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著名儿童文学家蒋风先生从幼年到85岁期间带有传奇性的经历。他少年时经历曲折,在大学先后学习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的专业,青年时代当过新闻记者,但最终却成就为著名的儿童文学教育家、理论家、活动家。他在国内儿童文学界创造了多个第一,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他在国内第一个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第一个创建儿童文学研究室、研究所,出版第一本系统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被国际格林奖评委会聘为唯一的中国籍评委……蒋风的经历显示他是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传记正是写出了他如何面对挫折,怎样面对机遇的特殊的心灵历程。
本书分“童年在金华”、“战时中学”、“流亡大学生”、“‘走上光荣的荆棘路’”、“研究成果冒出来了”、“四年大学校长”、“夕阳正红”、“明天的梦”等10个章节,共23万字。书中以大量扎实的材料,描述了著名儿童文学家、我校原校长蒋风教授从幼年到85岁期间带有传奇性的经历,着力刻画了蒋风勇于把握自己的命运,敢于面对挫折,善于抓住机遇的鲜明个性与特点。书中还附有蒋风珍贵的历史照片及蒋风大事年表等。
序 梅新林/1
引子/1
第一章 童年在金华(1925~1936)
一.金华双溪在蒋风家窗前流过/4
二.金华学派的学术因子/7
三.最早的影响是母亲的诗教/9
四.童年是美丽的,也是难忘的/12
五.小学恩师教他写日记/17
六.斯老师和《爱的教育》/20
第二章 战时中学(1937~1942)
一.十三虚岁当了小学教员/23
二.家里来了位房客/26
三.战时中学/29
四.考进金华战时服务团/30
五.笔名蒋风的由来/31
第三章 流亡大学生(1942~1948)
一.从浙江常山步行一个月到福建建阳/34
二.到建阳只剩下一角钱纸币/35
三.考上东南联大先修班/36
四.暨南大学短暂的文学梦/38
五.英士大学在云和、泰顺/40
六.英士大学在温州、金华/47
七.三个孩子跳崖死亡引起的震撼/52
八.把自己的“饭碗”给了同学宋无畏/54
九.记者生涯/56
第四章 走上“光荣的荆棘路”(1949~1976)
一.参与金华戏曲婺剧改革/59
二.收集金华民间剪纸/60
三.在金华师范开儿童文学课/62
四.走儿童文学这条光荣的荆棘路/63
五.猪郎中结婚/67
六.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雏形:《中国儿童文学讲话》/69
七.调入新浙江师院/70
八.三年牛棚生活/73
九.浙师院“一分为三”的日子里/76
第五章 研究成果冒出来了(1977~1983)
一.难忘的1978年/78
二.讲师敢于招研/83
三.创建儿童文学研究室(上)/88
四.创建儿童文学研究室(下)/93
五.加入中国共产党/96
六.专著《儿童文学概论》出版/97
七.蒋风其他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102
第六章 四年大学校长(1984~1987)
一.从一个普通教师直接任命为浙江师院院长/104
二.提出办十件大事的设想/106
三.改校名为浙江师范大学/107
四.提出“唯实“的校训/109
五.积极开拓本校与国内外的交流/109
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111
七.考察美国大学教育/114
八.旅美手记/116
九.老师们对蒋风任校长四年的评论/118
十.主编中国第一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121
第七章 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1988~1994)
一.扩建儿童文学研究所/126
二.主编中国第一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28
三.含辛茹苦编写儿童文学工具书/130
四.与港台之间的儿童文学交流/133
五.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135
六.与日本儿童文学家鸟越信的友谊/136
七.初到韩国/138
八.折西湖柳到新加坡吊慰一位老人/138
九.国际儿童文学学会第一名中国籍会员/140
第八章 发挥余热头十年(1995~2004)
一.义务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141
二.一人办《儿童文学信息报》/148
三.两次到马来西亚巡回讲学/152
四.当选国际格林奖评委/154
五.童心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翱翔/154
六.散文集《未圆的梦》/160
七.首编《玩具论》/163
八.爱生助学/165
九.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169
第九章 夕阳正红(2005~2009)
一.在韩国获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172
