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李鸿章家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宋路霞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晚清第一豪门李鸿章家族二百年间八代人的故事,如实记叙了这个家族在晚清、民国、抗战、建国后以及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的沧桑岁月,反映了李氏家族及淮系集团,在百年政局大动荡、大变革中的大智大勇、大作大为,以及命运的大红大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为了理清李氏家族六房八代人的支系脉络和生活轨迹,作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亲赴合肥、芜湖、安庆、北京、保定、天津、威海、苏州、南京、杭州、扬州、香港等地,从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李氏后人手中获取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使本书在论据上更为扎实。本书对于中国家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个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的视野。语言亦庄亦谐,通俗流畅,形象生动,是近年来家族史中的一部力作。

内容推荐

一个家族,因李鸿章的命运,先是大红,后是大黑,悬殊之大,有若天渊。这部家族沉浮史,本身就是近代社会变动的缩影,很值得研究。这个大起大落的家族,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竟出了那么多的人才,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散处在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这种众多人才出于一家的现象更值得研究。家境、家风、家教、遗传基因、个人气质、逆境的锻炼,都在家族演变中发生作用。

目录

序言 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

第一章 末代相府

八千亩地、珐琅钟、汇款单

从熊砖井走向世界的大宅门

第二章 文章 经国

典狱长的家事和婚事

“读书做官”成“招兵打仗”

曾国藩的“钱袋”

翰林变“绿林”

曾门“刺头”“忝为门生长”

第三章 发迹沪上

九千淮军挺进上海滩

苏州杀降

负气回老家

幼子最早“走”

第四章 强国之梦

情系“克虏伯”

铁路之难

“请进来、走出去”的先驱

北洋大臣身边的弟兄们

第五章 宰相合肥

寻找李氏大宅门

“半个安徽是李家的”

芜湖米市——李氏家族第二故乡

两眼漆黑的“铁算盘”

李家首富李凤章 

第六章 豪门联姻

赵氏夫人的“帮夫运”

兵也淮系,婚也淮系

盘根错节的豪门网络

第七章 甲午风云

七十大寿与盛极转衰

北洋舰队与颐和园工程

春帆楼的屈辱与飞弹

第八章 落日辉煌

大清帝国的超级使节

调了包的《中俄密约》

以一当十一的超级谈判

魂归肥东

第九章 三子鼎立

李经方一生皆悲剧

用心读书与主张“放脚”

无意之中发洋财

五百万英镑的遗嘱谜案

天下第一孝子

备受欺负却最有“心劲”

第十章 云贵总督

讲武堂惜才留朱德

蔡锷念旧释总督

跑马厅边油灯尽

第十一章 富贵公子

甘石桥“赶三一去无京丑”

粉子胡同的皇亲与李家人

魂系天涯的外交官

第十二章 “怪味”姑爷

败将女婿张佩纶

买条“火龙”自称雄

从不买账的蒯光典

末世难为守财神

第十三章 短命侯爷

招商局李党遍天下

暗算赵铁桥

段祺瑞一语释侯爷

侯爷之死

第十四章 “遥控”安徽

李氏家族大逃亡

李国松居沪大不易

张春桥赶走李国光

李国森与他的青铜器

第十五章 旷世才女

张爱玲之书激怒李家人

低气压时代的奇葩

无可奈何花落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李国秦

第十六章 岁月寒暑

暴风雨中的旧王孙

陈独秀的秘书

新四军的割头朋友

“秘书上行走”

毕生皆造桥

海外“航空母舰”

闯荡原始森林

从小开到言派名角

第十七章 屡败屡战

梁思成的高足

福建铁路的开创者

舞台美术专家

总督宝剑风波

“杀人如麻”的李道稔

继往开来的“道”字辈

第十八章 树大根深

附录一 李氏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李鸿章 家族大事记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八千亩地、珐琅钟、汇款单

香港国光船务有限公司的老板李国光先生,是位红光满面、整天乐呵呵的好好先生。他已年逾古稀,还整天带领着两个儿子和一班人马,在九龙尖沙嘴的写字间里忙得团团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卖力,他一脸苦笑地说:“我们底子薄,比不上人家,现在香港生意不好做,一切需要自己打理……”

笔者马上当面揭穿他:“你什么底子薄?你不是拥有八千亩地吗?你这个大地主还叫苦,别人怎么办?”

