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具有多年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工作背景,将近十年来在美国若干次的考察旅游中的一些感想、心得以游记随感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所见所闻、感想或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的政治体制以及所形成的一些政治、文化理念。内容还涉及了美国的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及艺术等领域内的一些事件、现象和思潮。本书适合于规划工作者和大众读者阅读,拥有较广的读者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走美利坚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麦修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具有多年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工作背景,将近十年来在美国若干次的考察旅游中的一些感想、心得以游记随感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所见所闻、感想或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的政治体制以及所形成的一些政治、文化理念。内容还涉及了美国的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及艺术等领域内的一些事件、现象和思潮。本书适合于规划工作者和大众读者阅读,拥有较广的读者群。 内容推荐 一个中国的工程师,因为工作的关系到美国去了若干次,于是对美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对其略加探究。将几次赴美回来写成的东西凑在了一起,拼成了一本书,而书的文体却是不伦不类,既非日记,也非游记,既非读书心得,也非学术论文,既非散文,也非小说,但总体来看称作杂文总该还是可以的吧,或者就是一个大杂烩也无妨。但不论怎样,它是这个工程师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拼凑出来,算是完成了一份作业。 书中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加以介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成文立法形式确定国家体制的国家,而且是西方国家中,乃至世界各国中首先以立法确定“三权分立”这一政权体制的国家,这一个所谓的立法就是《美国联邦宪法》。200多年来,该宪法一直指引着美国在前进,尽管其中增加了一些修正案(27条),但其精神没有改变。 “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导致了“三权分立”的设置,同时“三权分立”也助长了“制约与平衡”。现今的美国,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制约与平衡”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美国宪法修正案前10条是关系到人权问题、私有财产问题的法律条文。这些条文对在全世界范围内重视人的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权)、推动人权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后人称为《权利法案》。美国的司法制度实际上也体现了人权精神。 书中以所见所闻、感想或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的这个政治体制以及所形成的一些政治、文化理念。 除了这些,书中还涉及了美国的城市、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内的一些事件、现象和思潮。虽然各个篇目、章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论述手法显得粗糙、生硬,对问题的认识也囿于简单和幼稚,但都是工程师真实的心迹。 目录 似疾风(代序) 日影斑斓 遥远的猜想 海上漂来的五月花 血雾中的启悟 白色的永恒 钢铁玫瑰花 沙漠里的幽怪 柔波舐岸 新奥尔良的第一课 庄园寻梦 脱掉沉重的外衣 欢快的错乱 海边的狮子 风雨岁月 画出来的城市 冥冥之地 总统也不能为所欲为 永远happy 灵魂何所依 费城故事 制约与平衡 小住友人家 自由奔放的歌声 遭遇抢劫 凭吊在零点地带 绿色公园与橘色之门 告别纽约 雪夜日记 碧湖绿洲 感受赖特 清新的明州 中国中心 拜见卢先生 萧先生和萧太太 动物医院 贺家做客 迷雾德鲁斯 到美国家庭中“留客” 彩云追梦 优山美地 生命在美丽中陨落 多彩的世界 明天会更好 静夜思 后记 试读章节 飞机就要降落了。低空的气流紊乱,搅得飞机上下抖动得厉害,仿佛一只帆船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地前行。400年前,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木制帆船,满载着一群怀揣梦想而又前途未卜的移民,颠簸着、摇晃着在大海上航行着。 1620年9月6日的夜里,狂风呼叫、波涛汹涌。在英国的普利茅斯港口,一艘船就要出港了。这是一艘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它体量弱小、装备简陋,但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五月花号”。港口上,前来给亲朋好友送行的人一群一伙,个个都神情沮丧、忧心忡忡。准备随船出海的有60多人,为首的是一位牧师,叫布莱德·福特,他们几乎都是清教徒。送行的人和出海的人依依惜别、泪洒衣襟。