二.童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174
三.梦圆红楼一创建中国的国际儿童文学馆/177
四.蒋风爷爷教你学写诗/184
五.与国内同行的交往(上)/190
六.与国内同行的交往(下)/197
第十章 明天的梦(2009~ )
一.蒋风的学生们(上)/201
二.蒋风的学生们(下)/208
三.明天的梦/210
附录/215
后记/241
一个好的小学老师可以影响小孩子一辈子。
蒋风在金中附小遇到了一对夫妻恩师,他们是蒋风读四年级时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徐德春,徐老师的夫人算术老师斯紫辉。他俩对蒋风的影响永存在蒋风的心田里。
徐老师是永康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语文写作都非常关心,尤其是让蒋风从小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这对培养蒋风的写作能力极为有用。后来蒋风回忆说:“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开始写日记了。这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小学班主任、语文老师徐德春,徐老师要求我们天天写日记,他为什么要求我们写日记,原话我记不清了,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老师可以通过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思想、行为和品德,徐老师身为班主任也不例外,他正是通过读日记了解小学生的。”
从那以后,蒋风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事实证明,写日记使蒋风一生受益。抗日战争时期,金华沦陷时,蒋风逃了出来,许多东西丢失了,但他的日记一直随身携带着。这样,蒋风在战乱年代朝不保夕的时候,仍坚持写日记,并持续了三十多年。到“文革”期间,日记停写了八九年,生怕因日记惹祸。“文革”刚开始,他还把自己三十年来写的日记烧毁了,生怕抄家留下什么莫须有的罪证。烧日记前,他还是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的,不过等到一被关入“牛棚”,他又后悔了,心想:早知道烧了日记也照样要进“牛棚”,还不如不烧掉。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天天写日记。
蒋风对写日记的好处深有体会,他说:“写日记,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天天写日记,坚持把一生都写下来,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历史,最详尽的传记。”记日记“就是天天在反思生活、检点行为、保持上进心”,就是“励志”、“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天天写日记,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上引文转引自《守望的情结》第17、18、19页)
蒋风天天记日记,也就是天天进行自我人格的完善、高尚情操的磨炼,并且在写日记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蒋风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上海的《儿童杂志》举办了“全国儿童作文比赛”,他的作文《北山游记》得了第十名,后来他写的一首童话诗《落水的鸭子》也发表了,这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这是他的儿童文学的开篇之作。(《守望的情结》第20、143页)
在蒋风的小学语文老师徐德春要求小学生写日记之前,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提倡写日记。郁达夫自己有写日记的习惯,编入《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的日记就有二十种之多。他不仅有写日记的创作实践,而且有对日记理论的探讨。曾写过《日记文学》、《再谈日记》两篇专论。日记和书信在文学的分类中一般归入“亚传记”,郁达夫直截了当地称为“日记文学”。他说:“日记文学,是文学里的一个核心,是正统文学以外的一个宝藏。”(《郁达夫文集》第5卷,第265页)他以瑞士亚米爱儿的日记为例,说读一部好的日记比读变化莫测的小说还要有趣。
徐德春老师还让刚上小学读书就逃学的蒋风,一下子成了小读书迷。这是怎么回事呢?蒋风在《从小便是小书迷》的文章中说,他想起奥维尔·普里斯科德在他的《一个读书给子女听的父亲》里写下的一段话:“很少有儿童会自己爱上读书的,一定要有人诱导他们进入书写文字的奇妙世界,给他们指示阅读的途径。”蒋风在文章里描述了他老师借书给他的故事。原来徐老师自己就是一位爱书如命的书迷。他爱书如命但并不是把书当宝贝来珍藏,而是尽力发挥书的作用。蒋风到他班上后,他便把高尔基的《我的童年》借给蒋风。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绘了故事的讲述者和主人公双重身份的阿寥沙八岁以前的童年生活。阿寥沙有个善良的外祖母,常常给他讲许许多多好听的故事。外祖母是阿寥沙最知心的人。而蒋风把书当成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因为是书中丰富的知识和温情,温暖了他,教育了他,给了他无尽的力量,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一切困苦与艰难。
