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老师与孩子沟通的宝典,引导父母教育理念的指南。
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者吉诺特博士著写的三本书中的最后一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本,完成于他逝世的前一年(1972年)。当时在美国立刻成为畅销书,风行一时。本书帮助老师和家长处理各种学生在日常状况下出现的心理问题。真正地把沟通的原理说得深入、贴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老师与学生沟通的圣经)/心理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美)汉恩·吉诺特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开启老师与孩子沟通的宝典,引导父母教育理念的指南。 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者吉诺特博士著写的三本书中的最后一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本,完成于他逝世的前一年(1972年)。当时在美国立刻成为畅销书,风行一时。本书帮助老师和家长处理各种学生在日常状况下出现的心理问题。真正地把沟通的原理说得深入、贴切。 内容推荐 有时,老师们奇迹般的成就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学校不能光靠奇迹生存,每位老师都应该得到有效的工具与技术。本书所提供的具体建议和实用的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所有的老师处理日常状况和心理问题。 目录 1 老师们的现身说法 2 最优秀的老师 3 最不称职的老师 4 适当的沟通 5 赞美的缺点 6 管教 7 师生冲突时:家长的角色 8 家庭作业 9 诱导的故事 10 有益的方法与实例 11 成人的对峙 12 难忘的老师 结语 试读章节 如果我们想改善教学生活,应该从哪里着手?首先,我们要检讨自己如何响应学生。老师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将影响儿童一生向善或趋恶。可是,我们通常不会特别留心自己的反应流露出的是接纳或拒绝。然而,其间的差异对儿童而言,即使非致命之险,也足以影响他的命运。 老师若想增进师生关系,必须革除惯用的拒绝性语言,学习使用接纳性的新语言。老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必须先得到学生的心。学生只有在感觉对劲时,想法才会正确。 健全的信息 成人与儿童沟通要注意沟通过程的质量。儿童有权利要求成人给予他们正确的信息。儿童从父母和老师的谈话内容判断他们对自己的观感。父母和老师的言语影响到儿童的自尊与自重,严重地说,他们的言论决定了儿童的命运。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根除日常言谈里隐藏已久的不正确信息,以免这些信息让儿童不信任自己的知觉、掌握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及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一般人所谓的“正常”谈话却往往是逼使孩子发疯的原因,例如责备、羞辱、说教、命令、霸道、归咎、警告、讥笑、贬抑、恐吓、贿赂、追究、暗算等。这些伎俩残害、俗化与兽化儿童。身心健全的人信任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信任是逐日累积而成、可以清楚辨认的。本章提出各种不同的沟通方法,说明如何诱导出健全的儿童。 首要原则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举出最优秀与最不称职的老师。我们是否能从中找出一条沟通的原则,而这个原则是最优秀的老师所奉守,又是最不称职的老师所违背的呢? 最优秀的老师以学生的立场就事论事;最不称职的老师总是批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这在实质上就形成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之间的差别。 有个学生忘记把书归还给图书馆。甲老师会就事论事地说:“借书的期限已经到了,你应该把书还回图书馆。”乙老师针对学生的品格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责任感?每次不是拖延,就是遗忘。这次,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还书?” 有个学生打翻颜料。甲老师会就事论事地说:“啊,颜料打翻了!快拿水和抹布来。”乙老师则抨击学生的个性说:“你老是笨手笨脚,你为什么这么粗心?” 有个青少年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地上学。甲老师就事论事地说:“你的仪容确实需要改进。”乙老师就其德性教训他:“你浑身上下乱七八糟,衣服皱巴巴,头发又肮脏,连脑袋都不正常。