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猎汉风、雍容唐韵、绰约宋华,各领风骚传千古;如莲风骨、似丹馨香、若兰英姿,浓妆淡抹总相宜!
穿越悠悠时空,重温刘汉烽火狼烟,体味李唐制度菁华,经历赵宋烟南风华。重临古境探幽,重与古人携手,共同领略三朝盛世绝代雄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愿意活在这三个朝代(汉武鼎盛唐风包容宋华绰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上官紫微//王艳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猎猎汉风、雍容唐韵、绰约宋华,各领风骚传千古;如莲风骨、似丹馨香、若兰英姿,浓妆淡抹总相宜! 穿越悠悠时空,重温刘汉烽火狼烟,体味李唐制度菁华,经历赵宋烟南风华。重临古境探幽,重与古人携手,共同领略三朝盛世绝代雄图。 内容推荐 如果说,历史有道门槛的话,任何人都不过是槛外痴人,企及遥望。拈起脚尖,伸头探望,总能于门缝问窥及些许的意境,宛若发现新大陆般,惊喜连连。 现在,就在这窥望中,让我们的思绪走进另一个美妙的天地…… 目录 大汉如莲 风骨存世 第一章 强秦没落,天汉始兴 折腾掉的秦,拾掇起来的汉 解了内忧,来了外患 白登之围后帝国的妥协 化解帝国的第一次危机 休养生息,积累大汉实力 第二章 崛起前夕的暗潮 建元新政首练兵,千古一帝初长成 遣使西行彰显雄才大略 察举求贤推恩令,攘外必先安内 从黄老到法儒——思想的武装 和亲是为社稷解忧愁 第三章 两汉与匈奴的较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马邑虽败,败出一代改革家 西汉在壮大:从防守反击到主动出击 漠南无王庭,武功最盛时 “七伤拳”逼迫匈奴讲和 西域的残局和匈奴最后的灭亡 第四章 开疆僻壤,武功盛极 拓宽边疆:平定两越(粤)和西南夷 经营两域,实践天下大一统战略 出兵朝鲜,海上作战能力的一次展示 延续武功的最后绝招:《轮台罪己诏》 第五章 成功的背后是什么 最高的武功是不尚武的武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内无忧患,方有武功 农耕与游牧民族的较量 一个朝代奠定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疆域 大背景下说汉盛 盛唐牡丹 香飘万里 第一章 群雄逐鹿,奠大唐基业 王朝夭折后,盛世的第二个轮回 杨隋的骨架,李唐的血肉 渭水岸,帝国的喘息 三省相,六部官,唐沿隋故 民之所赖,“金字塔”的下层建筑 成败皆萧何,兵民的轮回 第二章 贞观恢弘,遗风铁血,帝国如日中天 踞东方傲视天下,“天可汗”盛威播四海 治国安邦依律法,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淤泥而不染,吏治清廉若夏莲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以资产为宗,税制史上的璀璨明珠 第三章 略无羁束,社会风貌光照盛世 中外第一城,和同为一家 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朝中百花媚 酒香诗意,绣口吐出的盛唐 三教合一,唐朝天空下的“百家争鸣” 第四章 魄丽色流,喷射绚烂文艺乐章 诗坛耀千古,彰显真性情 情致宛曲的浪漫传奇 缤纷绚丽的大唐扇面 多彩华服,奏响和谐之音 第五章 寰宇内外,旷世画卷传千古 通华夷之好,怀帝国远德 东西之路,打通商贾的任督二脉 华夏异域同登场,内外文化炼一炉 诗的国度流动着词的基因 宋若玉兰 清幽怡人 第一章 重拾江山惧干戈,为文明而倾倒 第一节 缠绵王朝,般若浮生 第二节 市井纷繁托起如莲的文明 第三节 词曲勾勒一个王朝的背影 第四节 江山风雨几多情,携手“诗经”观造化 第二章 太平盛世弄清清影,文坛造及于人间 第一节 天公一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节 雾里雾外,文豪的醉梦初醒 第三节 昔人已作灰烬,弹落青史一抹红尘 第四节 得失随缘心无减,苏公无争文自宽 第五节 苏门众生相 第三章 君臣不识愁滋味,温柔乡里诉国殇 第一节 温柔乡中幸运儿,掉入市俗中 第二节 芙蓉枕书画,帝王作俗儿 第三节 一片玉里的精雕,音乐大家的风流 第四节 “书”写乾坤:方圆不易,立世更难 第五节 女性风骨,诉衷情诉国殇 第四章 金戈铁马,吾愿为千秋之佳话 第一节 尘土未封走疆场,灯中浊酒叫谁怜 第二节 欲火重生悲凤凰,放翁十年一哀歌 第三节 田园内的叹息,小桥流水别样红 第四节 汗青最后一笔,尘埃落定不若归去 第五章 千面镜像相映红,忆城中华妍岁月 第一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奇闻烟雨中 第二节 临安开肆三万家,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三节 再见西湖六月风光无限好 第四节 梦笔生花,雕版里的时代 第六章 活在宋代,生在红尘 第一节 过节的门道,做人的乐趣 第二节 玉面荷花,生活的悄悄话 第三节 艺伎回忆录 第四节 宋朝的男人和女人们 试读章节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不尽的是是非非,道不完的曲折故事。当汉朝初立时,深谋远虑的高帝刘邦已经在考虑一个保持帝国永存的策略了。在巩固权力上,刘邦花的心思并不少。 