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绕口令、角色扮演等系统训练让孩子会说话、说好话!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
想说,就要引导孩子去说,让他建立自信。
敢说,一定要鼓励孩子去说,让他获得肯定。
爱说,则要让他养成合理地说、至诚地说的习惯。
会说,孩子成功,家长成功。
家长该如何引导、如何鼓励、如何规范孩子的语言表达呢?
本书以2—6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规律为线索,用立体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模式积极调动儿童的眼、耳、口、鼻、手多种感官,将训练应用于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在有效激发孩子语言表达兴趣、调动孩子语言表达积极性的同时,达到促进孩子语言规范化、有效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有“美国的孔子”之称的爱默生说:“人只有他自己的一半,还有一半是他的表达。”
这本书:
培养孩子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会倾听、会朗读、会讲述、会表演、会创编的语言悟性和直觉能力。
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动情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孩子正确发音、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语言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孩子获得自信、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力是一个漫长、系统的工程。为了避免父母无从下手,我们将语言表达训练分为四个阶段,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施以不同的训练,这样既能使训练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又能够从宏观上掌控孩子语言表达的进度。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将得到质的提升。
1.单音节时期的训练
单音节阶段是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此时孩子只能通过口腔运动来发出类似“咕咕、咕呜、呜呜”的声音,这些声音没有任何语言实义。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话语会有非常积极的“咿呀”应答,但孩子并不能明白父母话语的含义,因为他们还处在对语言的懵懂状态中,之所以会对父母的声音有所反应,是因为人类有原始的交流欲望。所以,即使孩子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也喜欢父母与自己交流。
妈妈是孩子最先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因此训练时建议妈妈们微笑着将脸贴近孩子,并重复用温柔、愉快的语气发出“啊——啊……呜——呜……妈——妈”等单音节。妈妈在发音的时候,注意口型要夸张,每发一个单音节后都应该停顿一下,这样可以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时间来模仿母亲的口型和发音。
爸爸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爸爸训练孩子时可以拿起某种物品,边向孩子展示这件物品,边叫出该物品的名称,并重复多次。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熟悉身边的事物,建立对世界最初的认识。
父母也可以边抚摸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边叫出这个部位的名称,如摸到胳膊,就对孩子说“这是什么呀,这是宝贝的小胳膊呀!”而摸到孩子的脚,就对孩子说“这是宝贝的小脚丫。”以此方式可以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对于自己身体各部位名称的印象,让孩子不断接受语言的良性刺激,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意识以及逻辑能力、记忆能力等的发展。
2.单词词组阶段的训练
在单词阶段,父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早期阅读环境。早期阅读环境是指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并坚持每天为孩子朗读。这个时期,也建议父母用比较夸张的口型,来帮助孩子学习发音方式。
处在单词学习阶段的孩子,会特别钟情于儿歌。儿歌节奏感强,对培养孩子的音感有很大帮助,同时,儿歌简单、有趣的情节,也很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不会让孩子产生乏味的感觉。在给孩子读儿歌的时候,父母应该做相应的知识拓展工作,比如当朗诵到“小鸭背小鸡过小溪”这首儿歌时,就可以配合图册,为孩子讲解什么是“小鸡”,什么是“小鸭”。
除了儿歌,朗读也是这个阶段很有效的一种训练方式,它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进行有条理的互动,帮助孩子理解语法结构。在读物的选择上,我们推荐父母购买线条简单、角色突出的婴儿画报,这类婴儿画报色彩鲜艳,视觉冲击力很强,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父母可以边解释画报上图画的含义,边用清晰、准确的语言给孩子讲画报上的故事,帮助孩子更多地‘接收信息,更有效地扩充词汇量。
另外,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提出指令,要他们来完成,比如要求孩子叫“爸爸”、比如“拍拍手”或是跟妈妈说“再见”等。这个训练是为了培养孩子对父母指令的敏感程度,同时加深孩子对于动词的体会。另外,这个训练也可以帮助父母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父母训练孩子无法做到专业幼教那样的程度,但市场上会有很多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录音带、教育光盘等,这类幼儿音像读物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完全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
3.造句阶段的训练
这时,孩子基本上可以用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另外,对于图形和色彩概念的理解也趋于熟练,此时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活跃期,表达自己的愿望会特别强烈,对语言信息的吸收能力将会远远超出父母的想象。
虽然造句阶段的训练相比单词词组阶段会更复杂,信息量也更大,但形式却并不复杂,主要以背诵儿歌、唐诗,讲故事为主。背诵儿歌、唐诗需要由孩子主导,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父母只要扮演好听众的角色就可以了。讲故事则需要父母主导,中外故事,童话、寓言都可以,在不引起孩子反感的前提下,父母可以反复讲,加深孩子的印象。
