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酥心雨,风里稀疏滴。
湖畔二三鸥,草上唱梦曲。
各位,作这首小诗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也就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他叫梦雨。
作者以具有诗意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他和他少年时代朋友的成长经验。时代的问题在小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如 “义务劳动”修铁路、批斗、“围湖造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被洪水冲跑的木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畔少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明雄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云中酥心雨,风里稀疏滴。 湖畔二三鸥,草上唱梦曲。 各位,作这首小诗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也就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他叫梦雨。 作者以具有诗意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他和他少年时代朋友的成长经验。时代的问题在小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如 “义务劳动”修铁路、批斗、“围湖造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被洪水冲跑的木头。 内容推荐 一群古镇少年的中学时代正逢“文革”时期,在没有电视、电脑、游戏机的时代,他们懵懵懂懂,自得其乐。他们打牌、钓鱼、下棋、劈甘蔗、抽陀螺、唱歌跳舞、吹笛弄箫。他们也捡柴火、寻猪草、想方设法挣钱。当然他们还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人忽然心血来潮,喜欢上了诗歌。于是,在这个少年的影响之下,诗歌不仅成了他们的爱好,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已成了他们的生活本身。他们跟任何一个时代的少年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有威长的烦恼和情感的纠葛…… 目录 小引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言归正传。此时,梦雨正站在湖边,向湖心远处张望。 提起这座湖,不得不把它介绍一番。根据梦雨对它的描述,它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楚地段,属于古云梦泽的一部分。 云梦泽经过千万年演变和人类的不断开发,那时早已是支离破碎,只剩下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无数个大小湖泊。梦雨此刻正在张望的那座湖,正是云梦泽里面的一个小湖,它有一个名字:云畔湖。 梦雨此时上完初一,正值暑假。他无所事事,闲得无聊,所以当他的好友之一狗儿约他去钓鱼时,他马上就跟他出门了。于是,我们就见到两个少年,各自扛着一根鱼竿,来到了位于小镇后面的这座名叫云畔湖的湖泊钓鱼。 狗儿比他大半岁,也是刚上完初一,两人同年级但不同班。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学校那些年上课时断时续,没有什么考试的压力,所以狗儿很开心。 狗儿很擅长钓鱼。两人到了湖边,找了二-一块干地,狗儿将鱼钩上了蚯蚓,把线抛到湖里,撒了一把酒米,开始垂钓。他见梦雨正在向湖心张望,就问他:“鸭子!你怎么还不放线?” 梦雨收回目光,说道:“马上。”说着,他也将鱼钩上好钓饵,投入水中。不过他的目光,还是向着湖心。 狗儿见状觉得奇怪,眼睛也向湖心,望去。不过,除了远处正在盘旋的几只鸟儿,他什么也没看见。这时,他瞥见自己鱼竿线上的浮漂正在一点儿一点儿移动,就不再说话,双手握住鱼竿,眼睛紧盯住浮漂。