刚做了皇帝的刘邦,心里有一点沾沾自喜,他曾经在大宴群臣的时候,非常得意地问他父亲:“您老说我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比不上二哥的兢兢业业,我现在做了皇帝了,您看我们两个谁比较厉害。” 但是当时情势不容许他就此沉迷于声色犬马,也不容许他为刚取得的成就而自负自大。因为汉朝才刚刚起步,一切都是个未知数。首先,军权涣散,汉初的异姓王都拥有兵将,本来他们就有些蠢蠢欲动,所以保持那种微妙的关系以保证他们不生事端,成了刘邦不得不操心的事情,这是隐患之一;隐患之二,就是大臣有功,怎么样合理地论功行赏,这成了刘邦发愁的事情,子日“不患寡,而患不均”,安抚不好,不合理,别人就会有异心;隐患之三,从战国遗留下来的六国后代们,也许心里还存有复辟的希望;隐患之四,就是丞相的权力对皇帝也是威胁。 有这些隐患,深谋远虑的刘邦不可能罢手不管,事实上他几乎有七八年的时间,在处理这些令他烦躁的事情,并一步一步在实施着他的变革策略。 首先便是剪除异姓王。异姓王,其实都是建立大汉的有功之臣,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有功、有权、有兵,所以他们的威胁也最大。事实上,如果客观来说,一个庞大帝国是不能允许太多异姓王存在的,如果照顾不好各家的利益,内耗就会很大,在做事情上有所掣肘,很多事情就施展不开。加之难免有异心,这样的话为自己的统治就设置了障碍。大国崛起就不太可能,所以刘邦要有所行动。 他先是用计谋收拾了韩信。这里有一个细节,可以表现出刘邦的从善如流。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不少文臣武将都建议发兵讨伐。但陈平却认为韩信善兵,发兵很难取胜。于是刘邦便依陈平的计谋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不过第一次没有杀之,将他降成了淮阴侯。第二年,韩信欲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事情败露,吕后依萧何之策,将韩信诱捕,斩于长乐宫。 然后彭越等人也被消灭,最后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之前打天下的时候封王,刘邦玩的是收买人心,这对汉朝的建立是非常有好处的。作为异姓王实际上对刘邦的封王也应该有一定的戒心,兔死狗烹的事,在汉之前也不是没有。长沙王吴芮就意识到了这点,他之所以一直保存到了最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过吴芮以德政稳定民心,并不是做给刘邦看的,他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基于这点,刘邦才没有动他。 对于平衡大臣们的封赏,刘邦也是煞费苦心,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听了张良的策略,封自己最恨的人雍齿为侯,这种收买人心的手段,确实稳了众将的心。而对六国的后裔,刘邦出了一个更高明的注意,把他们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 另外一个隐患是相权和军权的博弈问题,萧何为相时,声望很高,权力很大。刘邦感到了压力,于是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这样他就把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刘邦很漂亮地去除了这些隐患,而且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这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皇权,但是此时吕氏的权力越来越大,刘邦对她也有所忌讳,所以他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就是“白马盟誓”。当他与群臣杀白马而订立盟约之后,他对皇权的巩固,可以说做到了滴水不漏的地步。“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日后平定叛乱奠定了舆论基础。 当然,同姓王也不是一步到位,不出问题的。由于汉朝过于依赖同姓王,反而使得同姓王的势力也变得很大。在古代比较重视“家文化”的情况下,同姓造反虽然师出无名,但是在权力的腐化下,难免会有意外。刘邦这个“非刘姓不王”,就导致了文帝时的济北和淮南王叛变,以及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之后,经过几朝白马盟誓遂作古。 刘邦巩固皇权的举措,为汉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汉朝如秦一样短暂,为日后汉朝的壮大做了很好的铺陈。除掉异姓王显示了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但是从政治家的角度考虑,这一招棋下得实在是很高明。我需要你的时候,我就拉拢你,这个时候可得天时地利,我不需要你的时候,我就想办法除掉你,这个时候目的是得到人和,但不是和异姓王和,而是让刘姓一家和。这一步棋对于汉朝太重要了。 如果刘邦不这么做,汉朝其实有如悬卵,危机傍身,单一个韩信就不好对付,要是加上那些王侯,恐怕得忙个焦头烂额。再者在那么复杂的情形下,天下属谁还不一定,刘邦生怕自己成为另外一个项羽。皇权巩固了之后,汉朝有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在饱经战国之乱、秦末之乱之后,人们急需要有一段时间来恢复元气。