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此一时期,中国文化界文才辈出,群星灿烂。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都是民国文化精英,他们大多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本书共收集了二十五位民国文化大师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名士--近代名人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光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此一时期,中国文化界文才辈出,群星灿烂。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都是民国文化精英,他们大多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本书共收集了二十五位民国文化大师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内容推荐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此一时期,中国文化界文才辈出,群星灿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学艺术创新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从传统诗词、文言章回小说、戏剧及各种民间艺术,演变到大量涌现的白话小说、新体诗、话剧、舞蹈、音乐、电影等新形式的文艺作品,并在艺术繁荣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新的文学艺术流派。“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对新文艺事业产生了突出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并倡导文艺作品反映现实,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随之兴起,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文艺发展最灿烂辉煌的一页。 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都是民国文化精英,他们大多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共收集了二十五位民国文化大师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每篇文章都是在我阅读历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对我人生有所帮助的。 目录 导言 我,我自己? 大师背影,今何在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 自述学术次第/章太炎 三十自述/梁启超 自序/王国维 实庵自传/陈独秀 自叙传略/鲁迅 欧游回忆录/刘半农 《新潮》之回忆与前瞻/傅斯年 博学慎思,但求真 医学与佛法/丁福保 六十年之回顾/邝富灼 自述/吕思勉 自传/钱基博 我的生活态度之自白/李石岑 岁月不居,真名士 六十年之回忆/张寿镛 藏园居士六十自述/傅增湘 到巴黎去/宋春舫 今时昨日,交相错 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洪深 南闽十年之梦影/弘一法师 悲鸿自述/徐悲鸿 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 文人骚客,自风流 自传/柳亚子 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郁达夫 大学时代/庐隐 我是扬州人/朱自清 自剖/徐志摩 后记 试读章节 北京大学的名称,是从民国元年起的;民元以前,名为京师大学堂,包有师范馆化学馆等,而译学馆亦为其一部;我在民元前六年,曾任译学馆教员,讲授国文及西洋史,是为我北大服务之第一次。 民国元年,我长教育部,对于大学有特别注意的几点:一、大学设法商等科的,必设文科;设医农、工等科的,必设理科。二、大学应设大学院(即今研究院)为教授、留校的毕业生与高级学生研究的机关。三、暂定国立大学五所,于北京大学外,再筹办大学各一所于南京、汉口、四川、广州等处。(尔时想不到后来各省均有办大学的能力。)四、因各省的高等学堂,本仿日本制,为大学预备科,但程度不齐,于人大学时发生困难,乃废止高等学堂,于大学中设预科。(此点后来为胡适之先生等所非难,因各省既不设高等学堂,就没有一个荟萃较高学者的机关,文化不免落后;但自各省竞设大学后,就不必顾虑了。) 是年,政府任严幼陵君为北京大学校长;两年后,严君辞职,改任马相伯君;不久,马君又辞,改任何锡侯君;不久又辞,乃以工科学长胡次珊君代理。民国五年冬,我在法国,接教育部电,促回国,任北大校长。我回来,初到上海,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但也有少数的说,既然知道他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我到底服从后说,进北京。 我到京后,先访医专校长汤尔和君,问北大情形。他说:“文科预科的情形,可问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问夏浮筠君。”汤君又说:“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君;陈君现改名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因取《新青年》十余本示我。我对于陈君,本来有一种不忘的印象,就是我与刘申叔君同在《警钟日报》服务时,刘君语我:“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的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了,陈仲甫一个人又支持了好几个月。”现在听汤君的话,又翻阅了《新青年》,决意聘他。从汤君处探知陈君寓在前门外一旅馆,我即往访,与之订定;于是陈君来北大任文科学长,而夏君原任理科学长,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旧贯;乃相与商定整顿北大的办法,次第执行。 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我在译学馆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按期分散给学生,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下课时,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等到学期、学年或毕业的考试,教员认真的,学生就拼命的连夜阅读讲义,只要把考试对付过去,就永远不再去翻一翻了。要是教员通融一点,学生就先期要求教员告知他要出的题目,至少要求表示一个出题目的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全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于是他们不用功的习惯,得了一种保障了。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劣根性,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所以我到校后第一次演说,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然而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那时候因《新青年》上文学革命的鼓吹,而我得认识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国后,即请到北大任教授。胡君真是“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一个人,所以一方面与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马幼渔,刘半农诸君以新方法整理国故,一方面整理英文系;因胡君之介绍而请到的好教员,颇不少。 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与钱玄同君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诸君仍极端维护文言的文学;那时候就让他们并存。我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作白话文,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也好,用文言也好。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庭君的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不可? 那时候各科都有几个外国教员,都是托中国驻外使馆或外国驻华使馆介绍的,学问未必都好,而来校既久,看了中国教员的阑珊,也跟了阑珊起来,我们斟酌了一番,辞退几人,都按着合同上的条件办的,有一法国教员要控告我;有一英国教习竞要求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来同我谈判,我不答应。朱尔典出去后,说:“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我也一笑置之。 我从前在教育部时,为了各省高等学堂程度不齐,故改为各大学直接的预科;不意北大的预科,因历年校长的放任与预科学长的误会,竟演成独立的状态。那时候预科中受了教会学校的影响,完全偏重英语及体育两方面;其他科学比较的落后;毕业后若直升本科,发生困难。预科中竞自设了一个预科大学的名义,信笺上亦写此等字样。于是不能不加以改革,使预科直接受本科学长的管理,不再设预科学长。预科中主要的教课,均由本科教员兼任。 P24-27 后记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此一时期,中国文化界文才辈出,群星灿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学艺术创新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从传统诗词、文言章回小说、戏剧及各种民间艺术,演变到大量涌现的白话小说、新体诗、话剧、舞蹈、音乐、电影等新形式的文艺作品,并在艺术繁荣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新的文学艺术流派。“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对新文艺事业产生了突出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并倡导文艺作品反映现实,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随之兴起,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文艺发展最灿烂辉煌的一页。 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都是民国文化精英,他们大多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共收集了二十五位民国文化大师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每篇文章都是在我阅读历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对我人生有所帮助的。 读他们的文章,仿佛时间倒流,回到大师们的时代,使我感觉大师们就在眼前,正在和自己交流。希望读者们也能和我一样,从与这些名士们的交流中,悟出人生道理,明了世间冷暖。 本书从最初筹划到出版历时两年有余,两年时间不长,但我经历了很多:研究生论文、父亲过世、开始新工作。我的人生也像本书中大师们生活的时代一样,经历着转型期。虽经坎坷本书终于付梓,算是作为我两年多来的生活总结,也算是完成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谨以本书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黄山书社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张向奎老师,一直为本书的出版忙碌,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好友李力夫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也给予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杨 光 2008.10.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