“哈!哈!哈!……”他开怀大笑起来,“你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八千亩地是不假,可是那早就是过去的事情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早成历史的陈迹了……我若现在还有八千亩地,还用得着在这儿忙乎吗?”

说得也是。

那么后来……

原来,这位国光老板是“真人不露相”的好手,笔者费了不少的功夫才弄清他的原始面目,原来他是晚清重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侄孙,也是晚清湖广总督李瀚章的孙子。他的祖父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大哥,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在曾国藩的幕府里办理军需(总理湘军后路粮台),是个办军需、筹粮饷的能手,资格比李鸿章还老呢!老太爷对清廷有功,后来仕途一路青云,当过湖南巡抚、浙江巡抚、江苏巡抚(相当于省长),还当过湖广、四川、漕运、两广共四个地方的总督,尤其在湖广总督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三年。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大官了,差不多相当于解放初的华中区的书记了。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个县太爷还能挣十万雪花银呢,何况掌管好几个省的总督呢,赚它八千亩地,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其实,自从太平军1853年打到安徽,李氏家族就整个地被绑上了战车,不仅是李鸿章、李瀚章,他们六兄弟中的李鹤章、李凤章、李昭庆,包括瞎了眼的老四李蕴章,全都置身于戎马倥偬之中。他们的老爸李文安,原在京城里当官,是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司法部)的中层干部,也被清廷从北京派回老家办团练(地方民兵),还没等到打败“长毛”,就死在团练的岗位上……

从此老李全家就从一个书香之家,演变成一个军旅之家;后来又从一个军旅之家,演变为一个官宦之家。李鸿章则当上了文华殿大学士,成为清廷倚为右臂的一代名相。尽管他们的祖父一代,还是个半耕半教的私塾先生。

……

封建社会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作为宰相的侄孙,李国光沾点儿光还不是正常的吗?不沾光倒是不正常的了。他的祖父李瀚章思想守旧,木头疙瘩,不像李鸿章有办洋务的经验,挣了钱知道往沿海大城市里搞点投资,比如在上海买栋大房子,还买股票……李瀚章有了钱只知道在安徽老家买地,到他1899年去世时,名下已有四万多亩地了。他有十一个儿子,所以每个儿子分得了四千亩地,同时给每个儿子在乡下置办了一座大宅院,少则三进,多则五进、七进。李国光虽没去住过,但他听父辈说过,那都是在当时不得了的好房子,可知“半个安徽是李家的”、“宰相合肥天下瘦”,这些民间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李国光是李瀚章的第七个儿子李经沣的独养儿子,同时兼祧两房(老五李经沅无子,过继李国光为嗣子),所以到了李国光继承家业的时候,名下理应就有了八千亩地和两座大宅院。说他是个八千亩地的大地主,还冤枉吗?

不幸的是,当时他只有七岁,而且在十二天内,接连死了两位老爸:嗣父因病死在北京;而生父却因临近年关要洗澡,就在屋子里生个炭火盆取暖。他对妻子和佣人说:“你们都走吧,我自己擦巴擦巴就行了。”结果这成了最后的遗言,他煤气中毒而去世。

那时他家已住到天津,出丧的时候,一个七岁的孩子拿着哭丧棒,披麻戴孝地走在送葬的队伍前面,后面跟着两个寡妇和两具棺材……人家家里在过年,他家里哭声震天。毕竟是李家,前来送葬的人成团成旅,人们在马路上排了长长半条街,吹鼓手把小号吹得昏天黑地,在当地传为一大新闻。

……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李家到李国光正是第三代!

