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宋朝的妙人们(舞文兴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梵狮子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西闽、老克、阿越、徐皓峰、凤歌、白衣卿相、余一梅联袂推荐。

80后女子说史第一人,官场职场名利场,古人今人多妙人。

最其人文关怀的历史突围之作,感触千年之前祖先的体温与欢乐。

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妙,妙就妙在其中没有任何定义性的文字,梵狮子只告诉你那些人和那些事,至于那些人和事代表了什么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要读者去自行体味。读过她的作品,每个人都能够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对宋朝的认识。

内容推荐

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妙,妙就妙在其中没有任何定义性的文字,梵狮子只告诉你那些人和那些事,至于那些人和事代表了什么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要读者去自行体味。读过她的作品,每个人都能够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对宋朝的认识。

目录

第一章 由来只有新人笑

第二章 沉默的大多数

第三章 城下之盟何惶惶

第四章 举国君臣若癫狂

第五章 官迷、神童及其他

第六章 凋零

第七章 搔首空歌

第八章 幕后女掌柜

第九章 “三光宰相”的君子之战

第十章 三人行必有愤青

第十一章 庆历党的档案袋

第十二章 “似曾相汉”中间派

第十三章 科举制度害死人

试读章节

通判,也叫作“州监”,是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而设置的,但凡涉及州中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公事,都需要通判签字。这个职位级别算不仁特别高,但因为处于风暴刚过的成都,所以真宗希望派一个精明强干的能吏前去?

李应机之所以给真宗留下深刻印象,还要从他担任成平知县的时候说起。

那时候真宗还是开封府尹,派遣散从(也就是差役)拿着帖子到咸平县追捕逃犯。这个散从仗势欺人,在咸平县机关大吵大闹耍威风。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作为一县长官,李应机的面子抹不开,他怒斥散从道:“你所侍奉的是寿王,我侍奉的是寿王的父亲,父亲手下打儿子手下是理所当然!”随即叫手下打。散从二十杖。

挨打的散从回去可怜巴巴地向真宗诉苦,说李应机眼里根本没这个首都市长。真宗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记下了李应机这个名字,觉得此人颇有性格,而且有胆有识,似乎可以担当重任。

李应机到益州走马上任去了。

没过多久,有益州走马(全称为“走马承受公事”,负责向皇帝汇报各州情况)要入朝奏事。临行前,知州为他饯行,李应机装病没有出席。这个走马心里已经觉得有点不舒服了,他担任的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角色,地方官员一般都是近接远送,唯恐得罪。

傍晚宴会散后,李应机找到走马说:“我有一封密封奏疏,明天托你带到朝中去,明天你先别走!”

走马更加愤怒了,勉强答应说:“好吧!”

第二天,走马派人去李应机府上拿奏疏,李应机却说:“奏疏乃是机密的东西,必须走马亲自来拿方可!”走马内心的恼怒又增加了几分,已经在心里打好草稿,决定见到真宗后,要把李应机的骄横详细汇报。

谁知道世事难料,走马怀揣怒火回到京城后见到皇帝,真宗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李应机好吗?有没有奏疏带来?”走马不知道李应机和皇帝什么关系,内心一惊,惊愕片刻后回答说:“有!”

真宗看完李应机的奏折,问道李应机在益州理政能力如何。走马不知深浅,唯有调转话头,点头称好,称赞李应机是个称职的好干部。

由此可以看出,李应机此人心机是十分深的,为了在皇帝面前留下深刻印象,不惜铤而走险,得罪送信之人?如果他正常m帝宴会,那么这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公事,被他这么一折腾,弄得波澜起伏。真宗听到走马赞赏他,对他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可惜的是,后来真宗才发现,这个李应机为官虽然精明强干,但是为人贪婪,喜好玩弄权术,做事多有欺诈,也就慢慢疏远了他。

