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院士,却及早退休;他已年逾古稀,竞独游神州。积十年之工,遍览已正式命名的我国全部“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遗产”、中国历代相传的“天下第一”和各省市的众多名胜古迹。始终以普通百姓身份在普通百姓间行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眼中胜景,心底波澜,终以独特的心境与笔触,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推展了一幅奇伟瑰丽的祖国山河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兮九州景(秦伯益游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秦伯益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院士,却及早退休;他已年逾古稀,竞独游神州。积十年之工,遍览已正式命名的我国全部“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遗产”、中国历代相传的“天下第一”和各省市的众多名胜古迹。始终以普通百姓身份在普通百姓间行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眼中胜景,心底波澜,终以独特的心境与笔触,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推展了一幅奇伟瑰丽的祖国山河画卷。 内容推荐 这是游记,但非传统的游记;它像影集,却非时尚的影集。 全书收录40篇散文,2558张彩照,耐看耐读,可圈可点。特别难得的是所有图片均系作者自己拍摄,盖近十年来先生旅游所得之结晶。游踪所至,囊括截止2008年底我国政府及国际权威机构所列我国境内之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实为前无古人之宏篇巨著。 作品材料丰硕,感情饱满,集文史地知识于一体,融自然风光与社会人文于一炉,横写景观,杂写史话。 目录 自序 踏遍青山 冬游黑龙江 西出阳关 走向帕米尔高原 湘西风光 神奇的喀斯特 西藏掠影 东南海景 瀑布 塔 桥 峡谷 溶洞 泉 井 园林 古树名木 雄关古道 陵墓 牌坊 梯田 奇石 石窟 亭台楼阁 革命胜迹 城市雕塑 祠庙 福建土楼与开平碉楼 悬崖上的杰作 名人故居 炎黄祖陵 巾帼精英像 明清宫殿与皇陵 古镇老街 博物馆 古寺名刹 难解之谜 旅途好景 美的残破 上善若水 后记 附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中国首批国家遗产 附注 中国历代相传的“天下第一” 索引 按省市图片索引 按笔画图片索引 试读章节 踏遍青山 “游山玩水”,经常是中国人对旅游活动的概括用语,用的还是有道理的。中国的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包括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共11个,其中10个是山水景观。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20个,19个是山水景观。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其中175个是山水景观,其他的人文景观和西双版纳等个别特殊地区的景观才12个。山水景观中,山和水往往密不可分,构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名胜区,水因山而更妩媚,山因水而更有灵气,更显阳刚之美。 人们常用孔子的两句话来说山和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这两句话似乎成了观赏山水的基本原则了。但我至今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以智者和仁者作为乐水和乐山的区分标准。我也看过不少后人对这两句话的诠释和引用,但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越琢磨越觉得这两句话没有多少科学性和权威性。乐山者往往同时乐水,乐水者也往往同时乐山。作为景观,山水一体,难以分开。故而诗人常写山水诗,抒山水之情;画家常作山水画,显山水之美。不论智者还是仁者,往往好山好水都乐,穷山恶水都不乐。即使乐水者,也不会乐恶水,而会乐好山;即使乐山者,也不会乐穷山,而会乐好水。这里的穷,不是指贫穷,而是指贫乏无可观者。孔夫子的话并不都是真理,不必句句都奉为圭臬。再者,智和仁固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不是两个对立的范畴。智者常仁,仁者常智。智而不仁,不是大智;仁而不智,不是至仁。因而我国传统文化总是将“智仁勇”、“仁义礼智信”作为完整的人格要求,而不是强调它们的分割。 初游山者往往不会注意山的地貌特征,其实这是山体的主要构成因素。一定地貌构成的山体有它特定的结构和形状。了解了它,就把握了总体认知。