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系于孤独之途(海德格尔诗意归家集)/醒客悦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德)海德格尔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读经典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醒客的必由之路。走在这条路上,未必总是艰难跋涉,也完全可以轻松漫步。林语堂曾经戏言:大师带学生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沙龙里,抽着大烟斗闲聊,烟雾缭绕中就把学生熏陶出来了。现在这套丛书正像是一个沙龙,让你听大师们聊天,并且逐渐加入他们的聊天,在快乐阅读中成为一个幸福的醒客。

内容推荐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当代最有创见的思想家、最杰出的本体论学者、技术社会的批判者。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一直寓居于世界,被持续地“抛人”这个世界里,并无可避免地在走向死亡。海德格尔展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问题——存在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海德格尔一直先知似的来帮助人们回到对存在的思索及其救赎结果上来,并诱导危机中的人们去反思、去用诗的态度生活。

本书译者均为国内高校著名的翻译名家。他们的翻译严谨考究且带有诗性的气质,为我们打开了追溯海德格尔思想源头的大门。译者之一的余虹先生已先我们而去,本书的出版以为纪念。

目录

前言:美是无蔽的真理显现

01 艺术作品的本源

02 自在之物与显现之物

03 器具的器具性

04 作品与真理

05 世界栖息于大地之上

06 真理与艺术

07 当大地伸人世界

08 美是真理的发生

09 诗人何为?

10 通向深渊的途中

11 冒险之为重力

12 技术本质的颠倒

13 在一切烦忧之外

14 存在的无庇护状态

15 内在召唤的发生

16 我们何时存在?

17 居是什么?

18 筑如何属于居?

19 物是什么?

20 世界作为世界而世界着

21 思是一条必须经由的道路

22 语言言说着

23 吁请物进入世界

24 物与世界进入自身

25 人诗意地栖居

26 大地上可还有一种尺度?

27 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28 在家的状态

29 属于我们的快乐

30 归家的烦忧

31 赫贝尔成为家之友

32 对于世界大厦的思索

33 把世界带给语言

34 灵魂是大地上陌生的某物

35 活物是如此痛苦的善

36 灵魂将保持在沉默中

附录1 海德格尔的一则按语和一篇短序

附录2 荷尔德林:归家一致亲人

后记

海德格尔年表

试读章节

就某物作为物而言,它究竟是什么?当我们如此发问时,我们的目的是要弄清楚物的物之存在(物性)。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揭示物的物性特征。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一切存在者所归属的领域,我们长期以来是以“物”来称呼这个领域的。

大路上的石头是物,田野里的泥土是物,一把水壶是物,大路边的水井是物。但是,水壶中的牛奶与水井中的水是什么呢?如果将天上的云、地里的草、秋风中的落叶与林中的鹰都称为物的话,牛奶与水当然也是物。如果物这个名称甚至还被用来指那些(如刚才所列举的东西)不显露自身者,即不显现者,那么上述的一切就必然被称之为物了。在康德看来,整个世界,甚至连上帝在内,都是物,都是自身不显现的物,即“自在之物”。在哲学语言中,自在之物与显现之物,即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都被称之为物。

如今,飞机与无线电是最接近我们的物,但当我们想到终极之物时,我们所思的却是全然不同的东西。死亡与最后审判就是最终之物。总之,“物”这个词在此指的是一切非无的东西。在此意义上,艺术作品也是一物,因为它不是完全的无。然而,这种物的概念对我们毫无用处。至少在眼下,当我们力图将具有物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与那种具有作品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相区分的时候,情况便是如此。此外,要把上帝称为物也使我们为难。同样,我们也很难将地里的农民、锅炉旁的伙夫、学校里的教师看做物。人不是物。我们把一个因年少而无力应付眼前事务的小姑娘称为“小东西”,但这仅仅因为我们感到在她身上还缺乏那种为人的东西,并代之以这样的想法,即我们要与之打交道的是那构成物的物性因素。甚至在把林中的鹿、草中的虫与草叶称作物的时候,我们也很为难。我们更容易将一把锤子、一只鞋、一把斧头、一座钟看做是物。但即使是这些东西也不是纯粹的物。在我们看来,只有石块、土块、木块是纯粹的物。自然界无生命的东西以及供使用的对象便是这种纯粹的物。自然物与器具便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物。