“那后来的日子……”

“简单说吧,后来就是孤儿寡母地过日子。虽说有八千亩地,七岁的孩子,又奈若何?全靠乡下的账房打理。京城里虽说还有大伯父李经畲,但已年迈体弱,民国后不食周粟,已靠变卖故物度日,何况与家父又不是一个母亲生的,就不能指望什么。太平日子还好说,兵荒马乱的年头,乡下农民都逃难了,土地也荒芜了,账房报上来的数字永远是年年歉收。所以到了1947年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还要靠业余去一家报社搞搞校对,调整调整版面,打打工,才能维持学业……”

换句话说,整整八千亩土地,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没影儿了。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没有了?”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没有了!”他斩钉截铁地把两手一摊,一脸“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表情。

这在有正常思维的人看来,此话谁信呢?这要是在“文革”中写成交代材料的话,不被红卫兵往死里打才怪!解放那年他才二十二岁。

笔者本无兴趣打探人家的私事,尤其是事关家族财产的敏感问题。但是要弄清像李鸿章这样的中国超级大宅门的实情,不弄清他们的家底,如何能了解豪门的“霸气”?李家事,历史地来看,原本也不是李家的“自留地”,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学问大着呢。于是只好赖着不走,“逼”他拿出证据来。

谢天谢地,真叫皇天不负有心人,笔者终于目睹了在大陆绝对无法看到的、令人对“豪门盛衰”有了感觉的两样东西。一样是李家金山银山、蒸蒸日上时,慈禧太后赏赐的珐琅钟。

那是一个非常精致、色彩至今很鲜艳的长方形古典珐琅钟,原有一套十二个,原装的法国货,是当年法国公使进贡给慈禧太后的国礼,慈禧非常喜欢。那时她周围的太监迷信,认为送钟不好,不吉利,弄不好就成了“送终”了,所以建议慈禧还是赏给哪个大臣吧。慈禧本不想送掉,就推说“总督当中,谁有十二个儿子我就赏给谁”。谁知那时还真有多子多孙的人,结果下面报上来,说是李瀚章有十二个儿子,慈禧没辙了,于是就赏给了李瀚章。那包装得漂漂亮亮的一套珐琅钟,千里迢迢送达湖广总督府的时候,老太爷感动得跪在地上久久没起来……

其实李瀚章只有十一个儿子,说是十二个那是误传。李瀚章得了十二个珐琅钟,一个儿子一个,自己留一个。每一房都欢天喜地,视为无上的荣耀,轮番与那钟照相留念。传到“国”字辈手里时,人家是长房之子才能得一个,他李国光兼祧两房,一个人得了两个。有一年,其中有一个出了点毛病,他请一个懂行的亲戚打开钟的后盖看看,发现里面有当年的钟表匠作的保养记录,时间是在19世纪50年代,说明这批珐琅钟起码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了。现在这两个钟走时仍很准,只是闹钟不闹了,可知这御赐的东西都是真家伙。

另一样“证据”可就叫人揪心了,竟是一盒子发黄了的、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的、从香港汇往大陆的汇款单的存根,是寄给那些原先也有着四千亩地、一座大宅院和一个珐琅钟的人的后代……他们已经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家里的东西早已经卖得“见底儿”了,不得不靠别人接济过日子。这样的汇款每月有一批,每张少则三十元,多则五十元、八十元,养活那些早已把珐琅钟也卖出去填肚子的本家人。

翻检着眼前一小捆一小捆发黄了的汇款存根,1958年的、1959年的、1960年的……笔者哑然,顿时觉得有点西风古道瘦马的味道。

突然想起不久前曾经看到过的,一摞慎余堂(李家老四房)的田产目录,小楷手书的原稿,何年何月购进哪里的田,几亩几分几毫,购买人是谁,卖出人是谁,证明人是谁,价钱多少,方位何处,清清楚楚。这样的田产目录竟然有十七册,堆在桌上有一尺来高!这十七册田产目录的总数加起来,也未必能有四万亩地。而李瀚章的四万多亩地,怎么就变成了眼前一盒子汇款存根了呢?它们之间的距离,不过才隔了两代人……岁月之刀,是不是把老李家切割得狠了点?