后来徐德春老师又介绍蒋风读高尔基的《在人间》、《我的大学》。在上世纪30年代,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刚被译成中文,是在一家杂志连载的。徐老师就是从杂志上将小说拆下来自己把它装订成册。蒋风如痴如醉地深深沉浸在这三部自传体小说中,小说引领蒋风走进文学的殿堂。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蒋风就迷恋上课外儿童文学读物。对书有特别的爱好,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徐老师的诱导分不开。P18-19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永葆童心、满怀希望和憧憬未来的人才能终生执著于儿童文学事业。同样,也只有终生执著于儿童文学事业的人才能对儿童文学事业卓有建树。蒋风先生从最初于1947年因有感(《申报》刊载三个孩子受惑于荒诞作品在峨眉山跳崖自尽而决定终生投入儿童文学事业,迄今半个世纪以来,矢志不移,笔耕不辍,以其在儿童文学事业方面长期累积而成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作为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教育家与活动家的学术地位。
蒋风先生喜欢做“梦”,也善于圆“梦”。大至宏伟理想,小至普通心愿,他都喜欢称之为“梦”,然后就是执著于圆“梦”之旅,并最终实现之。从做“梦”到圆“梦”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所开创和改写儿童文学历史的诸多“第一”,体现在他长期逐步累积而成的一系列学术创新成果,体现在他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荣任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格林奖评委等重要学术荣誉,体现在他所培养的年轻一代儿童文学学者群体的茁壮成长,也体现在他于年高离休之后,仍然致力于创建民间儿童文学研究机构——中国儿童文学中心,创办发行《儿童文学信息》,筹建国际儿童文学馆,乃至非常热心地辅导孩童创作儿歌。所有这些,都是他不断做“梦”又不断圆“梦”的重要实践,他乐此不疲,且持之以恒。
在蒋风先生的学者生涯中,还有一段重要插曲,就是他于1984年年届花甲时,由一名普通教师被直接任命为浙江师范学院院长,成为浙江师范大学建校以来的第五任校长。回顾师大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几经拆并,屡迁校址,可谓历经沧桑,令人感慨万千。从1956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西子湖畔始,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到1962年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然后至1965年从杭州南迁金华办学,1970年又被拆分降格为金华师专、台州师专、丽水师专三所学校,再至1974年结束“一分为三”历史,在金华重建为浙江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如此种种坎坷经历,既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行政为主导反复折腾的结果,同时也给学校造成了办学困难、人心不稳的困境。纵观浙江师范大学的历任校长经历,从普通教师直接担任校长者,唯蒋风先生一人而已,这在今天十分看重台阶的干部选拔程序中,当然绝无可能,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却并非“特殊”的个例。我想这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蒋风先生作为著名儿童文学专家,以及长期在浙江师范学院执教对学校的熟悉与了解,应是两个最为重要的自身因素。诚然,四年的校长任期毕竟历时太短,不可能迅速改变学校的一切,但蒋风先生在上任后认定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把学校从师院升格改名为师大,以振奋人心,并与党政班子成员一同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在浙江师范大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上,的确是一次重要的跨越。
正是基于蒋风教授在学、政两个方面的独特经历与贡献,所以当2006年国庆节陈兰村教授告知我他正在着手撰写《儿童文学家——蒋风评传》时,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而今当我拜读了传记书稿之后,更印证了我当初的想法。概而言之,此传有以下诸方面的重要价值:
1,文献存真的价值
蒋风先生亲历了旧社会与新中国两个时代,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风雨沧桑与改革创新进程。围绕他从普通教师走上校长岗位与成为儿童文学理论家、教育家、活动家的经历,作者已将视角延伸到大学变迁与行政管理,延伸到儿童文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所以虽然写的是蒋风先生个人,但实际上就是写出了一所学校、一批教师、一个学科的历史,写出了儿童文学崛起于浙师大然后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的历史,写出了结缘于儿童文学的诸多人物、事件、论著与影响的历史。所有这些,对于时人与后贤而言,都有文献存真的价值。
2.历史启思的价值
蒋风先生少年经历曲折,在大学先后学习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的专业,但最终却成为著名儿童文学家,至60岁又由普通教师被直接任命为校长,皆非偶然所致。诚如本书作者在本书中所说:“司马迁在《史记》中突出地写了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两种人:一种是面对际遇,敢于抓住不放的人;还有一种是面对挫折,敢于发愤图强的人。我觉得蒋风就是这样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尤其是他在几次遭受挫折时,他的精神状态总的是积极面对,使他终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治学之与治校,既有诸多矛盾之处,同时又有相通相融相济的一面:一是彼此都需要有战略思维的能力,要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善于把握机遇,作出前瞻性的战略选择与决策;二是彼此都需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善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努力填补空白点,寻找增长点,形成新亮点;三是彼此都需要组织实施的能力,要执著于自己的高远理想,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付诸实践,不为困难所动摇,也不计较别人的非议,直至实现理想目标。所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启迪。
3.传记写作的价值
在传记写作中,写谁、谁写、如何写等是决定能否写好传记的关键要素。的确,写好传记不易,写好学者的传记更为不易。陈兰村教授写作《蒋风评传》的成功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材料收集。作者与蒋风先生先后共事长达40年,又数度成为邻居,兼有熟悉情况与采访方便之利。从2006年开始,作者更是精心收集传主有关材料,包括时代背景、本人经历与社会交游,同时又广泛阅读儿童文学论著,力图从著名儿童文学家与大学校长的双重角度,以扎实丰富的材料还原真实而富有个性的蒋风。二是理论借鉴。作者长期从事传记文学研究,尤其对《史记》情有独钟,深有研究,同时对中外现代传记理论也多有涉猎,著有《中国古典传记论稿》、《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中外优秀传记选读》等著作。此传即是作者将其理论成果具体运用于传记写作的成功实践。三是学理思考。比如作者认为传记是靠事实说话,包括历史背景事实、传主本人经历事实、传主与他人交往事实;传记不仅要有可读性,又要有可思性;传记不仅要写出传主的生平经历,更要对传主的个性及其经历作出解释。又如作者对于传主作为著名儿童文学教育家、理论家、活动家的学术定位,以及对于传主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鲜明个性的准确把握等等,都是经过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非得于一时所感。四是叙事策略。作者本着实录精神,根据自己对传主学术地位的定位与鲜明个性的把握,以传主人生经历为经,以其重要学术、行政活动、事件为纬,精心设计为10个章节,组织有序,结构完整,形象鲜明,语言流畅。其中事实叙述中的传主回忆、同事评论、作者议论的巧妙裁剪、穿插与融合,以及始于早期种下文学因子的童年梦幻,归于培养得意弟子的“明天的梦”的呼应与寓意,皆见作者用心之勤,构思之精,相信会得到广大读者与蒋风先生本人的充分认可。
是为序。
我与蒋风教授是浙江师大的老同事了。1961年10月,我从西北大学毕业分配到浙师大的前身杭州师院中文系工作。这年十一月,在当时杭州体育场路的杭州师院(现在是浙江日报馆)中文系办公室,初次见到蒋老师。他当时是和系主任孙宗周老师在谈工作。到1962年下半年开学后,杭州师院已改为浙江师院,中文系迁到文三街浙江教育学院的原址。蒋老师已调进浙江师院,并且和我住同幢楼都在三层楼,他住在我的斜对面,天天见面。他在写作组,我在古典文学组。1965年夏学校迁金华,又一起到金华。我们都退休后,2006年,又都住进学校新建的丽泽花园,相隔几十米远,成了邻居。这样算来,四十多年来我们都在同一学校教书,他是我所尊敬的前辈老教师,我多少对蒋老师有所了解。但以前并没有想到可以为蒋老师写个传记。那为什么要给蒋老师写传记呢?我又是怎样写的呢?我想向读者作个介绍:
我为什么要给蒋风教授写传记?