只一会儿,浮漂就沉下去,他提起竿子:一条小鱼挂在钩子上。他说:“是一条捞母子。”一边说,一边把那条鱼卸下来,装在一个小罐子里边。 梦雨“嗯”了一声,收回目光,看了看自己的浮漂,说:“我这里还没有动静。” 狗儿问他:“你撒了酒米没有?” 梦雨说:“哦!忘了。”于是他赶紧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一个小瓶子,旋开来,倒出一把酒米,撒在浮漂四周。 可能有的读者是垂钓爱好者,所以顺便介绍一下当地制作酒米的方法。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试一试,说不定比目前市面上卖的饵料更有效。这个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原来它是用一个小瓶子,装点儿米或是糠,再放点儿酒进去,盖上盖子,发酵一两天,等米产生一种特别的香味的时候,就算完成了。钓鱼的时候,将酒米撒在挂着红蚯蚓的鱼钩周围,鱼就会游来,吃着吃着就会上钩。这个地方的少年,都会用这种办法来钓鱼,称之为“撒引窝子”。 正在说话之间,狗儿的浮漂又开始晃动。狗儿眼睛又亮起来,他握住鱼竿,当浮漂忽然沉入水下时,他老道地将鱼竿拉起,一条野鲫鱼露出水面。这条鱼较大,有二两多重。狗儿很高兴,说道: “我的窝子发了!” 他说的意思是来咬鱼钩的鱼很多。情况果真如此,只一会儿工夫,狗儿已经钓到十几条鱼,最大的一条起码有四两重。 再看梦雨,他面前水面上的浮漂却依然没有动静。他说:“鱼都跑你那儿去了!”一边说,一边把竿儿调整了一下。 这时大约是上午十点多钟,太阳已经升得很高。蓝天白云,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梦雨的目光再次投向湖心远处。 狗儿终于忍不住问道:“鸭子!你在看什么?” 梦雨侧头望望狗儿,笑一笑,说道:“没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忽然问狗儿:“狗儿!你说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狗儿没想到他会问这样的问题。他想了想,答道:“应该是假的。”但他也不那么有把握,马上又补充说:“按照科学,应该是假的。但按照我的体会,梦好像也是真的。我有一次做梦,梦见有只老狗叼了块肥肉给我吃,结果你猜怎样?” 梦雨道:“怎样?” 狗儿答道:“还真是的!那天下午放学回家,我爹也正好拖着车子回来。他看见我就大声喊道:‘狗儿,你看我带什么回来了?”’ “带了什么?”梦雨替他问道。 “他带了一包卤猪头肉回家!我当时高兴得差点要跳起来。我们有好久没吃荤了。现在想起来,梦还真灵!” “该不是巧合吧?”梦雨道。 “哪有这么巧!”狗儿道。 梦雨打趣道:“那你应该多做几回这样的梦,好让你爹多给你买几个猪头吃。” 前面交代过,那时正值“文革”岁月,肉类供应不丰富,城镇居民要凭票领取米和油。不过在这个地方,生活好不好也因人而异。镇上居民一般都会养鸡养鸭,许多家庭还喂猪。当时这里的土政策是,你养一头猪,杀的时候就得卖给食品公司半头。居民们一般是喂两头猪,一头卖给国营食品公司,一头留给自己过年的时候宰杀年猪。养多养少也没限制,所以有些有条件多养的家庭还过得挺殷实。像梦雨家,他们家当年就养了四头猪,还有一大群鸡、鸭、鹅什么的。所以,梦雨常年有禽蛋肉吃。但狗儿家就不同,因为他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过世,他爹拖着他们兄弟俩,家里没养猪,所以吃肉就得凭供应了。 狗儿这时又说道:“但有时候梦是反的。我有一次做梦,梦见捡到好多鸡蛋,结果那天不但没捡到鸡蛋,还把我爹给我买本子的一角二分钱给丢了。” 梦雨笑道:“你没听这样一句俗话吗?叫做:‘梦见捡鸡蛋,小心打烂碗。”’ 狗儿正要接话,忽然看见浮漂乱抖,赶紧抓住鱼竿,并且对梦雨努了努嘴。当浮漂沉入水下时,他猛提鱼竿,却提了个空。鱼没上钩,但钩上面的蚯蚓已被吃光。狗儿笑道:“光顾说话了。” 这光景,梦雨也钓了一条鱼上来。 此时已是正午,热辣辣的太阳照在湖上。两人的头上都在冒汗,狗儿说:“口渴了。”说完趴在湖边,把头扎下去咕咚咕咚地喝水。 他喝完水,站起来望着梦雨说道:“饿不饿?” “有点儿。”梦雨答道:“搞吃的吧!”于是两人就在湖边坡上,找了些芦苇枯草,把钓起的鱼弄了几条,将肚子破开,洗干净鱼鳃,点燃随身带来的火柴,把鱼架在上面烧烤。顺便告诉大家,那时的火柴,两分钱一盒。作者是从梦雨的一篇日记里知道的,因为他写道:“我今天花两分钱买了一包火柴……” 吃完鱼,两人爬上一个小土坡,找了一棵大柳树,倒在下面准备睡觉。 两个少年躺在树下说话,天南地北地神吹,十分快乐。