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中,在道德规范上值得推崇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道德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本书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历史人物,为广大朋友们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方便,让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断的继承和发扬!
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本书是该套文库的其中一本。
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都深深地眷恋自己的故乡,热爱自己的人民和国家。即使在遭坏人打击,昏君疏远,屡遭挫折,报国无路的恶劣环境中,也不愿离开祖国,到其他国家寻求个人的前途。
在他的长诗《离骚》中,有这样的内容倾诉着他对祖国的一片真情:当他的追求一个个失败,希望一个个破灭的时候,灵氛劝他去国远游,重新寻找施展抱负的地方,对他说:“你远远地离开吧,不必再迟疑,哪一个寻求理想的贤才会不仰慕你呢?天下哪里没有芳草,你又何必留恋自己的故乡呢?”
内心无比痛苦、矛盾的屈原,深知留在楚国不会有任何作为,也曾为灵氛的话所动,打算远走高飞。正当他升腾远逝的时候,忽然看到了充满苦难但却使人依恋的祖国大地,他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他对故乡、祖国的痴情难以割舍,就连他的随从也伤心异常,他的马也痛苦地蜷缩着身体,一次又一次回头张望,不肯离去。他终于还是留了下来,决心以彭咸为榜样,忠贞不移,至死保持高尚的情操。
屈原这种眷恋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炽烈。在诗人后来写的《哀郢》一诗中,抒写了他再次被放逐离开郢都时频频回顾、依恋不舍的心情和九年不复的流放岁月中日日夜夜对郢都的思念,以及无时无刻不急切盼望返回故都的心愿,可以说声声血、字字泪,情挚意切。
面对残破的山河、艰难的处境,他喊出:“鸟儿远飞终要返回老巢,狐狸不论死在何方总要把头向着生身之丘。”以此表白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心系故土家园、不忍离开祖国的心迹。最终他选择了以身殉国的道路,为后代树立了一个伟大爱国主义者的光辉榜样。
P7-9
忧国忧民,是以国家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一心为国;匡扶正义,惩治奸恶,救危扶困,一心为民。以才能竭诚天下,以美德光耀四海。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以国家为己任者,灿若繁星。他们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心怀祖国,心忧国家;他们高风亮节,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名撼天地、传千古。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为多少爱国者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纵观中国历史,忧国忧民者,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无不以国为家,赤胆忠心。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热恋故土魂系祖国”;维新志士谭嗣同“立志变法勇于献身”;爱国艺人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演”。
忧国忧民者,一心为国为民,思想深邃,形象高大,不愧中华民族光辉形象的脊梁。他们一心为公,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世界着想。
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传统美德符合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的生存宗旨,并不断地发扬光大。我们应以发扬忧国忧民的传统美德为己任,为建设有中周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