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记忆施蛰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裳//小思//赵昌平//李欧梵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收入施蛰存先生的文友、同事、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读者对他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对他的道德文章的追述,其中有些文字是专为本书而写的。尽管这些生动的回忆以施先生中、后期的大学教学、文学著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为主,仍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第一手史料;尽管由于时间和语境的不同,书中若干回忆存在说法不一、看法各异的情形,本书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所裨益,有所推动,却是完全可以预期的。2003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书中有不少深情回忆施先生的文字。限于篇幅,本书只能从中酌选个别篇章。读者如有兴趣,可进一步参阅该书。

内容推荐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学术史上,施蛰存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作为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编辑家,施先生在新文学进程中的众多建树完全可以用“杰出”两字来形容;作为唐诗研究家、词学研究家、金石碑版研究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施先生的学术贡献同样令人瞩目。所谓“四窗”,每一扇窗都是如此灿烂辉煌,以至今人要研究施先生,不能不感叹“北山”的博大精深,难窥堂奥。虽然近年来海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施先生的成果,包括访谈录、专著和评传等问世,但严格来说,施蛰存研究还起步不久,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有待开拓。本书汇集了海内外各界学人纪念施蜇存先生的文章,有施先生的文友、同事、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读者对他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对他的道德文章的追述。尽管这些生动的回忆以施先生中、后期的大学教学、文学著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为主,仍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第一手史料,将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会有所裨益,有所推动。

目录

编选者言

忆施蛰存

忆施蛰存

人去嘉言在思之增惆怅——为纪念施蛰存先生逝世三周年而作

回忆蛰存先生

我的祝贺

汀江梅林梦难断——怀念施蛰存先生

忆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谈与鲁迅的关系

悼忆施蛰存先生

难忘的教益——解读施蛰存先生对这部浩瀚巨著的启示

记施蛰存先生对我的指导

与施先生在一起的时候

写在碎碎的秋雨中——悼念业师施蛰存先生

道德文章是吾师——怀念恩师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先生印象记

施蛰存先生侧记

“你是不是不想再当一回右派分子?”

渊明矢夙愿沾衣付一笑——与宗伯舍翁施蛰存教授的最后一次笔谈

施蛰存先生摭忆

施蛰存先生印象记

忆念施蛰存黄伟经

我所认识的施蛰存先生

高风千古仰斯人——缅怀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先生的六封信——怀念施先生和若干说明

施蛰存对付灾难的人生态度

悼念施蛰存先生

嫉“暴”如仇——追忆蛰存老人另一面

施蛰存访问记

读其遗札怀念音徽

施家伯伯孔海珠

他是一团棉花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文坛耆宿施蛰存素描

书的文化李欧梵

北山楼藏西文书拾零

寓意寄情“藏书帖”

我所认识的施蛰存先生

百川归海的大胸襟——记施蛰存先生

执著的中间派——施蛰存访谈

一片非常美丽的风景——《施蛰存序跋》编后

施蛰存的第五扇窗户

怀念施蛰存先生钱汉东

施蛰存先生的一封回信

寻访北山楼子张

施蛰存:标新路和继绝学

追忆拜访施蛰存先生

课堂内外的施蛰存

试读章节

可惜,很多东西已经无法补偿了,而我们又不能不心怀愧疚地继续享受其用生命创造的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施先生的创作与著述堪称现代中国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它们本身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进程与变迁,而且诉说着艺术与人格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时期内的独特体验与记忆,通过忍耐、挫折、挣扎和持续不断的追求显示着文学艺术永恒的生命活力。

施先生的创作与著述博大精深,涉猎很广,但是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或者两个阶段。一个方面是“标新路”,主要以最初十年的文学创作和创办《现代》杂志为主,但是其气质、其倾向、其特点一直延续到了1949年;男一个方面,就是“继绝学”——台湾学者何怀硕曾专门著文谈到这一点,主要以文史古籍和金石碑版的研究与考证为代表,是建国后一直从事的事业。这两个方面或两个阶段,不但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选择,而且表现了施先生不同的心境与心血,展现了不同的生命状态与艺术光华。“标新路”不仅显示了施先生艺术创作的才情、才能与深厚潜力,而且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点起了一把火,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同样这也展示了当时中国文坛难得的自由气氛与环境,使得年轻的作家能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与空间,能够在艺术创造中扩展自己的生命感觉,不断寻求新的表现方式与境界,满足自我不断更新、扩展与创新的精神欲望。这时候,施先生的生命是不断开放的,不仅写象征诗,创作“新感觉派小说”,尝试“意识流”,运用“精神分析”,而且也研究老庄,追求灵性,解读神秘,等等。可以说,各种艺术的奥秘及其追寻的乐趣,使他乐此不疲,灵感不断;如果不是意外触怒了鲁迅,他会在这条自由选择与创造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深,也能够走出更大的名堂。

但是,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不能说没有自我生命轨迹的变化,施先生转向了“继绝学”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也许是一种缓冲与过渡。他不仅稳住了心境,而且心灵逐渐深潜,精神趋于沉静,开始在历史和生活深处寻求艺术的奥秘与快乐。可以说,“继绝学”是一种自我逐渐回归的过程,向外扩展的心灵开始收敛——或许一半是由于时代环境,一半由于内心寻求,而超越时代、深不可测的胸襟开始形成,让生命遨游于很少人甚至无人能及的无垠无际的文化深海之中。也许只有这样,外面的时代风潮才无法伤害到他的那颗始终敏感、柔弱和爱美的心灵,甚至根本不能阻止与扰乱他在这种自由遨游和探询中的快乐。由此,我常常想,施先生之所以长寿,正是与这种在自我艺术世界中的遨游、从容和快乐分不开的,这是任何外在的压迫、磨难与打击都奈何不得的,也正是老子所说的“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的境界——而这里的“作”或许也是可以理解为“乐”,因为人们能够从这种内在生命与视像中获得极大的快感。

