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活在时光中的灯(散文集2009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简默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简默的散文,和别人最大的区别,是他生命体验中的苦难感和疼痛感。他回忆的往事,他刻画的人物,他诉说的情感,他描述的场景,几乎都是苍凉的,哀伤的。那种久居其中不觉苦的苦难,那种痛到极处不觉疼的疼痛。

简默的散文有一种“草根”情怀,他与笔下的平凡人生平起平坐,从不俯视,以他的敏感和冲动,把他们的生存状态描绘了出来,展示了出来,他文章中渗透出的疼痛感,明显带有作者主观上的强化。

本书收录了其的散文作品数篇。

内容推荐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本丛书意在扶植文学新人,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成绩和潜力,尚未出版过文学专集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均可列入备选范围。本丛书已出版11卷,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2、2004、2005、2006、2007、2008年卷已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该丛书2009年卷之《活在时光中的灯》,收录了麦阁的散文《第三辑踏雪有痕》、《滑过翅膀的夏天》等。

目录

总序

序:切肤之痛

第一辑人色缤纷

医院

篡改

搓背的

收泔水的

扒垃圾的

看铺的

搬家的

春梅

羊走天堂

晒暖儿

太阳孩子

生命凋零

一夜沧桑

三张床

三盏灯

第二辑民间物质

羊肉汤意识流

动词煎饼与菜煎饼

一种米的旅程

猪头肉

油条

第三辑踏雪有痕

声音

收割早餐

挣脱夏天

与纸有关

路上有药

一路鼾声

记忆与想象

一尾临刀的鱼

K15路车

游弋水书

滑过翅膀的夏天

苜蓿紫

菜花黄

取景器

时光九段

试读章节

这条走廊实在太长了,恍若没有尽头,那气味就像无数匹野马,桀骜不驯地跑来跑去,停不住脚。一路不断碰到行走的白色,衣袂飘飘,背影匆匆。随便推开一扇门,满眼雪一样的白,那气味混合着药水和伤口的气息追光灯似的扑打着你。千张一样摆放的床上躺着病人,从头到脚保持同一姿势,一律被简化成了一串数字。

一个朋友突然漫不经心地问我,你说这些床哪一张没死过人?一刹那我无言以对。他问得有道理。医院本能似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却拉不住朝向天堂的凋零与飞升,面对有时强大顽固如阴影的死。谁能拨云见日地躲开它的追逐与覆盖,张开光洁干净或盛开茧花的手,紧紧攥住最后一缕叹息似的生?

但我想到了另一个地方,它往往在医院的最底层,比如一楼或二楼,这颇有些意味。它是我们生命的起点。那儿有同样的气味,同样的长廊,同样的白色,它同样是医院这个庞大机器上的重要零件。是它正常运转最源头上的积累与准备。推开静静的产房,朝阳般的新生命哭声嘹亮,周围簇拥着灿烂兴奋的笑脸。

医院就是这么一个矛盾混合体。创造生,也割舍死。这二者在这幢高大的给我危压的乳白色建筑里。在器械的亲密碰撞中,在无影灯和紫外线下短兵交接,具体到一个人,这一切都让他奇异而迷人,像缓缓展开的蝴蝶的双翼。

即使现在,当我写下“医院”二字,我眼前首先闪现的是死诡异冰冷的一翼,然后是生绚美温暖的另一翼。

医院,它天天开门纳人,被拖进紧张忙碌的漩涡当中,无法自拔。像上演着一场永不谢幕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东机厂职工医院匍匐在东山脚下,又叫东山医院。是一幢两层的建筑。以它为半径画一个圆,向东是热气腾腾的澡堂,往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防空洞,对过那片扇面似的楼房也被捎带圈了进来。由于它离厂区很远,笨重的救护车往返拉上工伤的和其他的病人,穿铁路过桥洞地要花很长时间,因此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很少见,我一直相信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附近的居民。但那时的人都像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似乎很少得病,除了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们不大能看到其他人出入。这让它看上去闲适宁静,波澜不惊,仿佛世外桃源。倒是一到了晴天,医院楼顶的晒台上,密如蛛网地扯起的绳子间,晾满了纯洁舒展的床单等,像下了大雪,又像童话的屋顶,刺得我们的眼睛无比明亮。只是这样洋洋壮观的图景也很少见,原因是晴天太少了,阳光更多时候躺在地平线下沉睡不醒。

