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莫扎特之魂/大师的背影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鑫珊//周玉明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完整地多视角地论述莫扎特的巨著。

莫扎特是世界级的伟人,与贝多芬一样,全世界每分钟都有地方在播放他的音乐,演奏他的作品。他究竟是怎样的“神童”?一生服的是怎样的“甜美苦役”?他的音乐的美、音乐的深刻性和“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体现在哪里?他的喷涌如泉的美妙乐思、浩瀚似海的诸多作品与哲学、宗教,与地理、建筑以及与人生、爱情都有什么关联?他音乐中体现的欧洲文化又与东方文化(如中国的唐诗宋词)有着怎样的内在审美瓜葛?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及欣赏他的音乐?……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根据自身多年音乐素养和对莫扎特音乐的感悟、理解,从各个细节全方位剖析了莫扎特的一生,在讲述莫扎特的同时传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带领你走近莫扎特的音乐,走进莫扎特的内心世界。

全书形散神聚,意蕴丰盈;文笔璀璨,妙语赛珠;熔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糅哲理和诗趣于一体。

内容推荐

惊叹世界的“音乐神童”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凭借他的天分与努力,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巨匠。现在全世界每分钟都有地方在播放莫扎特的音乐,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可当他在世时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他短暂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他的音乐美在哪里?他的音乐与人生、哲学、建筑有什么关联?他的音乐与18世纪的欧洲精神,与21世纪的我们,有何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根据自身多年音乐素养和对莫扎特音乐的感悟、理解,从各个细节全方位剖析了莫扎特的一生,在讲述莫扎特的同时传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带领你走近莫扎特的音乐,走进莫扎特的内心世界。

目录

序幕

死亡意味着什么?

献辞

题记八则

语言是人拥有的最大财富

说不完的音乐

莫扎特音乐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

——对莫扎特音乐作总的大文化背景的立体把握

欣赏莫扎特音乐的最佳时间和地点

莫扎特学

人心不得其平则鸣

——当代世界需要莫扎特音乐来澄明和安慰

莫扎特哭和哭莫扎特

音乐与文学

音乐第一上帝第二的维也纳人

第一篇:先做人,后做伟大的作曲家

莫扎特之魂的立体几何图形表示

——作为共济会会员的莫扎特

莫扎特身上的自助意识

莫扎特身上的互助精神

处在根本无助困境中的莫扎特

上帝说:“让莫扎特出世吧!”

——他开始服他一生的“甜美苦役”

合成莫扎特

——莫扎特的文化教养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莫扎特长年的旅行演奏生涯

马上续残梦,马嘶复惊醒

18世纪的交通和道路

走出萨尔茨堡

巴黎和伦敦之旅

意大利之旅

莫扎特音乐与音乐地理学

——沿着莫扎特当年乘坐马车走过的道路

上帝·大自然·童心

——莫扎特心目中的上帝的涵义

泛神论

莫扎特的泛神论和贝多芬的泛神论

康德·贝多芬·莫扎特

匹格马林现象

——我们读莫扎特书信得到了什么信息?

一生在穷困中挣扎

——内心有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

莫扎特同时代人回忆莫扎特

莫扎特的牵挂

——音乐创作与爱情

普遍世界对他的赞美

——莫扎特与我们大家同在

第二篇:莫扎特音乐的绝对和谐与绝对美

来往天地间,人皆有别离

——莫扎特用27首钢琴协奏曲写自传

黑格尔的意识发展史学说和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分期

六岁有三志于学时期

十九而立时期

二十五而不惑的时期

三十二而知天命时期

天涯飘零,衰草逢春

——莫扎特的四首圆号协奏曲

松风竹雨,山泉水波

——两首妙不可言的长笛协奏曲

少壮能几时,惆怅西南天

——从莫扎特两首曲子看“酒神式的宇宙艺术家”

《降E大调两架钢琴协奏曲》(作品第365号)

《降E大调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作品第364号)

人类普遍世界惆怅的美

——莫扎特的几首夜曲

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

隔水青山似故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莫扎特17首钢琴奏鸣曲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

1775年的若干背景

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第四和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

寒声动秋月,悲风愁白杨

——莫扎特的35首小提琴奏鸣曲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被岁月尘埃覆盖和抗击了覆盖的交响曲

