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讲的是处世的方略。本书的编排具有以下特色:首先,全书从“道经”到“德经”共八十一章,每一章的开头都设有题解。其次,把各位名家的注述附在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后面,帮助读者读之就能明了原文的意思。再次,我们在每一章末尾都附有与本章内容相对应的经典事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生动的故事,阐释精辟的道理,使今日之我们更容易理解两千多年前老子思想的精髓。最后,本书配有百余幅珍贵的古代版画。这些古版画都是从中国古代珍贵的刊刻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并且恰当地配合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言简意赅而善用譬喻,分为上下两篇,老子在开篇便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称为《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称为《德经》,讲的是处世的方略。
本书的编排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全书从“道经”到“德经”共八十一章,每一章的开头都设有题解。主要表达此篇主要内容、思想意旨等,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对此章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体把握,做到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和期待地投入到《道德经》的阅读当中,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收放自如。
其次,把各位名家的注述附在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后面,帮助读者读之就能明了原文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历代人对《道德经》的研究和探寻中,感受《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并从中博采众长。
再次,我们在每一章末尾都附有与本章内容相对应的经典事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生动的故事,阐释精辟的道理,使今日之我们更容易理解两千多年前老子思想的精髓。
最后,本书配有百余幅珍贵的古代版画。这些古版画都是从中国古代珍贵的刊刻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并且恰当地配合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题解】
在这一章中,老子再次为我们阐述了“道”,但由于“道”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因此他列举了“道”的一些表象上的作用,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来讲解“道”中玄妙的道理。“道”是虚空无形的,但它却无处不在,“道”是一个永恒而又无限的绝对体,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即使真的有天帝存在,那也不过是“道”的产物。
【原文】
道冲河上公《河上公章句》:冲,中也。而用之或不盈,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满。渊兮似万物之宗;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庄子》曰: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虚而静,不与物杂,道之体也。惟虚也,故群实之所归。惟静也,故群动之昕属。是万物之所系,一化之所待也。故日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王弼《道德真经注》: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湛兮似或存。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和光同尘,而妙不杂,故湛兮似有昕存。吾不知谁之子,河上公《河上公章句》:老子言:我不知,道昕从生。象帝之先。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象者,物之始见。帝者,神之应物。物生而后有象,帝出而后妙物。象帝者,群物之始,而道宴先之。
【译文】
“道”是虚幻并且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永远不会竭尽的。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好像是世间万物的宗主;它能不露锋芒,化解纷争,调和光芒,接纳尘埃。它又是那么幽隐,好像没有却又仿佛存在。我不知道它产生于何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存在了。
【读解心得】
老子说“道”就像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永远注不满却也永远不会空,庄子也说过“道”是广阔深远、用之不竭的,就像可纳百川的大海,又像无穷无尽的神秘难测的虚空。因为大海永不满溢,所以才有千万条河流汇聚于此。而“道”的虚幻也正是他的源泉所在,正是因为他的虚无才使他的作用无穷无尽,深邃可包容世间万物,乃万事万物的根本。
既然“道”是如此深不可测的,那么如何理解“道”,如何传“道”呢?老子便从“道”的作用谈起,让人能更好地理解何谓“道”。
要理解体会老子所说的“道”,文中“冲”字如何理解是关键,“冲”是虚无而没有形状的状态,冲字是“水”加“中”字,所以冲是要居中守中,在万事万物之中取平衡之法。“冲”的象形里有在水中间之意。万股水流入海,又从海中蒸发变为雨重新落入万千河流,如此不断循环着,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这是“冲”的“中和”之理。“道”的本体是虚空,“道”的功用是中和。“道”的冲和,在于避免过和不及,因为物极必反。老子的“道”是维持平衡状态,调和万物的阴阳。揭示了“道”是虚无,是“中和”后,他又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说出了“道”的作用。体现了东方世界的圆滑、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处事方法。做到不锋芒毕露,不怨天尤人,心胸宽广,做事做人要留有余地,不可执著求全,便是所谓有容乃大。
从老子对“道”的作用的阐述,可以体会到“道”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他玄而又玄,神秘难测,但又确实左右着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虽然老子也没有确实的地告诉我们什么是“道”,“道”又从何处而来,但通过他的论述,可以体会到“道”的无处不在,永远保持在一个不溢不满的平衡状态,它的空虚是相对于有形世界而言,但它虚而有物,它的奥妙之处只能由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去体会。
