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以散文的笔法,在《岁月留声》中详细记叙了自己在西安生活的29年,以及赴港后逐步创业的点点滴滴。书中包含了400余个生活故事,配有900余幅生活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作者的风雨人生,反映出时代的伟大变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岁月留声(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董健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董健以散文的笔法,在《岁月留声》中详细记叙了自己在西安生活的29年,以及赴港后逐步创业的点点滴滴。书中包含了400余个生活故事,配有900余幅生活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作者的风雨人生,反映出时代的伟大变迁。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有关商业经营经验的董健自传。主要内容包括:父亲母亲,我的童年,小小少年,火热的青春,步入社会,坠入爱河,遥远的父亲等。该书系作者生活、经历之总结与回顾,既展现了个人的奋斗历程,又反映了社会的恢弘变迁。著作《岁月留声》,作者意在“给老年人一个交代,给中年人一个交流,予年轻人一个激励”。 目录 父亲母亲 一我在西安出生 二母亲的家庭 三母亲的成长 四母亲参加了抗日活动 五父亲投考黄埔军校 六父母结婚了 七父亲随军走了 八父亲到了台湾 九父亲在台湾又成了家 十商县老家的历史变迁 十一母亲挂牌行医 我的童年 十二瞎子老李捞桶的故事 十三回忆建国四巷 十四我住的建国四巷九号院 十五五十年前的游戏 十六我进了幼儿园 十七幼儿园里的小伙伴 十八建国四巷的老邻居 十九大刚帮我吃肉 二十幼儿园老师 二十一电影院上演“惊魂记” 二十二难忘外婆的操劳 小小少年 二十三建小的泥瓦匠校长 二十四建小教导主任 二十五炊事员“老郝” 二十六多收了我一个月伙食费 二十七小郝和他一家子 二十八第一位班主任朱自清老师 二十九五十五个同窗 三十任远同学成了大学副院长 三十一秋安一家与我家相交五十七年 三十二天成同学的秘密武器 三十三半个班都是河南人 三十四丙午的妈借架子车给我用 三十五兴民在家里做生意 三十六我九岁时摆起了书摊 三十七跟大家“挂坡”挣钱 三十八十二岁时去贩“甘蔗” 三十九和同学去拔菜 四十母亲被“下放”了 四十一我被同学“激”上了城墙 四十二一半同学住在建国路 四十三三四年级班主任徐桂秀老师 四十四五六年级班主任吴曼老师 四十五体育老师刘乔华 四十六多面手杨忠谋老师 四十七图画老师张杲 四十八忆其他老师 火热的青春 四十九考进了西安市二十六中 五十二十六中的校领导 五十一二十六中的四位体育老师 五十二历史老师周梵伯 五十三还有几位印象深的老教师 五十四老教师的悲哀 五十五来了一批青年教师 五十六班主任骆文英老师 五十七开心的“恶作剧” 五十八周静云语文老师 五十九音乐老师景红莲 六十同级其他班主任 六十一李秦喜同学模仿老师卜课 六十二我推掉了助学金 六十三我连任三年文体委员 六十四入团要讲家庭出身 六十五姐姐与我同校 六十六骆老师怀孕了 六十七我主持班上的文艺晚会 六十八我得了全年级乒乓球冠军 六十九比赛计时钟的“秘密” 七十我是陕西男篮“粉丝” 七十一给骆老师贺七十大寿 七十二当年教育和现在教育的比较 七十三姐姐不能上大学了 七十四外婆突然瘫痪了 七十五家被“抄”了 七十六母亲差点受冲击 七十七我姨妈受到冲击 七十八人心变了 七十九我得了关节炎 八十和同学们去串联 八十一我妈得了癌症 八十二熬鲫鱼汤给我妈喝 八十三寻偏方治母病 八十四照顾半身不遂的外婆 八十五姐姐当上了教师 八十六姐姐结婚了 八十七我和刘义安同学去兰州 八十八冒险去了趟青岛 八十九五登华山 九十送同学下乡到宝鸡 九十一户口迁到了农村 九十二户口又迂回西安 九十三我成了城市的社会青年 九十四给各院子装有线广播 步入社会 九十五到工厂干临时工 九十六手指受伤 九十七和下乡同学相聚 九十八秦喜做的“山西饭” 九十九卖甜瓜 一〇〇卖火柴 一〇一缪恒玉师傅 一〇二到矿石厂做电工 一〇三相逢刘乔华老师 一〇四老师帮我办了“免下证” 一〇五去国营厂还是去社办厂 一〇六决定到社办企业 一〇七我在再生棉厂显身手 一〇八得到蹲点干部的赏识 一〇九我到再生棉厂做了电工 一一〇求老师给同学办“免下证” 一一一厂里分来了一批学生 坠入爱河 一一二我看卜了肖欣的“大眼睛” 一一三我递纸条吓坏了肖欣 一一四肖欣没赴约 一一五一口气写了十张‘情书”给肖欣 一一六肖欣被我吓哭了 一一七兴庆公园定终身 一一八大家为我俩鼓掌祝贺 一一九肖欣爸不让她跟我好 一二〇你爸是“蒋介石”我也不嫌 一二一给肖欣父亲写了封信 一二二肖欣母亲1957年被打成右派 一二三奶奶照顾肖欣姐弟 一二四肖欣母亲“飞”奔西安 一二五我给肖欣奶奶修棕床 一二六带女友先见老师 一二七同学母亲操心我的婚事 一二八正式领肖欣到家中 一二九肖欣有十大优点 一三〇冒风险给表侄女报户口 一三一我铲掉了大字报 一三二我右脚骨折了 一三三我进了法院 一三四进大学听课 一三五我厂改为新兴造纸厂 一三六肖欣弟弟回长沙了 一三七肖欣回长沙看母亲 一三八我和肖欣去长沙 