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奉化布龙/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王月曦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奉化布龙的形状是一条有头有尾、有鳞有角、似蛇非蛇、眼似明趟、口如深渊的活道具。当舞龙人举着它上F翻腾、左右奔突、前后盘旋、曲折跳动的时候,神态逼真,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接。她被列为同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悉心保护。她从何处来,她的社会影响如何,她凭什么能获得人民大众的偏爱,她为什么能在奉化发扬光大,她究竟有多少潜质,有哪些艺术特色,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传承下去,这些都是本书阐述的内容。

内容推荐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较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奉化布龙舞蹈由盘、游、翻、跳、戏等基本动作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铅尾”等过渡性套路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因而能使布龙造型生动,真正达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的境界。

本书是一本关于介绍“奉化布龙”的专著。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历史渊源

 【壹】奉化布龙的来龙去脉

 【贰】奉化布龙形成的社会基础

 【叁】奉化布龙的形成时限

价值与影晌

 【壹】奉化的龙文化

 【贰】奉化布龙与民间习俗

 【叁】奉化布龙的社会影响

 【肆】奉化布龙的艺术魅力

工艺流程

 【壹】奉化布龙的制作工艺

 【贰】奉化布龙的制作工序

表演特色

 【壹】奉化布龙的艺术主题

 【贰】奉化布龙的套路分析

 【叁】奉化布龙的套路创新

 【肆】奉化布龙的表演特色

音乐特色

 【壹】龙灯锣鼓的结构

 【贰】龙灯锣鼓的基本曲调

 【叁】龙灯锣鼓的演奏方法

 【肆】音乐的具体应用

传承

 【壹】奉化布龙的先驱者陈世雄

 【贰】奉化布龙的传承人陈行国

 【叁】奉化布龙的开拓者周永根

忧患与希望

 【壹】濒危情况

 【贰】抢救性措旋

 【叁】潜龙当舞

附录

 【壹】奉化布龙基本动作示意图

 【贰】奉化布龙主要龙头手分布情况(2006年)

试读章节

龙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神一样,只不过是一种信仰的图腾而已。龙文化的研究者认为地球上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关于龙的信仰,不可思议的是龙的形象也大同小异。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绝对的,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图腾,也是保护华夏氏族的神灵,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理念,可以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宁波民间舞蹈奉化布龙的孕育、成长过程中得到证明。

人们对龙的崇拜与原始思维同在,法国哲学家列维·布留尔说:“这种哲学,看不见它所不能立刻圆满解答的问题。如果发生了什么不可能的事,而我们祖祖辈辈在千秋万代中积累起来的全部经验突然失去了作用,如果我们也处在真正的‘原始’人的地位面对着大自然,那么,我们也必然会去建立同样原始的‘自然哲学’。这个哲学也会是宇宙万物有灵论,而以逻辑观点看来,它也会是完美无瑕的,因为它是建立在我们所拥有的那点儿微不足道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对神龙加以祭祀,祈求龙神消灾祛祸、纾难呈祥,则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日积月累的“那点儿微不足道的实证材料”。

东方属木,生命力极强,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把我们的祖先惊呆了,以为都是神的造化。认定人类也像蛇类似的从蛋壳里长出来的,从而把卵生的龙(蛇)当做自己的祖先。神话里开天劈地的盘古的形象上半身是人,双手托着太阳,下半身是蛇身,起名也实在,“盘古”,盘曲形态的古人也;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娲像也是人首蛇身;黄帝是黄龙的化身,作为炎黄二帝的对寺面,蚩尤的形象是蛇身猪首……‘叭从蛇始”的理念住上古神话中比比皆是,从事天文地理研究的人们则把蛇搬到冥冥之中,使人们相信蛇的含义并不单单是钻在草丛巾、有致人死于非命的毒牙的长虫。另一种含义叫“腾蛇”,属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星辰,分野在“北方玄武之地”。《左传》中“裳二十二年蛇乘龙”条注:“蛇,玄武之宿,虚危之星。”将蛇的形象美化成龙乃是我们华夏祖先的一大创举。传说伏羲氏时有人发现龙呈祥瑞,故以龙纪事创立文字,各氏族还以龙为主体命名,如飞龙氏、居龙氏、潜龙氏、白龙氏、黄龙氏、青龙氏、黑龙氏等等。《三皇本纪》载,炎帝是由他的母亲有峤氏“感神龙而生”。《史记·天官书》言道,轩辕黄帝足黄龙体,离开人寰时化龙上天。《山海经》载有大禹的父亲“鲧死三岁不离,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由此来看,巾华民族把龙认做祖灵是自然而然的,把炎黄子孙看成龙的传人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中围又被称为“东方巨龙”。历代最高统治者把自己喻为龙子龙孙,把办公视事的地方叫龙庭,在服饰及日用器物上绘以龙的图案,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唐中宗李显复唐同号后干脆把年号也取为“神龙”、“景龙”,强调自己乃是真龙天子。

在奉化,关于龙的故事五花八门,全体认同的是蛇,以蛇为龙。南宋《宝庆川明志·雪赛山隐潭》记载:“隐潭,县阿北五十里,潭居两岩之下,两岩相抗,壁立数百仞,仰似窥天,仅如数尺,瀑泉如练,循崖而落,水寒石洁,悚人毛骨。每遇亢旱,祷其潭,有小蛇出没,旋应如响。”

宋代奉化诗人楼钥《隐潭》诗云:“中有卧龙君不狎,有时平地起风雷。”把出没在水潭的小蛇当卧龙,一点都不含糊。

除了以蛇为龙外,在请龙祷雨时,凡从水上浮现的都被尊为龙或龙的近亲,抓到鳗、蛙、黄鳝等也把它们当做神龙或龙子龙孙供奉。在奉化,还有把木头当龙的事例:传说溪口镇三石塔下有一次请龙请了三天一无所获,终于看到一段木头在龙潭里浮了上来,人们便把它抬回村里,当即下了一场透雨,村民们便把这段木头雕成一尊神像,寺于龙王庙祭祀,至今仍香火不绝。

奉化先人还创造了许多关于龙族的传说:雪窦山三隐潭龙王(小蛇)救过大宋皇帝;大堰镇石井村镇亭潭里住着的龙王是蟒蛇;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与东海龙土有不解之缘。离石井村百里之遥的溪口镇六诏(晋王羲之隐居处,囚晋王发六道诏书召王羲之进京,王羲之不从,故命以地名,现属溪口镇,距奉化城45公里)有孟坞山,没有龙潭,却有龙王庙,每次去请龙祷雨时,有大眼镜蛇从大枫树上下来,任人抓进“圣缸”,据请龙人说,它从不咬人。石井村流传的故事认定:孟坞眼镜蛇是石井村镇亭潭蟒蛇的大女儿。P10-13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