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总报告
2008~2009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篇
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及运行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
化解危机促进辽宁对外经贸可持续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稳步前行——“五点一线”战略实施状况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沈阳经济区功能一体化取得突破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传统服务业规模质量明显提升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辽宁金融的平稳运行
居民消费价格回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2008年辽宁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社会篇
着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为人民创造更多福祉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与预测
就业形势趋于好转但仍面临挑战
社保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社保水平明显提高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卫生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平安辽宁建设成效显著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从制度创新入手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
文化篇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发展建议
抓住后北京奥运会契机助推辽宁体育快速发展
资源环境篇
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增强
附录
2008年辽宁省基本数据和图表
本报告以辽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和省情研究的学者为主,并邀请了辽宁省省直有关部门以及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撰写。
本报告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客观描述了2008年辽宁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对2009年辽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2008年,辽宁省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严峻考验,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和不利因素增多的影响,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坚持把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中低收人群体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较好、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局面。进入四季度以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辽宁的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从主要经济指标在去年较高增幅的基础上,仍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辽宁的GDF、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第二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进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6项指标增长速度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
报告还指出,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诸如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同时经济社会运行中还要面临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产业结构中工业的主导地位继续强化,而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显薄弱;经济发展仍主要靠新建项目拉动,投资效率和投资的就业带动效应还亟待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消费服务设施薄弱,农村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就业稳定问题不容忽视等。报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本报告认为,辽宁经济的需求结构以投资需求为主导、最终需求为支撑、净流出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为地域和产业结构特点,辽宁作为以内需为主的省份,全球经济动荡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减速影响的显现要滞后于外需比例较大的省份。特别是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灵活调整的频率较大,紧缩性经济政策和扩张型经济政策要经过一定的交织作用期才能体现出最终的政策效果,因此2009年辽宁经济增速也将经历小幅放缓的过程。国家全力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信号和措施,也将对辽宁支柱行业骨干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市场消费有可能出现平稳缓升的发展态势。由于已明确提出确保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万亿元的目标,预计,2009年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达到30%左右,GDP增速将运行于10%~12%的区间。
本书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角度,客观描述了2008年辽宁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对2009年辽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书适合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国外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学习参考,适合各大图书馆、学术单位资料室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