你到底怎么回事?除非你打理干净,否则休想进我的教室。” 有个学生英文考不及格。甲老师针对情况说:“我注意到你的英文需要改进,我能帮你什么忙吗?”乙老师批评他的品性说:“你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怎么会考不及格?你最好多用功点。” 在上述所有的事件里,甲老师传达的是关心与爱护;乙老师则引发焦虑与愤恨。一个是在解决问题,另一个则在制造问题。 沟通的首要原则是“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这个原则可以正确地运用在所有的师生关系中。有效沟通的本质是,知道如何应用这个原则于各种不同的情境里。 这个原则如果运用在教学情境,老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将会改变,譬如,老师的愤怒表现法、命令时的声调、奖惩办法、批评方法和赞美作风、打分和评鉴的制度、例行的考试工作以及谈话态度都会有所不同。 表达愤怒 我曾经问过一群为数五百人的老师,他们是否记得当年在师范学院时,有没有人曾经教过他们:“学生老是惹你、烦你、叫你生气。在你生气时表达愤怒,这就是应对之道。” 结果,没有一位老师接受过这种指导。 有位老师回答:“事实上,不了解这个问题的人曾跟我们谈过很多方法。我们一直以为好老师永远不会生气。” 然后,我问:“你们当中有谁整天都不生气,或一天顶多只生气一次?”结果没有人举手。他们全部都尝过生气的滋味。有许多人招认,自己发脾气时会有罪恶感。有的人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因为他们会被学生激怒。 然而,教书的实况是——班上人数过多、需求无限、危机四伏——造成愤怒无可避免,所以老师不必为自己的怒气感到抱歉。优秀的老师不是被虐待狂,也不是烈士。他不会肩负圣人的重任,或表现天使的行为。他知道他有一般人的情绪,而且尊重情绪。虽然他不能始终保持耐性,但是他总是真诚无伪,反应真切,心口合一,不隐瞒烦恼,不假装有耐性;心浮气躁时,不会装模作样,当个伪君子。 开明的老师不怕生气,因为他懂得如何表达愤怒而不致引起伤害。他善于掌握这个秘诀,宣泄怒气却不侮辱人。即使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他也不至于口出秽言。他不抨击学生的品性,或羞辱学生的人格;不会骂学生是什么样的人,说他们会有什么下场。开明的老师生气时依然真实无伪。他会说出自己的看法、感受和期待。他批评的是问题、不是个人。他知道生气必然带来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他会使用“我”这些信息保护自己和护卫学生。 “气死我了!”“我不得不惊讶!”“我真是火大!”这些话总比下列的话显得安全:“你是条害虫!”“看你干了什么好事!”“你笨死了!”“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 当四年级的韩老师看到全班乱七八糟,他说:“课本怎么七零八落、散了一地!我看了既失望又生气。课本不应该散在地上,你们应该把课本收进抽屉里。”这位老师刻意避开怒骂(“你们这群笨蛋!你们怎么把教室搞得乱七八糟,你们根本就没有责任感。”)。五年级有班学生,全班噪声鼎沸。老师刻意避开辱骂或抨击(“你们这群畜生!”),他以坚定的语气说:“我一听到高分贝的声音就会生气。”喧哗声立刻平息,然后老师专心讲解下面的课程。 P36-38 序言 本书(Teacher and Child:a Book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是美国著名心理学者吉诺特博士(Haim G.Ginott)著写的三本书中的最后一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本,完成于他逝世的前一年(1972年)。当时在美国立刻成为畅销书,风行一时。台湾中文版由许丽玉女士翻译(名为《老师怎样跟学生说话》),大地出版社出版,也获得热烈回响,成为畅销且长销的好书。二十余年后,许女士已成为心理出版社的总经理,该书也由吉诺特的遗孀重新授权心理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再次由许氏姊妹——许丽玉和许丽美重新润色翻译。有缘终是有缘,荣业回归有心人,可说是出版界的一桩美事。而我,也要再为这个新版写序,以续前缘。 这些年来,个人深觉世事多变、天道无常,但父母对孩子的操心,老师对学生的费心,却似乎是永远不变的轮回,也注定老师与孩子的沟通是永远说不完的故事。然而,《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一书之所以成为此类书籍的经典之作,历久不衰,却不是因为这个缘故。原因是它真正能把沟通的原理,透过实例和对话,说得深入而贴切,即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读来,也会深受启发,而“心有戚戚焉”。 吉诺特的遗孀(也是心理学博士)特为此书再版写序,读了令人倍感亲切。许丽玉二十年前的译本就很不错,今日姊妹同心,再加修订和润饰,相信更能忠于原著。对于有心的老师和父母,这个译本“重现江湖”,应是一项福音,相信读了此书,必定受益匪浅。您不妨试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