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与他生,颠倒万千众生,逢人尽说“梅”,他的分相倾国倾城,他的艺术臻于完美,留此存照,“伶界大王”梅兰芳的生平还原。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本书以深广的历史视角为切入点,客观形象地记载了这位大师的一生,且有《良友》杂志特别提供的时代照片,文图并茂,堪称一部生动的[纸上纪录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梅兰芳影像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兵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此生与他生,颠倒万千众生,逢人尽说“梅”,他的分相倾国倾城,他的艺术臻于完美,留此存照,“伶界大王”梅兰芳的生平还原。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本书以深广的历史视角为切入点,客观形象地记载了这位大师的一生,且有《良友》杂志特别提供的时代照片,文图并茂,堪称一部生动的[纸上纪录片]。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为拍摄两部有关梅兰芳的纪录片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促发灵感,通过补充采访,撰写而成。它以深广的历史视角为切入点,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一代京剧大师、[伶界大王]梅兰芳光彩艳丽、起伏跌宕的一生。又有《良友》杂志特别提供的时代照片,文图并茂,堪称一部生动的[纸上纪录片]。 目录 第一章 登台 但愿苍天不负卿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第二章 走红 天花随处落 五蕴本来空 第三章 改良钉 良辰美景度华年 咏月吟风不羡仙 第四章 探梅 戏清流来把浪分 似鹤立宛转长吟 第五章 梅缘 侠义心鞍马来赠 出头日再报大恩 第六章 访日 京林泉涛洒怡情 欢不尽春光美景 第七章 赴美 这景色撩人欲醉 梅花绽放自芬芳 第八章 抗日 乱中华强兵压境 定巧计扫尽烟尘 第九章 谢幕 今幸喜散而复聚 知我便当良友待 后记 附录 众人眼中的梅兰芳 试读章节 但愿苍天不负卿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公元1900年,即北京老百姓习称的“庚子年”,农历五月初五过后,前海边的荷花仍旧像往年一样准时地开放,在满湖碧荷和沿岸翠柳之间,简单而又不失爽洁的芦席茶棚陆续搭起,卖各种应景吃食的小摊贩也有一搭无一搭地招揽着生意。人们在这里交换着各自的道听途说。 北京城从来不缺少新鲜事和谣言,北京城的老老少少也都见多识广,但现在,整个北京城的男女老少却都被眼前的景象弄傻了:大街小巷来来往往一些头缠红巾、走着类似京戏台步的人,他们源源不断地从山东、河北、天津涌入北京,到处设坛作法,几乎在每一个热闹的街口都有一群人当街表演着“刀枪不入”的神功。他们不仅表演,还当场传授着这种技艺。人们眼见得一阵焚符念咒之后,平时最熟悉不过的街坊张老三李老四立即能用自己的肚皮抵抗住明晃晃的大刀,惊诧万分。 不仅在市井,甚至在各个衙门、王公贵族的府邸,都纷纷流传着义和神拳的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法术。最初,当这些操着河北、山东口音的汉子宣称他们拥有各路神仙授予的法术时,北京城的许多土大夫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并不是不信神,而是觉得,神而明之的仙佛大士怎可能降临到这些看起来颟顸愚蠢的乡下人身上呢? 战争,在一场看似壮烈而又有些狂热荒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八国联军在德国元帅瓦德西率领下,从大沽渐次向北京逼近。 皇城外不远,义和团在攻打东交民巷的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北京城不远,八国联军正从大沽口登陆,一路逼近北京。而中南海的颐年殿,谭鑫培正粉墨上演《群英会》。 那些“神功”与近代化军队较量的结果不言而喻。 被迷信和谵妄鼓动起来的自信迅速消失了。 慈禧太后率领王公大臣从北京出逃。 在这支逃难的队伍中,有一个后来被京剧史淡忘了的名字——侯俊山,艺名十三旦。十三旦追随着老佛爷的队伍从北京一直逃到了西安。大清的宫廷和京剧休戚与共的关系,于此或许可以见到一丝端倪。 而此时的北京城一片腥风血雨! 当一切尘埃落定,《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帝国就如同紫禁城上空的最后一抹余晖,距离即将消逝的日子不远了。 我们的国家就在这样的一片苍茫景象中进入了20世纪。 这一年,紫禁城里面的忙人,除了一度默许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老佛爷和各位王公大臣们,还有一位谭老板。 据记载,就在慈禧逃往西安的前半年,谭鑫培进宫唱戏不下十余次。 京剧的鼻祖程长庚已经于1880年去世,此时名老生除了谭鑫培,还有孙菊仙,此外还有武生杨月楼、青衣梅巧玲、丑角刘赶三,他们纷纷活跃在京剧的舞台上,各领风骚。