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牛郎织女/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宣炳善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共分6章,包括: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与演变;牛郎织女传说与中传统民俗;从鸦桥相会到鹊桥相会的信仰演变等内容。通过各种传说故事研究了牛郎织女的传统中华民俗文化。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中国民俗学会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传说的知识,主要包括民间传说的定义、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民间传说的种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民间传说的艺术特征、民间传说的文化价值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与演变

 牛郎织女传说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牵牛织女的星象神话

 汉代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传说

 南朝、唐宋时期牛郎织女传说的多元化传承

 明清以来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化及其异文

第二章 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传统民俗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乞巧民俗

 牛郎织女伟说与女性身体禁忌

 牛郎织女传说与天人两的教信仰

 成为道教文化的牛郎织女传说

第三章 从鸦桥相会到鹊桥相会的信仰演变

 北方乌鸦信仰的三重神圣性从乌鹊桥与鹊桥的词汇变化

第四章 牛郎织女传说的多元化文艺传承

 《天河配》与《天仙配》

 黄梅戏《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的当代影视改编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争论

 非物文化遗产的中国语境

 牛郎织女传说八个起源地的争论

第六章 七夕与中国情人节的争论

 当代中国民俗节日的西化现象

 七夕节日复兴的商业化与情人节化

结语

试读章节

  “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个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界一直被称为“四大民间传说”。在已有的文献记载中,“孟姜女”起源于战国时期,“白蛇传”起源于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起源于东晋时期,而“牛郎织女”的年代最为久远。早在西周的时候,《诗经》中就有关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文献记载。所以,牛郎织女传说往往被列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由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最为悠久,所以要真正探讨起来,其难度也是最大的。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牛郎织女”发展到后来变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道教传说,而“自蛇传”则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佛教传说;从民族情感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只有“牛郎织女”传说最为集中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感情,也是民众对家庭团圆的安宁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传说中最容易被接受的文化模式。牛郎和织女的工作分工是男耕女织,而他们婚后生下的孩子正好是一男一女,这两个孩子的名字也大都叫做“金哥”、“玉妹”,实际上就是指“金童玉女”,这些模式化的文化象征成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民间生活的生动写照。

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般民众所熟知的牛郎织女传说,其大意是说牛郎是人间一位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的小伙子,父母早亡,生活贫穷,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而织女则是天上的神仙。有一天,织女和其他姐妹偷偷下凡洗澡。牛郎则在老牛的指点下,偷偷拿了织女的衣服,于是织女只好做了牛郎的妻子。夫妻俩男耕女织,生下一对儿女,生活幸福美满,后来老牛病死了。但是好景不长,此事让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王母娘娘强令织女回到天庭,于是牛郎披上老牛的牛皮,挑着一对儿女,上天去追织女。快要追到织女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画出一道天河,把牛郎织女永远地分隔两岸,但他们的忠贞爱情最后还是感动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见一次面。所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时候,传说千万只喜鹊飞上天,搭成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在这一天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民俗节日——农历七月七的七夕节。因为织女手巧,七夕节于是成为中国女性的乞巧节。自2002年以来,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传统的七夕节又成了当代中国的“爱情节”,并与西方公历2月14日的情人节相提并论。2005年以后,七夕节在中国被媒体又称为“中国情人节”,而2002年提出的“爱情节”的概念也就逐渐被淡忘了。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