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学是一门以危机管理和国家安全理论为基础,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新闻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的边缘性新兴学科,对城市安全管理具有现实应用价值,可为各级政府管理、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部门提供参考。本书共16章,分总论(第一章至第五章)和分论(第六章至第十六章),综合了国内各方面、各学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将城市特征与已显现突出的综合安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全面阐述,并通过大量现实案例分析,为我国城市安全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和示范。
《城市安全学》以危机管理和国家安全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以及城市学等理论,并选用大量国内外典型案例,重点研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超大型城市的社会安全管理问题,用新视角、新方法为我国城市安全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和示范。本书首创城市安全学,在构建理论体系、剖析具体问题、防范现实威胁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对城市安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国家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员;高等院校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党校、社会主义学校、干部学校学员等。
前言/1
序一/1
序二/1
第一章 城市安全学绪论/1
第一节 城市安全与城市安全学/1
第二节 城市安全学的对象与任务/10
第三节 城市安全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15
第二章 城市危机的构成与防范/23
第一节 城市安全的最大威胁——危机/23
第二节 城市危机管理理论与体制/25
第三节 特大城市的安全隐患——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保管理为案例/29
第四节 特大城市的危机管理体系/40
第五节 特大城市的危机查险体系/49
第六节 以危机管理推动城市行政改革/56
第七节 CJH排险系统/59
第三章 城市危机的管理体系/61
第一节 城市危机管理概述/61
第二节 城市危机管理体系/66
第三节 城市危机管理的运作/78
第四章 城市安全法制理论/86
第一节 城市安全法制概观/86
第二节 城市安全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96
第三节 研究城市安全法学的方法和意义/98
第四节 城市安全法律关系和法律渊源/101
第五节 中国城市安全法建设的对策/108
第五章 城市安全与社会心理/112
第一节 城市安全与城市居民应急行动/112
第二节 城市安全与城市居民避难行动/121
第三节 城市安全与危机社会一心理干预/126
第四节 城市安全与危机心理预防教育/133
第六章 城市政治安全/139
第一节 政治安全的内涵和特点/139
第二节 政治安全与城市发展/143
第三节 城市政治安全的主要内容/148
第四节 维护城市政治安全的主要措施/152
第七章 城市经济金融安全/157
第一节 维护城市金融安全的意义/157
第二节 经济金融安全现状的分析/161
第三节 城市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管理/167
第八章 城市文化安全/176
第一节 城市文化安全的定义/176
第二节 城市文化安全问题的背景/179
第三节 城市文化安全的危害形态/181
第四节 城市文化安全的维护/194
第九章 城市公共安全/199
第一节 城市的公共安全/199
第二节 城市的食品安全/204
第三节 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213
第十章 城市安全与反恐怖主义活动/224
第一节 恐怖主义对城市安全的威胁/224
第二节 城市恐怖主义活动的现状与危机/231
第三节 城市反恐体系的构建与应对处置/237
第十一章 城市网络信息安全/247
第一节 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的类型和原因/247
第二节 城市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现状与难题/258
第三节 中国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的治理应对/266
第十二章 城市人才安全/271
第一节 人才安全的内涵与研究意义/271
第二节 人才安全的现状分析/274
第三节 国外人才安全工作经验借鉴/278
第四节 加强人才安全的对策建议/284
第十三章 城市环境安全/292
第一节 城市环境安全的基本理论/292
第二节 城市环境安全的现状与发展/296
第三节 城市环境安全与自然灾害/301
第四节 城市环境安全体系的构建与管理/305
第十四章 城市能源安全/311
第一节 能源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基础/312
第二节 中国城市能源安全的现状/316
第三节 能源安全系统的建构/321
第四节 城市能源安全管理/330
第十五章 城市安全与国际合作/339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安全/339
第二节 城市安全中的国际合作/344
第三节 城市安全的国际合作经验/355
第十六章 大型国际活动安全/361
第一节 大型国际活动的特点/361
第二节 大型国际活动的安全问题/365
第三节 借鉴国外大型国际活动安全工作的经验/370
第四节 加强中国大型国际活动和城市安全体系/377
主要参考资料/383
后记/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