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源于期待(西蒙娜·薇依随笔集)/醒客悦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因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重负与神恩》(和《思想录》一样)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身后从她大量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基督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作品。

内容推荐

作为一位回归内在生活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西蒙娜·薇依承袭了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认为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艰难地承担下来的重负。她拒绝激情,认为善的王国不在尘世,尘世生活是一种受到偶然性支配的荒谬游戏,而人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消除上帝和生活于尘世的人之间的屏障,在异于上帝之处寻找上帝并且爱上帝。有人把她的作品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视其为“当代的帕斯卡尔”。

本书由杜小真和顾嘉琛翻译。杜小真为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哲学研究;顾嘉琛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目录

前言:论无辜者的不幸

01 论无辜者的不幸

02 论必然与顺从

03 灵魂朝着上帝

04 注意力的质量

05 最可贵的财富不是寻找得来的

06 只有正义才使意志和谐

07 聆听一个不幸者的声音

08 感谢那些并不知把面包赐予谁的人

09 爱世界的秩序

10 美是世间唯一的合目的性

11 肉体之爱意欲世界之美

12 共同的光明普照众生

13 爱宗教礼仪活动

14 目光注视着完美的纯净

15 神圣的东西无须费力

16 作为人类之爱的友情

17 内在的爱和外露的爱

18 重负与神恩

19 虚空与报答

20 接受虚空

21 超脱

22 填补虚空的想象

23 弃绝时间

24 无对象的渴望

25 我

26 失去创造

27 隐没

28 必然与服从

29 错觉

30 崇拜偶像

31 爱

32 恶

33 不幸

34 暴力

35 十字架

36 天平与杠杆

37 不可能

38 矛盾

39 必然和善之间的距离

40 偶然

4l 应爱的人不在场

42 涤罪的无神论

43 专注和意志

44 训练

45 知性与神恩

46 阅读

47 吉热斯环

48 宇宙的意义

49 中介

50 美

51 代数

52 社会字母

53 猛兽

54 以色列

55 社会的和谐

56 劳动的奥秘

西蒙娜·薇依年表

试读章节

上帝出于爱心,为了爱而创造。上帝只创造了爱本身和爱的手段而没有创造他物。他创造了爱的各种形式,他创造了在各种可能的距离上都能爱的人。上帝本人来到了最大的距离,来到了无限的距离上去爱,因为别无他人能做到这一点。存在于上帝和上帝——极度的痛苦,无与伦比的苦楚,赤诚的爱——之间的无限距离,这就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受难。没有任何东西比恶语中伤离上帝更远的了。

至高无上的爱越过这种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结合的纽带,这种痛苦于无声处响彻长空,就像两个分开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纯洁的、撕心裂肺的和音,这就是《圣经》。创世仅是《圣经》的颤音。当人间最纯净的乐音让人心碎催人泪下时,我们在这音乐中听到的正是这一切。当我们学会于无声处侧耳细听时,我在寂静中听到的正是这一切。

执着地追求着爱的人们,在不幸将他们推入的深渊中听到这个音符,从此刻起,他们就无任何疑虑。

遭到不幸的人面对十字架,几乎离上帝最遥远。不要以为罪恶离上帝会更远。罪恶并不是一种距离,而是目光的斜视。

确实,在这种距离和原初的违抗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据说,开天辟地之时,人将目光避开上帝,朝着迷途越走越远,因为那时人还能走路。而我们则被固定在原地,只是不受我们的目光束缚,我们听命于必然性。一种根本不考虑精神完美程度的盲目机制不断地摇晃着人类,并把一些人抛到十字架脚下。透过震撼,把目光转向上帝与否全依赖于他们。并不是上帝的神明不在场。上帝正是通过自己的神明欲把必然性作为一种盲目的机械论。

若机械论不是盲目的,那就根本不会有不幸。不幸首先是无名的,它剥夺了遭它打击的人的人格,把他们变成了物。不幸是冷漠的,这种冷漠金属一般的冰冷,它使横遭不幸者的灵魂透骨寒彻。不幸者永远不会再温暖起来,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是某某人。

