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帖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杨文举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摄影集原收照片172幅,包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建筑与景观、颐和园、坛庙(天坛、先农坛、日坛、雍和宫、黄寺)、城墙与街道等部分。每幅照片皆附有文字说明,并对其位置、尺寸、材料、形状等做了简单的记录,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宫廷建筑、园囿构造、美术装饰、文物考古等方面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很多照片可作为记录那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如从《太和殿》系列照片中可以发现,很多宫内宝物已经被八国联军掠走;《紫禁城全景(从永安寺望之)》、《景山顶上望见北方》等照片则呈现了当时部分北京街区的概貌。这些照片既有历史价值,也有艺术价值。另如《朝阳门》、《东四牌楼铺户》、《大高玄殿前习礼亭》、《万佛楼》等照片中的景致已成千古绝唱,其历史文化价值则更高。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这部书作为系统反映20世纪初紫禁城全貌的摄影集,其学术性、艺术性、系统性在同类影集或照片中是首屈一指的。

除此书之外,小川一真拍摄的有关中国之摄影集,主要还有《北京皇城建筑装饰》与《北清事变写真帖》两部摄影集。

内容推荐

本书按内容分作五部分:(一)紫禁城及中轴线区域。紫禁城南面的中轴线部分,以《正阳门内》为首,空间上由正阳门向北,照片依次为《天安门》、《华表》、《午门》。紫禁城内的照片,首为中路大殿建筑,由南而北,自《太和门》至《坤宁宫》;次为西路建筑,由北而南,自《遵义门》至《武英门后檐》;再为东路建筑和御花园,由南而北,自《文渊阁》至《神武门》。出紫禁城后,为大高玄殿和景山的照片。原书将《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官》三幅照片置于前三的位置,是基于封建建筑的等级,将高等级规制的建筑排在前列。更改后的顺序既理顺了空间方位,又遵循了人们(包括小川一真)游览紫禁城的通常路线。(二)西苑三海。先北海、后中海、南海。(三)颐和园。顺序基本遵从原书,只将《智慧海》调至万寿山前建筑群系列照片之后,因智慧海位于万寿山最高点,在山前建筑群的后方。(四)坛庙。基本上也为原书顺序,天坛区域按先南后北的次序略做调整,依次为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五)其他。仅四幅照片,依原书先后顺序排列,即《朝阳门以北城墙》(原第四幅)、《朝阳门》(原第五幅)、《东西牌楼铺户》(原第一百七十一、一百七十二幅)。

目录

紫禁城及中轴线区域

1.正阳门内

2.天安门

3.华表

4.午门

5.太和门

6.太和门前铜狮

7.嘉量石亭

8.日晷

9.铜鹤、铜龟

10.太和殿

11.中和殿

12.保和殿

13.乾清门

14.乾清官

15.交泰殿

16.坤宁宫

17.遵义门

18.养心殿

19.体元殿

20.翊坤宫

21.中正殿

22.雨华阁

23.宝华殿前的香炉

24.慈宁宫

25.武英门

26.文渊阁(前面)

27.御箭亭“训守冠服国语骑射碑”

28.锡庆门

29.皇极殿

30.宁寿宫

31.钦安殿

32.景阳宫

33.喷水器

34.千秋亭

35.绛雪轩

36.养性斋

37.承光门

38.神武门

39.神武门内望景山

40.紫禁城的东北角楼

41.大高玄殿前习礼亭

42.景山顶上望见北方

西苑三海区域

1.永安寺宝塔前景

2.永安寺宝塔北面

3.紫禁城全景(从永安寺望去)

4.永安寺宝塔

5.永安寺塔前景

6.万佛楼

7.金鳌玉炼桥

8.万善殿后堂——千圣殿

9.中南海“紫光阁”

