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方志与宁夏/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范宗兴//吴晓红//霍丽娜//王玉琴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宁夏自明代至民国传世的且以志为名的旧志就有30余种。本书以通俗、流畅的语言追溯了方志的发展脉络及功能,对一些重要志书进行了简要介绍’,特别从方志中着重总结了宁夏的历史特点、地名文化、历史文化、古代科按、景致景观、土特名产、特色资源等,首次在志书的长河中对宁夏历史文化资源予以较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地方志门类齐全,体例成备,资料翔实,被誉为一地的“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本书清晰勾勒了宁夏历史发展的脉络,承载了宁夏历史文化,浓墨点缀了宁夏的亮点,圈定了宁夏的古今名流。使一些名人特别是古代修志人物成了今人关注且费力考究的对象。本书设专章对为地方志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当代修志人物作了综合记述,以告慰先驱,激励来者。

目录

绪论

 一、方志渊源

 二、方志雏形

 三、方志定型

 四、方志发展

 五、方志功能

第一章 方志对宁夏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

 一、补史之缺

 二、正史之讹

 三、真实记录宁夏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变迁

 四、探寻入居宁夏民族源流

 五、荟萃宁夏地区历史资料

第二章 宁夏历代修志综览

 一、明代方志

 二、清代方志

 二、民国方志

第三章 当代方志编修成就

 一、地方志工作机构

 二、修志队伍

 三、首轮修志

 四、第二轮修志

 五、《宁夏通志》工程

 六、方志资料搜集与整理

 七、旧志整理

 八、年鉴编辑

第四章 宁夏现存首部志书考证与评价

 一、朱栴藩封宁夏

 二、朱栴创修《宣德宁夏志》

 三、对《宣德宁夏志》的考证

 四、《宣德宁夏志》的价值

第五章 方志探究宁夏历史特点

 一、悠久的建置历史

 二、多民族活动的舞台

 三、领先的经济开发

 四、重镇级的战略要地

第六章 方志与宁夏历史文化

第七章 方志与宁夏地名文化

 一、雍州

 二、古戎狄地与化外州

 三、新秦中

 四、塞北江南

 五、韦州

 六、银川

 七、青铜峡

 八、黄河

 九、贺兰山

 十、六盘山

 十一、罗山

 十二、旱海

 十三、银川老城

第八章 方志中的古代科技

 一、水利科技

 二、交通建筑科技

 三、军事科技

 四、医药科技

 五、出版印刷科技

第九章 方志对地震灾情记录

 一、清乾隆三年宁夏一平罗8级地震

 二、民国九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

第十章 方志中的“八景”文化

 一、宁夏“八景”

 二、中卫“八景”

 三、韦州“八景”

 四、平罗“八景”

 五、固原“八景”

 六、广武“八景”

 七、其他“八景”

第十一章 方志与银川园林建设

 一、西夏以前的古园林

 二、西夏园林

 三、明代园林

 四、清代与民国园林

 五、新中国的园林新气象

第十二章 方志与宁夏土特名产

 一、枸杞

 二、池盐

 三、贺兰石砚

 四、红枣

 五、灵武砟子炭

 六、马铃薯

 七、中卫酒

 八、发菜

 九、黄河鲤鱼

第十三章 方志中的历史名人

 一、帝王西狩巡塞上

 二、武将朔方建功勋

 三、文臣名儒风采传贺兰

 四、历代诗人咏宁夏

 五、志士英烈英名传千古

第十四章 志坛人物立志成志

 一、古代修志人物

 二、近代修志人物

 三、当代修志人物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安化郡王事变。朱寘鐇是藩封宁夏庆靖王朱栴四世孙。其祖父朱秩烬,为朱栴庶三子,永乐十九年(1421年)册封为安化郡王。父朱邃墁封镇国将军。朱寘鐇于弘治五年(1492年)袭封安化郡王,其父因子贵追封为郡王,谥“恭和”。

时阉党刘瑾把持朝政,以修举屯田、充实边储为名,横征暴敛,致使边镇军卒“不堪命,逃之接踵,见存者日益困敝”。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派大理寺少卿周东赴宁夏丈量屯田,周东以50亩为一顷勘计,又强征地亩银贿赂刘瑾,引起戍将卫卒的愤怨,而在任宁夏巡抚安惟学又对下属苛严,施法无度,经常“杖辱将士妻,将士衔刺骨”,造成宁夏形势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