一三九我做了电动摇纸机 一四〇俩人做“面拨鱼” 一四一当年的厂长很辛苦 一四二肖欣得了关节炎 一四三肖欣调动工作 一四四厂里不少年轻人都走了 遥远的父亲 一四五对台湾政策有了松动 一四六商县寻根 一四七看到父亲找寻我的信 一四八给公安部写信 一四九宪法里写有通信自由 一五〇“捡”回了父亲的信 一五一首次给父亲写信 一五二父亲回信了 一五三母亲看到父亲的信流泪了 一五四外婆想念女婿 一五五姐姐紧张过度 一五六姨妈说我爸是懂礼之人 一五七我的工作有了变化 一五八我调到表壳厂工作 一五九我带队去培训 一六〇肖欣帮家务 一六一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六二粉碎了“四人帮’ 一六三外婆病逝 一六四外婆入土为安 成家·立业 一六五开始筹备婚礼 一六六我和肖欣结婚了 一六七新婚第一天 一六八父亲的礼物 一六九和肖欣回商县老家 一七〇赴长沙看岳母 一七一我学线切割机技术 一七二肖欣怀孕了 一七三儿子诞生 一七四我爸给孙取名“天” 一七五董天满月 一七六小董天“烧”了一星期 一七七托人照看儿子 一七八董天偷跑回家 一七九董天找蛋糕 一八〇出差到东北 一八一妻子调到手表厂 一八二姐夫调回西安 一八三我得了乙肝 一八四1979年我升了工资 一八五父亲让我去香港探亲 一八六获准全家三口去香港 一八七秋安给我看手相 一八八临走前心事重重 一八九离开西安的前夜 一九〇烧了情书 一九一告别母亲 一九二与岳母告别 一九三1979年的深圳 一九四一碗汤要五元 一九五深圳出境竞要将一家拆散 从西安到香港 一九六终于全家一起出境 一九七“冲刺”的一幕 一九八初抵香港语言不通 一九九刚入境就遇上“黑社会” 二〇〇火车上的温暖 二〇一舅妈来接我们 二〇二到了肖欣姨妈家 二〇三到香港才知爸在台湾 二〇四住在调景岭 二〇五下一步何去何从 二〇六调景岭号称“小台湾” 二〇七换下“红卫服” 二〇八调景岭比较偏僻 二〇九小董天“抢”蛋糕 二一〇到底定居哪里 二一一帮大陆亲人脱困境 二一二舅舅一家人带我们去玩 二一三彷徨之中算了一卦 二一四初观香港 二一五拾了假钞当真钱 二一六来港几天去找工作 试读章节 1949年10月21日,我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仁爱巷九号,这里在1966年前叫仁爱巷,“文化大革命”中改名先锋街,仁爱巷,便成了先锋四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历史原名,但只将先锋街又改回建国路,将先锋四巷,又改为建国四巷,而没有恢复仁爱巷,理由是仁爱是国民党时代起的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国民党党章里的内容,所以不能恢复仁爱。 现在看来感觉可笑,仁爱有何不好,这也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涵,仁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而无端被“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所篡改,沿用至今。希望还历史原名,但已过近四十年,可能多被人遗忘,我希望来争取,不争怎么能取来。 在记忆中,我的童年是快乐和幸福的。所谓快乐和幸福,对于童年来讲,就是有吃有住有玩就行了。 我父亲罗甸服,1910年9月17日出生,是陕西商洛专区商县城东十五里罗家村人(现商县已改制为商州市)。父亲家境殷实,是书香门第。他自幼饱读诗书,能书擅画,习练武功,受祖父母教诲,自小胸怀大志,欲救国救民。初中毕业后年仅十六岁的他便只身走出商洛大山,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戎马生涯。 1949年初,父亲由商县经汉中到成都,再由成都坐飞机,飞松潘打游击,因松潘大雾,飞机无法降落,军令如山,便直飞海南岛,1950年由海南岛乘军舰撤到台湾。 1979年,我三十岁了,才在香港与父亲首次见面。1986年,我母亲与父亲在离别三十七年后也在香港见了面,这是后话了。 我的母亲董涵英,1918年12月25日生于西安市长安县樊村乡彰仪村(现改为长安区杜曲镇彰仪村)。她在西安上的小学,也就是现在书院门的西安师范学校附小;上中学是现位于菊花园的二十一中,当年叫菊林中学;后从西安女师毕业,职业是小学老师;接着受她姐姐即我姨妈董涵芬的影响,考入西安医学院高级助产学校,于1942年毕业,被分配到西安市卫生局任高级助产士。而我姨妈考人了西安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医院任妇科医生。 父亲走时,我妈正怀着我,我姐董秦当时只有三岁。幸亏有外婆和姨妈的关照,使我平安降地,而且度过了我自认为幸福的童年。我在此感谢生养我的母亲,感谢照顾我成长的外婆,感谢让我母子三人住在其家的姨妈和姨伯,感谢幼时带我管我的姐姐,感谢不嫌弃我的四个表哥和一个表妹。 我写我的人生。必然牵扯到周围亲朋,正是这些事情,又必然影响着我的人生。所以我借写童年之际对我母亲和父亲的本人情况,以及他们的家境情况都作以简介,而我对母亲的了解又多于父亲,我想通过对他们的介绍,也能了解时代的变迁。 P2-3 序言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生于1949年的我,到2007年10月21日已五十八岁了。