《第二十五交响曲》

《第二十九交响曲》

《第三十四交响曲》

《第三十五交响曲》

《第三十六交响曲》

《第三十八交响曲》

作为“音乐肖像画家”的莫扎特

——莫扎特的歌剧艺术

他的早期歌剧创作

《后宫诱逃》——德国歌剧史上一件大事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普遍世界经验”与“普遍世界音乐”

——莫扎特最后几部伟大作品

莫扎特对死亡的理解

1788年,莫扎特32岁

1789年,莫扎特33岁

1790年,莫扎特34岁

1791年,莫扎特35岁

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

——莫扎特的灵感闪烁和创作方法

18世纪西方乐器的进化和莫扎特音乐创造

莫扎特的旋律和调性

——不变的音乐定义

我们都是莫扎特的仆人

——向莫扎特音乐的杰出解释者们致敬

张世祥:我们都是莫扎特的仆人

娄有辙:枯叶飘零,为的是让大树挺拔和粗壮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星座

莫扎特和巴赫父子

莫扎特和海顿

莫扎特和贝多芬

天鹅或雄鹰

——莫扎特或贝多芬:谁更伟大些?

第三篇:从大文化背景去鸟瞰莫扎特音乐

18世纪欧洲精神与莫扎特音乐

什么是欧洲精神?

可怕的魔鬼

可爱的天使

约瑟夫二世皇帝的改革

呈建筑式对称美的莫扎特音乐

——欧洲古典建筑与莫扎特音乐

莫扎特音乐与古希腊罗马建筑

莫扎特音乐与中世纪罗马风教堂和哥特式建筑艺术

莫扎特音乐与巴洛克、洛可可建筑艺术

时代心理症性格反映

莫扎特音乐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莫扎特和贝多芬比较研究

存在主义哲学是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

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疾病缠身及其音乐

对死的默念

都对世界人生有种荒谬感

莫扎特音乐与中国艺术精神

——比较文化研究

追求“清”的世界人生

天地之元气鼓荡而出

淡泊和旷达

雄浑和壮丽

乌归残照幽,钟断细泉来

——莫扎特的慢乐章和唐诗里的钟声

两种语言,同一种形式结构

既入世又出世

尾声

没有不散的盛席华筵

——莫扎特遗孀及其子女的归宿和结局

莫扎特的一生幸福吗?

——小说与人生

如果莫扎特多活20年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莫扎特身上的互助精神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有许多“奇文共欣赏”的朋友。比如在曼海姆乐队里头,他就有诤友好友。他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对共济会,莫扎特是很热心、忠诚的。为该组织,莫扎特写过好些歌曲,如1785年的《同志之旅》(作品第468号)。同年,莫扎特还为男声写了一首合唱曲《共济会的欢乐》(作品第471号)和《献给你,宇宙的灵魂》。再就是《共济会葬礼曲》(作品第477号)。这是莫扎特为两位刚死去的会员而创作的一首曲子。它又一次表明莫扎特对死亡持达观或旷达的看法:生寄也,死归也。死亡才是人的最终的真正朋友,因为黄泉路上无老少。

莫扎特在总谱中用管乐器的回声长叹来表述这一主题思想。管乐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它又一次使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曲子的尾声,半音阶的木管同小提琴交织成了一种根本的惆怅:“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是很典型的莫扎特结尾。

《魔笛》则是莫扎特对共济会人与人互助理想的最高颂扬。脚本作者席卡纳德也是共济会成员。《魔笛》充满了共济会的人道主义精神便是不奇怪的事。比如,共济会认为他们的教义起源于古埃及,所以歌剧中的圣者萨拉斯特罗(男低音)让塔米诺王子(男高音)懂得古埃及的伊西斯教教义,让他接受火、水、风、土之灾和孤独的考验,最后才得到女王之女帕米娜(女高音)。这正是共济会的主张:通过考验得到幸福,让智慧战胜黑暗和死亡。

这也是后来贝多芬的思想:通过黑夜,走向黎明;从痛苦走向欢乐。

其实,一部协奏曲或交响曲之所以打动人,震撼人的内心,也在于有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魔笛》于1791年秋完成,9月30日首演,莫扎特用演奏钢琴的方式指挥了最初两场。是年冬天,莫扎特便撒手离开了人世。所以说,共济会的有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道主义思想构成了他的晚期作品的主题之一,这无疑给他的音乐艺术世界带来了一种深度,一种高度,一种阔远和神圣。