庆藩安化郡王朱寘鐇,既迷信愚昧,又狂诞而有野心。平时有心拉拢都指挥何锦、周昂和指挥丁广等将领,欲为己用。宁夏的紧张形势,为朱寘鐇发难提供了理由和可乘之机。

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初五,朱寘鐇以郡王身份设宴“招待”宁夏总兵官姜汉,镇守宁夏太监李增、邓广和朝使等军政要员。酒至半酣,何锦等率人闯入杀死姜汉并两名太监。接着何锦、周昂、丁广等率领叛军,分别冲进都察院和使馆,又杀死了巡抚安惟学和朝使周东,夺取镇抚官印,焚烧案籍,释放重囚,并派兵尽收黄河船只于西岸,封河以绝渡者。宁夏副总兵杨英只身逃至灵州,都指挥佥事杨忠、李睿和百户张钦等军官先后被杀,军卒尽皆溃散。朱寘鐇以为大功即将告成,即以皇者自居,强行把皇帝赐给庆王府的仪仗取出自用,逼迫庆王朱台浤对他行君臣大礼。并封何锦为讨贼大将军,周昂、丁广为左右副将军,孙景文为军师,大小头目均授督护、总管等职。朱寘鐇以“清君侧”“计刘瑾”为名传檄各边,并由孙景文草拟伪令,使用王府印信、票帖发往各镇,诏告天下诸镇听命于己。但是,各镇畏惧刘瑾,不敢听从他的命令,只有延绥巡抚黄珂以大局为重,不顾自身名位,提出处理事变的对策,同时分兵对蒙古部和宁夏河东两面一体实行戒严。

朝廷得报安化王反讯,大为震惊,因为在刘瑾一伙的黑暗统治下,朝野危惧,人人思变,又因为朱明家族前有藩封北京的燕王朱棣曾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事变”,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现在宁夏安化王朱寘鐇又步其后尘,因此更加引起了朝廷的警惕,立即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令固原总兵官曹雄赴灵州,与宁夏副总兵杨英负责河防;令延绥镇总兵侯勋、参将时源分兵布防宁夏黄河地区;起复神英为征讨宁夏总兵,马炳然为宁夏巡抚;改派都知监太监张弼和都知监左少监马良共同监军宁夏;特任老臣杨一清为总制讨伐军务,又为太监张永破例赐金印,并统率京兵,任总监军;令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草拟颁布赦免诏;提升杨英为宁夏总兵官,仇钺为宁夏副总兵,灵州守备史镛为游击将军,以稳定宁夏军心;发太仆寺仓银30万两,赏慰边镇官兵,宁夏兵反正者同样受赏;大赦天下,宣告革安化王封爵并削其属籍,鼓励悔罪立功者量其行为及功劳升赏。

宁夏镇城巨变之时,仇钺正率部赴防,驻兵于南路玉泉营,叛军召其回城入伙,他本想逃脱,因妻儿老小尚在镇城,恐为所害,遂将计就计率所部人城。回城后又主动交出兵权,称病卧床,但却暗将所部将士分配叛军各部,并“阴结壮士”,出城告慰广大官兵说援军将至,以鼓舞士气。何锦等人对这位老上级十分信任,时时问计求教。当仇钺得到密报,知曹雄已将大坝、小坝两处粮草烧毁,又把封锁在河西的渡船夺回东岸,大有一举渡过黄河或挖大坝水库淹城之举。这时何锦感到恐慌,仇钺乘机向何锦“献策”,认为河防至关重要,建议他亲率城内主力坚守河坝。何锦果然中计,遂与丁广一起倾营而出,城中只留周昂一支人马。这时朱寘鐇又派人召见仇钺,仇钺佯装有病不出。四月二十三日,周昂得知仇钺病重,即到仇钺家中探视,走进内室,伏兵猝起,杀了周昂。仇钺立刻披挂上马,手提周昂首级,率领亲兵、壮士百余人,直扑安化王府,生擒朱寘鐇和其子朱台溍等人,尽杀孙景文等主要文武党伙,并立即假传朱寘鐇之令,命已赴河防叛军官返城,先后将何锦、丁广等头目一网打尽,顺利收复镇城。在赴宁夏征讨各路大军基本上尚未到达之时,历时仅18天的宁夏事件即告平定。