他们一面开场唱戏,一面要进宫“供奉”,为即将灭亡的那个朝廷粉墨登场,展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京剧的“后三鼎甲”中,孙菊仙曾在庚子年城破后去了上海,汪桂芬去世较早,老生谭鑫培的嘹亮歌声在这个时候遮盖了整个北京城——他被同行称为“梨园霸主”。 我们难以想象,在当时国破山河在的景象中,人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欣赏谭老板那响遏行云的嗓音。据说,他不但在元明寺、天和馆等北京的各大场所演唱,在天津的演出更是“万人空巷,人满为患”。 这一年,著名的旦角陈德霖为徒弟王瑶卿说了《玉堂春》这出戏。这是京剧行内的传承方式,老一代的名角将自己毕生的心得通过口传心授传递给下一代,如同火种点燃火种。在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间,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就这样延续下来。 然而,不管是谭鑫培,还是陈德霖和王瑶卿,此刻并不会想到,就是这出《玉堂春》将被一个此时才6岁的孩子日后唱遍世界。 梅兰芳出生的日子有些特别,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其实,梅兰芳一生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关口,总是碰巧和一些特别的日子大有关联。 1894年10月22日,北京城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那常常响起京胡锣鼓声的地方,今天竟也沉寂了下来。我们不知道这一天究竟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雨绵绵,反正在北京城里百姓们议论纷纷的是一场战争,大清王朝和日本人打起来了!战败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就在这一天,北京李铁拐斜街,梅竹芬的家里响起了一个孩子的啼哭声——梅家迎来了一个大喜事。22岁的梅竹芬第一次当上了爸爸。梅竹芬何许人也?京城里京剧界有名的旦角演员。他出生于京剧世家,父亲是被人誉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同光十三绝”,按现在的意思说,就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个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清脆无比”、“如呖呖莺声,啭于花外”,这是当时人们对梅巧玲的评价。有人说,就连他的念白都很亲切动听,令人回昧无穷,难怪在票友中流传着“堂会里缺了梅巧玲则举座不欢畅”这样的说法。 这个孩子就出生在这个京剧旦角世家。不久,家里人给孩子起了小名,叫群子;很快,他又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梅澜,字畹华。就在他出生后的几天,日本人打过了鸭绿江,也就是在他满月的那一天,日军占领了大连旅顺口,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1894年11月24日,在梅澜满月后的第三天,孙中山在夏威夷成立了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梅澜,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一天天长大。 序言 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双双去绿洲。 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闻道汉家全盛日,别馆离宫趣非一。 甘泉逶迤亘明光,五柞连延接未央。 写这首诗的人是唐玄宗李隆基,他被梨园行里的人奉为祖师爷。 梨园在哪里? 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梨园在今西安城东的临潼县骊山秀岭峡;有的说,在今西安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的宜苑故址近旁的春临村一带,还有人说,梨园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反正,它在当年是唐玄宗喜欢去的地方,那一定是唐代皇宫的一部分。据说,那里种了很多梨树,所以叫做梨园。那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戏剧培训中心,那里有许多的表演天才。那时那里每天都响起动听的音乐,跳起美妙的舞蹈。唱、念、做,打,是现在京剧的表演方法,那个时候难道已经有了?那个时候梨园行的大王是李隆基,但世事无常莫测,让他在无奈痛苦中,离开了他心爱的人。 梨园荒废了。梨园里的艺术家们也四散漂流。 “飒飒飞平野,霏霏静暗尘。悬知花叶意,朝夕望中新。”这样的意境不会再有,至少对梨园之祖李隆基是这样。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这是他当太子时写的诗,气有点壮,胸襟也有点大。他在梨园里吟诗作赋、歌舞弹唱的温柔时光,被千古传颂。梨园界又被称为伶界。