岁月过得真陕呀1 2005年的一天,有朋友在闲谈中对我讲:“董健,你是个有故事的人,趁现在脑筋还灵,手脚还行,写点东西吧,不然将来要后悔哟!”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开始考虑了,但“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写什么呢?虚构我不会,写别人我不熟,想来想去只有写自己了。 历史需要叙述才能得以保存,人生需要记载才能成为经验,自传虽是个人的历史,但却是史学家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离开了传记材料,历史的建构,无论规模大小或时间长短,都是不可能完善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生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婚姻、不同的子女、不同的机遇;身体状况、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为人处世、奋斗经历也迥然不同;命运、感悟、操守、成败……人生百味,各有千秋,但唯一相同的是,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 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五十年前小学同班五十五个同学,姓甚名谁,相貌特点,说也奇怪,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回顾半生,事业成败的三大关键因素:机会、本事加运气。但最根本的是要靠努力和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才有成功的可能。 人无精神不行,精神如何变物质?方法又是关键,方法也叫策略,也叫手段,方法出于心智,由外因引致内因,由环境影响思维,从而作出判断,再采取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以达目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理谁都懂,但在现实中,说起容易做起难,劝人容易克已难,世间又无后悔药,事后诸葛也遗憾。 生活就是课堂,社会就是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失败和成功,都有得势和失意,都有得宠和失宠,都有幸福和悲伤,都有酸甜和苦辣。我也不例外,和大家都一样,在现实中生存,在历练中奋斗。 自1949年出生,到1979年携妻儿到香港,我在西安度过了二十九年半。自小生长在建国四巷,幼儿园在永保二园,小学在建国路小学,初中三年在西安市二十六中。 我是“老三届初六六级”,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曾在碑林区的工厂当过电工。我在西安结婚,儿子也在西安出生,我对西安了如指掌。我曾开玩笑说:“我不爱北京天安门,我爱西安钟鼓楼;我不爱北京十三陵,我爱西安兵马俑,西安与我有着金刀割不断的感情。” 我在近三十岁时携妻带子到了香港,为人处世之作风和奋斗精神,都是从小在西安培养形成的。在香港有机会得以施展,同时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又给了我更大的发展机会。 商场如战场,先是为吃穿,后来为事业,打拼了近三十年,至今没有停步。我的经济状况,用香港话说,算是“上岸”了,但是我的心还没有“上岸”,仍在奔腾中。 我父亲曾毕业于孙中山先生创立的黄埔军校,系国民党军官,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1949年在我快出生时,父亲随军去了台湾。母亲在西安含辛茹苦地将我和我姐姐养大。 1979年,我到香港后,父亲曾示意我去台湾,而我选择了留在香港。从住木屋干电工开始,经过艰苦奋斗,事业小成,1 982年我将母亲接到了香港。 人心永难满足,财富永无穷尽。人家骑马我骑驴,后边还有挑担的;奋斗之心不能丢,知足常乐心态平。 如果问我的这点拼搏精神缘自何处,我只能说是环境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拼搏精神,关键是你要去不断地寻找机会和把握机会。凡事不要怨天尤人,适者生存,少怪,别人的不是,多查,自己的不足;机会处理不好也会变成陷阱,陷阱处理得好也会变成良机。 大事要当小事办,小事要当大事办;急事要当慢事办,慢事要当急事办。谨慎对待每一件事,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我尽可能地将过去作以回忆和剖析,与大家分享,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成分。希望这本书对年轻人有所激励,对中年人有所交流,对老年人有所交代,对自己也有所总结。 希望大家看后多加批评指点,也是对我人生的一个补充。 谨致谢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