很快的,另一个人,一个很能干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人,进入了真宗的视野。

此人大名王钦若。

王钦若籍贯是临江,但出生在湖北。他的祖父土郁在鄂州当官,他出生前那段时间正在发洪水,全家只好转移到黄鹤楼上避难。据目击者证明,就在他诞生的当晚,黄鹤楼上“若有光气”。这预示着,这个男孩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他的祖父王郁,在临终前也断言:“我一生做官五十年,基本上很少用刑,存活了很多人,我的后代必然会兴旺发达,应该会应验到我孙子身上!”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王钦若夜间在乡村留宿,偶然起来,就看到天上有赤色的“紫微”二字。从此之后只要祭神,他就要朱篆书写“紫微”二字陈列在前。

现在,王钦若被真宗提升到三司,主管清理催缴拖欠的公粮赋税(史载:判三司理欠凭由司)。这是他的老本行,自从考上公务员,他就一直活跃在后勤战线。

某天大家闲聊时,有一位同僚对他说:“天下旧日里拖欠的赋税,从五代到今天,简直是数不胜数,但是政府一直逼着催缴,把很多老百姓整得家破人亡,我打算给新皇帝建议,把这些赋税都免了!”

王钦若没有说话,但他回去后,当即召集手下的会计人员挑灯夜战,将多年来拖欠的赋税全都计算出来,编成条理清晰的一册。次日一早,他红着眼睛交给真宗,请求免除天下旧税。

他这步棋走对了。因为新皇帝登基之后,一般都有万丈雄心,总要做一点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他算准了真宗的心态,抢在同事之前邀功。

放在今天,这就叫作“创意剽窃”,是很严重的知识产权侵害。

真宗看到千钦若的报告,大吃一惊:大宋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天下的赋税还是如此沉重。他不由脱口而出:“难道先帝不知道这个状况?”

王钦若的回答十分高明,简直堪称经典之作。他慢吞吞地说:“先帝肯定知道,他之所以不解决,恐怕是想留给陛下来收买人心吧!”从这个答案就可以看出,王钦若熟读史书,对历史上的典故一清二楚。

在唐太宗晚年的时候,为了给儿子留下可靠的辅佐班底,他选择了几个人,其中就有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勋。唐太宗对李■可谓宠爱备至,一直把他看作可以托孤之人。某次李■得了暴疾,药方上说需要须灰,唐太宗就剪下自己的龙须,烧成灰给他下药。

但是在唐太宗驾崩前十天,他忽然将李■贬了出去,宰相瞬间变成了叠州都督。李■没有片刻犹豫,甚至没有回一趟家,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直接赴任。

李世民是这么对儿子李治说的:“李■这个人才智绰绰有余,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情,所以恐怕不好驾驭。我现在把他贬黜,如果他毫不犹豫出发,等你即位之后,就亲自任命他为仆射,这样才能为你所用。如果他徘徊观望不肯赴任,我现在就杀了他!”

王钦若当时估计也是想到了这个典故,这才灵机一动应对上来,既说明了真宗“收买人心”的正确性,也衬托了赵光义的老谋深算。

事实上,真宗注意王钦若很久了。

还在太宗时代,王钦若担任亳州判官,负责监理粮仓。因为天气连绵多雨,老百姓上缴的谷子都被淋湿,掌管仓库的胥吏不肯接收,但是粮仓里确实又没有多少存粮了。

于是王钦若上书太宗,希望先将谷子都收进来,然后不拘于人仓时间顺序,先把潮湿的谷子支取出去,这就保证不至于腐烂。太宗看到他的建议觉得很实用,就记下了他的名字。

再往后,由于天气长久干旱,开封府决定减免治下的十七个县的赋税。不料不久之后,就接到举报,说巡察农田的官员减免田租不实。

御史台于是奏请派使者核实。这样,东西各州的一些官员就被借调来巡察,其中包括王钦若,他负责巡察太康、成平二县。

王钦若巡察的结果是:天气确实干旱严重,老百姓没什么收入,开封府只免除了七成田租,请求全部免除。

但是没过多久,在别的县巡察的官员们却奏报说,他们看到的灾情不是很严重,免税免得太多了。很多县就要求追缴免除的那些赋税。

很明显,这和王钦若的观点完全相左。

时任开封府尹的真宗也捏一把汗,害怕被投诉有造假行为。造假不要紧,但是作为“准皇储”,你靠减租这种方式来收买人心,是十分危险的“不臣”的信号。

还好,太宗没有深究。

事后真宗告诉宰辅大臣:“王钦若只不过是个小官,却敢于特立独行,孤身为百姓伸张正义,这才是朝廷大臣的节操所在啊!”