看来,他们经常这样玩耍。不知不觉,两个少年就在树下睡着了。P6-8 序言 1 云中酥心雨,风里稀疏滴。 湖畔二三鸥,草上唱梦曲。 各位,作这首小诗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也就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他叫梦雨。 这本书,讲的是他和他少年时代的朋友,他的经历,他早年的故事,他的梦。 梦,每个人都曾经做过。 每个人都有梦。 梦是假的,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跟真实的世界相距甚远。 梦又不全是子虚乌有,它又跟现实的世界好像有一点儿关联。 2 有一天,一个偶然结识的朋友来我家,见面后偶尔谈起了梦。 他告诉我:“好奇怪!有段时间我天天做梦。” 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谁不做梦?” 他说:“可是,我的梦却有些不同。” 我说:“当然每个人的梦都不尽相同。” 他说:“你知道我是一个平庸的人。” 我说:“我们都是。” 他说:“但在梦中,我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笑道:“这叫心理安慰,很多平凡的人都这样。” 他说:“我的每个梦,就像电影一样,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说:“比如说……” 他笑道:“比如我做的第一个梦。” 我说:“哦?” 他说:“在梦里,我回到了少年。在梦中,我成了诗人。在梦里,我见到了好多人,发生了好多事。这些事,时空颠倒,似有似无;这些人,似真似假,似曾相识。” 我问他:“是什么梦?” 于是,他开始给我讲他梦中的故事。他说:“好奇怪!在梦中,我把自己称为梦雨,而别人却依然把我唤作鸭子。老郭你知道,梦雨不是我的名字,而鸭子则是我的小名。” ’ 我点点头道:“名字并不重要,只不过是一个称谓而已。” 于是,他给我讲了他梦中发生的种种事情。讲完他的第一个梦之后,我觉得十分有趣,就要他接着讲第二个梦。 但他说:“等有时间再聊。” 。 3 我一直盼望着和他再次见面,以便听他讲他的第二个梦。但那之后,我再打电话约他见面时,他却说有事情要出远门一段时间。 过了几天,他忽然来我家,并且带来一包东西,说:‘‘我要到国外去看我的妻子和孩子,可能要逗留一段时间,所以我把租的房子给退掉了。这些东西寄放在你这里。”我们闲聊了一会儿,因为我正好有些事情,所以他就匆匆告辞了。 这已是几年前的事情。 后来,他打来一个电话,说那个寄放在我家的东西对他已不重要,“如果对你有用就给你,不要就扔掉算了”。 什么破烂玩意儿!我会稀罕吗?当时我立马就想扔掉他那包破东西。 后来转念一想,他这个人有点儿奇怪,都四十多岁了还做这样一些奇奇怪怪的梦。说不定以后某一天,他会突然回来,向我索要他的东西,跟我扯皮。 我可不想惹是非,所以就把这包东西塞进一个鞋柜的角落里。 过了几个月,忽然收到他从南非寄来的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说他已移民,而今要跟家人一道去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云云。我看了信也就随手把它扔进垃圾袋,因为这种事我已见得很多。某个跟你有些交往的人,突然移民出国或者就在本城,开始还给你写个明信片,打个电话,后来便在你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一只鸟儿在林中销声匿迹了一般。 果然,他和那些人一样,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与我联系。 我无所谓。 春节时,我们为了迎接新年,在家里搞了一场大扫除,把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清理出门。在鞋柜中,就把他的那包几乎被我遗忘的东西给清理出来。本来我想直接把这包破烂扔掉算了,但后来想起他说的“如果你要就留给你”的那些话,就想先打开看看再说。结果打开之后,却发现一大堆本子。不但有他给我讲的第一个梦,还有我一直想知道的第二个、第三个梦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好些文章、诗词、歌赋以及论文等。 我想这些东西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心血。