10.瀛台

11.离鱼亭

12.流杯亭

13.云绘楼

颐和园区域

1.万寿山游廊

2.万寿山牌楼

3.万寿山前面

4.智慧海

5.万寿山后宝塔

6.昆明湖清晏舫

坛庙

1.天坛圜丘

2.皇穹宇

3.祈年殿

4.先农坛

5.庆成官

6.观耕台

7.太岁殿

8.日坛具服殿

9.雍和宫法轮殿

10.万福阁

11.东黄寺、西黄寺

其他

1.朝阳门以北城墙

2.朝阳门

3.东四牌楼铺户

试读章节

正阳门内

【图1】

该照片展现的是正阳门内棋盘街和大清门的景象。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01年,此时正阳门城楼已被八国联军的炮火摧毁,城台上一片废墟。正阳门俗称前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建,正统元年(1436年)改名正阳门,门名“正阳”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正统四年添建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砖砌城台之上,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的宇墙。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进深三间;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楼通高42米,在北京所有的城门中最为高大。

这幅照片当是摄影者站在正阳门城台上向北居高临下所照,照片中的三门洞建筑就是大清门。大清门为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飞檐崇脊,建于明永乐年间,明代称“大明门”。该门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北京城中轴线上,为明清两代皇城第一门。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明成祖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解缙书古诗以进:“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大明(清)门是皇帝参加重要庆典出入之门。明清时期,皇帝在每年冬至到南郊天坛去祭天,夏至到北郊地坛祭地,孟春祈谷到先农坛亲耕田。凡遇这些大典,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清)门豁然洞开,皇帝头戴金冠,身穿龙袍,坐着御辇,威风凛凛地由大明(清)门出行举行祭祀典礼。在封建社会,大清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就连皇后,也只在大婚之日,方有资格从大清门进人皇宫。

大清门门前左右各有一尊石狮和下马石碑,其与正阳门城楼之间为一方形小广场,广场四周围以石护栏。广场上有“十”字形交叉的通道,俗称棋盘街。东西向的道路也围有护栏,分别通往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南北向的石砌道路为御路,南连正阳门,北通天安门,御路恰似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在千步廊区域不准平民通行的情况下,棋盘街遂成为当时东城、西城、南城市民来往的交通枢纽。棋盘街是明清时期北京繁华的商业中心,买卖兴隆,热闹非凡。《长安客话》描述到:“大明门前棋盘天街……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此亦是国门丰豫之景。”棋盘街还是禁兵屯驻的营地,每遇皇帝大典出宫时,御林军先期在此扎营,这时各店铺收摊关门。明清时期,平民百姓是不能走御路的,而拍照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仍在西安避难,京城为八国联军侵占,封建礼制轰然崩溃。于是在照片上可以见到,有马车、平民行走在御路甚至御路中央皇帝专用道上。

辛亥革命胜利,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将大清门改称“中华门”。在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前一天,即1912年10月9日清晨,人们将刻有“大清门”三字的旧匾额取下,准备翻过来用其背面刻字,却发现匾额背后已有“大明门”三字。原来两百多年前的先人们也有同样的想法,顺治元年清朝更名“大清门”时,就利用了匾额背面。于是民国政府又赶制了一块匾额,“中华门”三字由时任京兆尹的王冶秋书写。

大清门东西两侧有高墙相连,在两堵墙的北面各有廊房一百一十间,夹御道而建。廊房向北直延伸至天安门的南边,又东、西折各建三十四间,分别接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这些廊房皆连檐通脊,称“千步廊”,在天安门和大清门之间围成了一个T字型广场,这个广场称为皇城“外郛”。千步廊两侧,左(东)文右(西)武,中央各部衙署分列东西。明代时,千步廊东侧是礼部、吏部、户部以及宗人府、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等,衙署建筑均坐东朝西;西侧是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衙署建筑均坐西朝东。明朝人云:“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清代,广场东侧衙署沿用明朝旧制,时称户部街,户部街外侧又增设翰林院、太医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广场西侧,在明锦衣卫旧址建刑部,时称刑部街,后又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司法机关,又称司法部街。在照片中“千步廊”的东侧清晰可见,而西侧被高树遮蔽。大清门再往北可看到天安门城楼、午门的配楼以及太庙等高大建筑。

1928年,民国政府将中华门和天安门之间南北走向的昔日御道定名为“中华路”。解放后,随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和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1959年拆除了大清门及千步廊东西墙,“中华路”地名也随之被取消。1976年在大清门遗址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今毛主席纪念堂与正阳门城楼之间的广场则是棋盘街旧址。

