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蕙的文字有股奇异的魅力,能引领读者的五官和思绪去旅行。她的文字常常可以让读者“看到”音乐,而她对于引用资料的严谨查证,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她的笔调很特别,除了女性特有纤秀细腻之外,往往又带着三分毫气。阅读这样的文章,是种难得的享受。
本书是她所写的关于纪录世界爵士乐演奏家生平事迹的通俗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爵士春秋(乐手略传与时代精神)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孙秀蕙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秀蕙的文字有股奇异的魅力,能引领读者的五官和思绪去旅行。她的文字常常可以让读者“看到”音乐,而她对于引用资料的严谨查证,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她的笔调很特别,除了女性特有纤秀细腻之外,往往又带着三分毫气。阅读这样的文章,是种难得的享受。 本书是她所写的关于纪录世界爵士乐演奏家生平事迹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高高溅起的湍急河水——谈埃里克·多尔非、火焰华尔兹——谈埃里克·多尔非在欧洲的录音、如果梦境里也能有配乐——谈比尔·伊文思、1995年夏季的加州凉风——谈奇科·汉密尔顿五重奏、罗森堡事件与《奇异的果实》谈比利·霍利迪、轻盈与超越——谈博比·哈切森、微笑而圣洁的灵魂——谈玛哈莉雅·杰克逊、壮阔且美丽的永恒生命——谈约翰·科用对埃尔文·琼斯的影响、低音贝斯怪杰——谈查尔斯·明格斯、热情之外——查尔斯·明格斯在大西洋唱片公司的晚期录音……本书是孙秀蕙女士所写的关于纪录世界爵士乐演奏家生平事迹的通俗读物。 目录 《爵士春秋》——文学与电影的神出鬼没 自序 魔鬼死亡,留下天使 谈切·贝克(Chet Baker) 繁花落尽,枯叶飘零 谈桑尼·克拉克(Sonny Clark) 黑暗王子 谈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 灯光辉煌,暮色苍茫 细谈迈尔斯·戴维斯与约翰·科川的哥伦比亚录音全集 高高溅起的湍急河水 谈埃里克·多尔非(Eric Dolphy) 火焰华尔兹 谈埃里克·多尔非在欧洲的录音 如果梦境里也能有配乐 谈比尔·伊文思(Bill Evans) 1995年夏季的加州凉风 谈奇科·汉密尔顿(Chico Hamilton)五重奏 罗森堡事件与《奇异的果实》 谈比利·霍利迪(Billie Holiday) 轻盈与超越 谈博比·哈切森(Bobby Hutcherson) 微笑而圣洁的灵魂 谈玛哈莉雅·杰克逊(Mahalia Jackson) 谈福音诗歌(Gospel) 女性的痛苦汝甘知? 谈埃塔·詹姆斯(Etta James) 壮阔且美丽的永恒生命 谈约翰·科用对埃尔文·琼斯(Elving Jones)的影响 低音贝斯怪杰 谈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 热情之外 查尔斯·明格斯在大西洋唱片公司的晚期录音 巨人能舞 谈瑟罗尼斯·蒙克(Thelonious Monk) 天使死亡的脸孔 谈查理·帕克(Charlic Parker) 法国的爵士年代 谈强哥·莱因哈特(Django Reinhardt) 湿冷水气中洞见烛光 冬雨天谈伍迪·肖(Woody Shaw) 郁闷地吹奏快乐的歌曲 谈杰克·蒂加登(Jack Teagarden) 硝烟弥漫,喃喃低鸣的电风琴 谈拉里·扬(Larry Young) 恣在年少 谈山下洋辅(Yosuke Yamashita) 秋吉敏子(Toshiko Akiyoshi)与她的大乐团 异国想像大拼盘:交会与融合 试读章节 魔鬼死亡,留下天使 谈切·贝克(Chet Baker) 1988年4月28日,切·贝克与德国汉堡的广播电台弦乐团合作,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爵士乐演奏会。