由此,我们发现自己从最宽广的范围——在这个领域中,每一物,甚至最高之物与最终之物,都是物(物=res=ens=存在者)——带到单纯之物的狭小范围中来了。“单纯”在此首先指纯粹之物,即那种仅仅是物的东西;同时这个词所指的又差不多是一种贬义上的物。那种在严格意义上被看做物的东西是纯粹之物,这样的物甚至不包括器具。那么,这些单纯之物的物性特征是什么昵?物的物性必须参照这些物来确定。这种确定能使我们说明物性要素本身的特征。有了这种准备,我们就能描述艺术品那几乎可以触摸的现实,别的什么东西就在其中。

至此,我们便面对着一个自古以来就广为人知的事实:一旦我们一般性地提出“存在者是什么”的问题时,物便凭其物性一再作为存在者之典范而突现出来。因此,我们注定要在存在者的传统解释与物的物性定义中相遇:这样一来,我们就只需弄清有关物的传统知识,而不必费力探究物的物性特征了。“物是什么?”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们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们不再感到在此回答的背后还有任何值得追问的东西了。

那在西方思想史中占支配地位的有关物之为物的解释一这些解释早已成为自明的定论,并在今天被广泛运用——可概括为三种。

比如,一块花岗岩是一种纯粹之物。它坚硬、沉重、有广延、硕大、畸形、粗糙、有色、半明半暗。我们能注意到这块石头的所有特征。这样,我们便得到了它的特性的知识。不过,这些特性指的还只是这块石头本有的东西。这就是这块石头的属性。这物有这些属性。什么是“这物”?当我们现在想到“这物”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显然,物不只是诸特性的集合体,也不是这种集合体赖以产生的属性的总和。人人都以为他所了知的物是集合各种属性的那种东西。我们就是在此背景下谈论物的实质的。据说古希腊人称此为to bupokeimenon。在他们看来,物的实质是某种内在于物的东西,是某种本已在那儿的东西。而特性则被称之为ta sumbebekota,即总是与特定实质一起出现、一起产生的东西。

这些指称并不是任意的命名。这些指称中言说着某种在此论文范围之外的东西,即希腊人对在场意义上的存在者之存在的基本经验。然而,正是凭借这些规定,那自此之后成为标准的对物之为物的解释才得以确立,西方对存在者之存在的解释才得以固定下来。这一过程从一开始便伴随着罗马拉丁思想对希腊词汇的盗用。Hupokeimenon变成了Subiectum;bupostasis变成了Substantia;Sumbebekos变成了accidens。然而,将希腊名称译成拉丁文绝非至今所认为的那样是清楚无误的过程。在表面信实可靠的翻译背后掩盖着一种改变,即将希腊经验变成一种不同的思路。罗马思想在接受这些希腊词汇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些词所包含的相应的、本真的经验一同接受下来,即没有把这些词汇的词义接受下来。西方思想的无根性就是从这种翻译开始的。

P7-10

序言

“醒客悦读文库”从西方人文经典译著中选择比较轻松易读的文本,按照作者分册出版。这套丛书的宗旨是“经典文本,轻松阅读”,颇合我读书的旨趣,我曾为之作序。现在,第一批18种已出,第二批也即出,我很乐意作进一步的推荐。