天安门

【图2】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喻示至高无上的皇权是“受命于天”。当时天安门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座木牌坊,朱漆金钉,光辉璀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的匾额。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成化元年(1465年),由时任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设计者为号称“蒯鲁班”的蒯祥。这次重建,奠定了如今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屡有修缮,但都未做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并更“承天门”为“天安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和新中国建国后的1952年,又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重修天安门,仍保持原有形制,但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是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明时称“承天门”,但挂的却是“承天之门”匾额。顺治八年更名后,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汉文“天安门”中的“天”字,高度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个汉字。满洲人以“化外之族”入主中原,为了长期统治,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清廷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统治的“长治久安”。如将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思想,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寓意。此外,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也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在封建帝制时代,天安门是京城最高的建筑,通高九丈九尺,“九”为至阳之数,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再加上正脊的鸱吻,天安门通高33.87米。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色彩浓郁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城台用每块48斤重的大城砖筑成,建在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近五尺(1.59米)。整个城台通高三丈九尺,亦含“九”之数,合13米。城台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其余四门两两对称,依次减小。城台之上是巍峨的城楼,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乃是取“九五”之数,以应《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帝的至尊地位。城楼正面有36扇朱红菱花格门窗,城楼基座周围有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的汉白玉栏杆、栏板。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通天圆柱排列整齐,柱顶上为绘着烫金双龙和玺彩锦的梁枋和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一个450公斤重的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其北面依次是端门、午门,南面依次是大明门(大清门)、正阳门,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自皇宫正门的午门直通国门大明门(大清门)。午门至天安门的御道及院落两侧,依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建造,东(左)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西(右)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天安门至大明门(大清门)的御道两侧为千步廊,与长安左右门之间的东西向天街一“长安街”一起,围成一个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广场外围为衙署,按东文西武排建。

一枕碧流的外金水河横卧天安门前,桥上架着五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微拱,桥身如虹。桥南东西两侧,矗立一对汉白玉华表和一对石狮,华表龙盘云绕,极富气势,石狮威武庄严。

作为皇城正门,天安门地位至尊无上,无处不体现着封建等级制度。天安门城台下中间的券门,位于皇城中轴线上,只有皇帝及新婚皇后入宫时才可以由此出入。明清五百多年间,天安门是新皇登基、皇帝大婚的必经之路,是皇帝每年到坛庙祭天祭地祭祖先的必经之路,也是“金凤颁诏”、“金殿传胪”等活动的场所。皇帝御驾亲征和大将出征时,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凯旋归来“献俘”、“受俘”,也都要启用天安门。

P2-4

序言

小川一真(1860—1930年)是日本明治、昭和时代著名的文物摄影家,也是日本近、现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推动者之一。

早年小川一真曾在日本东京学习英语,15岁到美国学习摄影和印刷术,一年后归国,后在东京开办了自己的照相馆及印刷所,前后长达40余年。他把当时西方先进的摄影及制版技术引入日本,对日本早期的摄影及印刷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他还参与过《写真新报》与《国华》杂志的发行、出版,成为日本摄影界颇具影响的人物,其后他被当时的日本皇家聘为摄影师。日本明治二十年后,他曾参与过日本文物调查,以其精湛的摄影技术,自费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照片,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好评,奠定了其文物摄影家之地位。1900年庚子事变后,他在北京等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现在看起来皆具有极高的学术及历史研究价值。鉴于他的特殊贡献,意大利、瑞典等国先后授予他勋章,以示奖掖。

小川一真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作为摄影师随同伊东忠太、土屋纯一、奥山恒五郎到北京考察,拍摄了紫禁城及其他一些宫殿楼阁的建筑照片。由于此行得到当时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的资助,所以170余幅底片归其保存。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这些照片由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编辑,以《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为名由小川一真出版部出版发行。