正是从这里,我们至少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理解艺术创造的奥秘,并由此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所感悟和理解。一是艺术创新首先需要一种自由创作的环境与气氛,这样艺术家的创新欲望与潜能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自由永远是创新的母体与酵母,任何给创作者带来限制与恐惧的做法与气氛,都会毁损、打压,甚至破坏艺术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造成艺术创作力的转移、搁置和衰退。二是艺术创作需要深潜归根的心境,正如老子说的,有时候就是要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沉浸在自我的艺术世界之中,坐得住,沉下心,不走气,不受外界干扰。如果是这样,即便外在条件不尽如人意,甚至严酷恶劣,也难以完全阻止和消灭你对于艺术、对于美的追求。施先生就做到了这一点。而遗憾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我们很难看到内外这两方面兼有并具的状态,否则,现代中国文学必然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因此,施先生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具有艺术创新与人格品位两方面的意义。前者的意义显而易见,已经写在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但是后者的意义恐怕还需要后人继续感悟和认定。施先生是一个重视和追求生命品位与格调的艺术家,并把这种品位和格调熔铸到了自己的文学活动之中,形成了自己新颖、内秀、高格、婉转、精致、谐趣的风格,其中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的绅士情调的糅而合一。

这是一种奇妙的合一,也是一种长久的执着与追求。因此,尽管经过无数次的改造和消毒,无论是被迫每天打扫厕所或者搬运图书,施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内心的品位和格调,而且能够不断从生活中,特别是从书籍中获得心灵的快意与慰藉。这在那个注重和崇尚“无产”、“泥腿子”,甚至以粗鲁、强暴、高声喧哗为荣的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同时,这也是施先生能够避免很多现代作家建国后的悲剧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也许正因为缺乏这种对于品位和格调的执着和追求,很多作家动摇和放弃了过去内心对于美的追求,甚至开始唱高调、说假话,以粗、愚、不学无术为美,不由自主地充当了体制与权力话语的牺牲品或传声筒,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和悔恨。P361-363

序言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是为纪念施蛰存先生而编选的。施先生2003年11月19日以九十九岁的高龄在上海溘然长逝,距今已整整五年了。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研究一位作家,研究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研究他的作品与时代和环境的关系等等,编订他的全集、研究资料和关于他的回忆录,是必要的前提,而且三者不可缺一。我感到欣慰的是,施先生生前对我的看法表示赞赏和支持,他多次建议我编《知堂全集》,同意我编《闲话周作人》时收入他的回忆文字,就是具体的证明。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学术史上,施先生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作为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编辑家,施先生在新文学进程中的众多建树完全可以用“杰出”两字来形容;作为唐诗研究家、词学研究家、金石碑版研究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施先生的学术贡献同样令人瞩目。所谓“四窗”,每一扇窗都是如此灿烂辉煌,以至今人要研究施先生,不能不感叹“北山”的博大精深,难窥堂奥。虽然近年来海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施先生的成果,包括论文、访谈录、专著和评传等问世,但严格来说,施蛰存研究还起步不久,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有待开拓,施蛰存其实也是说不完的。

因此,我编选了这部《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收入施先生的文友、同事、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读者对他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对他的道德文章的追述,其中有些文字是专为本书而写的。尽管这些生动的回忆以施先生中、后期的大学教学、文学著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为主,仍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第一手史料;尽管由于时间和语境的不同,书中若干回忆存在说法不一、看法各异的情形,本书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所裨益,有所推动,却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2003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书中有不少深情回忆施先生的文字。限于篇幅,本书只能从中酌选个别篇章。读者如有兴趣,可进一步参阅该书。

施先生1952年以后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与华东师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部回忆纪念文集列为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丛书第一种,窃以为是十分合适的。

陈子善

2008年3月23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书评(媒体评论)

蜇翁往矣。不再能听到他高声谈笑,但他留下来的著作,尚能使我们聆听到他纸上的声音他说平生治学,开了四扇窗,他的著译也已等身。他是教授,却不知是几级。

——黄裳

他的自由主义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尾外的,他是用自由主义的眼光观察、衡量一切的。他重性情,讲趣味,热爱和追求一切美的东西。他对待生活,就像对待艺术一样,随时随地都在追求生活中的趣味、生活中的美。他不能忍受平凡、沉闷的生活,厌恶一切平庸的人和事,即使在最无可奈何的日子里,他也要在生活中寻找亮色,或者制造一些使心灵得以稍事舒息的笑乐。

——钱谷融

一生仿佛做了人家三世的事情。他的词学、诗学文章博古通今,难得的是雅俗共赏,一点也不卖弄……寓学养于趣味,诗话写得那么隽永近人,太好了。可老先生也不忘青年时代大量阅读和翻译的外国诗,有一回他告诉我,他最爱读的依然是法国诗人耶麦。在老先生眼申,诗无国界,古今汇通因而波澜壮阔,那真是需要百川归海的大胸襟了。

——叶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