千年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伶界大王,他叫梅兰芳。我想,梅兰芳在刚刚入梨园行时,一定跪拜过梨园界的这位祖师爷吧?他也一定不会预料,多年后,自己也成为了这一行当里的大王——伶界大王。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 说的是梅兰芳吗?美呀,美得不得了!这是和梅兰芳同时代的那些观众对他的评价。或许仅仅美是不够的。梅兰芳还有什么?梅兰芳为什么会让那么多的人为他痴迷疯狂,为他动情?有人说,他是一代完人,还有人说,正因为他太追求完美,所以被累死了。有人说,他创造了一个时代。历史创造了他,他也刨造着历史。他也能和梨园之祖李隆基一样被中国人传颂千年吗? 哦,是他在20世纪把中国戏剧带到了世界各地。 卓别林对梅兰芳说:“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想不到你这么年轻就名气这样大,真算得上世界上让人羡慕的第一人了。” 林语堂说:“他是造物主精妙无比的杰作。” 美国的一个记者说:“梅兰芳在舞台上出现三分钟,你就会承认他是你所见到的一位最杰出的演员。” 他的朋友说:“梅兰芳是个奇人,很难遇到的,再漂亮的女人站到他旁边以后都不觉得漂亮。” 梅兰芳的一位同行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空前,到目前为止,我可以说他也是绝后的。” 我的朋友郭长虹是这样描述他的:“他的歌喉倾倒过万千众生,他的曼妙水袖划过东西半球,他那双可以说话的手平等而谦逊地握过那个时代众多的伟人——文学家、诗人、戏剧家、舞蹈家——当然还有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他儒雅而平静的微笑,永远地定格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偶像。他用毕生的努力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演员。” 梅兰芳自己是这么说的:“中国戏剧有几千年历史,失得太多。现在一起把知道的这么一点贡献给大家,将来能让中国戏剧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个优胜的位置是我最盼望的。” 梅兰芳向我们展示了京剧最惊艳的一面。京剧舞蹈是20世纪初创造的,它改变了当时中国人只听戏不看戏的习惯,也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识。这种荟萃中国各种艺术的舞台之美形成了一种流派,一种审美,流传到了今天——创造这种美丽的人当中,就有梅兰芳。 说得太多了,还是看看吧。梅兰芳的影像留下来的很多,在这些影像里我们再来看看他,这一定会带给每一位靠近他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撼…… 后记 我和梅兰芳的缘分真正开始于1 998年,那时我的老师时间先生告诉我,梅兰芳在1930年有过一段精彩的经历,而告诉他这段消息的人是美籍华人、纪录片导演程枚君女士。按照这个线索,我开始跟京剧、跟梅兰芳结缘,开始知道了齐如山先生、张彭春先生,开始了解《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说句实话,刚开始接触京剧不是很喜欢,唱词听不懂,唱腔也绝不是很能入耳:耐着性子看了几部戏之后,开始惊艳于京剧梅派艺术的装扮、身段,还有那委婉的音调。十年过去了,对于京剧我依然是个门外汉,而对梅兰芳我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感谢江苏电视台陈辉先生和蒋文博先生,承蒙他们高看,请我担当了纪录片《梅兰芳》的总编导,使我又一次亲近和了解梅兰芳。‘这本书的很多内容和史料得益于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的很多文字我也多处引用。 需要着重感谢的是良友文化基金会以及王立新先生和殳亮先生,本书的很多图片来自于1926年创办的《良友画报》。良友文化向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弘扬为己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感谢梅葆玖先生,在这十年里头,我分别参与了两次有关梅兰芳先生的纪录片导演工作,都得益于他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还要感谢梅绍武先生,虽然他已不在人世:我至今还记得1998年在北京二环西便门他的家里,他那儒雅的谈吐,如数家珍般的叙说,音容笑貌至今犹存我心,书中文字有许多引自他的文章和回忆。在这里一并感谢屠珍女士、吴迎先生,他们二人对我们的历次创作也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我还要感谢聂丽芳女士、于广彤女士、郭长虹先生,他们三位对我的这次创作给予了很多帮助和启发。还要感谢刘太荣先生和他的团队一年多以来对我的信任和鼓励,这部书终于算是完成了。 最后,在这里感谢梅兰芳和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每一次整理他的历史,心中总有一份感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