演奏会的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所有的爵士乐迷都期待着复出的贝克能够东山再起。 演奏会结束之后两个礼拜,贝克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旅馆坠楼丧生。唱片公司收录了这场成为绝响的演奏会实况,分为上下两辑发行。贝克一生潦倒孤寂,在世时曾经是酒吧老板眼中的票房毒药,过世之后,这套专辑却成为畅销名盘。 要如何形容贝克,我曾深爱过的小喇叭手? 贝克曾经是1950年代迷倒千万乐迷的帅哥。他有一张干净不加修饰的脸,深邃的眼睛与宽阔的下颚。他说话轻软温柔,有南方人害羞拘谨的外表,对音乐有过耳不忘的本领。他的好朋友说,贝克正式演奏之前从来不练习,他常常不是喝药喝得迷迷糊糊,就是醉倒在女人温柔乡中。然而,只要他保持清醒地上台,他准确无误的记谱本领与熟练的演奏技巧,可以让挑剔的乐评人无话可说。 贝克的吹奏风格一如他的演唱技巧,温柔的曲调中有叹息有耳语。他吹奏时有如演唱,演唱时有如吹奏,仿佛世间最好的情歌不过如此。这个南方的大男孩是天使也是魔鬼。他以英俊的外貌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中,让她们为他争风吃醋。他肆无惮忌地使用海洛因,因放浪形骸而声名狼藉。爵士乐界的朋友视他为罕见的奇才,餐厅老板与经理人却视他为票房毒药。他曾经是好莱坞筹拍的《情海波澜》(All The Fine Young(Cannibals)一片的男主角人选,却因吸毒过深而将这个角色拱手让给罗伯特·韦纳(Rober Wagner)。 贝克从新大陆转进欧洲时,将简约、低调、无颤音的酷派乐风(The Cool School)吹进了蔚蓝海岸。他身边仍然少不了毒品与女人,因喝药反复被捕、坐牢,出入疗养院戒除毒瘾成了他旅欧生涯中,无可奈何却又欲振乏力的生活方式。他的脸庞随着岁月的移转与麻醉品的侵蚀,昔日的俊美早已不再。因为生活所迫,贝克录制了几张令人不忍卒听的三流唱片。 1970年代开始,贝克曾试图卷土重来。彼时他已非昔日那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乐手。他曾在1968年被恶少打碎下颚,连带的几乎毁掉了他的吃饭家伙。毒品的阴影笼罩在许多场演唱会上。他的声音忧伤脆弱,但是演奏的功力与技巧,仍令人折服。 经历如斯风雨,贝克仍在乐迷的殷殷期待中突然走了。 1988年5月13日,法国巴黎的大小酒吧为纪念坠楼丧生的贝克而歇业一天。悼念的文章与信函如雪片飞来,电影界着手制作他的纪录片,乐评人回顾贝克坎坷的一生,称赞他的才华。也悲叹他的堕落。 怀念他的人不会将他与其他的乐手类比。贝克代表的是他自己,他曲调沉缓浪漫,有种不曾刻意修饰的朴拙。他不似迪齐·吉莱斯皮急促即兴的咆勃曲风(详参查理·帕克介绍),糅合了非洲韵律,以阳光般热情节奏见长:也不若迈尔斯·戴维斯那般野心勃勃,永远站在时代前端,要替爵士乐革几次命方才罢休;他的出色之处在于他的简单而没有负担,让不懂爵士乐的人立刻爱上他的浪漫。 贝克的乐迷会永远记得,在他的纪录片《一起沉醉吧》中,贝克与女友在海滩上漫步,轻轻哼唱格列斯比的作品《突尼西亚之夜》,记得他春风少年时与老搭档杰利·莫里根在卡内基厅的表演如何风靡全场,记得他如何试图挣脱自己一手编织的梦魇,记得他天使的面孔也记得他魔鬼的行径。 贝克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不完美、我行我素的个性与无可救药的放荡人生。卫道之士提起他摇头叹息,曾经爱过他的女人不留情地骂他“吸血鬼”,但是忆起他的温柔时又淌泪无语。 上帝给予贝克惊人的音乐天赋,却任由他纵情酒色,度过余生。如果说这不是上帝送给人世间的玩笑,又是什么? 