否则,山中景观甚多,看什么?怎么看?容易挂一漏万,不得要领:每每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初游者常有的不足。 我国有几种最常见的地貌与山有关: 首先是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坚硬致密,透水性差,抗蚀、抗压、抗剪强度都比较高。花岗岩地貌的山很多,如陕西秦岭的太白山、华山,安徽的黄山、天柱山、九华山,辽宁的千山,江西的三清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泰山、峄山、崂山,广东的罗浮山等,比比皆是。 其次是丹霞地貌。由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可形成方山、赤壁、峰林、岩洞等特殊地貌,如广东韶关丹霞山,福建武夷山、冠豸山,安徽齐云山,河北承德磬锤峰,江西龙虎山、龟峰,湖南新宁良山,广东坪石金鸡岭,重庆四面山等都属此类地貌。与此类似的如湖南张家界属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浙江雁荡山灵峰等很多造型峰属流纹岩地貌。 还有常见的地貌是喷出岩地貌或火山岩地貌,由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而成,如海南岛石山火山群、云南腾冲火山群、吉林长白山等。如果岩浆流出后堵塞河道,就成堰塞湖,如黑龙江五大连池、镜泊湖等,在东北颇多这种火山造成的次生湖泊,四川九寨沟也是这种堰塞湖。 还有一类奇特的地貌,就是岩溶地貌,也就是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等大量奇山秀水都属喀斯特地貌景观。这是我国明朝大旅行家、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于17世纪最早发现、研究并记述的。100多年后的18世纪,奥地利等国科学家在斯洛文尼亚西南部的高原上研究并命名了这种特殊地貌。这种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多,在我国却广泛存在,从西南到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都陆续发现有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别是溶洞。 各类地貌的山有各自的地学特征。游的山多了,对各类地貌的山体就认识得比较清楚了,也知道登什么山主要应该看什么景,就游得比较明白,既能在总体上把握该山的特征,又能在细部上深入观察该山某些特有的景观,这就游到了点子上,游出了水平。这就要求游前有充分的预习准备,查阅资料,有目的地游。有的朋友说我这样太累了,旅游就是休闲。我说不然,玩也要认真地玩才能玩出真趣。我说,你们这样集体出游,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玩回来了也未必知道一半,我却还没玩就已经有一半知道了。我之所以坚持自费独游,就因为我认为只有自己设计的游,才能游明白;只有自己花钱的游,才能游认真。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的山脉,除少数是由北向南的,如贺兰山、横断山、太行山、长白山等,多数山脉都是由西向东的。西部的山和东部的山差别很大。西部盼山很多是高原雪山,雄伟壮阔,绵延不断。 P1-4 序言 我喜欢独游。 大概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中国游览了那么多的名胜古迹。现代没有,古代更不会有。把话说得这么满,凭什么?不妨先列出一组数字: 中国的世界遗产37个,全部游了。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20个,全部游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10个,全部游了。 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全部游了。 中国首批国家遗产30个,全部游了。 以上是截至2008年底国际和我国政府权威机构正式公布的名录。既然我全部游了,自然就可以说上面的大话了。此外,中国历代相传的“天下第一”20个,也全部游了。至于省市一级的名胜古迹,那就无法计数了。 这些活动都是在我70岁前后的10年间进行的,90%以上的游程是我一人独游,全部自费。我谢绝一切接送和陪同,不参加各种旅游团,像古代文人那样以普通百姓身份在普通百姓中间行走。10年里,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似闲云野鹤,逍遥自在。 实事求是地说,这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壮游。同样实事求是地说,纵然很“壮”,也只是“游”而已。我从不说自己是什么考察、调查、研究等,我只是游览、游历、游玩。我只想愉悦身心,满足好奇,增加见闻,引发思考。我觉得,这就够了。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独游,不找个伴儿?”我的回答是:“找不到伴儿。”