船终于启航了,在风浪中摇摇晃晃地出了港口,渐行渐远。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都低头默念,手画十字,为“五月花号”的未来航程祈祷着。 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往神圣的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而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唤起的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在知识分子和宗教信徒中迅速蔓延,传统的、黑暗的甚至是残暴的宗教统治受到了震撼。 16世纪,马丁·路德在德国率先兴起宗教的改革运动,原先的一些天主教徒不愿意再受到教廷的控制,纷纷宣布脱离教廷,另立教会,并把自己的新教义、新宗教观称为“新教”。宗教改革运动迅速波及到了整个欧洲,英国的宗教领域里也发生了一场来势凶猛的变革运动。在英国发动宗教变革的这些新教教徒被称为“清教徒”。英国宗教领域的这一个变革运动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政府和传统教会联起手来对改革者进行残酷的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传统的护卫者与改革者水火不相容,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清教徒们走投无路,被逼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逃往异国他乡。有些人逃到了荷兰,而另一些人则把目光投向了美洲这块新大陆。 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当时还一片荒凉,但这些清教徒们却看准了那里的自由随意和没有压迫。他们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轻轻松松、无拘无束地生活,才能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的宗教。而且他们听说,就在几年前,一些英国人已经在这块新大陆的某个地方建立起了第一个移民聚集地——位于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所以很多清教徒开始策划前往这块新大陆,开创他们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五月花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启航的,它的目的地正是新大陆。 几天后,“五月花号”来到了南开普顿,在南开普顿港,“五月花号”遇到了另一艘从荷兰而来,也是准备开赴新大陆的船只“顺利号”。“顺利号”更加破旧,不堪远航。船上有30余人,都是几年前从英国逃难到荷兰的清教徒。这些清教徒在荷兰生活了一段时间,仍然感到压抑、失落,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新大陆作为他们的新家园。两船相会在南开普顿港口,两船的人同病相怜,也同心同志,于是,两船的人都汇合到了“五月花号”上,相扶相济,一同赶赴新大陆。就这样,“五月花号”载着100余男女老少的清教徒,在一个又是风雨飘摇的夜里,离开了英伦岛,一头扎进了茫茫的大西洋,向着心中的自由奔去。 一个多月后,“五月花号”在经历了如同哥伦布的首次探险航行一样的艰难困苦、绝望寂寞的漂泊后,终于看到了北美大陆的东海岸。但是,他们没能找到他们计划要到达的目的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此时,“五月花号”已经“筋疲力尽”,水尽粮绝,再也不能前行一步了,于是他们驶进了一处天然港湾里。 船上的清教徒们此时是很激动的,就如同哥伦布首次发现新大陆一样,他们来到了心中的理想之地。“五月花号”先派出了小股的先遣人员乘小艇登陆查看虚实。这些先遣人员小心翼翼地登陆后发现,这是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沉寂荒凉、与世隔绝。他们不甘心,几次三番地登陆查看,寻找一切有人烟的痕迹。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奇迹,仿佛是在海上漂泊的船只看到了灯塔。他们发现了一个小村庄。 小村庄背山面海,紧邻一处看来是渔港的小海湾。一条小溪从村旁流过,晶莹的、跳跃着的溪水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村旁还有一块一块显然是耕作过的农田。村庄里遍布屋舍,虽然破旧残败,但还可以遮风避雨。惟一蹊跷的是,小村庄里不见一个人影。先遣人员迅速赶回“五月花号”,向船上的人报告了这一消息。“五月花号”上的人们再一次激动起来,他们连连祷告,感谢上帝给予他们的恩赐和惠顾。 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号”的人们决定正式登陆了,这些逃难者终于找到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然而,就在这些清教徒们准备登陆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事情不大,但却影响深远,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 “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们都是背井离乡的逃难者,但是,他们不是一般的逃难者,他们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而甘愿抛弃原有的一切来到这里闯天下的。他们除了要追求更富裕、更舒适的生活,更主要的是,他们要追求精神上的平等和自由。