首先,我想对传记写作进行一次实践。我在浙师大教中国古代文学,后来重点给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讲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史,比较多的是教学和研究传记文学史与传记理论,但没有传记写作的实践。我想通过写蒋风传记,能否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对传记写作做一尝试。我觉得只研究传记,自己没有写过传记是一大遗憾或确失。2006年秋,我去太原参加中外传记文学学会年会,了解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张维教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李祥年教授各自给云大、复旦的一个校长写了传记,这给我以启示。我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我想应该给自己补补课,也写本传记。
其次,写谁好呢?经过反复比较,考虑写老校长蒋风教授比较合适。他在儿童文学的研究上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又住在我家附近,采访方便,所以想为他写传记。这个想法,我在2006年重阳节与蒋老师谈过,他谦虚地说:“不值得写。”但我觉得蒋风老师是个值得给他写传记的人。以蒋风老师作传主,是我实践传记写作愿望的正确选择,也是最合适的机遇,不应再犹豫。于是从2006年底开始,我有意识看些儿童文学的书,注意收集有关蒋风老师的资料,逐步酝酿传记的提纲。我想,蒋风的学术著作和他对儿童文学的执著精神,是儿童文学爱好者的共同精神财富。通过传记这个载体,把我对蒋风学术思想和为人个性的理解,介绍给读者,附带介绍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研究和教学的简要情况,也许可以让对儿童文学有兴趣的人作点参考。
再其次,蒋风曾任浙师大校长也值得一写。蒋风教授曾经担任过四年的浙江师院和后来改名的浙江师范大学的校长,浙江师范大学的名字就是在他任内被上级批准的。他对浙师大的贡献比较大,应该是可以立传的人物。蒋风老师是浙江师大第一位从本校普通教师中产生的校长,此前他在校内除了教书,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他担任校长的成绩或不足,是客观存在,这都可以为以后的学校领导作借鉴。我还想,通过写蒋风传记,把浙江师大的艰难发展历程也带上一笔。这也许可以让后来的师生和要研究浙江高等师范教育的人提供一点历史资料。
我怎样给蒋风教授写传记?
我想尽力运用我已有的传记文学知识。我学过以《史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传记,出版过({中国古典传记论稿》(与张新科教授合作)、《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等,还主编出版过《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也看了不少中外现当代传记名著,近年主编出版过一本《中外优秀传记选读》,被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本。我从其中多少感受到别人的写作知识。还有,我也学过一点现当代有关的传记理论。我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能体现进自己的传记写作实践中。但理论与实践真正联系好,并不是容易的事。(《史记》的人物传记后面有“太史公日”,司马迁借此对传主进行评论或补充。我写蒋风传时,常有同事朋友帮助我,一起议论。我就把有的议论也写进这本蒋风传。
我尽可能收集传主资料,做好传记写作的准备工作。我在1996年12月在北大举行的中外传记讨论会、19g7年在张家界举行的中外传记讨论会上,两次听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说:“写传记,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他的经验之谈非常正确。写传记,必须收集相关资料,文字的,口头的,正面的,不同意见的,都需要收集,否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或者胡编乱造,离开传记的写作原则了。我尽可能吸收蒋风老师自己写的回忆生平的文章,因蒋老师自己是诗人,是散文家,他本人的文笔好。我大都原文引用,或参考其内容,改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我有利的条件,可以直接到蒋风老师家访问聊天。还就近访问熟悉蒋风老师的同事、学生等。据前人的经验,单凭传主本人的回忆和口述,有时也不一定准确可靠。因记忆会遗忘或记错,这并非是故意的;或碍于传主自己的面子,有的多说,有的少说,有的不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我对传主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希望能实现我对传记写作实践的初衷。
我写蒋风传有几点感受:
一,从理论上说,传记是靠事实说话的。
具体说传记是有三部分事实组成的,即历史背景事实、传主本人经历事实、传主与他人交往事实。我就是按这三部分来收集蒋风的事实。我写蒋风,历史背景事实写得简单,因他是当代人,大家对当代史熟悉;他本人经历事实,即事迹,是重点写的部分;他与别人的交往事实,也写了不少。偶尔也会把与他不认识的人写进传记,作为比较与陪衬。我有时往往联想到自己过去比较熟悉的古人司马迁和我非常景仰的已故复旦大学中文系朱东润教授,所以在写蒋风传记时,不免有所联系。我想到有所成就的古人、今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或者互相不认识,但在为人处世上,他们有某些共同点,如都非常勤奋,他们能最后战胜自己,为社会,为历史作出了贡献。所以在蒋风传记里,我就把传主与传外的人联系起来,这样是否可以让读者也可以做个比较和联系,扩大点理解传主的思路。