《红楼梦》里说“忽喇喇似大厦倾”,那大厦说倾真的就倾覆了!

不知那些个每月翘首盼望着香港汇款的人们,他们是年老无子、体弱多病,还是吃喝嫖赌、风花雪月,以至于衣食无着?看看户头,居然有十户人家!时间从50年代中期,一直延伸到80年代初,户头当然是越往后就越来越少了,因为老人们渐渐都去世了,再后一代人又自知奋起了。他们遇着了李国光是他们的福气。

一个世受皇恩、位极人臣、屡获赏赐、权倾天下,几乎是金钱堆成的大宅门,在李鸿章死后也就是五十年光景,其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潦倒到了如此地步!当然还有另一部分人,如李国光等人,从一个报社的打工仔,一个被张春桥逐出《解放日报》的“狗崽子”,变成了尖沙嘴高档写字间里的大老板……豪门之事,陵谷兴替,哪是扒拉扒拉算盘珠子就能算得清楚的!

李国光打开了话匣子,哪一支、哪一房、哪一家、哪个人……

“文章经国,家道永昌……”按照李家老祖宗立下的子孙辈分表,此时的李国光更像一位历史老人。这八代人从李文安(1801年生)算起,如今已有二百多年了。二百年间八代人的盛衰往事,二百年间一个顶级大宅门的后院秘闻,掺和着国际风云、政坛恩怨、豪门诡秘、商场硝烟……还有那几起至今还说不清楚的谜案……李家事,怎么看都像一部近代《红楼梦》!

P2-8

序言

晚清历史上,李鸿章活动极广,影响极大,争论极多。李鸿章去世以后的一个世纪中,关于他的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传记、年谱、回忆录不胜枚举,论文难计其数。前两年的电视剧《走向共和》,更使李鸿章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街谈巷议,家喻户晓。

史学界同仁都知道,李鸿章研究,成果极丰,起点极高,要出新意,已经难矣乎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翻读《李鸿章家族》,原不抱很高期望,但是,读着读着,便渐渐地被书中内容所吸引,难以释卷。一个家族,因李鸿章的命运,先是大红,后是大黑,悬殊之大,有若天渊。这部家族沉浮史,本身就是近代社会变动的缩影,很值得研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兴旺的家族本不见多。同一时代,因环境、境遇的差异,不同的家族显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的呈上山型,越来越好,渐人佳境,如无锡荣氏家族;有的呈下山型,每况愈下,渐趋式微,如无锡张叔和家族;有的呈闪电型,稍纵即逝,旋起旋灭,如许多军阀家族。李鸿章家族则呈波浪型,时起时伏,蜿蜒向前。

这个大起大落的家族,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竟出了那么多的人才,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散处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这种众多人才出于一家的现象更值得研究。家境、家风、家教、遗传基因、个人气质、逆境的锻炼,都在家族演变中发生作用。这样的家族,实在是社会史研究的极好个案。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搜集、查阅了许多第一手资料,除了已刊的李鸿章奏稿、文稿、各种传记,还有李鸿章、李瀚章、李经羲等人的未刊信札,李经方的长篇遗嘱,李鸿章一支积善堂的田产目录,李蕴章一支慎余堂的田产、盐票目录,李家彝所作的长篇“交代”……作者东奔西走,南下北上,作了大量实地调查,口访笔录,发微阐幽,合肥、芜湖、安庆、北京、保定、天津、威海、苏州、南京、扬州、杭州、香港,都洒下了她辛勤的汗水。

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首次披露,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缺憾,解决了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加深了人们对李氏家族的理解。读李经方的遗嘱,从他的田产、房产、股票分布在芜湖、合肥、上海、大连、南京、安庆、天津、宣城等许多地方,投资房地产、银行、保险、盐业、纺织厂、砖瓦厂、铁矿等多种企业,可以知道近代豪绅与古代财主的区别。从其遗嘱聘请专门律师和证明人的格式,也可看出近代人法律意识的变化。