除了处理政事出色之外,王钦若还以他的文采震撼了真宗。

在他考上进士之前,在真宗幕僚的门下当门客。有一天晚上,真宗忽然驾临这个幕僚家里,大家没有料到他会来,手忙脚乱搬出纸屏风来挡风。

真宗四下看看,在屏风上发现了一联诗:“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秋色过衡阳。”

真宗指着这两句,问道是谁的作品,赞叹说:“此诗落落有贵气!”幕僚回答说是门客王钦若所写,真宗就将他找来谈话。

正所谓“风云之会,实基于此”。

其实这两句得意之作第一次出现是在另一个场合。那时候王钦若还是个穷秀才,没肉吃啊,等别人祭祀完了,就去讨要剩下的冷猪肉。P2-5

序言

一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形容词来形容心中的宋朝。

秦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可得一“霸”字,然其二世而终,可见霸权主义是没有好下场的。汉却匈奴,开西域万里之地,可谓之“伟”,卫青、霍去病等人之事迹生平,不愧伟业之称,就是跟着沾光的霍光,凭后来的事迹,也算个伟丈夫。三国纷乱谓之“奇”,两晋高士可称“闲”,至于十六国及隋,也都各有单字评语。及唐,没说的,一个字,“炫”,甭管是文治武功还是文化诗歌,那是公认的。

但是宋朝,总觉得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字来形容。

两宋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或许算是中国历朝历代当中最重视商业的朝代,虽然没有诞生资本主义,却形成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商业社会。如果本着这个意思用一个“新”字来描述这个王朝,却并不贴切,因为北宋正是古文运动这场中国的文艺复兴发展到高潮的时代,这场运动最起码在形式上是复古的。宋朝的经济实力强大,但军事实力始终赢弱,因此称不得一个“强”字。宋朝文治灿然,也是两千年中平民阶层和知识分子发言权最宽泛的时代,但却最终亡于“上帝之鞭”创立的庞大汗国,因此也难称一个“盛”字。

梵狮子用了一个“妙”字,我以为大妙。

宋朝的人妙,宋朝的事情也妙,整个大宋朝,都显得很妙。

作者在文中从头说起,一个一个讲述那些一千年前的知名人士,说他们的趣事,简单的笔墨勾画出的是一个奇妙王朝的光怪陆离。

小时候对宋朝的了解,无非就是杨家将和潘仁美,岳飞和秦桧,都是从评书里听来的。后来长大了读史,才知道杨家将原来是降将,潘仁美本是赵宋的开国功臣,岳飞背上的字原来是“尽忠报国”,秦桧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愤青……

宋朝的这些人和事,的确很妙,妙不可言。

从唐到宋,是个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李家的败家子们留下来的那点东西消耗得七七八八了,国力民力都被长年的战争和灾荒折腾得奄奄一息。最亏本的是,我们的内耗为两个强邻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这两个坏邻居一个叫契丹,后来改名叫大辽;另一个叫党项,后来搞分裂立国叫西夏。

赵家老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过了周世宗柴荣同志留下来的担子。那时候,幽蓟十六州等河北山西北部的山区州郡都已经割让出去了,新生的王朝再没有山峦的险要来设立边关,只能在广阔的平原之上处处设防,防备游牧民族的内侵。

读史才发现,赵家老大确实是个猛人,那是一个单枪匹马就敢冲锋陷阵的狠角色,仅就这一点而言,说他怕契丹人,我是不大信的。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说着说着就走了样,我们想看真正的历史,往往就要费些心思。

坦率地讲,从小学到的历史,都是被格式化的历史,条条框框都画好了,人物事迹都被分成了小格子,时代背景历史意义都用确定的文字标定了,你只需背熟就好。和这种历史相比,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都可称为信史,当之无愧的信史。