不幸倘若没有自身所包含的偶然性的参与,不会有这种特性。由于信仰而遭迫害并且自己也明白这一点的人们,尽管他们遭受苦难,但并不是不幸的人。只有当苦难或恐惧占据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忘怀受迫害的原因时,他们才会不幸。唱着歌走进角斗场同野兽搏斗的殉难者,并不是不幸者。而基督是个不幸者,他没有像殉难者那样死去。他夹杂在盗贼之中像刑事犯一样死去,只不过更加可笑一些。因为不幸是可笑的。只有盲目的必然性才会将人抛向极其遥远之处,落在十字架旁。人的罪恶造成大多数不幸,这些罪恶是盲目的必然性的组成部分,因为犯罪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

友谊的形式有两种:相聚和分离。这两种形式不可分割。它们都包含着同一种善,唯一的善,即友谊。因为,当两个并非朋友的人相互接近时,并无相聚可言。当他们远离时,并无分手可言。由于这两种形式包含着同一种善,因此它们都同样是适当的形式。

上帝在自我创造,上帝在完美地自我认识,正像我们在制造,在可悲地认识我们以外的事物。但是,首先上帝是爱。首先,上帝在自爱。这种爱,上帝身上的这种友谊,就是三位一体。在以上帝之爱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各终极之间,不仅是相近,而且是极其相近,是同一性。然而,在创世、降生和耶稣受难之间,也有无限距离。空间和时间的总体在上帝与上帝之间插入了它们的厚度,造成了无限距离。

情人与朋友的愿望各不相同。前者是相爱直至情人双方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存在。而后者相爱是双方各占一方,他们之间的结合并不因此而削弱。人在尘世间徒劳希求的一切,在上帝那里是完美和真实的。所有这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就像是打在我们身上的命运的印记。在我们不再希望实现这些愿望时,它们对我们才是有益的。  上帝与上帝之间的爱,它本身就是上帝。它是那具有两种特性的纽带:这纽带把两个人结合起来,直至互不可分的地步,真正成为一个人。这种超越距离的联系伸展开来,克服了无限的分离。上帝的统一_一切多元性都消失在其中,抛弃——基督自以为身陷其中却仍然深爱着天主,这两样东西是同一种爱的神圣特性的两种形式,这爱就是上帝本身。

上帝在根本上就是爱,以致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爱的定义——成为爱的一般的结果。同这种爱的无限一致性的特性相应的是无限的分离,爱的这种特性克服了分离,分离便是横贯整个时空的全部创造,这种创造是由介于基督和天父之间具有机械特性的生硬物质所构成。

贫困赋予我们这些人无比珍贵的特权,得以在圣子和圣父之间占有一席。这段距离只有对爱着的人们来说才是分离。对于爱着的人们,分离虽是痛苦的,却是有益的,因为这种分离是一种爱。被抛弃的基督的沮丧是一种财富。在尘世间,我们不可能拥有比这更大的财富。在我们人间,上帝不可能完全显灵,因为我们是血肉之躯。但是,对我们来说,在极度不幸中上帝可能完全不在场。这是我们唯一自我完善的可能性。因此,十字架受难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任何树林中都没有这种树,开这种花,长这种叶子和嫩芽。”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是由上帝与上帝之间的神圣之爱所建起的这种距离,我们在天地中只是很小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这个距离中是一个点。空间,时间,还有统管着这方面的机制,就是这种距离。一切我们称之为恶的东西就是这种机制。当上帝的恩典深入人心,并从内心普照全身时,上帝通过这恩典使人能在水上行走,而又不冒犯自然法则。但是,当一个人背离上帝时,他任凭重负的摆布。然后,他就以为自己可以自行其是并且进行选择了,但是事实上,他只是一件物,一块下坠的石头。如果人们仔细观察,真正全神贯注地观察人的灵魂和人类社会时,就会看到,凡是超自然的光芒不在场之处,一切就服从于同物体坠落规律同样盲目、同样准确的机械规律。这种认识是有益的、必要的。我们称为犯罪分子的那些人,只是一些被风从屋顶吹落坠地的瓦片。他们唯一的错误在于最初的选择使他们成为这些瓦片。