贝克最后一场演奏会收录的音乐几乎都是老乐迷耳熟能详的标准曲目,有百听不厌的温软情歌My Funny Vantine、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与I Get Alone wihout YouVery Well,以及伟大的美国作曲家乔治·盖希文的名曲、描绘美国南方闲散舒适生活的Summertime和爵士钢琴手瑟罗尼斯·蒙克的名作Well You Needn't。演奏风格在咆勃乐的喧嚣与酷派的冷静之间迂回交错,令人聆听的心情时而紧绷焦躁,时而清凉沉淀。 不妨斟一点酒,在多雨的城市深夜里打开音响,听听贝克的情歌。细雨洒落棚架的声音,会趁着乐迷出神状态时,与唱盘流泻出来的乐声相会,在载满音符的河流上,翩翩起舞。P11-12 序言 从撰写博士论文那一年,好友Annie借我迈尔斯·戴维斯的卡带开始,我就与爵士乐结下不解之缘。回国之后,只要有机会,我绝不放过任何关于爵士乐的讯息,例如新专辑发行、史料或传记出版,以及乐手演出等。 作为一个聆听爵士乐超过十年的老乐迷,爵士乐对我来说,已经不单纯的只是音乐而已。它陪伴我度过教学、研究和服务蜡烛“三”头烧,为忙碌而痛苦煎熬的时光。在研究室中,只要我的论文写作告一段落,总不忘翻一翻厚重的New Grow Dictionary of Jazz,或是上网,到英语世界爵士乐迷的新闻讨论群rec.music.bluenote.以及成大资工bbs站的bluenote版(很不幸的,这两个讨论区都已经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新的bbs站或是图文并茂的WWW讨论区),瞧一瞧最新讯息,并与同好交换讯息。 曾经有段时间,睡觉前一边听台北爱乐电台的“台北爵士夜”,一边阅读爵士乐的书籍,是我心灵最大的享受与安慰,无论是切·贝克或是查尔斯·明格斯的传记,还是前《村声》杂志的乐评人GaryGiddins写的Visions of Jazz。那些仿佛天籁的音符、那些关于音乐的曼妙文字总是带给我诸多乐趣。即使因为晕眩症而住院检查时(幸运的是,诊断后医师宣布我只是压力太大),放在病床边的书籍也是关于爵士乐的书:法国爵士乐手Laurent de Wilde撰写的瑟罗尼斯·蒙克(Thelonious Monk)的传记Monk。 狂热乐迷如我,总想替爵士乐听众做点儿什么。最近六七年来,认真地把自己的聆听心得与音乐、历史或社会考察的资料相结合,整理为文,一方面介绍我喜爱的乐手,另一方面也借此推广爵士乐。,这些文章不定时贴在网络上,获得许多同好的回应,稍稍浇灌了本地的聆听土壤。此次因应出书需求,曾经贴在网络的文章已有相当程度的添修,特别是以栏框方式加上了文学与电影的相关文字,期盼能使全书的音乐文字更加丰富。 书评(媒体评论) 孙秀蕙的文字有股奇异的魅力,能引领读者的五官和思绪去旅行。旅行途中,音乐不只是扬声器那一端的声响,而是镶嵌在生活里的元素。日子,总是那么过着;音乐,也就这么活了。 ——李怡道(音乐文字工作者) “文学”与“电影”的神出鬼没成了《爵士春秋》极为耀眼的部分,把听音乐的格局放大,爵士乐不再只是男女欲赋新辞强说愁得图腾,让人耳目一新。 ——沈鸿元(“台北爵士乐”主持人) 孙秀蕙的文字常常可以让读者“看到”音乐,而她对于引用资料的严谨查证,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她的笔调很特别,除了女性特有的纤秀细腻之外,往往又带着三分豪气。阅读这样的文章,是种难得的享受。 ——黎时潮(《爵士乐的故事》作者) 众所周知,在台湾,许多“乐评人”、“音乐文字工作者”需要靠替唱片公司写侧标贴补家用,让台湾的乐评人不时受到商业机制的牵制。但是孙秀蕙老师命好,她不必在音乐这回事儿上为五斗米儿折腰。身为广受学生欢迎敬重的大学教授,听音乐、写音乐或许是她繁忙教学生涯里值得欣慰的片断。她的文字细腻、观点鲜明,最重要的是,她所谈论的都是让她感动的作品和音乐家,她把这种感动给读者分享。身为读者,我想,你的命也很好。 ——苏童《乐评人/音乐文字工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