这部摄影集原收照片172幅,包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建筑与景观、颐和园、坛庙(天坛、先农坛、日坛、雍和官、黄寺)、城墙与街道等部分。每幅照片皆附有文字说明,并对其位置、尺寸、材料、形状等做了简单的记录,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宫廷建筑、园囿构造、美术装饰、文物考古等方面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很多照片可作为记录那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如从《太和殿》系列照片中可以发现,很多官内宝物已经被八国联军掠走;《紫禁城全景(从永安寺望之)》、《景山顶上望见北方》等照片则呈现了当时部分北京街区的概貌。这些照片既有历史价值,也有艺术价值。另如《朝阳门》、《东四牌楼铺户》、《大高玄殿前习礼亭》、《万佛楼》等照片中的景致已成千古绝唱,其历史文化价值则更高。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这部书作为系统反映20世纪初紫禁城全貌的摄影集,其学术性、艺术性、系统性在同类影集或照片中是首屈一指的。

除此书之外,小川一真拍摄的有关中国之摄影集,主要还有《北京皇城建筑装饰》与《北清事变写真帖》两部摄影集。

《北京皇城建筑装饰》出版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共收图片80余幅,很可能是同一时期所摄。此书可视为《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的姊妹篇,主要收录了中国皇家及古代建筑上的各种图案及样式,印刷精美,并附有大量彩绘图案,对研究我国古代皇家建筑及文物修复极具参考价值。

此外,在1902年小川一真还出版过《北清事变写真贴》。此书为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小川一真在北京、天津等地拍摄的照片,主要是当时八国联军部队情况及沿途的一些照片,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真实的资料,其价值为学者所共识。以上这两部书本社亦已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出版《清代北京皇城写真帖》,我们对原摄影集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首先,调整了照片的顺序,在基本保持原顺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和建筑布局重新安排了照片的顺序。照片按内容分作五部分:(一)紫禁城及中轴线区域。紫禁城南面的中轴线部分,以《正阳门内》为首,空间上由正阳门向北,照片依次为《天安门》、《华表》、《午门》。紫禁城内的照片,首为中路大殿建筑,由南而北,自《太和门》至《坤宁宫》;次为西路建筑,由北而南,自《遵义门》至《武英门后檐》;再为东路建筑和御花园,由南而北,自《文渊阁》至《神武门》。出紫禁城后,为大高玄殿和景山的照片。原书将《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官》三幅照片置于前三的位置,是基于封建建筑的等级,将高等级规制的建筑排在前列。更改后的顺序既理顺了空间方位,又遵循了人们(包括小川一真)游览紫禁城的通常路线。(二)西苑三海。先北海、后中海、南海。(三)颐和园。顺序基本遵从原书,只将《智慧海》调至万寿山前建筑群系列照片之后,因智慧海位于万寿山最高点,在山前建筑群的后方。(四)坛庙。基本上也为原书顺序,天坛区域按先南后北的次序略做调整,依次为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五)其他。仅四幅照片,依原书先后顺序排列,即《朝阳门以北城墙》(原第四幅)、《朝阳门》(原第五幅)、《东四牌楼铺户》(原第一百七十一、一百七十二幅)。

其次,删去了原书的英、日文目录及说明文字,只保留了中文目录及文字说明。原第一百六十九(《日本驻屯军令部大行李宿舍门》)、一百七十(《日本驻屯军司令部大门》)两幅照片因内容原因删去,只保留图名。

再次,订正了部分照片的图名。如,第二十二幅(此序号为原序,下同)照片原图名为《太和殿前铜狮》,实际上是太和门前铜狮。第八十八幅原图名《雨华阁前面》,实为雨华阁后面。第一百三十三幅《瀛台内庭院小亭》,实为南海东岸的流杯亭。又如,第九十二幅原图名为《永康宫房檐犄角》,按清代紫禁城内没有名为“永康宫”的大殿,以宫殿规制(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只脊兽)而论,西路建筑中只有太后居住的正宫慈宁宫才有这样的规制,又慈宁宫外有永康左、右门;再以摄影者经行路线推考,该幅照片应为慈宁宫东面的房檐。再如,第一百一十幅《大高玄殿前楼》改为正式名称《大高玄殿前习礼亭》;第一百三十六幅《瀛台里太液池南海中亭子》改为《迎薰亭》;第一百四十五幅《万寿山佛香阁后佛堂》改为《智慧海》。图名更改之处,不再专做说明。感谢杨文举先生为本书照片撰写文字说明。

原书的文字说明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47年改称东京大学)工学博士伊东忠太撰写,汉译者为青柳恒,英译者为富尾木知佳。

学苑出版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