因为像我这样游法,至少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兴致、健康、经济和自由。在我所熟悉的人中,找不到一个。大凡对某种爱好到了极致的人,都难有伴,“圣人无徒”嘛! 谈到条件,首先是兴致。没有兴致,一切都谈不上,而且兴致还要相当。如我的兴致在看名胜古迹,别人也许是想购物、逛街、美食、休闲、看戏、娱乐。我既不喜欢勉强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勉强,这就难以找到游伴了。 其次是健康。不是一般健康的人都能适应长期旅游生活的。旅途中变化多端,旅游者要什么饭菜都能吃,什么车船都能坐,什么床铺都能睡,什么天气都能过。而且游伴的体力还要相当,如果一个游兴正浓,一个已筋疲力尽,最后就游不到一块儿去了。 再次是经济。当前中国的正当消费中,最花钱的是旅游,尤其是自费独游,因为一切食宿、交通费用都由自己一人承担。尤其为了赶路,常需包车,一个人包车比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合包一辆车花费要多得多。近10年来,我家中日常开销用的都是我夫人的工资,我的工资基本上都花在旅游上了。 最后是自由。工作要交代得下,家中要没有拖累,自己要解脱掉各种羁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早就辞谢一切社会兼职,辞谢一切无关应酬,辞谢一切徒具形式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直至2004年退休。同时我也早就放弃每年一个月的疗养,放弃一切公费旅游,甚至为避嫌放弃可以报销的某些公务出差费,我只请求组织上给我一样东西,就是“自由”。我们这代人,太缺乏的就是自由。承蒙组织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破例允许我这样做了,而且持续了10年多。也多亏我夫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没有这一切,就不会有我这10年壮游。 有同志说,还要有勇气和毅力。诚然,年轻时,没有组织的活动我不会参加。中年时,没有接待的活动我不会参加。到老了,却组织也不靠了,接待和陪同更不喜欢了。对足不出户的人来说,总觉得外面充满着不安全因素,报章和电视上不是成天都报道着不少恶性事件吗?但出游久了,经验多了,就知道当前社会总体来说还是安全的,自己注意一些,很多伤害因素都可以避免。至于掏掉钱包、划破衣兜、遇上诈骗、摔跤扭伤之类也是有过的,但相对我今天的收获来说,这些损失都是微不足道的。 独游有什么好?无人干扰,无事分心。可以专心致志地与自然对话,与古人对话;可以在峰林峡谷中成天流连,在一片海景前整日凝神;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看到得意时可以由衷欢笑,忆及动情处可以畅意垂泪。游也可以,写也可以,走也可以,驻也可以,神仙的生活大概也不过如此了。 我66岁开始独游,当时还在职,每年累计两个月在旅途中。70岁上自由班,每年累计出游三四个月。72岁请求退休并获批准后五年多来,每月都出游10~15天,一年中将近半年在外面。现在,我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按自己的意志做人做事。可以做一些真正应该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工作,使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开心。退休后的自由是我一生中最可贵的获得。自由真好! 原担心长期漫游身体能否承受,10年下来,我很好。目前我“清楚、通畅、不高、不大”。即头脑及眼耳等感官清楚,呼吸道和两便通畅,血压、血脂、血糖不高,前列腺、心脏和肝脾不大,各项化验正常。这辈子还没有住过一天医院。 游之初。“游”而已。当时主要想满足好奇,“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就是我最初的愿望。 游而后。凭借现代交通、信息和社会服务条件,自忖可以一试旷古之举,在游程上作一番前无古人之旅,“游遍全部在中国的由国际和我国政府权威机构正式公布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遗产,同时尽量多地观赏各地名胜古迹”,这就构成了我的长期旅游计划。 游至今。我既很快乐,也有遗憾。快乐自不待言,遗憾何在?以中国之大,胜迹之多,万难游遍,实乃游而后知不足。何况纵已游过,也难尽览;纵已览过,也难尽兴;纵已获兴,也难尽述。旅游就是这样一种永远快乐,也永远遗憾的活动。因快乐而想再游,因遗憾也想再游,游人永远感到游得开心,也永远感到游得不够,这大概就是旅游带给人们的永恒的驱动力。今,吾老兮!往后不可能再发少年狂,但愿快乐常驻心间,遗憾永成眷恋。相信后人必将超越前人,年轻一代定会比我游得更多更好更有水平。中华大地上的无限风光,中华历史中的人文积淀定会得到更多的发掘,更多的宣扬。 游既毕。江山胜景,不敢自专,推己及人,愿与众享。孟子曰:“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我愿以我之乐与众共乐。