宁夏事变平定以后,杨一清、张永驻宁夏镇城,首先将朱寘鐇宫眷和何锦等犯家属押送京师,并收捕何锦余党58名,其余胁从者皆宽宥不咎。与此同时,张永传宣圣旨,安抚宁夏军民。杨一清、张永在宁夏处理善后事宜时,又共同策划了一桩震惊全国,影响朝野,改变明朝政治走势的大动作,即合作剪除刘瑾的密谋。

数日后,宁夏事变头目何锦等11名首犯被凌迟处死。至于对朱寘鐇的处理,皇帝认为“朕不敢私,其且禁之西内,敕天下诸亲王共议之”。于是先将其宫眷送至“凤阳高墙”居住,余人为工。百官与宗室均认为“法不可敕”,应“割恩正法”。最后皇帝表示:“令自尽,焚弃其尸以示戒。其子孙台溍等5人仍置西内严禁之”。朱寘鐇阖府只有其孙朱■材时年仅17岁,在一名老和尚帮助下,脱逃而出,曾隐于永宁山中寺庙,削发为僧,更名正奉。5年后,长老圆寂,正奉不堪土僧凌辱,遂下山到官府诉状自首。地方官不敢擅处,即护送至京。皇帝以为朱■材虽然不在赦免之列,但也束身归命,应从轻处置,遂送凤阳高墙安置。安化王一支因此事废绝。19-23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宁夏是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南部彭阳县姚河村,北部灵武市水洞沟文明,再现了人类早期的发展历史。史书记载与近数十年地下的考古发掘,都一再证实了宁夏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宁夏地方政权建置较早,战国时期已设立县治,纳入秦国版图。宁夏的地理位置所体现的特殊意义,一是六盘山、贺兰山屹立南北,成为关中北上西出的屏障;泾水、清水河南北相连,黄河穿越宁夏平原,这种自然地理的格局,显示了其承载的特殊历史时空。二是以丝绸之路为桥梁和纽带,在与西域、北方草原及其周边的连接层面上,所产生的交融汇聚的作用。从整体空间看,南与秦汉唐政治中枢长安相连,北与北方大草原为邻,西北进入河西走廊,与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大通道相衔接。这种特殊的地域空间,为宁夏历史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积淀繁荣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创造了独有的条件。

在华夏文明早期,人文始祖黄帝就曾巡视过六盘山。宁夏平原开发之初,许多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早已生息繁衍在这里,贺兰山岩画记录了那段漫长的历史,也记录了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存环境、思想意识、宗教文化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西周时期周穆王、周宣王为反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侵,把战场摆在了宁夏南部固原一带,早期的文学典籍《诗经》里留下了他们征战的过程和经历。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文王不但在宁夏境内设置县治,而且沿清水河谷古丝绸之路北上,直到黄河边上,考察银川平原及其周边的民族与耕牧情况。秦始皇建立秦朝的第二年,亲往固原一带视察并祭祀六盘山和朝那湫。此后,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也先后在固原视察并驻跸。西夏立国近二百年,经历十代君主,割据性政权同样留下了大量丰厚的文化遗产。元明时期还孕育了实施过特殊皇权的安西王忙哥剌、就藩宁夏的庆王朱栴。历代帝王在宁夏的活动构成了宁夏两千多年独特的历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之路。宁夏,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也是古代长安北出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相衔接的重要通道,中亚文化、西亚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聚会。近数十年考古发掘显示,沿丝绸之路在宁夏境内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集中梳理和研究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再现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曾经的辉煌。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农业文明是黄河文明的典型。秦始皇统一六国、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在宁夏实施军事大屯垦,是宁夏开发的先河。宁夏平原从两千年前大规模移民实边开发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进入全国“十大天府之国”之列,历史一再印证着宁夏平原的富庶和历代经营者的眼光。

宁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由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承载的。历史典籍记载着宁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宁夏地方志书更是记载了宁夏详尽的历史和文化。元代编修的《开成府志》虽然遗失了,但自明代始,宁夏的地方志书却保存得不少。藩封宁夏的庆王朱栴编修的《宁夏志》开宁夏地方文献撰写与研究之先河,此后有《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等近十部志书详细记载了宁夏历史的各个时段和诸多方面,清代志书更为丰富。明清以来编撰的多部地方志书将宁夏的历史概况、政权建置、民族繁衍、军事战争、民族融合、文化生成、历代屯田、移民迁徙、生态变化、文化教育等条分缕析,历历在案。学者们的整理研究使我们看到了宁夏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程。