在讲到某个故事的时候,父母可以考虑改编其中部分内容,孩子如果发现了,可能马上就会纠正说故事不是这样的。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立即说“哎呀,我忘记了!还是宝贝来讲吧,宝贝讲得更好!”这样既鼓励了孩子,也检验了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故事。另外,父母也可以针对故事问孩子一些问题,诸如“故事里谁是好人谁是坏蛋?”“大灰狼是怎么被打败的?”以这种提问的形式与孩子沟通,既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印象,也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是非观念,等孩子熟悉故事后,再鼓励孩子把故事叙述给其他人,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对于处在造句阶段的孩子而言,“说”是非常重要的。应注意,这里的“说”指的是让孩子自己去说,而不是逼迫孩子说。对于这一点,父母们在态度和做法上,要做到三“要”和三“禁”:
三“要”:“要鼓励”、“要规范”、“要耐心”。
三“禁”:“禁责备”、“禁强迫”、“禁急躁”。
“要鼓励”是指积极鼓励孩子去表达;“要规范”是指及时纠正孩子表达中不规范的语言;“要耐心”是指在听孩子表达时要耐心。“禁责备”是指无论孩子表达的好坏,都不要责备孩子;“禁强迫”是指让孩子自由去表达,不要限制孩子表达的内容,更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孩子;“禁急躁”是指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不要流露出急躁的情绪。只有做到了这三“要”和三“禁”,才能令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中成长。
4.完整的语法阶段的训练
经过之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孩子无论是在词汇量上,还是在语法能力、造句能力上,都具备了一定水平,此时他们虽然仍会不断扩充词汇(词汇的扩充贯穿一生),但幅度会明显减小。可以说他们的语言构架已经基本成型,具备了和成人交流的能力,因此此时的语言训练就不应该再拘泥于互动性与交流性,更要注意增加阅读和书写的比重。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买一本童年生活的杂贴簿给孩子,让他们用绘画、剪切图片或者任何其他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每一天。记录的内容没有限制,可以是生活中发生的趣事、孩子喜欢的动画片、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甚至可以是马路上开过的小轿车。孩子完成绘画或者剪报后。父母可以在旁边注明时间以及其他备注,待孩子长大了再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往事,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P30-34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来、祖国的栋梁。孩子从出生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自己一生的历程,其语言表达力优秀与否,是这一历程能否一帆风顺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好比一艘性能优良的帆船,能载着孩子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语言是指导思维活动的中枢工具,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曾几何时,古人崇尚“讷于言,敏于行”。我们当然要推崇古人的实干精神,但步人2l世纪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是清晰表达思想的关键,并且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修养和素质,逐渐成为衡量优秀人才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孩子不善言辞,必然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处处碰壁;但是如果孩子能言善辩,机智灵敏,那么无疑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广阔的舞台,将更有机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欢迎,所以父母从小就应该注重对孩子口才的训练和培养。
相关研究显示,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训练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此时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才谈得上日后的全面发展。也许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天赋,其实语言能力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相关外,更多靠的是后天的培养。
《颜氏家训·教子》中有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2—6岁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最高,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对孩子进行语言培养的黄金时期。其实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就好比营建一栋摩天大楼,想要楼盖得高,盖得结实,就要先把根基打扎实,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只有从小就进行相应的语言表达力教育,长大后才能舌灿莲花、妙语连珠。
编撰此书时,我们一直秉承轻松训练、快乐提高的宗旨,希望能够帮助父母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提高孩子对语言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以2—6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规律为线索,用立体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模式积极调动儿童的眼、耳、口、鼻、手多种感官,将训练应用于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在有效激发孩子语言表达兴趣、调动孩子语言表达积极性的同时,达到促进孩子语言规范化、有效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最后,愿这本凝聚我们辛勤汗水的作品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帮助父母指导孩子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