但他们同时也早就知道,这自由和平等不是乌托邦,不是脱离人的社会而虚无缥缈的幻想,这个自由和平等一定要在人的社会中加以实现,而一旦有了社会,有了人与人的交往,就不会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五月花号”上的人们不光是简单盲目的精神追求者,他们还是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将来自己亲手创建并生活其中的这个社会勾画出一个蓝图,而且这个蓝图的宗旨就是:平等、自由、秩序、民主。 “五月花号”的清教徒们在牧师布莱德·福特的带领下,经过仔细的讨论,在正式登上北美大陆这块土地之前,庄重地签署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就是“五月花号公约”,其全文如下: “我们这些签名的人,作为伟大的詹姆斯一世的忠顺臣民,为了给上帝增光,为了发扬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我们祖国和君主的荣誉,特着手在弗吉尼亚北部这片新开拓的海岸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的面前,我们彼此面对面地庄重地约定:我们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这个殖民地的公共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任命行政官员,对于这些,我们都应当忠实地遵守及服从。” 这是一个如此之简单的公约,但它所体现的精神却指导了后来美国的建立,指导了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所以,这个公约也被后人认为是美国建国的第一个历史性文件。 “五月花号”上的人们是从什么地方学到了这种精神呢?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仍然不忘民主和秩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欧洲的文化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很大,文学、宗教、哲学等若干领域都渗透着古希腊文化的气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两个神最为植人心扉,体现了人性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酒神狄奥尼索斯,一个是日神阿波罗。酒神狄奥尼索斯代表了人性中对自由、生命、感性的追求,它体现了狂放、不羁,而日神阿波罗则代表了人性中对民主、秩序、理性的追求,它体现了克制、谦让。这两个神的精神,影响了欧洲后世几千年的文化特质,无论是2500年前的柏拉图,还是100年前的尼采,都在潜意识里受到这种文化特质的影响。所以,尽管“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抛家舍业、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寻求自由、平等,但他们的潜意识里仍然还有一个声音在响起,那就是秩序,而这个自由、平等和秩序只有靠民主来实现。这也就是“五月花号公约”背后的精神源头。 “五月花号”上的人们终于登陆了,他们在一块后来被人们叫做“普利茅斯圣岩”的大岩石上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后,开始了新大陆的新生活。尽管这个新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们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那最初的追求。P17-21 序言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春雨喜从天降。 我和几个同事以及其他一些朋友从北京出发,搭乘大韩航空公司的航班前往美国进行一次参观考察。 这是一个干旱的春天,华北大地已经数周没有见到降水了,大地干渴得焦躁不安。然而这天一大早,久旱的京城却突降春雨,而且一“降”便不可收拾,淋淋漓漓、潸然不绝。人们都为这难得的春雨而喜悦。在我们从城里前往首都机场的一路上,细雨绵绵、云雾蒙蒙、车轮飞转、水花四溅,前方的高速路以及路两旁的树木、村庄、城市都被掩映在雨幕中,原先剽悍、粗野的北国此时变得像是江南了。 车子带着春雨和喜悦驶进了机场。在候机大厅里,我们考察团的团员们按时聚齐了。显然,所有人都沉浸在远行前的兴奋、喜悦、期待与好奇的情绪中。虽然考察团的人数较多,但大家仍然很有秩序,仔细地听两位领队的指令并服从安排。登机的手续很顺利,我们很快就坐到了飞机上。 飞机在雨雾中滑向跑道,然后马达轰鸣起来开始加速,然后冲刺,然后离地了。离地后,霎时便钻进了厚厚的云层。 我俯身从机舱的舷窗向外望去,外面一片白雾茫茫,什么也看不见,也分不清上下左右,只是本能地感觉到飞机正向着东方,像狂风一般掠去。我回身靠在座椅里,闭上了眼睛,但心里却不停地嘀咕着:我们终于踏上这一行程了,但这一行才刚刚开始,在前面等待我们的是喜是忧还未可知呢。 我们为这次赴美国参观考察准备了很长的时间。这期间的困难、挫折、磕绊、关节,真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组织一个活动着实不容易啊。 飞机上,团员们都高高兴兴地有说有笑,喝着饮料,畅谈着下飞机后的打算,我却一个人半躺在座椅里,闭着眼睛,怎么也没有高兴和兴奋的感觉,这可能是久战之后的疲劳吧。不是身体上的疲劳,而是精神上的疲劳。我感觉到我现在所需要的不是抗争和奋进,也不是高兴和喜悦,而是安静和随波逐流,随着飞机向着东方而去。 飞机很快就降落在韩国的仁川机场。因为这是大韩航空公司的飞机,所以我们要在这里转机。考察团的团员们从机舱里鱼贯而出,然后购物、休息,然后再安检、登机。 在排队等候安检的时候,我们的男领队杨先生排在我前面。我看到他一边排队,一边还在捧着一本书痴痴地看着。我很好奇,便问道:“杨,你在看什么书啊?都快上飞机了,还在看,好痴迷啊。” 杨回过头对我笑着说:“哈,是一本诗集,前两天刚买的。我想利用这次出差的时间,好好地读一读,既是学习,也是消遣。”杨的神情是那么自信、那么安然,从他的口气中和眉宇间,可以感觉到他对生活的浪漫追求。 “噢,好雅兴。”我笑了。