二,好的传记应该既有可读性,又有可思性。
就是说传记里的人物故事比较吸引人,文字流畅,读得下去;读了某一部分,或全书,能引起读者思想上有点思考,受到点启示或震动。传记要做到这两点,我觉得还是很难的,要勉强过得去都有困难,要自己满意更难了。难就难在首先人与事都要真实,不能虚构;我写的蒋风的事自己没有虚构,或许年份时间略有出入,有的事情写得不具体,没有条件核对。但我写的总的是真实的。我想先保证传记的真实,在此前提下力求结构的完整,努力写出人物的形象和个性。蒋风个人的经历比一般教师要曲折,甚至有点传奇性。
三,传记不仅要写出传主的生平经历,更要对传主的个性及其经历尽传记作者自己的认识作出解释。
蒋风是位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我曾经发表过《论司马迁传记文学的命运哲理》一文,后来编进自己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中,我说:“司马迁在《史记》中突出地写了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两种人:一种是面对际遇,敢于抓住不放的入;还有一种是面对挫折,敢于发愤图强的人。”我觉得蒋风就是这样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尤其是他在几次遭受挫折时,他的精神状态总的是积极面对,终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蒋风在大学是学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的,以后成为儿童文学专家,隔行跨度很大,但他在专业学问和行政方面都是有有目共睹的成就。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据自己对蒋老师的了解,把蒋风定性为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教育家、儿童文学理论家、儿童文学组织活动家。说他是儿童文学教育家,因他一生极大部分时间在中学、师范、尤其是大学教儿童文学,教过中学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小学生,一直到离休后,还主办“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班”,招收校外儿童文学爱好者,而最大成绩主要是培养了一批知名的儿童文学理论人才;他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成就,可以他的三十来本著作为支撑,并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肯定和奖励;他在儿童文学的教育普及、研究交流方面,在校内建立研究机构,资料室,国际儿童文学馆,组织各种儿童文学研究会,参与国外的儿童文学研究机构的学术活动,并担任一定领导职务,这都显示了他在儿童文学组织活动方面的杰出能力与卓越贡献。
我不事先去设计传主的性格,传主的个性来自收集来的材料中。写到一定程度,传主的个性自然而然逐渐明朗起来了。我觉得蒋风老师是个这样的人:他的个性既鲜明又丰富。他经常有梦想、有追求,执著于儿童文学事业,至老不改初衷。他有自己的一些思想,往往会勇敢地超前去努力实践。他可以不计较别人对他的非议,仍然坚定地去做。他喜欢一个叫勒凡的外国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入的活动总是以周围的舆论为转移,那么他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他会安心研究和写作,但又不是闭门做学问的入,他经常参加各种与儿童文学或儿童文化有关的活动,常葆童心。他很珍惜时间,他的时间和金钱,都不是特别富裕,但他对于帮助别人,用于儿童文学有关的事情上,付出时间和金钱又是大方的。他见过世面,做过校领导,但不摆架子。他不苟言笑,但又平和待人,对自己受委屈的事能想开,因此他比较多的状况是个心态开朗从容快乐的人。
我应该感谢对我写蒋风老师传记有过帮助的同事和朋友们。他们促使我考虑怎样写好这部传记,使传记内容的事实更可靠,给读者更多些有益的意思,也更有可读性,让自己少点遗憾。
首先,要感谢蒋风老师同意我给他写传记,并且不厌其烦地多次接待我,并耐心讲述过去的经历。我在傍晚散步时遇到他就和他谈传记写作的进度或尚不了解的情况。
其次,要感谢浙江师大党委书记梅新林教授的热情关心和支持。梅新林教授还兼着浙江师大儿童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他在2007年的国庆节一次碰面中爽快表示支持和鼓励我去写这部传记,认为给蒋风老师写传记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他于今年九月在百忙中看我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写序言。
再次,还要感谢浙江师大校友陈崎嵘先生以及我的同事方卫平教授、周晓波教授对本书初稿提出宝贵意见。
最后,我在这里要衷心地感谢作家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罗静文先生热心帮助出版,没有他们的支持是很难实现我的心愿的。
由于写《蒋风评传》,我对传记写作有了一次实践的体会,我觉得很值得。
2009年9月10日教师节于浙师大丽泽花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