丛书名“醒客悦读”的英文是Thinker Readings,把Thinker(思想者)译作“醒客”,是音义两恰的妙译。我尝戏言:我来给你们写一篇《醒客宣言》,号召“全世界醒客联合起来”。当然,这只是戏言。思想者是安静的,何至于闹这么大的动静。思想者也寻求同道,但不是靠呐喊。在庄严的图书馆里,在夜读者的灯光下,在超越时空的灵魂相遇中,醒客的联合一直在进行着,未尝有过间断。

中国的屈原,希腊的赫拉克利特,都早已把思想者喻为命。笛卡儿干脆说:“我思故我在。”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人唯有充分运用了上天赋予的思想能力,才是真正作为人而存在。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的能力称作“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人因此而获得了内在的自由,能够不受权力、社会偏见以及未经审视的常规和习惯的支配。质言之,思想是人之为人的高级属性,思想的快乐是享受人的高级属性的快乐。一个人一旦深尝到这种快乐,再也改不掉思想的习惯,他就成了一个思想者,从此以后,他在自己身上就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在醒客的快乐中,一项莫大的快乐是阅读人文经典。人类精神始终在追求某些永恒的价值,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为一个伟大的传统,而人文经典则是这个传统的主要载体。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个人的心灵中抽出新芽。卡尔维诺列举经典作品的特征,有两点最为精辟:一部经典作品是—夺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阅读经典之妙趣,正在于发现和重温的双重喜悦。

思想离不开传统。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做一个思想者,意味着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精神传统中去,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个传统一开始是外在于他的,他必须去把它“占为己有”,而阅读经典便是“占为己有”的最基本的途径。

这么说来,阅读经典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醒客的必由之路了。不过,走在这条路上,未必总是艰难跋涉,也完全可以轻松漫步。林语堂曾经戏言:大师带学生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沙龙里,抽着大烟斗闲聊,烟雾缭绕中就把学生熏陶出来了。现在这套丛书正像是一个沙龙,让你听大师们聊天,并且逐渐加入他们的聊天,在快乐阅读中成为一个幸福的醒客。

阅读经典,就是在今天成为一个醒客,就是今天的醒客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醒客对话。这时候你会发现,存在着一个醒客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于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的喧哗而长存,把一切时代的思想者联结成一个整体。我祝愿你走进这个世界,与伟大的醒客们为伍,尽兴品尝思想的快乐。

2007年11月7日

后记

《海德格尔诗学文集》一书的翻译可追溯到20年前,并且和余虹兄的相识有关。

记得那时我刚毕业不久,分到哲学系任教。一日在系资料室浏览,竞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英文版的海德格尔的文集,书名叫《生存与存在》,收录了海德格尔的四篇文章:《追忆诗人》、《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论真理的本质》、《什么是形而上学》,此外还附有布洛克(W.Brock)关于海德格尔生平、思想及上述四文内容的详细介绍。那时我已从阅读中知道了海德格尔的大名,但还不熟悉他的存在之思及其言述方式,加之当时国内学界的介绍还很不准确,使我在了解他思想的时候常坠云里雾中。初读了《追忆诗人》与《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两文后,虽还不完全理解,却为它们的深邃与诗意所深深吸引。我感到“此中有真味”。这又促使我对之作了反复阅读。当时四川社科院哲学所正筹办一本美学方面的书刊,主事者向我约稿。趁此机会,我便与老友余虹一道将《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一文译出,发表在《美学新潮》第一辑上。这一自不量力的行为算是与海德格尔著作的翻译第一次结了缘。

