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立志勤学/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徐潜//栾传大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代文人学士,凡是卓有成就的,都是通过立志勤学这条共同道路而取得的。像“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王充书铺借读”、“祖莹映炭夜读”等等故事,都生动地展示了立志勤学的精神、品格和境界。本书为我们精心挑选的就是此类故事。

内容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书中故事短小精悍、内容积极健康、文字通俗凝练,形式上图文并茂,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为该文库中的一种。

目录

孔子韦编三绝

樊迟学而不厌

匡衡凿壁偷光

黄霸狱中苦学不歇

朱买臣负薪苦读

路温舒以蒲草练字

王充书铺借读

贾逵隔篱听课

张仲景立志学医

董遇“三余”读书

张霸倡导勤学施教

吕蒙笃志就学

陈寿勤奋攻读经史

皇甫谧自学自诊撰医著

左思十年苦撰《三都赋》

葛洪勤奋学医著书

书圣王羲之与“墨池”

法显艰苦跋涉取经学道

车胤囊萤夜读

祖莹映炭夜读

顾欢痴心求学

江泌映月读书

沈膦士织帘诵书

欧阳询三临碑刻

玄奘历尽艰险取佛经

少年韦述阅书两千卷

韩愈百炼出华章

白居易少有所为

贾岛驴背“推敲”留典故

李贺瘦马锦囊凝新诗

柳璨燃叶照书

郑虔在柿叶上练字

陈寅恪勤学敬业

梅兰芳驯鸽练眼功

钱三强苦攻英语

唐锼自学苦练成为杂文家

试读章节

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今山东)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多才多艺,学问渊博。孔子曾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从小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好通过自修来获得知识。他从15岁起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面向人请教。他问过做官的人;也问过普通人;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年龄不大的儿童。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学习兴趣很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求知的机会,而且无论学什么,都要求个明白。他成年后,离家到各地去游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有一次,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祀典礼,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样样都觉得新鲜,不停地向人打听。等到祭祀完毕,他还是抓住别人的衣袖不放,非问个明白不可。别人看到他老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就说他是“每事问”。

孔子十分好学,他常说:“在学习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感到厌倦。”一次,他向音乐家师襄子学弹琴,先学习一支曲子,练了十来天,他还在不停地练。师襄子催了他好几回,让他学习新的曲子,孔子都不同意。开始,他说还不懂技法,掌握技法后又说没体会出乐曲的思想意境。后来,师襄子对他说:“你已经弹得很有感情了,可以学新曲子了。”而孔子却说:“我还弄不清作曲家的为人呢。”

孔子年老的时候,回到家乡从事编书和讲学。虽然很忙,但他仍然坚持学习。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本最难懂的古书,许多人都不敢去研究它。但是,孔子决心要读懂弄通。他把用竹简写成的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还不懂就读第三遍。这样读来读去,因为读的遍数太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多次,换了多次新带子。最后,他到底把这部书读懂了,并向别人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因为孔子读《周易》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后来的人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勤奋学习的精神。

孔子“学而不厌”,刻苦勤奋的学习钻研精神成为后人的典范。

樊迟学而不厌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个学生,而得意门生只有七十几人,樊迟就是其中的一个。樊迟谦虚好学,善于独立思考,在学习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有时还向同学请教,而且一定非要把这个问题弄懂了不可。

一次樊迟随着孔子闲游,来到一个祈天的祭坛底下。望着高高的祭坛,他不由问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怎样才能积得深厚呢?而人们的隐私怎样才能治得下去?受了私心的迷惑又怎样才能辨别呢?孔子直点头,连连夸奖他问题提得好。

“仁”是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的核心。这个问题涵盖性强、抽象、不易理解。樊迟也为这个问题苦恼。有一次,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抚众人。”樊迟又问:“那么‘知’呢?”孔子回答说:“就是善于识别人的善恶。”樊迟还是不能理解,就请老师再做进一步的解释。孔子打个比方说:“从政治方面谈,如果举贤任能,任用正直的有德有才的人而不任用那些无才无德的奸邪的人,那些奸邪的人就会向正直的人学习而变成好人,这就是‘知’啊!”樊迟还是觉得不能深刻理解孔子话的含意。没有彻底弄通这个问题,他心里总是感到不踏实。有一天,他见到了子夏,子夏是他的同学,在孔子的学生中是个佼佼者。樊迟在与子夏交谈的过程中,又把“知”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对于夏说:“前几天我见到了老师,我问‘知是什么意思?’老师说‘如果任用正直的贤德的人而那些奸邪的人就会变得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方面的事例多得很呢!譬如说,舜做天子的时候,在众人之中把正直贤德的皋陶提拔起来做宰相执政;商汤做天子的时候,就把正直贤德的伊尹提拔起来做宰相执政。人们都学习他们的良好品德,结果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不就是老师说的‘善于识别人的善恶’吗?而善于识别人的善恶,又能任用正直贤德的人,这不就是虞舜与商汤的智慧吗?”樊迟这才真正地明白了。樊迟这种谦虚好学、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千古以来成为学界的佳话。

P1-5

序言

立志勤学,是华夏文化的突出特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也是育人成材的重要条件。

立志勤学包括“志”与“学”两个方面。所谓“志”,即是志向、目标、理想、抱负。“学”,即是学习知识、学习本领,包括直接的实践学习与间接的书本学习。一个人的志向不是生来俱有的,也不能天然形成,而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磨砺。“立志”,强调一个“立”字,意在突出后天主观努力和客观影响的综合作用。至于一个人的学识,更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凭空产生,同样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取。“勤学”又强调一个“勤”字,意在突出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作用。“立志”与“勤学”两者之间紧密相连,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

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勤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

古代文人学士,凡是卓有成就的,都是通过立志勤学这条共同道路而取得的。像“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王充书铺借读”、“祖莹映炭夜读”等等故事,都生动地展示了立志勤学的精神、品格和境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