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用一种新的方式对当代百家姓进行诠释的尝试,在编写过程中着力最多的是怎样做到传统百家姓表现方式与现代科研成果的有机统一。换句话说,编出的百家姓既要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较好地反映出当代百家姓使用状况及有关姓氏所具有的实际地位,同时又要在它们被放在一起时,能够便于阅读和记忆,进而又有利于学习和流传。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书对当代常见的500个姓氏采用了像传统百家姓一样的以韵编排、每句四字的基本方式,其先后顺序基本依靠现有的姓氏抽样调查结果,仅为了照顾押韵或阅读习惯而对个别姓氏作出调整。当然,笔者在编制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其中的有些姓氏显得过于生涩和冷僻,甚至还不如没有被收录进去的姓氏具有影响力,但由于考虑到它们是被抽样调查而来的,其被收录的原因正在于这种调查时它们有幸被抽出,为保持这种结果的完整性而姑且不作调整。以后若有完整的姓氏普查结果公布出来,我们有意将其与本书一起进行重新调整、编排、修订。
姓氏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约使用了两万多个姓氏,但最为家喻户晓的不是当代按人口多少排列的100个大姓,而是那本编自宋代的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的《百家姓》。百家姓并非百家,而是我国姓氏的通称。本书将传统百家姓编排方法与当代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在一起,首次以四字一句的韵律诗方式编排了我国目前最为常见的500个姓氏,并对其一一进行诠释,同时还系统介绍了与百家姓有关的知识,编绘了四体新百家姓。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为一体的雅俗共赏之作,适合广大姓氏爱好者和寻根问祖者阅读。
胡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其中之一与陈姓同源,是西周初年封陈建国的胡公满的后代。胡公满后人中的一部分以他所封国家的名称为姓,即“陈”;另一部分则以他的谥号为姓,即“胡”。这部分胡姓人后来发展成为胡姓中的最大支派。
大约在第一支胡姓人得姓之时,另一支出自周朝王族之后的胡姓人也开始封邦建国,后来也发展成为胡姓的另一大支派。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这支胡姓人本姓姬,其始祖某因与周朝王族血统相同而被赐以爵位,建胡国,为子爵。因此,后来这一国家也被称为胡子国。其国家所在的位置,亦即今河南郾城一带。春秋时期,胡子国亡于楚。此后,胡子国人便以国名为姓,姓胡。
西周和春秋时,在今河南郾城及安徽阜阳一带有两个胡子国并存,其一即上述胡子国,另一则由胡公满的后人所建,其国都在今阜阳西北2里。至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这一胡子国也被楚国灭掉,国人也同样以国名为姓氏。只是追溯源流,它与前述以谥号为姓的人同属一支。
胡姓人的另外一个来源即出自北朝时期的鲜卑贵族之后。《魏书·官氏志》说,北魏献帝时分邦建氏,以兄弟中的一人为纥骨氏,孝文帝时,改姓胡。此后,这支胡姓人也发展成为胡姓的一大支派。
胡姓人在上述的不同时期得姓以后,便开始向全国各地播迁。魏晋时,胡姓中出了胡质、胡威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以安定(今宁夏固原)为郡望,子孙中名贤相继,使胡姓迅速成为当地大族。同时,另一支胡姓人在今河南新蔡一带发展繁衍,也人才辈出,成为新蔡望族。此后,安定、新蔡便成为胡姓两大郡望。
胡姓名人为胡姓的开基,一方面使它以声望屹立于中华民族的大姓之林,另一方面也使胡姓政治名人、军事名人、经济名人和文化名人辈出。早在汉代时,胡姓中就出了位太尉胡广。宋元之际,又出了位著名学者胡三省。此后,如明朝开国元勋胡大海、清朝经济家胡渭、当代爱国民主人士胡厥文、胡愈之、教育家胡适、以及政治家胡耀邦、胡乔木等人,也都是有较大影响的人物。
P39-40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是已经流传千余年的《百家姓》中开头的几句,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个《百家姓》正如我们已在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是根据五代十国及宋朝的姓氏使用状况编写而成的。从那以后,我国的姓氏实际上已经发生不少变化,有关王朝如明、清等也编制了属于自己的百家姓,可见对姓氏使用状况的关心及对百家姓的编制至少在宋代以后都是受到重视的,然而在当代却并非完全如此,缺乏一首易读易记、便于流传的百家姓便是明证之一。因此,广泛吸收历代百家姓编写之长并结合当代先进的姓氏人口统计结果,编出一新的当代百家姓,从而填补这个空白或补足这种缺憾,便是本书编写的初衷。
本书作为用一种新的方式对当代百家姓进行诠释的尝试,在编写过程中着力最多的是怎样做到传统百家姓表现方式与现代科研成果的有机统一。换句话说,编出的百家姓既要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较好地反映出当代百家姓使用状况及有关姓氏所具有的实际地位,同时又要在它们被放在一起时,能够便于阅读和记忆,进而又有利于学习和流传。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书对当代常见的500个姓氏采用了像传统百家姓一样的以韵编排、每句四字的基本方式,其先后顺序基本依靠现有的姓氏抽样调查结果,仅为了照顾押韵或阅读习惯而对个别姓氏作出调整。当然,笔者在编制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其中的有些姓氏显得过于生涩和冷僻,甚至还不如没有被收录进去的姓氏具有影响力,但由于考虑到它们是被抽样调查而来的,其被收录的原因正在于这种调查时它们有幸被抽出,为保持这种结果的完整性而姑且不作调整。以后若有完整的姓氏普查结果公布出来,我们有意将其与本书一起进行重新调整、编排、修订。
笔者在本书中尽管对当代百家姓的编排作出了尝试,但如同这种尝试是参照了传统百家姓的形式和当代姓氏抽样调查结果一样,还有许多方面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故而,在此要特别感谢、傅永和、张书岩、窦学田、桑君、袁义达、海清、何兆吉、曲雯、田海英、黄节厚等先生和女士,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或大作使笔者在拜读之后受到启发并完成这本书,没有他们也可以说没有这本书。另外,本书的大约前100个姓氏内容曾在拙著《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一书中使用,收入本书时对其顺序进行了调整并订正了一些错误,在此也应是要加以说明的。
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气象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尤以李太宇编审着力最多,在此谨向他及有关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王大良
2010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