他这个人虽然怪异,但既然这些东西伴随他这么久,就算出国,也应该不至于把它们扔掉。所以我就想联系他,但无论我怎么打听,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行踪。我询问了他和我共同的朋友和熟人,但他们都不知道。后来我还专门到他的家乡去了一趟,可惜他的父母都已过世。他的兄弟姐妹在他之前也早已移居国外,他是最后一个出国的。虽然他还有几个远房亲戚,但他们早就没有来往了。我走访了他儿时的朋友,他们告诉我,鸭子那家伙(就是梦雨)好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他少年时好像一直活在梦中,活在古代,又好像活在未来。 我对他越来越感兴趣。我开始阅读他的诗、他的笔记、他写的书、他的梦。渐渐地,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轮廓。 我尽量沿着他的轨迹寻找他,访问当事人、他工作过的地方、与他相处过的同事,这当然花去了我大量的时间和钱财。终于,我对他的生活轨迹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我打算以他在梦中的叙述为蓝本,写几本书,尽量还原他的故事。虽然他无论在哪里,都显得比较平凡,但我读了他的诗文和他梦中的故事后,觉得他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的。 与他相比,我觉得自己比较庸俗,比较世俗化,比较物质化。我想通过写他的故事,来净化我自己已经比较丑陋的灵魂。 当然,我所讲述的他,可能并不完整或者真实,有的地方可能还有我的主观臆断。如果他某天回来,看到这些有关他的不实之词,我也要事先请他原谅。 他毕竟也有责任,谁叫他把那包个人资料交给我全权处理呢! 我在叙述他梦中的故事时,把他的笔记和其他文字中的第一人称全部改成了第三人称。除此之外,还另外引用了一些他的诗、日记或文章,这也是讲故事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我要剽窃。 总的说来,他在梦中的那些经历,就算经过了我的艺术加工,也还是比较单调乏味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件,都是些琐碎小事,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平凡梦。 只不过又稍稍不合常理一点。 另外,因为记录的是好几个梦,所以后面的书和这一本书中的人物、情节等有些矛盾,许多地方前言不搭后语。 我想应该可以理解。就像我自己,前天做的梦就跟昨天做的梦完全不一样,很难把两个不同的梦串起来——因主人公已经变了。所以我没’有强求把这些梦串起来写,而是把它们分开来讲。虽然记录的是同一个人,书中却是不同的主人公。 下面是第一个梦。 这个梦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是那位朋友亲口对我讲的故事。 还要多说一句,如果我们有缘分,让您——尊敬的读者,偶尔翻开这本书,并且不厌其烦地听我来讲一个荒诞不经而又乏味的故事,真的觉得占用了您宝贵的时间,内心感到诚惶诚恐。同时,为了使您不至于对书中故事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和时代性等提出异议,我在讲故事之前就要事先申明,本故事纯属虚构,您只能当作消遣来阅读,不必当真。 因为它记录的只是一连串的梦而已。 一个普通人的梦。 而梦本身就是不真实的,甚至可能是荒诞的。 这个梦讲起来有点儿苦涩,回味之后却有点儿甜蜜。 后记 关于此书,我还想再说几句,作为后记。 主要是想表达谢意: 感谢我的朋友梦雨,是他给我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我在写他的故事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又慢慢回到了曾经有过的那种充实的生活状态。此前相当一段时间,我老是觉得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萦绕在我的脑际。那时候,我觉得请它离开,真的好难! 感谢出版社的诸多编辑尤其是崔军亚女士,你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许多建议,使拙书不至于显得太丑。 更要感谢这本书的读者,您的慷慨、宽容和大度,或许会使我常怀的忐忑之心稍稍平复一点。您知道,我这个人从来就没有写过小说,我也很不了解当今的中国文坛。