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郭金荣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孟锦云,对人们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如果查查1976年9月13日的报纸,你可以在给毛主席守灵人的长长的名单中找到。孟锦云,最后一名守灵人。她,是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怎么会在毛泽东的晚年,来到他的身边?是偶然?是必然?是机遇?是有缘?本书作者通过对孟锦云等毛泽东身边陪护人员的访谈,实录毛泽东暮年生活的真实景象,包括他对政治运动、政治人物的影响评价,对文史名著、电影戏剧的独到见解等。

内容推荐

是谁,陪护毛泽东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孟锦云,一个普通又非凡的姑娘。孟锦云和毛泽东朝夕相处,度过了489个日夜。她是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本书作者通过对孟锦云等毛泽东身边陪护人员的访谈,实录毛泽东暮年生活的真实景象。其中包括他对政治运动、政治人物的影响评价,对文史名著、电影戏剧的独到见解,与身边周围人物的关系态度,对日常生活的好恶兴趣等,记录真实生动,并配有60多幅相关图片,是了解毛泽东最后岁月的难得资料。

目录

一、最后一名守灵人

二、半个小同乡

三、“一号问题”

四、“我是来找你平反的”

五、玫瑰色的红裙子

六、难得的几次身体运动

七、一个富于感情的人

八、最高批示也不算数

九、读书成癖

十、就想见见那个抬不起头的人

十一、读“破”了的一部《资治通鉴》

十二、《红与黑》与《红楼梦》

十三、最后一个国庆节

十四、最后的生日

十五、他这样评价邓小平

十六、喜欢拿名字做文章

十七、陨石带来的预感

十八、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

十九、毛泽东叫她傻丫头

二十、天安门事件后在毛泽东的卧室里

二十一、红辣椒与豆腐乳

二十二、他喜欢标新立异

二十三、他曾想和江青离婚

二十四、毛泽东的客人

二十五、红笔签名

二十六、病榻办公

二十七、走向人生的终点

二十八、中南海,还不能告别

后记

试读章节

孟锦云,是个湖北姑娘,12岁就考入了空政歌舞团。还是少年时代的小孟,就已楚楚动人:身材颀长,皮肤白晰,容貌秀丽,特别是那一双明澈如水的眼睛,总像在诉说着什么。一眼看上去,她就是个舞蹈演员的好苗子。她被选进了舞蹈学员班。这是1959年的事情。

那时候,中南海的首长们,经常性的娱乐活动就是跳舞。几乎每周有一两次,一般安排在周三和周六。军队文工团,从政治上比较可靠,每个团员都经过了一道道入伍的政审。从组织上,便于调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纪律严明。

空政歌舞团的一些舞蹈演员,经过了政治上、作风上、生活上的严格审查之后,可以进中南海,去完成陪首长跳舞的任务。

那时的小孟,只有14岁,按理是没有资格承担这样的任务的。去中南海跳舞的是些老同志,当然,所谓“老”,其实也不过只有二十几岁。但天长日久,这些老同志有的结了婚,有的要生孩子,再加上演出任务也重,因而领导经过请示批准之后,就决定带些小学员进去见习见习,熟悉熟悉,好接老同志的班,孟锦云就是被选中的小学员中的一个。

1963年4月的一天,当小孟听说让她去中南海“出任务”时,她的心禁不住怦怦地跳着,是紧张,是兴奋,还是胆怯,也许是这一切的综合吧!总之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以前经常看到一些老同志被车接走了,人们不敢打听。她们的去向,她们去执行的任务,她们回来之后,那种春风得意的样子,毕竟被人们猜到或听到了一些真情。

小孟终于也要加入这个令人羡慕的行列之中,她也可以去中南海了。

这是个星期六的下午,小孟和七八个文工团员早早地换好便服。6点多钟,中南海开来了一辆吉普车,她们挤挤挨挨地坐了过去,由北海那边驶向中南海。车上她们谁也不说什么,此时,她们不需要什么语言的交流。车从灯市口同福夹道的大院出发,不一会儿就从北门进入了中南海。车停在一栋中国古典式的建筑物门口,她们下了车,被人带领着,脚步轻盈,匆匆地走过一条长廊,看到一个敞开的红门,门额上写着“春藕斋”。她们走了进去,先是脱挂衣帽的门厅,再进一道门就是舞厅了。这时的舞厅里显得很安静,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忙着摆放茶点,小声地试放音乐。

小孟和几个女伴坐在软垫靠背椅上等候,老同志此时显得轻松随便,她们之间还不时地小声谈论着什么。而新来的小孟却紧张,眼前的一切使她感到新奇,但又似乎和临来之前所想象的大相径庭。这里不是想象的水晶宫,也不是故宫里的金銮殿,这里是一个显得安谧、恬静的大厅,光线柔和,四周的沙发、软椅干净得一尘不染。这里的一切显得舒适,虽然是中国古典式的大厅,但内部的装修又是现代化的,白色帷幔几近垂地,闪着亮光的暗黄色的地板,镶嵌在墙上的造型各异的壁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有的像一串串葡萄,有的像美人鱼,有的又像火炬,有的像马蹄莲。

小孟环视着,发现舞厅右角有个小舞台,这大概是乐队伴奏的地方吧?舞厅的左侧还有一个门与走廊相通。看着,等着,她的心稍稍平静了些。

7点多钟,文工团员们一阵骚动,有人起立,有人轻轻叫了一声,“朱老总!”朱老总首先来到,他步子迈得大而有力,他挺胸昂首,腰背挺直,穿一件白布衬衣,灰色西装裤。他的脸色是黑红色的,他的一举一动仍保持着军人的风采,他哪里像个70多岁的老人!小孟跟着老同志迎上去,老同志把新来的小同志一一介绍给朱老总,这时小孟却一点也不紧张了,真奇怪。

