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努力创新的思想,力图在理论方面能够达到一些可能的理论创新。总的创新思路是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审视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将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引入法学理论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扩展法学界对于软件知识产权的研究。法学家们围绕着软件的“功能性”和“作品性”争论不休,相应的,对于软件是适用版权保护还是专利保护的问题也没有定论。因此,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给予此问题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以期对法学理论中的知识产权理论有所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法律经济学中的知识产权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延续。
本书以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历史实践与模式比较的讨论为起点,探讨了在软件产业中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经济学模型讨论和比较了软件的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而分述具体的软件的版权保护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在软件的版权保护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讨论了累积创新与版权保护的关系。在软件的专利保护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讨论了专利期限政策与专利保护的关系。分别考虑在这些不同条件下的软件保护模型和适用的软件保护制度。之后,将软件保护问题置于国际层面上,考虑TRIPS协议下的软件保护问题。最后以中国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作为落脚点,对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政策提出一些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