性行业协会、联合会等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从而,行业管理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沟通、协调、控制、监督的作用,促进行业发展。 1.2.5 企业层面的管理 企业管理涉及战略、运营、人力资源、信息化、企业文化、成本控制以及法律机制等方方面面。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管理的目标、方式、协调、控制、选择、运营、时机、综合、机制、效果等多方面。它区别于国家、政府层面的管理。企业管理和国家管理、政府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是,在管理目的、管理性质、管理对象、管理手段与方法,以及管理特点上,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政府管理有明显的区别。 无论国家管理还是政府管理,实为“公共”管理,国家管理的目的是谋求国家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谋求企业利益、利润;在管理的性质上,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均体现出较强的强制性和垄断性,而企业管理则具有竞争性;管理对象方面,国家管理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政府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其管理过程,而企业管理的对象毫无疑问是企业以及企业相关事务;管理手段上,国家管理、政府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企业管理则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重或因面临的实际形势而有所侧重,辅之以行政手段。 企业管理涉及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内容。一方面,从企业运营角度考虑,企业管理包括决策管理、研发管理、产品管理、营销管理等。另一方面,从知识产权角度考虑,企业管理包括专利管理、商业秘密管理、商标管理、版权管理、品牌管理等。其中,值得强调的是,在企业的管理中,知识产权的管理总是以企业的经济、财务、技术研发管理为基础,并与之相结合发挥综合作用,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这些也正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依附特征。 P8-12 序言 改革开放已30周年,我国的专利制度也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至此,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取得了一些实施经验,国际合作日益扩展,总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了今后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专项任务和战略措施,大力提升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知识产权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逐渐成为衡量一国竞争水平高低的战略性资源,也成为衡量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能力、价值链、创新群体的组合已突破国界的限制,但是我国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走的路程还不长,掌握、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对企业专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掌握市场竞争中的游戏规则,关键在于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指导,更新企业专利管理理念,建立、完善企业专利管理体制,提升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这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进行专利管理,对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亟须专利管理理论,尤其是实务操作上的指导。在此背景下,为了引导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高效地运用专利制度,胡佐超、余平撰写的《企业专利管理》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以往出版的企业专利管理类的图书,更多的是侧重于从技术、经济、法律各个层面的阐述。本书以全球化的视角,从管理、法律、经济、技术等不同层面进行综合阐述。它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阐述了无论对于企业内部建设还是外部发展,提高竞争力、价值链、创新群体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于知识产权的激励和支撑。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专利管理、如何进行专利管理,以及如何协调专利管理与社会安全、产业结构、竞争水平、政策与法律的协调等基本问题,并具体阐述了专利管理模式、专利战略管理、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技术研发管理、专利申请管理、专利运营管理、专利权维护管理等实务内容。 本书的成稿,得益于作者平时学习、研究、工作实践的心得体会,赴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不同行业跨国公司的考察结果,以及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员企业海尔、华为、中兴、腾讯、同方威视、天士力、正大天晴、同仁堂、中石化、椰树集团、长沙巨星、洛阳冠奇、钢铁科技有限公司、宝钢、福建恒安、中集集团、鞍钢集团、伊利集团、中海油服、武汉邮科院、云南白药、华北制药、扬子江药业、长春一汽、钱眼网www.qianyan.biz等专利管理的具体做法。它汇集了作者诸多关于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独到见解,综合了当前跨国公司和会员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其中很多理论、观点与做法在政府、行业实践中已得到了成功验证,是国内新近写出的关于企业专利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的著作之一。希望该书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尤其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企业决策者或其他知识产权各领域的业务人员有所启迪,帮助他们在知识产权工作尤其是在专利管理工作中,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推动企业成功运营、发展。 借此机会,我想感谢所有参与审定、撰写这本书的作者,感谢出版发行这本书的出版社及编辑,也感谢所有关心、关注、支持这本书的读者和各界人士。希望今后大家继续努力,撰写出对企业运营、发展有更大帮助,能够满足企业专利管理工作更多需求的书籍。 “序一”作者: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张勤博士 后记 管理是一个讨论颇多的话题。专利管理尤其如此。一是专利的讨论,二是管理的讨论,二者混在一起显得更为复杂。 在商品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管理的讨论甚多,但毕竟总结出了一个被人普遍接受的看法,那就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学说,即管理是如何让人高效、愉快、正确地做事情。但是,管理的最大难处是如何应对复杂的环境和条件。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做事的诚信和能力。 关于专利,我们可以从专利法的视角看到以下几点:一是专利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价值、竞争、产权的全部特征;二是专利不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特性,而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行政干预,具有工具性;三是专利的最大特征是获取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的零和关系;四是专利保护要合理、适度,是对安全、产业、竞争、政策的协调和控制。 讲到专利管理,也必然要讲到战略。如果说管理是如何让人做成事情,专利是让人做事更有法律优势,尤其是技术优势,那么战略就是如何让人正确地做事。因此,一事当前,人们往往要把战略摆在第一位,且当方向确定时,就是如何实现和更好地实现的问题。而战略本身首先就是要有目标,要有实现的方法,一般而言还要有战而胜之的理念(不是零和关系,而是竞合关系)。自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其中最难之处在于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所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均是描述战略的经典之言。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管理、专利和战略三者之间既相关联又相区别,运用得好则可以相辅相成。反之,则会相互掣肘。从逻辑关系上看,它们明确地告诉了人们要做成事需要思考的不同侧面,以及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当然,也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 本书前期,首先是本人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工作、一边考察,弄明白了上述道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专利管理的涵义,即专利管理是专利法律机制在市场经济运营中的具体运用。也就是说,法律是机制,要依具体情况而运用,只有结合自己所处环境运用,它才会有作用。然而,权利又不得违背立法的目的而滥用,既不是不正当竞争,也不是垄断,更不是误用或超越法律授予权利界限的使用。因此,专利管理事实上是如何运用好的问题。 书中所谈问题,内容上可能有些新鲜。但是,跨国公司都是在资本、技术、管理之上,又增加了专利管理这一优势。所以我们也不能怠慢。这也就是我们急于完成这本书的初衷。 正因如此,专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们的作者有些实践,但毕竟时间、精力、知识上有限,书中所述问题定有不妥之处,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好。今后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争取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建树。 全书由胡佐超策划、设计、审定,主要由余平担负文稿工作。本书承蒙国家知识产权局张勤副局长和著名知识产权专家薛虹作序,写作过程中周家威、费凌云对部分章节提出了修改意见,王西亚、张雪莉等其他同事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深表感谢。最后,还要感谢书中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为本书提供了诸多资料源。 胡佐超 2008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