我的父亲是医院的医生。东机厂的人都习惯随意地叫他“王大夫”。父亲每天早晨准时进入医院,换上白大褂,临下班脱掉白大褂,带着一身浓烈的气息回家。我记事起就熟悉这气息,它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肌体上,追随着我飘呀飞啊,像我自由的呼吸,直到现在,还必将穷尽我的一生。父亲的职业为我提供了进入医院体内的便利。我纠集了小伙伴们,脱缰野马似的从一楼上到二楼,又从二楼下到一楼,呼吸着父亲身上的那种气息,在长长的静静的走廊里跑来跑去。这些都让我兴奋,满足,甚至有些浅薄的虚荣。

那一年,我十二岁。医院过早地向我暴露了它毫不设防的一面。俊不知从哪儿找出了一把东西,它有着可疑的尿液一样的微黄色,奶嘴一样的突起,模样像是气球。攥在手心里有些油腻。我们鼓足腮帮用力地吹它,它受了鼓舞似的渐胀渐大,像一个透明的长冬瓜,诱使我们的嘴巴落人套中。我们不甘心地将它套到水龙头上,捏紧了它,慢慢地拧开一点水,水缓缓地流入,它膨胀得丰盈、晶亮了。水越拧越大,打击如注,它越鼓越大,越垂越长,仿佛与薄而亮的水合为一体了。终于哗地进裂了,水龙头激情洋溢,溅射了我们一脸一身。不久我们听黄平说,这种叫避孕套的东西起着围追堵截的作用,是它挡住了小孩继续跑步前进的道路。但不知为什么,因为贪玩被尿憋得坐卧不宁的我们,从此眼前无一例外地晃荡起注满了水的膀胱似的套子。我们很快不经意地在一问屋子里发现了两件东西:一件是一副骨头架子,从它裸露的关键部位可以断定是一个男性。现在他面无表情地站立在墙角的桌子上。这让他比我们高出了许多头,几乎与墙顶持平了。他被去除了血与肉,变得干枯了,成了一具看不出过去的标本。他脑门儿宽大。双眼凹陷,白齿森然,手脚骨节突出,空洞深邃地注视着我们。瘪瘪的嘴巴浮起了一丝不易察寻的嘲笑。我们迅速转身,背对着他,面向对面的墙角,但更可怕的景象出现了:在墙角的桌子上,站着一口大大的玻璃瓶,盛满了透明无色的液体。一个婴儿蜷身浮在里面,像是从哪片水域顺流漂来的。隔着玻璃和液体,他被夸张地放大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眯起眼睛,眉头紧皱,浑身苍白冰冷,像个小老头。我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着他的年龄,有人说一岁,也有人说两岁,但不管怎样,他停止了成长,永远以一种游泳的姿势停留在了一岁或两岁上。左边骨头架子,右边玻璃瓶中的婴儿,我们被夹在了中间,这是一种令我们害怕的丽难境地,簌簌灰尘无声无息地飞腾,我们不约而同地闻到了那种熟悉的气息,它有着一个外国人的名字:福尔马林。此刻这气息空前强大地聚集与团结到了一起,我们忽地觉得它与这两件东西关系亲密,这让我们感觉压抑而恐惧,慌乱地夺门逃跑,像受惊无主的兔子。这两件飞来横祸似的东西一下子改变了我对医院的印象,我不再只觉得它安全而单纯,它像一个旋转物体比如我手中的魔方,被看不见的手暗暗操纵,向我展示着它千面百变的表情与内心,我不知道在它楼上楼下的每一间屋子里还藏有多少类似的秘密,我开始消极地排斥和对抗它了。

一九八四年夏,我恰满十四岁。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从黔南到了鲁南,一直向北方的迁移与颠簸,许多东西被默默地改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父亲的职业,他挑头组建了南管处卫生室。他是一个内向的男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有自己的主意,在他不太长的一生中面临着不少诱惑,比如说他可以脱掉白大褂彻底与它决裂,却都被他以各种借口放弃了。因此,我承认我曾经鄙夷过他——他的懦弱、平淡与呆板。

他选择了坐在这间临街的屋子里,背对着街道,面朝南管处空荡荡的院子,一天天地与一张桌子、一张木床、一架药品默然相对,温暖灿烂的阳光在他身后揽着灰尘跳跃闪烁。这间屋子像东机厂职工医院的翻版与微缩,准确地说,就像从那儿一起迁移来的。它大概是世上最简陋的卫生室了。距离真正的医院还有相当的距离,父亲坐堂问诊像是自己内心的王。我至今仍执拗地猜测他的内心一定有所不甘。从东机厂职工医院到南管处卫生室,他人生的半径越来越短。作为一个胸怀救死扶伤天职的医生,他或许会沮丧与失落,在这些定语一样被修饰和限制的地方,他与千篇一律的头痛、感冒、腹泻——这些来自身体的细枝末节频繁地打着交道。我觉得他仅是一只啄木鸟,在那一片林子里,疗治着一些树一样的人,掏出他们埋藏在表皮的害虫,让他们重新挺拔了身体向上生活。