不错,莫扎特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迎合宫廷,为王公贵族和夫人小姐的口味而创作的。但也有许多是对人生世界的感触和理解的严肃表述。其主题无非是两个:人类的互助和无助。其最高美学和哲学境界最后都是不可究诘的形而上的惆怅和朦胧:“缘源不可及,远树但青葱。”(这也是贝多芬的几部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10月7日。莫扎特写信给妻子谈及《魔笛》的成功:“最亲爱、最好的可爱女人!——我刚听完歌剧(指《魔笛》)回来;——它是空前的成功。——男女二重唱和第一幕的钟声一再响起……最使我兴奋的要算场内无声的鼓掌!——看来,这部歌剧的价值会越来越得到公众的承认。”

当第一幕演毕,维也纳人沉默着,因为这部歌剧完全新颖的形式和其中共济会的崇高主题思想使观众目瞪口呆,一时还反应不过来。莫扎特对自己这部作品是非常自信的。他一直沉住气,把观众的一时沉默和场内一片寂静看成是“无声的鼓掌”。这个用语很深刻,也很独特。在级别上,无声的鼓掌要比有声的鼓掌高级得多。

事实上,从《魔笛》的第二幕起,观众才开始报以热烈掌声和欢呼声。《魔笛》首演后还不到两个月,莫扎特便卧病不起(11月20日)。他热爱这部作品。因为他自己把灵魂融合进去了,包括共济会主张的人道主义理想和越来越吸引他的最高伦理道德标准:智慧战胜愚昧,光明战胜黑暗,善良战胜邪恶。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

是的,在《魔笛》中有许多伦理道德象征性的寓意。在它的序曲中,莫扎特一开头就用铜管乐器奏出了三个肃穆、有力的和弦作为缓慢的引子。这样的和弦我们在第二幕中还可以听到。其实,“三”在共济会理想主义秩序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共济会分会欢迎新会员用的正是这个节奏。这使我想起老子的创世纪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表述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莫扎特为共济会写过不少大合唱。1791年11月20日莫扎特一病不起,12月5日便去世,可是11月18日他还在指挥他的《共济会的小康塔塔》(作品第623号)。可见,共济会的人道主义理想在莫扎特晚期世界观中占有何等重要地位。综观莫扎特的短暂一生,笔者想用中国古人这样两句来概括: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这是我们相信的。因为他的音乐已经说明了一切。

P40-42

序言

今天我国的琴童有百万吧?这种现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而哪里有钢琴,哪里就有莫扎特的音乐之魂在优美地回响。

1755年葡萄牙京城里斯本发生特大地震(估计为9级),遇难人数为6万多,十分惨烈。整个欧洲都有震感。

震后第二年,即1756年,莫扎特出世。

这好像是造物主的特意安排,为的是安慰受惊吓的欧洲人。

其实18世纪全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有大地震发生。

所以在人类历史上,18世纪是地震的世纪,但也是莫扎特的世纪。

造物主好像在说:“在多处地震中,人类的精神受到严重干扰和伤害,那么,就让莫扎特带着他的和谐、甘美音乐出世吧!”

“为的是给人间一些道歉的补偿。”

“为的是给人类及其子孙后代许多平和、宁静和清凉。”

“我在那里关了一扇窗,必在这里开一扇门!”

“就让莫扎特的音乐在人间久久回荡吧!”

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许多个耿耿无寐之夜。为了让我们悲痛的心灵得到一些舒缓和慰藉,我们常选些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作为医治精神创伤的良药。

在举国哀痛的日子,听莫扎特音乐,恒然觉得有蔚然之光,苍然之色,铿然之韵从中披露出来。

尤其是他在去世前的几首曲子,那天鹅之歌空灵中总是杂以凄丽之美:那坦荡之怀,任天而动,又有沧波浩渺之致,这就是莫扎特音乐艺术世界的独特气韵和高格了。

当代人在欢乐的时候,也许可以不要莫扎特;但在灵魂受到创伤、或迷茫和困惑的日子,便迫切需要他的音乐照个亮。

无数次的内心经历告诉我们:

莫扎特音乐于我们是脚前的灯,是路上的光。

请允许我们用英文重复这种体认和感悟:

Mozart’s Music is a Lamp to Our Feet and a Lamp to Our Path.

2008年8月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