我将以此书全景展示当前我国旅游景点的概貌,为国家留存一份世纪之交我国主要名胜古迹的图录,愿普通旅游爱好者和专业文化研究者都可以从中获益。以个人之力,完成这样一本图书,恐怕是前无古人的。 古之学者向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毕生追求的一种境界,其实这仅是一个过程,一种积累,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境界——“写万卷书”。古之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徐霞客,今之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季羡林余秋雨等莫不如此。不才如我,不敢妄攀前贤。只是书既读有万卷,路且行逾万里,锦绣江山,璀璨文化,眼中胜景,心底波澜,岂能止于自娱?无奈一旦想写,困难立至。作为匆匆独游者,天公不由人,照相总受制于当时当地的气象瞬间,难求完美,遑论艺术!作为殷殷撰稿人,提笔千钧重,文字只反映着此时此刻的心灵感悟,难求练达,遑论文采!无奈雪泥鸿爪,片瓦碎玉,淘金拾贝,敝帚自珍,但愿能留下一些真相实录,记就若干杂忆随笔,奉乐者于当今,求知己于后世。 作为10年漫游后的第一本书,自应以一般介绍为先,故从20000多张照片中选出有各种代表意义的2570多张,尽量使读者览图而自明。每篇的简述和图注只是说明图意,算不了记叙文字。由于个人独游时种种条件的局限,所得照片主要是起资料档案作用,难以艺术求全,但从中足资感受祖国山川形胜之壮丽,自然景色之谐美,传统文化之丰厚,先民创造之机巧。千山万水千姿万态,千岩万壑千变万化,千村万落千红万紫,我纵有千思万绪、千言万语,最后都凝聚在了我用以名吾书的五个字之中——《美兮九州景》。 秦伯益 2009年4月 后记 写完了,掩卷自思,这到底算一部什么书?分明是要写游览全国之所得,但游记不像传统的游记,影集不像时尚的影集,既不是调查研究报告,也不是科普常识介绍,更不是导游、指南、手册等实用工具书籍。从游,到写,到出版,历时不止10年,耗资已近百万,到底所为何来? 有的作者写完书后感如大病初愈。这种感觉,我没有。有的作者感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种感觉,我有。怀胎很辛苦,但更多的是期盼;分娩有痛楚,但更多的是收获。大病最好的结果只是康复,而且往往每况愈下;分娩却是生命的增殖,种族的延续。有材料、有想法、不写出来,收获止于自身;写出来,可能惠及后人。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我觉得似乎还有第四种不朽:留一些客观存在的东西,后人觉得有用,愿意看看,代代传存。如此,虽无德,更无功,也非言,算是“立档”吧,但它是人民需要的东西,它不会昙花一现,岂不也是一种不朽,至少是不速朽。 作为一部个人游记,我做到了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书中每张插图都是我自己在当地摄下的,不引用任何书籍、媒体和他人的作品。我不攀比专业摄影家的艺术照相,而只是想为当前我国主要名胜古迹尽量留点记录,让普通旅游者可望可即,可求可得。以个人的力量做这件事,其难可知。不管怎么说,我尽力了。可能前无古人,相信必有来者。 艺术照的要求很高,一般的旅游照片哪能那么讲究,非得要各种上佳条件,支起三脚架,等待最佳的光线,寻找最好的位置才能照呀!有什么照什么,这是我的宗旨。艺术照是供欣赏的,现实中难得有这么美的瞬间;旅游照是不计条件随时照出来的,这才是生活的真实,也是一般旅游爱好者能够做得到的。 二是坚持每篇文章都是写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不假手他人,不杜撰场景,不回避矛盾,不隐瞒观点,是对是错,文责自负。我多半是采用横写杂写的方式,横写全国风景,杂写千年陈迹,这可能不同于很多游记的体例,作为我10年游览后的第一部游记,自然是应以作一总体概述为起步。 写作中,我大量查证引用各种专业资料,以期给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免有硬伤,以至误导。因此,从游到写十来年,《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名人胜迹大词典》等工具书是我翻烂了的书,也是我主要引用的书。罗哲文、葛剑雄、楼庆西等系列丛书也是我经常翻阅、学习、引用的书。很多当地作者写的当地的事并在当地出版的书有很多精品,他们是真正的地域专家,他们的书也是我经常购买阅读,而且十分喜爱而经常引用的。我就是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懂得旅游、爱好旅游的,今天,我自己也动手写了一本,目的也是为了将个人所得与读者分享。 为了对读者负责,出版社三次校稿。此外,我又诚请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编审金文明先生、河南大学文学院王芸教授和北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校陆凤山先生帮我在专业上审校把关,还请张晓丽工程师帮我编了图片索引,以利读者查阅,在此一并致谢。 秦伯益 2009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