不一会,刘少奇和王光美也来跳舞。他俩的舞步平稳而轻快,不像朱老总跳舞,朱老总的跳舞,简直像是在操练。

晚上10点多钟,舞厅里的人忽然纷纷起立,乐曲停止,舞步停驻,毛主席来了。  毛主席从左侧那个红门稳步走入舞厅。小孟站在那里,痴痴地,忘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这就是毛主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她耳边突然响起了这首歌。毛泽东,就是眼前这个人吗?就是这个离自己不到两米远的人?他虽高大,但他也如凡人般地微笑着,向众人点头。他是领袖,他也来跳舞?这一切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的的确确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毛主席来了,他的装束极为随便。自然,大概越是领袖,越不需要打扮吧,他本身的内容已足以使人注目了。只见他一身灰色中山装,并不笔挺,袖筒又肥又长,几乎遮手一半,特别是那条过分肥大的裤子,更显得宽松,舒适,更增添了洒脱之感。

主席已坐在专门为他准备的沙发上。一名服务员端着盘子走过来,盘子上放着白色的打湿了的毛巾,毛主席拿起毛巾擦了擦脸和手。只见服务员小声跟主席讲了句什么,主席轻轻点点头。不多时,小舞台上的乐队奏起了舞曲。在众人目光的集中之下,一个女文工团员,一个经常来跳舞的老同志,走到主席面前,微微倾身,伸出臂掌,作出邀请姿势,主席会意,站起来,与那个文工团员跳起了舞。

全场人的目光,像舞台的追光一样,在追随着主席和那个文工团员。

小孟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主席如何跳舞。主席的舞步很大,总是在地板上蹭着,他高大的身躯不怎么灵活地在移动着,像在蹭着地板走步。一边跳,主席还一边与那个文工团员谈天。主席并不像初学跳舞的人那样,总往脚底下看。他显得很轻松,毫不拘泥。这大概是必然的,作为一国之首的主席,有什么放不开呢?一个舞曲演奏完毕,很巧,正好转到为主席设置的沙发那儿,那位文工团员用手往沙发那边一伸——说巧,也是人为安排出来的“巧”。乐队的指挥在处理一段舞曲时,要观察主席跳舞的位置,跳了几圈之后,指挥要让乐曲停得恰到好处,也就是正好主席转到他的沙发那儿时,舞曲也自然结束。

这不能不是进中南海为首长们,为毛主席的舞会伴奏时,乐队演奏的特殊技巧,为此他们是反复训练,摸索过的。从指挥到乐队队员,哪一个不是怀着无限幸福、无限荣耀、无限崇敬的心情来为首长服务呢,那一切的安排当然是万无一失的。乐队队员自然也是同舞蹈演员一样,经过严格挑选的,出身不好、表现不好的人,很难有这种机会。

主席和那个文工团员停在了主席的沙发那儿,女文工团员用手往沙发那边一伸,主席便走向沙发,坐下来休息了。

小孟观看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主席,仿佛要尽量从他身上发现出些秘密来,但看着看着,那种神秘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主席是领袖,也是个凡人呢。他不也在说,也在笑,也在随着广东音乐的舞曲,一步步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地走着跳舞吗?

P2-6

后记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炽热时期。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历史的必然,我虽然不是空政文工团的成员,却也被当时文工团的“一号问题”牵连。“一号问题”,即是指文工团的一些人所谓攻击伟大领袖的头号政治问题。那时,多少人都为此而被关押,被审查,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那时人们虽然不敢公开,但却在下面议论。我听到了不少传闻,当然,这都是出自于曾与毛泽东有过来往、有过接触的人之口。孟锦云即是一号问题的核心人物。

那是1975年的初夏,原空政文工团的孟锦云和她爱人来到我家,当我得知她已经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面对这确凿无误的事实,似乎不敢相信。只觉得又惊又喜。惊的是一年多以前才摘掉反革命分子帽子的小孟,竟然一下子到毛泽东身边,这之间太缺少过渡。喜的是这一事实,意味着小孟及有关同志的彻底平反。

但在惊与喜之中,对小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情况,我一句都没问。我不想给小孟出难题。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这些绝对是慎之又慎的机密。我只是久久地望着她,此时的小孟,穿着白底红格的衣衫,配条米黄色的百褶裙,红朴朴的脸膛,显得十分美丽。

在毛泽东逝世近十年后的又一个初夏,我又见到了小孟,她依旧是那样美丽。这时中国早已从“四人帮”的严酷统治中解脱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我那种早已有的想写写毛泽东晚年生活的愿望又涌动起来。当我问起小孟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情况时,她是那样地坦诚。于是我们有了许多次的交谈。交谈中,我得知了很多情况:周恩来总理逝世前前后后毛泽东的情感,最后一个国庆节是怎样度过的,毛泽东的饮食起居,情趣爱好,性格特征,读书生活……从小孟提供的大量素材中,从许多接触过毛泽东的同志的回忆中,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毛泽东,一个由神变成人的毛泽东。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老人,也具有普通人的特性。毛泽东也要流泪,也要大笑,也要愤怒,也要固执己见……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种种情感的凡人。

为了更真实地写出毛泽东最后的这段生活,我又采访了其他曾与毛泽东有过来往,甚至关系很密切的人,翻阅了有关书籍、报纸,对历史事件、对政治背景作了一一核实。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孟锦云同志提供的大量珍贵材料之外,还得到不少朋友的帮助,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

郭金荣

2008年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9: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