我和杨是多年的好朋友和兄弟,我知道他很有潜质,天分也高,尽管是学理工科的,但对文学和历史却热心有加。他平时经常写一些诗,有时甚至也要求我来写,以求共勉。我本不是写诗的料,手头慢,才思也不敏捷,所以当几年前杨要求我写诗的时候,真是犹豫和迟疑。但勉强写出来几行后,杨和几个朋友都说还行,于是,我也就有了点信心。但我认为,写诗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写诗而写,也不单单是因为对文字的喜好,而更多的是为了实际生活中的交流,“诗”实际上是这个交流的媒介。我和杨之间,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媒介,才得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互相了解。所以,我写的东西大多是直白的、告知的,缺少浪漫和想象,不像杨那样,写诗对他来说是情感的宣泄,或者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此时,看到杨对“诗”如此痴迷,就连在排队等候安检的时候,还在痴迷地读,我真是又敬佩又羡慕,敬佩他的勤奋,羡慕他的超脱和飘逸。我想,杨今后定会成为一个诗人的,即便不是蜚声诗坛的诗人,也一定是一个生活中的诗人,一个性情中的诗人。 很快,飞机又起飞了。我的思绪也离开出发地越来越远了,心情也比起前一程更轻松一些了。顶棚上吊着的电视机里开始播放轻松的节目,很多人忙着寻找耳机,调整着各种频道和音量,机舱里很快就升腾起一股既温馨又活跃的气氛。我戴上耳机,听着那蓝色的爵士,脑袋里闪现出的却是刚才杨在排队时痴迷看书的景象以及他说话时的表情和神态。是啊,一个人可以身体疲劳,但不能心理疲劳。现实生活是很疲劳的,但要从这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要学会享受生活才是。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有苦有甜,有顺畅有艰涩,有得意有失意,既然如此,何不干脆就将生活彻底诗化呢?何不干脆就将生活看成是一首诗呢?我半躺在座椅里,任思绪飞驰,脑子仿佛真的进入了诗的境界。 空姐开始发饮料了,机舱里更加活跃起来,一杯橘子汁放在了我面前的小桌板上。机舱外的脚下仍是白雾蒙蒙,看来整个东北亚都是春雨喜降。眼瞅着机舱外面的茫茫天地,突然有一股让自己写些什么的冲动。我坐起身,拿出笔,在餐巾纸上开始写出一些词和句子,稍顿,想一想,再写。一杯饮料的功夫,我写好了,自己默读了几遍,觉得还通顺、押韵。我在餐巾纸上写的东西是这样的: 天 洒落春雨润旱田 添离愁 车行雨雾间 天 刺破云层又重现 惊俯首 汪洋脚下边 天 日落日起昼夜短 似疾风 直向美利坚 我拿起餐巾纸,站起身,向后排去找杨先生。走了几排后。见到杨,我说:“杨,受你的感染,我写了一首诗,给你看一看,请指教。” 杨和周围的一些同伴们拿过我的写有诗句的餐巾纸,读了之后,都说好,我自然也高兴起来。杨提议说:“让我们利用坐飞机这段时间来写诗吧。”众人也都说好。 就这样,在笑声中,在诗句中,我们开始了美国之旅。 后记 一个中国的工程师,因为工作的关系到美国去了若干次,于是对美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对其略加探究。将几次赴美回来写成的东西凑在了一起,拼成了一本书,而书的文体却是不伦不类,既非日记,也非游记,既非读书心得,也非学术论文,既非散文,也非小说,但总体来看称作杂文总该还是可以的吧,或者就是一个大杂烩也无妨。但不论怎样,它是这个工程师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拼凑出来,算是完成了一份作业。 书中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加以介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成文立法形式确定国家体制的国家,而且是西方国家中,乃至世界各国中首先以立法确定“三权分立”这一政权体制的国家,这一个所谓的立法就是《美国联邦宪法》。200多年来,该宪法一直指引着美国在前进,尽管其中增加了一些修正案(27条),但其精神没有改变。 “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导致了“三权分立”的设置,同时“三权分立”也助长了“制约与平衡”。现今的美国,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制约与平衡”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美国宪法修正案前10条是关系到人权问题、私有财产问题的法律条文。这些条文对在全世界范围内重视人的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权)、推动人权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后人称为《权利法案》。美国的司法制度实际上也体现了人权精神。 书中以所见所闻、感想或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的这个政治体制以及所形成的一些政治、文化理念。 除了这些,书中还涉及了美国的城市、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内的一些事件、现象和思潮。虽然各个篇目、章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论述手法显得粗糙、生硬,对问题的认识也囿于简单和幼稚,但都是工程师真实的心迹。 书的题目原拟为《重走新大陆》的,主要是想到了100年前梁启超曾写过一本《新大陆游记》,欲仿效之,但经过和周雪梅女士、张建先生的磋商,最后定为《重走美利坚》,应该更贴切。 感谢黄居正先生、马红杰先生、张建先生、周雪梅女士、黄翊女士在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热情帮助。但愿本书不辜负他们的一片诚挚之心。 麦修于2008年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