得民心者得天下,汉朝开始由满目疮痍、危机四伏的局面,逐渐过度到国力恢复、天下平安的状况上来。 内忧基本上没有了,可是还有外患,处理掉了这些棘手的问题,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来了,面对北方的匈奴,汉朝怎么办?实际上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是平静了十几年。但是到秦灭亡之后,趁着中原的楚汉相争,匈奴又开始南下了。 P6-8 序言 有一位道家仙人准备开炉炼丹,只差一位道童帮其守炉。一位少年来到道长面前,请求作为炉前童子。道长说:“如果你能从现在开始不发一言,就可以做我的道童,你可愿意?”少年点点头,接着便天旋地转,进入世事轮回。在轮回之中,不管做了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管享受了多少荣华富贵,还是遭受了多少离合苦难,他都能坚持住不做声。这一次,他生为一个妇人,嫁人生子,儿子满月的时候,突然有贼人来袭。贼人在她的面前杀了她的丈夫,又把她侮辱了,但她仍然坚持不出声,最后当贼人要杀她的孩子时,她终于忍不住狂喊出声,扑了上去。于是,少年立刻从轮回中醒了过来,才发现自己原来身在现世,只不过已经泪流满面。仙人摇了摇头,冲他挥手道:“你还是不能放下母子之情,回去吧。” 生而为人,得得失失虽然可以随缘,但情感却最难放下,世事之美丽动人,也因其充满了各种情感,所以多姿多彩,引人痴缠。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匆忙,使人们一面欣喜,也一面痴狂,有时心灵疲惫,往往愿拿起几本穿越时空、再世为人的书籍,聊以慰藉。因为在一个时空只能如此,但在另一个时空,却可以重新再过一段精彩的人生。就连许多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都曾发出感叹,希望回到自己最向往的时代,愿哭过、愿笑过,即便空想一场,从何而来,复归何处,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所以从来都不会感到后悔。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它那深远而厚重的文明使人悠然神往,它起起落落、分而又合,有长驱铁骑震慑宇内的一刻,也有唱不尽国破镇魂歌的一刻。然而最让人心驰神往的时代,则只有武功卓绝、为一国人树立起尊严的汉朝,律典精准、令宇内四方瞩目的唐朝和半壁江山却文明多娇、富甲一方的宋朝。 不同时空的吸引力,在于它最吸引人的一点,这就像“翻阶蛱蝶恋花情”一般。蝶恋花,因花美蜜甜;人恋世事,因世事纷繁多姿。如果用蝶与花的关系来形容汉唐宋三个朝代,一如蝶喜莲花,一如蝶恋牡丹,一如蝶好玉兰。 盛世如莲,其香若荷,傲然于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印度次大陆中部的比罗尔族在解释世界起源时讲:“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是时巨神居于阴间,经莲茎出至水上,以莲花为座。”莲花绽放了初始的世态,而汉朝之于中国,就像托起中国历史的莲座。汉王朝以“犯我必诛”的硬骨,拓开广袤无垠的疆土,以历尽风沙雨雪、刀割剑刺的姿态,以其不可攻破的武功和怀柔的软策相互继接,权倾中土,向世间展现了不可逼视的文明硕果。其风骨若莲,不可轻言论道。 牡丹仙子,国色天香,百花之首,雍容华贵,富丽端庄。古语有云:“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其花之美,惊动帝仙。唐朝不乏盖世的武功,不乏繁荣的文化,但其最为芬芳,却属唐制一枝独秀。自秦汉以来,律法严苛,人心皆束,然而唐代却转为宽简疏顺,集古代国家制度之大成,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国制订立的蓝本,并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制度作出巨大启示。唐之“艳冠群芳”,香飘万里,正在于此。 三月玉兰,欣然初绽。始如月牙,迎风扶摇,憨态可掬。待到绽放,又如玉碗摇曳于枝头,朵朵亭亭玉立,交相辉映,柔弱无骨,其心实坚。及至将谢,轻风拂过万瓣飘落,如雪纷飞,织就帘笼;一夜细雨,收尽千种妆容,待重头收拾情感,再续来世梦。兰开兰落,若宋王朝的一世,也像它那文化繁荣到了极致而必衰微的一生,每一刻都给人美丽的惊喜,又在默默地顾影自怜。没有冰肌玉骨,没有雍容华贵,却飘若仙子,清幽怡人。 蝶恋三花,或是飞进“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汉室于武人前弄姿,或是飞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宫,与律史话沧桑,或是飞入塞外羌笛悠悠、处处皆有人间真趣的宋廷宫阙,与文人共盼“千里婵娟”。蝶过境迁,花虽凋谢,可花香犹在,再引新蝶。人愿梦回汉室、大唐与宋宫,即便看惯了一切红尘,忍住了千言万语不说,却仍有割舍不下的思古真情。 如果说,历史有道门槛的话,任何人都不过是槛外痴人,企及遥望。本书唯有倾心写威震四海走疆场的汉朝武功,写雍容华贵自从容的唐朝律典,写安逸多情却凄美的宋朝文化。抛开僵硬的史论,不写刻板的批评,无关悲喜、无关功过、无关是非,只用最感性的叙述、最直观的书写、最深沉的感情糅入其中,以舒向往之情。笔者希冀能以鄙陋的笔墨带领读者重临古境探幽,重与古人携手,和读者共同领略三个朝代超凡脱俗的魅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