必然性的机制移植到原材料、植物、动物、各民族、人的灵魂之中,置于各种水平上,始终保持原样。按我们的观点,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完全是盲目的。但是,倘若我们把我们的心灵移出自身,移出世界,移出时空,移至天主所在之处,如果我们从那里观察这个机制,它就完全不同了。类似必然性的那种东西变成顺从。物质完全是被动性的,因而完全顺从上帝的意志。除了上帝和顺从上帝的东西以外别无其他存在。物质由于它的这种完全顺从的特性而值得所有爱造物主的人们去爱,正像一个情人含情脉脉地注视他的已故恋人曾用过的一根针那样。世界之美使我们认识到物质的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去爱。在世界的美丽之中,原本的必然性变成爱的对象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同海洋变幻不定的波涛或同群山几乎永恒不变的曲线相媲美。

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我们知道船只有时在海上沉没而使海洋失去它的魅力。相反,海洋显得更美。倘若海洋为了宽容一条船而变得风平浪静,海洋就成为具有区别和选择能力的人,而不是完全顺从于外部压力的液体了。这种不折不扣的顺从就是海洋的美。世上所发生的一切恐惧正像万有引力造成的波浪皱褶。因此,恐惧包含着一种美。诸如《伊利亚特》的诗歌使这种美为人所感受。

人永不可能摆脱对上帝的顺从。上帝的造物不可能不顺从上帝。人作为聪慧而自由的造物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在渴求顺从或不渴求之间挑选。如果人并不渴求顺从,作为受机械必然性支配的造物,他还得永久地顺从上帝。如果人渴求顺从,他依然受到机械必然性的支配,但是一种新的必然性增添了进去,这种新的必然性是由超自然之物特有的规律所构成。对于人来说,某些行为成为不可能的,另一些则通过人去完成,有时人身不由己去完成。

当人感到在某种情况下没有顺从上帝意志,这仅仅意味着在某段时间内,没有渴望顺从上帝。当然,万物都一样,一个人渴望顺从上帝或不渴望顺从上帝,他不会做出相同的行为;世上万物也都一样,一种植物在阳光下或在黑暗中生长情况是不同的。植物在自己生长过程中,不可能有任何制约,有任何选择。我们像植物一样,唯一的选择是置身于阳光下或不在阳光下。

基督要我们以物质的驯服性为楷模,他要我们看一下田野里的百合花。野百合并不争奇斗艳,就是说它无意用艳丽颜色装扮自己。百合花并没有推行自己的意志,也不拥有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接受自然界的必然性赋予它的一切。如果说我们觉得百合花比那些富丽堂皇的衣料美丽得多,那不是因为它丰富多彩,而是由于它的顺从天性所造成的。衣料也是驯服的,但它顺从于人,而不是上帝。物质顺从于人时并不美丽,只有顺从于上帝时才美丽。倘若有时在艺术作品中,物质显得同海洋、山脉或花一样的美丽动人,那是因为上帝的光辉照耀着艺术家。只有以全部身心领悟到那些并没有得到上帝光辉照耀的人仅是一些顺从上帝而自己浑然不觉的人,才可能感觉到这些人创造的东西是美的。对于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来说,尘世的一切都是美的。在一切存在之物中,在一切产生之物中,他区别出必然性的机制,在必然性中他尝到了顺从上帝的无穷甜蜜。对于我们来说,物对上帝的顺从正如玻璃的透明相对于光线那样。一旦我们全身心地感觉到这种顺从,我们就见到了上帝。P9-17

序言

醒客宣言

周国平

“醒客悦读文库”从西方人文经典译著中选择比较轻松易读的文本,按照作者分册出版。这套丛书的宗旨是“经典文本,轻松阅读”,颇合我读书的旨趣,我曾为之作序。现在,第一批18种已出,第二批也即出,我很乐意作进一步的推荐。