历史走向与文化延伸是一个漫长而久远的过程。史书记载的历史离我们很遥远了;后人的学术研究,尤其是近百年间的考古发掘,又不断地为宁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若从普及的角度看,它们与广大读者依旧疏远。地方历史与文化是启迪心智、孕育人才、熏陶修养的摇篮。只有了解自己生存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珍惜自己的故土。这正是我们组织编写《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的动因和初衷。宁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一高瞻远瞩的大文化建设精神,就宁夏历史若干个有代表性的选题做了梳理,从纵的视角就宁夏的多元历史做了论述,从不同的层面再现了数千年间宁夏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雅俗共赏,力求在撰写体例上打破纯学术的框架,让不同层面的读者都能走进来;在文字表述上,尽量采用散文化的笔法,把较为深奥的学术问题、难以理解的背景史料尽可能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旨在增强丛书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在撰稿过程中也尽可能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兼顾丛书的学术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宁夏社会科学院要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肩负起这个时代重任。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要举行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全国也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典与纪念,意味着对过去历史的追溯和总结、对未来事业的展望。《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作为宁夏社会科学院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大庆的献礼工程,是我们在充分挖掘宁夏丰厚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结晶,是吴忠礼、薛正昌、刘天明等一批老中青学者多年学术研究与学术积淀的成果。

《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的出版,是推进宁夏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和弘扬宁夏优秀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工程。这种对宁夏历史文化地理的梳理和研究,是我们宁夏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增进民族团结奋进提供不竭动力和重要精神支撑而做的应有奉献。本丛书为宁夏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宁夏,也为国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宁夏提供了重要窗口。同时,这套丛书的出版,也为我们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宁夏的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了解宁夏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载体。

由于时间紧,再加上研究者个人学术积淀的差异,丛书的疏漏和舛错难免,敬请读者谅宥。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对本丛书的编写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洪对本丛书的编写出版给予具体指导,宁夏社会科学院原任院长吴海鹰教授作为本丛书的策划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自治区五十大庆办公室、自治区财政厅对本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宁夏人民出版社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是为序。

戊子年孟秋

后记

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五十华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安排了一批为大庆献礼的文化工程,宁夏社会科学院承担了《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的编写出版任务,《方志与宁夏》是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书名是宁夏史志专家吴忠礼先生提出的,范宗兴根据书名设计了15个专题,旨在通过各个专题,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方志这门传统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宁夏编修志书的历程,特别对新中国盛世修志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述,并通过典型事例说明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主要功能和服务现实社会的价值表现。这15个专题由4人分工完成,范宗兴承担了《方志对宁夏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方志探究宁夏历史特点》《方志与宁夏历史文化》《方志与宁夏地名文化》《方志对地震灾情记录》《方志与宁夏土特名产》的编写任务,吴晓红承担了《宁夏现存首部志书考证与评价》《志坛人物立志成志》的编写任务,霍丽娜承担了《当代方志编修成就》《方志中的“八景”文化》《方志与银川园林建设》《方志中的历史名人》的编写任务,王玉琴承担了《绪论》《宁夏历代修志综览》《方志中的古代科技》的编写任务。

编写这部书和编修志书一样,都要以占有大量的资料为基础,对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辨别、考证、取舍又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况且都是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通过编写这本书加深了我们对方志工作者“三苦”(辛苦、清苦、艰苦)的理解。他们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清晰勾勒了宁夏历史发展的脉络,承载了宁夏历史文化,浓墨点缀了宁夏的亮点,圈定了宁夏的古今名流,而走笔如神的他们往往不为自己留存一席之地,使一些名人特别是古代修志人物成了今人关注且费力考究的对象。本书设专章对为地方志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当代修志人物作了综合记述,以告慰先驱,激励来者。

吴忠礼、刘天明对本书专题设计作了认真的指导。成稿后,他们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尽管有前辈和同人指导斧正,总因笔者水平所限,掩玉瑕疵在所难免,特此明告,冀于共勉。

编者

2008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8: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