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一词出自《庄子》,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宏观养生”,它没有告诉你该吃什么食物该几点起床,却从总纲的高度阐述养生的要领,“庖丁解牛”的故事看似与养生无关,其实却处处机锋,处处透露养生的高层境界。尤其对于许多一知半解、收集了许多保健知识而无法锲入养生要领的人来说,庄子的这篇文章比那些皮毛之论(比如为了争论某个食物是好是坏,却不从大体把握不依人辨证,等等)实在高明太多了。这也是中华养生的独到之处。
养生的“主”指的就是养生的方法,养生的途径,庄子推崇“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说的是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走大众路线,尽量避免极端的做法。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养生”的观念在《养生主》文中化为许多的具体操作的智能,如“全生保身”的生活哲学、庖丁解牛的“养生”哲学、“委于自然”的生命观、“安时处顺”的生活哲学等。而这些观念的建立是直接把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非道德性的自然意义的整体天地之间来看的,就是在一个齐物的胸怀中看待自己,在一个“真人的知能”中处理自己,在一个“逍遥的意境”中走出自己。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庄子认为人们首先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然后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可不受自然的摆布而攫取自由了。他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全面地解释了把握自然规律的养生方法,崇尚养生就要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保生、余生、延长寿命的目的。如果像笼子里的鸟失去自由,就不利于长生。他在《养生主》中说:水泽里的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可它并不祈求被养在有水有食的笼子里。养在笼子里的鸟神态虽然旺盛,但它不自在。
《天运》篇曰:“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说明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生活,就能健康长寿。正如《养生主》中所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顺着自然规律,使人身之气贯通任督之脉,把它作为常持之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护养身体,享尽天年。
“庖丁解牛”的故事最后一句是“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文惠君说他听了庖丁的介绍觉得真是太好了,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认识到了养生之道。从文惠君的话接着说,庖丁解牛和养生有什么联系呢?“庖丁解牛”的故事只是庄子作品中的一个部分,庄子养生的思想是很有独到的见解的,“养生主”就是庄子养生思想的代表和精华,庖丁解牛的道理更是遵循了庄子自然养生的道理。文中的“缘督以为经”思想,是指要遵循人体的经络,养生也要根据人体经络而进行养生,气血要顺应督脉通入经络,即顺应天然结构、自然规律,不可违逆,这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养生方法。
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把养生比作用刀,解牛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牛体内的缝隙中运刀才能“游刃有余”,不去“切中肯綮”,更不生割硬砍,这样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刀刃锋利得还像刚从磨刀石上拿起来一样。用刀如此,养生亦如此。听从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养生之道,说的就是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实际上是庄子借文惠君之口表述自己的养生思想和生活情趣。
庄子的这种养生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曾在《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说天和地运动都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人要长寿,就更要像天和地一样。
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大,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养生越来越关注。随着科学的进步,保健养生的理论层出不穷。调节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健康,改善环境,按时查体,求医问药等等。许多人都认识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而庄子的养生之道所强调的心地纯正、排除杂念、顺乎天理、返璞归真,正是心气和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身体健壮,很少关注养生,而到了中年时期,又经常忙于工作和生活,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养生,等到了老年身体越来越差了,才懂得了养生的必要,所以要养生就要好好地、认真地做好保健养生,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领悟养生哲理,学会养生,让生命更加长寿。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