丛书名“醒客悦读”的英文是Thinker Readings,把Thinker(思想者)译作“醒客”,是音义两恰的妙译。我尝戏言:我来给你们写一篇《醒客宣言》,号召“全世界醒客联合起来”。当然,这只是戏言。思想者是安静的,何至于闹这么大的动静。思想者也寻求同道,但不是靠呐喊。在庄严的图书馆里,在夜读者的灯光下,在超越时空的灵魂相遇中,醒客的联合一直在进行着,未尝有过间断。

中国的屈原,希腊的赫拉克利特,都早已把思想者喻为醒着的人,而把不思想的人喻为昏睡或烂醉之徒。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这诚然是痛苦的。但是,做一个醒客,自有其清醒中的幸福。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有言:幸福与满足是两回事,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人和猪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灵魂,猪没有灵魂。苏格拉底和傻瓜的区别就在于,苏格拉底的灵魂醒着,傻瓜的灵魂昏睡着。灵魂生活开始于不满足。不满足什么?不满足于像动物那样活着。正是在这不满足之中,人展开了对意义的寻求,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何以见得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呢?穆勒说,因为前者的快乐品质更高,内容更丰富,但惟有兼知两者的人才能作出判断。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头满足的猪,跟你说了也白说。我不是骂任何人,因为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能思想。在上天赋予人的诸般能力中,最特别、最宝贵的就是思想的能力。赫拉克利特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这其实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共识。在巴门尼德笔下,太阳车载着思想者行进在光明大道上,而不思想者则始终停留在黑暗之中。亚里士多德视沉思活动为完美的幸福,因为它最为自足,不依赖于外部条件,就此而论最接近神的活动。帕斯卡尔把人譬作一枝会思想的芦苇,人纵然是脆弱的生命,却因思想而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笛卡儿干脆说:“我思故我在。”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人惟有充分运用了上天赋予的思想能力,才是真正作为人而存在。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的能力称作“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人因此而获得了内在的自由,能够不受权力、社会偏见以及未经审视的常规和习惯的支配。质言之,思想是人之为人的高级属性,思想的快乐是享受人的高级属性的快乐。一个人一旦深尝到这种快乐,再也改不掉思想的习惯,他就成了一个思想者,从此以后,他在自己身上就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在醒客的快乐中,一项莫大的快乐是阅读人文经典。人类精神始终在追求某些永恒的价值,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为一个伟大的传统,而人文经典则是这个传统的主要载体。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个人的心灵中抽出新芽。卡尔维诺列举经典作品的特征,有两点最为精辟: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阅读经典之妙趣,正在于发现和重温的双重喜悦。

思想离不开传统。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做一个思想者,意味着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精神传统中去,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个传统一开始是外在于他的,他必须去把它“占为己有”,而阅读经典便是“占为己有”的最基本的途径。

这么说来,阅读经典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醒客的必由之路了。不过,走在这条路上,未必总是艰难跋涉,也完全可以轻松漫步。林语堂曾经戏言:大师带学生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沙龙里,抽着大烟斗闲聊,烟雾缭绕中就把学生熏陶出来了。现在这套丛书正像是一个沙龙,让你听大师们聊天,并且逐渐加入他们的聊天,在快乐阅读中成为一个幸福的醒客。

阅读经典,就是在今天成为一个醒客,就是今天的醒客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醒客对话。这时候你会发现,存在着一个醒客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于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的喧哗而长存,把一切时代的思想者联结成一个整体。我祝愿你走进这个世界,与伟大的醒客们为伍,尽兴品尝思想的快乐。

2007年11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位20世纪法国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的、绝不轻松的重负。

——杜小真

薇依的文字属于异常伟大的作品之列,评价这类作品只会削弱它们的价值,歪曲其本意。这些思想把我们带到了存在的巅峰,从那里,可以一眼尽览无数层层相叠的远景。

——[法]G·梯蓬

像克尔凯郭尔、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波德莱尔、兰波、热内——以及西蒙娜·薇依——这样的作家,之所以在我们中间建立起威信,恰恰是因为他们有一股不健康的气息,他们的不健康正是他们的正常,也正是那令人信服的东西。

——[美]苏珊·桑塔格

能够改变一种生活的书是很少的。薇依的书就属于这类书之列。在读了她的书之后,读者很难还保持读前的状况。

——[法]J·马多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