我读过宋路霞的多种著作,其共同的特点是,以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相互印证、补充,都是用墨水和汗水写成的。我钦佩她的学识和方法,钦佩她的闯劲、钻劲、韧劲,钦佩她乐在苦中、以学术研究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境界。

作者本习中文,办过杂志,笔下功夫了得。在她潇洒流畅的笔下,本已非凡的故事,被娓娓道来,环环相扣,时而风轻云淡,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哀怨缠绵,让读者跟着情节的展开,或喜或忧,或发竖眦裂,或掩卷浩叹。

这是一本资料、义理、辞章三长兼具的书,在存史、教化、娱情三方面,都值得一读。特此郑重介绍。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年5月

后记

关于李鸿章家族的大宅门故事,几年前我曾写过一本《李鸿章家族》。近年来又发现了许多新的资料,现经增补和调整,著成此书。尽管如此,李家故事其实仍没讲完,这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水面下面那“庞然大物”似乎太沉重,不易浮出水面,那就不易看到。

笔者费了很大的气力,前后花费了五年时间,跑了很多地方,走访了七十多位李家后人和专家学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在各方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史海深浅,初尝滋味,深感史学工作的不易,这对于不知天高地厚的笔者来说,实在是个很好的教训。好在在这个过程中,呆人有呆福,常得高手指点,真的获益匪浅。

首先是得到了很多李氏家族后代的理解和帮助。李家“国”字辈的老人中有李国光先生、邱辉女士(李国森先生的夫人)、徐德英女士(李国洵先生的夫人);“家”字辈中的老人有:李家玉、李家烘、李家震、李家瑛、刘诉万、李家锦、李家昱、李家庞、李家旺、李家咸、李家骁、张凰云、李家玖、齐丽霞、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晋、李家昌、李家晖、李家星、李家晨、李家曙、李家皓、李家昕、李家亮、李家尧、范绪箕、赵荣潜、刘绳增、范绪籍、吴淑珍、李淑宜等等。

李家“道”字辈和“永”字辈中的朋友也提供了很多资料和帮助,他们是:李道增、李道楷、李道林、李道善(李畅)、李道霖、李道稔、李道稹、李道桦、邵玉贞、李道模、李道椿、李道芸、李道韫、李道洪、李道丽、李道同、李道钺、李道棱、李道森、李道凯、李道铿、李道钧、李道明、李道铣、李道平、李道炯、李渊渊、杜连、李伟、李侃、徐德棣、沈一鸣、李永炜、李永力、李嫣等等。

还有一些学术界的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他们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所的熊月之所长、复旦大学的陈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夏东元、董秀芬教授、上海图书馆的周德明副馆长、李鸿章研究专家姜鸣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吴平、黄明、杨同甫教授、上海档案馆的邢建榕、陈正卿研究员、安徽社会科学院的翁飞研究员、安徽省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屠筱武主任、陈劲松副主任、金宏慧副主任、安徽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的程红馆长、吴胜副馆长、合肥肥东县文化馆的丁德照研究员等等。

我第一次到香港采访李氏后人时,周巧琴女士和顾圆圆、林肯夫妇提供了食宿方面的帮助。在北京采访时,得到了宋文玉、杨惠光、杨星胜的热情帮助。《李鸿章家族》出版后,还获得了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先生的奖励,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遗憾的是,几年前多次采访过的李家老人,如李家锦先生、李家玖先生、李家宝女士、李道桦先生、李道韫女士(原音乐学院教师),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李家老照片和故事线索,如今他们不及看到此书的出版,先已离世了。也以此书,表达对他们的怀念。

著名家族史的调查和研究,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内中丰厚的“矿藏”,还有待发掘和整理。有心深入其中,自会感到满眼风光,乐趣无穷。但愿这本书,能够带来些许这方面的信息,促进这项研究的开展。当然,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愿得到行家里手的指正。

宋路霞

2009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