【经典事例】 汉文帝求道
汉文帝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倍加推崇,他不仅自己熟读,还让王公大臣们都来诵读。尽管他在《道德经》上面下了不少苦功,可是有些地方他还是弄不明白,找人求教,也没有高人能够给予指点。于是他经常到四处寻访,希望找到能为他指点迷津的人。
后来,汉文帝听别人说有个叫河上公的人懂得《道德经》的精髓,于是派人前去拜访河上公,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
河上公对汉文帝派来的使者说:“道尊德贵,请教这样严肃的问题怎么能让别人来代问呢?”汉文帝得到使者的报告之后,就亲自来到河上公居住的河边小茅屋,亲自请教。尽管如此,河上公仍然没有对文帝表示谦恭卑下。文帝心有不甘,于是对河上公说:“《诗经》中说过,普天之下哪一块土地不是君王的,四海之内有谁不是我的臣民?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就属于这‘四大’之一。你虽然道行很深,可不还是我的子民吗?你为什么如此自高自大,不把君王放在眼里呢?”河上公听完他的质问,突然间腾空而起,稳稳当当地悬在半空中,离地数文之高。河上公这时俯身向仰视着他的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又不为人所累,又怎么算是你的臣民呢?”文帝听罢河上公的话,心中明白自已遇到了高人,于是马上向河上公跪拜说:“我实在是个无德无才之人,承蒙祖上的福荫,才继承了帝业,成为君王。我才疏学浅,怕自己难当重任。虽然我忙于国事,可我一心求道。可是我愚昧无知,难以明白经书中的真义,希望您能给予我指教。”
河上公见文帝确有一片诚心,于是就将两卷经书传授给他,并对他说:“你回去以后,仔细研读这两卷经书,你所有的疑问就都会得到解答。这两卷注解《道德经》的著作,只传给了三个人,现在你是第四个,千万要记住,绝不可向他人显示。”说完,河上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汉文帝知道自己遇见了神人,所以对这两卷经书异常珍惜,从此以后更是手不释卷,加倍努力地精心钻研《道德经》。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道”是纯自然的,它不屈服于任何统治者,是天地万物发展的唯一规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说明了“道”是世界的本源,世间的君主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遵从“道”的原则行事。
P16-18
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作为中国哲学的主根,东方文化的代表,虽短短五千言,却似迷宫,玄达数千年。《道德经》中蕴含的闪光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其中的格言警句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也都成为脍炙人口的行动格言。
《道德经》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言简意赅而善用譬喻,分为上下两篇,老子在开篇便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称为《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称为《德经》,讲的是处世的方略。
大约是公元前492年,《道德经》一经问世,便注家峰起,不绝如缕。虽然短短五千言,但为通达其玄理的而起的注释却达几千种。历代文人墨客,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都对《道德经》钟爱有加。曾经有四位帝王,即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亲手批注《道德经》,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名家的注作有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河上公的《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唐玄宗李隆基的《御注道德真经》、司马光的《道德真经论》、宋徽宗赵佶的《御解道德真经》、明太祖朱元璋的《御注道德真经》、王夫之的《老子衍》等等。这些注作及注家的考证、论述是理解《道德经》内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此次出版的《道德经》汇集了各名家对《道德经》的注述,试图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亲近老子。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寻找可以休憩的港湾。《道德经》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给我们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体悟老子学说的智慧,本书的编排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全书从“道经”到“德经”共八十一章,每一章的开头都设有题解。主要表达此篇主要内容、思想意旨等,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对此章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体把握,做到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和期待地投入到《道德经》的阅读当中,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收放自如。
其次,把各位名家的注述附在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后面,帮助读者读之就能明了原文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历代人对《道德经》的研究和探寻中,感受《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并从中博采众长。
再次,我们在每一章末尾都附有与本章内容相对应的经典事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生动的故事,阐释精辟的道理,使今日之我们更容易理解两千多年前老子思想的精髓。
最后,本书配有百余幅珍贵的古代版画。这些古版画都是从中国古代珍贵的刊刻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并且恰当地配合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浓缩了人生的华彩,并将之简化为那些短短的如诗一般的句子,其中蕴含的人生的感悟,生活的哲理,就如一股山间的清泉,清澈而甘醇。夜阑人静的时候,捧起这本《名家批注道德经》,读上几章,就有如三月里微风拂面,心灵会重新拾回宁静恬适。也许,这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吧,心灵如明镜,拭去蒙尘,自然就会空灵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