然而要是没有余虹兄的大力推动,也许我后来再也不会去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翻译了。与余虹的相识,是通过兴明兄引介的。那时,余虹也在川大中文系读外国文学研究生,与兴明同住一楼。兴明常谈到余虹,说是一个聪颖、勤奋与志向远大的人,值得交往。聚谈之后,一果然如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熟悉之后,余虹告诉我,说他在集体宿舍睡不好,无法集中精力。那时我在学校分有一间寝室,不常住,就邀请他搬到我那里去。他同意了。于是我们相见及深谈的机会也就渐渐多了起来。我这才知道他那时对海德格尔也很入迷,还打算做海德格尔诗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当他了解到我曾译过《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一文后,便提议襄力作更多的翻译。为此,他亲赴上海,从复旦大学图书馆复印了《诗、语言、思》及相关的一批资料。经过商量,我们决定将《生存与存在》中有关论诗的两篇文章、《诗、语言、思》中的八篇文章以及我在一本德国哲学文集中发现的《赫贝尔——家之友》一并译出来,合成一个集子出版。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终于在余虹毕业前完稿。我们将此集子定名为《海德格尔诗学文集》,由余虹联系华中师大出版社安排出版。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稿子压下了。直到1992年,才在余虹(他那时已调到华中师大)及其友人的努力及帮助下出版。在当时经商大潮的冲击下,该书销售得似乎并不太好。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转眼之间,20年即已过去。这期间,学界对海德格尔的兴趣有增无减,无论著述还是翻译,都出了不少。如果说我们这本从英文译出的文集,在当时缺乏更好译文的情况下还有一些意义的话,那么有了直接从德文译出的更可靠的文本,它的作用是否就告罄了昵?2008年7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陈德中先生打来电话称,他们正编一套哲学丛书,拟选入《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无论他们有怎样的考量,似乎同时也传出这样的信息,即该书的命运尚未完全终了。这里,我们也要向陈德中先生及其同事表示谢意,没有他们的筹划与努力,这本小书绝不会如此顺利地再版。

被需要包含着被肯定。这总算是一种安慰吧。可余虹兄已经不在了!他在其生命与事业的成熟时期,毅然决然地从繁忙在世的操心中抽身出来,独自去领略坟墓的秘密。这使得对《文集》作大的校改已无可能。我找出原书,从头至尾仔细读了一遍,对文中的错漏及明显不妥之处作了改正。尽管如此,相信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这是普通的译著都在所难免的,更何况是海德格尔著作的翻译!就像从神奇之地漫游归来的人总想把自己的激动告诉他人一样,我们也想通过拙译让读者初步感受一下海德格尔言述的思性与诗意。如果读完这本书后,读者尚能对海德格尔之思特别是艺术之思发生兴趣,并由此而走向其他海德格尔译著或原著的阅读和研究,那我们作为初级向导的任务或许就算完成了。唯愿读者通过这本文集,能于平庸的生活中找回栖居的诗意与信心。

去年,余虹兄骤然离世的消息传来,学界震惊。作为相知有素的朋友,能不悲乎!眼下重读他的译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他的旺盛精力,他的侃侃而谈,以及他对未来不停地筹划,至今还历历在目。但往事竟已成空,唯有他留下的这些文字还敲打着我的记忆。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值此《文集》(更名为《系于孤独之途:海德格尔诗意归家集》)再版之际,谨写下这些文字,对当时的情况作点交代,同时也算是对余虹兄的一点纪念吧!

成穷谨记

2008年中秋

书评(媒体评论)

海德格尔发表的著作用的是极为晦涩的语言,另一方面,他的批评讨论却是极为自由开放的。这两个极端并存,反映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哲学生活。

——[美]A.麦金泰尔

现象学研究事物在表象中的显现。循此线索,海德格尔提出了他所谓的“存在问题”。我的存在在这个问题中岌岌可危,唯有用另一种方式存在,我们才能发现答案。

——[英]A.肯尼

甚至在海德格尔出版任何作品之前,他作为一个杰出思想家的名声就已经在德国大学生中传开了。他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理论和著作的关注转向了对思想的个人的关注。

——[美]I.斯通普夫

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以被描述为一条曲折的小径,充满了转折与岔道。在每个岔道那里,他都做过选择。已做出的决定无可更改,但前面的路还允许做出新的转弯。当代思想者们的问题是:海德格尔开出的这条路值得我们追随吗?如果值得的话,如何沿着它行进呢?

——[美]P.A.约翰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