历史都是人修的,因此偏见不可避免,但若因为这一点就将全部文字历史的记录性一笔抹杀,那是败家子的行径。

最早修《史记》的司马迁,应该算中同史家第一人,他的史不是官起,而是个人记述的历史,因此司马子长也是中国私家修史的代表人勿,《史记》也因此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官方修史始自唐朝,李世民开了这个先例,修《隋史》的是赫赫有鲁的刺头宰相魏徵。到唐末,“监修国史”成为固定的宰相加衔之一。区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结束。

唐代的官修史制度虽然不能说好,但也还没有让修史这件事情仞底变味。

真正使史书出现质的区别的,是欧阳修和司马光。仔细看《旧唐书》和《新唐书》,我们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多出了类似《忠义传》、《奸臣传》、《佞臣传》之类的东西。意识形态进入史书,这是第一次。这大约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政治争执和党派斗争真正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是在北宋,这一点很明确地在史书当中体现了出来。

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妙”,也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

意识形态在历史上最早出现在这个朝代。

大宋朝的妙人们,做了很奇妙的事情,他们打造了一个奇妙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是源于一种奇妙的逻辑,这个朝代的开国君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解决了这个新生王朝所面临的内部威胁,又以一种奇妙的思路制订了一项高瞻远瞩的国策,这个国策被北宋南宋的历代君主所绵延承继,开创了一个在两千年帝国史上独一无二的璀璨文明。

梵狮子的这个“妙”字,用得可谓贴切之极!

其实读史本身并没有诀窍,所谓的捷径不过是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关注那些历史上的事件以及构成这些事件的人物。无论有没有意识形态的倾向,历史首先记述的都是人和事,先把人和事弄明白,才有可能读懂历史。《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体例不同,但归根到底写的不外乎人和事,各有偏重罢了,至于修史者本人的结论,可以参考但不必拘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提倡独立思考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读史的人心中,都应该有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

因此梵狮子的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妙,妙就妙在其中没有任何定义性的文字,她只告诉你那些人和那些事,至于那些人和事代表了什么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要读者去自行体味。读过她的作品,每个人都能够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对宋朝的认识。

这才是历史,每个人都不一样!

老克

2009年8月31日于北京

(老克:《赤壁》、《天下》、《唐·玄武门》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弥漫着文人气质的严肃史学作品,却写得如同悬疑小说一样引入入胜,史料典故信手拈来,名人轶事目不暇接,值得期待,更值得珍藏。一个80后的年轻人有如此功底,确实令人欣喜。

——《幸存者》·李西闽

在目前有关宋朝的同类作品中,这还是唯一一本让我打开阅读后能够清楚地知道作者的确认认真真读过不少笔记小说的作品——她不是在翻译《宋史纪事本末》或《长编纪事本末》。梵狮子虽是用轻松甚至调侃的语调讲叙赵宋建国之初的故事,但这故事却是可靠的。

——《新宋》·阿越

一段充满戏谑、绝望、死寂、新生的时光,梵狮子以女性的睿智,解剖刀的笔法,揭示出隐藏在我们体内的宋代先人们。

——《逝去的武林》·徐皓蜂 

在恢宏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个体的人性,使得本书别具特色,用料十足,火候老到,有趣而耐读。

——《沧海》·凤歌

赵匡胤是罕见的没有大肆屠戮开国功臣的帝王。宋代让文人的地位尊崇达到历史的顶蜂。用岁币换来和辽国的百年和平,也并不比汉唐的公主和亲政策下作。汉文化几乎不需要用武力来维护和传播,强大的同化功能让诸多入侵的外族变成历史一隅的概念化符号。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果说《汉书》可以下酒,狮子这本书,则适合品茗而读,方不负徜徉其中的宋朝妙人们。

——《职场屠龙术》·白衣卿相

和读者一样看惯了男子对历史指指点点,突然换成一个80后的mm侃侃而谈,不免先吃一惊,然而更吃惊的应该还是通读全书后……

——《宅是一个人的狂欢》·余一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