而且我这个人天生就不太自信。 此外,还想简单地谈一谈本书的成书过程。 初稿其实在几年前就已完成。如书中开头所说:一位偶尔结识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他的少年故事,后来他离我远去,因为翻看他留给我的一些日记、诗歌等,使我萌生了写他的人生故事的念头。 后来就真的开始“动笔”,准确地说是“动脑”,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当然也要真的动脑。 而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书名。刚开始构思本书时,因我那位朋友曾讲,他在少年时曾经自己取名叫梦雨,故而决定书名中一定要有“梦雨”二字。既然本书想要讲一个特定时期的青春故事,故初步拟名为《梦雨当时春正浓》。 后来在初稿完成后又更名为《那时云梦》。当时有如下几个考虑:其一,诚如读者所知,“云梦”是一个真实的古地理概念,本书主人公正好生活在古云梦泽残留的一个名为“云盘湖”的小湖之滨,书名中含有“云梦”二字那是自然不过。其二,在我的理念里,“云梦”亦可以理解为“云之梦”,既然是云之梦,那一定有点儿虚无缥缈,不那么真实。正值少年朦胧时代的书中主人公们偶尔会有一些怪梦以及种种不符合常理的幻想和怪异行为,故我当时认为选用“云梦”二字可以传达书中的部分内容。其三,“云梦”中的“云”字,在古汉语中也可表达“说”的意义,“云梦”也就可以理解为“说梦”。又窃想,书中故事的发生,是在一个学校时而停课又时而复课的“文革”时期,书中人物的故事和他们的梦想离现代社会早已久远,许多年轻读者可能会难于理解。如果用一个“那时”,不正好可以表达“那时候谈青春梦想”的意思吗? 但等到书稿真的要交付暨大出版社出版之时,我忽然觉得,本书主人公的青春之梦和种种行为,不要说跟现代人可能极不相同,就算跟他同时代的人相比也有很大差异,可以说是一个极个别的现象,那时候的主流思潮根本就不是本书中所云,起名“那时云梦”有以偏概全之嫌。考虑再三,我觉得应该放弃此名。但到底应该用什么书名呢?我颇为踟蹰,后来猛然想起,我的朋友梦雨给我讲他少年故事的时候不是经常提及他家乡小镇后面那个名为“云盘湖”的小湖吗?他对那个湖那么难以忘怀,何不干脆就以那个湖来为本书命名呢!我又思忖,梦雨这人给人一种远湖鸣鸥、野空行雁的感觉,为了人物的缘故,不如将那个湖名改一个字罢了,故而就取了《云畔少年》这个书名。我似乎觉得,这个名字有那么一点儿暗合主人公浪漫的诗人特征和飘然的内心世界之处。 写此书之前,我曾经借一次到武汉开会的机会匆匆到梦雨故乡的县城一趟,因为时间紧迫,我只走访了他住在县城的朋友狗儿和少数几个还记得“鸭子”的中小学同学,没有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小镇去看一看。因为一来时间有限,我要赶回广州上课,二来我当时主要想了解的是梦雨本人的生活故事。 初稿完成之后,我专程到梦雨生活的那个被我改名的“云畔镇”去走了一趟,发现它跟梦雨记忆里的小镇已经大不相同。石板街不见了,金盆山早已无影无踪,连河畔的杨柳林也变成了一大片堆放沙石的地方,而那片曾经的湖泊大部分也早已变成了良田,只有残阳下一条破损的老街让我能够依稀想象出梦雨儿时在那些木楼下走动的影子。我站在梦雨那时曾经钓过鱼的一小片残存的细湖旁,看着前面不远处好像被人随随便便、满不在乎、轻易抛弃的那早已破败不堪的小镇和稍远处那高楼林立、越来越膨胀、似乎充满蓬勃豪情的新城,不知是应该高兴还是叹息。虽然梦雨在跟我讲述他少年故事的时候,早已预示了这种变化,我还是觉得有些惊讶和遗憾。我想,这种感觉应该跟我写这本书有关,因为我想看到梦雨原汁原味的故乡。我平常不是这样的,我喜欢新式的、干净的、大气的城市。见到那些旧式的、破烂的房屋街道,我就皱眉头。 而梦雨曾经住过的那个房子,如今早已换了主人。旧式的白墙青瓦建筑早已拆掉重建,那个梦雨儿时葡萄垂挂的前院目前是一块菜地,屋后梦雨称之为紫霞梦园的菜园地已建起一间不大不小的平房,菜园四周曾经有桃树倒影的池塘则早已干涸,那里一部分被一个围墙圈起,里面长满了蒿草,另一部分则变成了另一户居民的瓦屋。 总之,物是人非,一切皆成记忆。 那天下午,奔波了大半天的我,坐在堤外江边,看着碧波荡漾的长江和江面远处矗立在水波烟花之央的一片墨色绿洲以及那片绿洲上空影影绰绰飞翔的江鸥,朦胧之中似乎也做了一个梦。 在梦中,我隐约看到了那些少年。 他们像一群鸟儿,在杨柳叶丛里飞舞穿梭,啾啾鸣唱。 那一刻,我的大脑似乎已浑然不清:究竟那个梦,是梦雨的,还是我的? 郭明雄 2010年9月于广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