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言
一、研究美国师范教育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一些相关概念的解析
第一章 师范学校阶段: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生成和推广
一、师范学校兴起的缘由
(一)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二)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
(四)师范教育机构建立的舆论准备和试验
二、州立师范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一)州立师范学校的建立
(二)州立师范学校的发展
(三)州立师范学校的入学标准与课程设置
三、州立师范学校的特征、贡献与问题
(一)州立师范学校的特征
(二)州立师范学校的贡献
(三)州立师范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师范学院阶段: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层次转型
一、师范学校向师范学院的升格
(一)师范学院运动的兴起
(二)中学教师培训班的诞生
(三)早期师范学院及相关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
二、师范学校转型的内容
(一)入学标准与课程范围
(二)学位授予权
(三)标准化与师范特色
(四)财政收入与社会支持
三、师范学校转型的成效
(一)提高入学要求与加强新生甄选
(二)重视实际教学技能的掌握
(三)增进民主的实践
(四)增强物质的基础
四、师范学校转型的动因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进步教育运动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三)教育专业团体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和建议
(四)师范学校为求生存的“自我防御”策略
(五)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五、师范学校转型后产生的问题: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议
第三章 综合性大学阶段: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整体转型
一、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
(一)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设立
(二)师范学院名称与功能定位的变化
(三)教师培训机构及数量的变化
二、师范学院转型的内容
(一)培养目标的变化
(二)课程设置的变化
(三)学位授予的变化
三、师范学院转型的成效
(一)教学硕士课程计划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的出现
(三)普通教育课程内容的凸显
(四)培养职能的拓展与丰富
四、师范学院转型的动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对进步教育运动的批判与反思
(三)基础教育的重新定位
(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变革
五、师范学院转型后产生的问题
(一)师范教育在大学中的边缘化
(二)师范性的弱化
(三)教师入职标准的过于宽松
(四)教师职业地位及专业性有待加强
第四章 个案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一、纽约教师培训学院的创立
(一)纽约教师培训学院的渊源
(二)纽约教师培训学院:教师培训与职业训练的混合体
二、从纽约师范学院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一)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建立的背景
(二)转型过程以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三)转型后存在的问题
三、转型后教师实习基地的建设
(一)贺拉斯·曼学校
(二)斯佩尔学校
(三)贺拉斯·曼男校
(四)林肯学校
(五)新学院
结语
一、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与师范教育理念的变革
二、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主要特征
三、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评价
四、对我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