我们家不分时候地成为了卫生室的延伸与补充。这让我们不胜烦扰,父亲却处之泰然。直到他走后许多年,不少人见我都问我,你是王大夫的儿子吧?他们告诉我,你父亲看小孩最在行了,他最会配药了,特别是治拉肚子。这些人中三教九流都有,像卖大米的、做木匠的、开羊汤馆的等等。P4-7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80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文学又一次春潮汹涌,骏马奔腾。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斓的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画廊最后增添了浓笔重彩的画卷。当此即将告别本世纪跨入新世纪之时,回首百年,不免五味杂陈,万感交集,却也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欣喜和自豪。我们的文学事业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终于进入呈露无限生机、无穷希望的天地,尽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绿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带着满身朝露的新人崭露头角,自然是我们希冀而且高兴的景象。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未曾预料而且主要并非来自作者本身的因由,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作者不一定都有顺利地脱颖而出的机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为出书艰难所阻滞。出版渠道不顺,文化市场不善,使他们失去许多机遇。尽管他们发表过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创作潜力,却仍然无缘出第一本书。也许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期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缺陷,却也不能不对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也不能不使许多关怀文学的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叹息,焦虑不安。固然,出第一本书时间的迟早,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关键的或决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及早地跨过这一步呢?

于是,遂有这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设想和举措。

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志于发展文学事业、为青年作者服务,已有多时。如今幸有热心人士赞助,得以圆了这个梦。瞻望2l世纪,漫漫长途,上下求索,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也许可以看作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但它与教育方面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贫济困,也并非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而是着眼于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文学作者搭桥铺路,有助于他们顺利前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想起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鲁迅先生先后编印《未名丛刊》和“奴隶丛书”,扶携一些青年小说家和翻译家登上文坛;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学丛刊》。更是不间断地连续出了一百余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而他们在其后数十年中都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中坚人物;茅盾、叶圣陶等先生,都曾为青年作者的出现和成长花费心血,不遗余力。前辈们关怀培育文坛新人为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所作出的业绩,是永远不能抹煞的。当年得到过他们雨露恩泽的后辈作家,直到鬓发苍苍,还深深铭记着难忘的隆情厚谊。六十年后,我们今天依然以他们为光辉的楷模。努力遵循他们的脚印往前走去。

开始为丛书定名的时候,我们再三斟酌过。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这项文学事业的“希望工程”是属于未来世纪的。它也许还显稚嫩,却是前程无限。但是不是称之为“文学之星”,且是“21世纪文学之星”?不免有些踌躇。近些年来,明星太多太滥,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无一不可称星。星光闪烁,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凭风翻云卷,光芒依旧;但也有为时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闪即逝,或许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来、炒出来的。在人们心目中,明星渐渐跌价,以至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我们这项严肃认真的事业是否还要挤进繁杂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这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

当我们陆续读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协及其他方面推荐的新人作品,反复阅读、酝酿、评议、争论,最后从中慎重遴选出丛书入选作品之后,忐忑的心终于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轻快愉悦之感。“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能的!我们可以肯定地并不夸张地回答:这些作者,尽管有的目前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文学之星的称号而无愧色。他们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边陲山野,有的来自城市底层。他们的笔下,荡漾着多姿多彩、云谲波诡的现实浪潮,涌动着新时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伤,也流淌着作者自己的心灵悸动、幻梦、烦恼和憧憬。他们都不曾出过书,但是他们的生活底蕴、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可以媲美当年“奴隶丛书”的年轻小说家和《文学丛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当今某些已经出书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两本的作者以下。

是的,他们是文学之星。这一批青年作家,同当代不少杰出的青年作家一样,都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的启明星,升起在世纪之初。启明星,也就是金星,黎明之前在东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黄昏时候在西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两者都是好名字。世人对遥远的天体赋予美好的传说,寄托绮思遐想,但对现实中的星,却是完全可以预期洞见的。本丛书将一年一套地出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长江潮涌,奔流不息。其中出现赶上并且超过前人的文学巨星,不也是必然的吗?

岁月悠悠,银河灿灿。仰望星空,心绪难平!

1994年初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