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是萨特为反驳种种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撰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哲学论著。在此文中,萨特一方面反驳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对存在主义的责难,另一方面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是先有存在,而后才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处在不断地生成之中的。人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形成自己的本质,人永远处在不断地选择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萨特与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英双语版)/思想者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英)迈尔森 |
出版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让-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是萨特为反驳种种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撰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哲学论著。在此文中,萨特一方面反驳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对存在主义的责难,另一方面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是先有存在,而后才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处在不断地生成之中的。人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形成自己的本质,人永远处在不断地选择之中。 内容推荐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是萨特为反驳种种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撰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哲学论著。在此文中,萨特一方面反驳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对存在主义的责难,另一方面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是先有存在,而后才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处在不断地生成之中的。人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形成自己的本质,人永远处在不断地选择之中。 本书英文部分语言简洁、优美,思想内容深刻,中文翻译忠于原文,语言流畅。同时中英双语版也是学习英语的好机会。相信读者会受益匪浅。 目录 引子:萨特时刻 目标 场景 背景 一 让-保罗·萨特——通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之路 让-保罗·萨特:生平简介 萨特的谋划:简介 《导读》的编写方法 二 拷问存在主义 目标 我受到了攻击:萨特的出发点 三 怎样成为存在主义者 目标 存在主义:一个被滥用的概念 存在 责任 焦虑 舍弃 四 怎样获得自由 目标 情感上的“转折点” 舍弃与忠告:进退维谷 萨特的“他人” 五 怎样成为人 目标 自我 人的尊严 人的条件 完整的人性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六 余论 目标 海德格尔的回应 萨特的未来 试读章节 1945年的秋天可以称为“存在主义之秋”。学术氛围当然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世界。那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于1945年5月7日投降。萨特的演讲发生在饱受面包配给和电力中断之苦的法国,巴黎从1940年到1944年都处于纳粹占领之下,得到解放还不过一年多时间。 更广阔的背景可以从萨特1945年8月24日发表在《光明》上一篇题为《巴黎的解放》的文章(该文在《现代》的“企鹅专辑”中被重印)谈起。他在事件发生一周年时写了这篇文章,记录下庆祝的情况并反思其意义。萨特一边回首既近又远的过去,一边在思索,随着盟军向巴黎推进,人们是怎样起来反抗那些在巴黎的纳粹占领者的。其意义何在?他问道。他们是不是不应该让盟军来拯救这座城市?对于萨特来说,揭竿而起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反对宿命”。其结果可能是一场灾难:德国人可能以夷平这个城市作为回应。但是每个人都决心采取行动:“这样每个人就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在内心深处,这就是促使萨特写作《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那个意象——那种记忆,那种感觉,就是在事先没有外在目的支持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想法。涌入那次演讲会场的群众——以及该文1947年修订印刷版的众多读者——都加入到1944年8月那场解放运动中去了。当形势逆转时,萨特对此刻的记忆建立了一种战后的全新视角:“巴黎的全部历史都呈现在那儿了,在阳光下,在那些松松的铺路石上。” 在这篇文章中,他肯定了抵抗运动“极富人性的一面”——他的人道主义所推崇的正是这种人性。 那场解放运动在1944年8月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并没有真正结束——到1945年的秋天仍在继续。事实上,萨特隐隐觉得,解放的进程无时无处不在。这样的感觉在当时的欧洲——以及巴黎——引起了一种特别的共鸣。1945年8月15日,维希傀儡政府的元首贝当元帅被判处死刑——后经“自由法国”领袖、国家新元首戴高乐总统特赦改判为无期徒刑。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就在萨特演讲的两周之前,维希政府的首脑皮埃尔·赖伐尔于1945年10月15日被处决。与此同时,首次战后大选在10月举行,媒体报道说,等待投票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初次演讲就发生在重建与解放的交汇时刻。 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相开始显露的时刻。法国媒体首次披露了大屠杀的真相以及卖国政府在参与其中时所扮演的角色。在阿尔贝·加缪主编的《战斗报》上,雅克一让·波斯特从达豪发回报道,描述了毒气室和贴在外面的“淋浴”标志。还有关于纽伦堡大审的准备情况,对于德国纳粹头目的审判开始于萨特演讲几天之后的1945年11月。整个秋天,重建家园的工作和解放运动的暴力回声交织在一起。11月22日,小说家安德鲁·马尔罗成为戴高乐政府的信息部部长。该政府中除了戴高乐自己的保守派外,还有莫里斯·多列士领导的共产党人。同时,曾出版了法西斯作品的编辑罗伯特·德诺埃12月3日在巴黎的家门口被谋杀。马尔罗和德诺埃:作家的公众身份在那个秋天被这两个人表露得一览无遗,无以复加。在萨特发表演讲的时刻,作为一个作家和思想家自有其存在重要性,这在现代欧洲也许再也没有重新体现出来。 在那个秋天,让一保罗·萨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一个万众瞩目的阶段。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已经是个成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哲学家。但是他最出名的时刻开始于1945年9月。他出版了《不惑之年》和《缓期执行》,后来构成《自由之路》三部曲。这些小说讲述了马蒂厄·德拉鲁——萨特在小说中的自我——的故事,前两部的故事被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些小说发表之后的十月,《现代》杂志第一期由萨特编辑出版,除了他自己的文章外,还收入众多法国杰出知识分子的作品,包括他的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缪和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梅洛一庞蒂。1945年10月24日,萨特在布鲁塞尔的一个会议上就“存在主义”发表谈话,场面之大几乎可以和巴黎的那次聚会相媲美。听众之中有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兼小说家艾丽斯·默多克,战后初期萨特在英语世界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她。据科恩一索拉尔说,“1945年9月1日到12月31日,媒体上没有哪一天不提到萨特和存在主义的”。这确实是萨特的存在主义之秋。 自身刚刚获得解放的媒体刊载了大量有关萨特新小说的评论。但萨特的作品也是有争议的。他的小说被一个愤怒的评论者斥为“臭狗屎”,《费加罗报》嘲弄他文笔粗糙、思想悲观。《马赛报》指责萨特给年轻人带来了不良影响。对于保守派来说,他是革命失败的根源,是“一种支持所有暴行的理论”。 这次评论大潮——通常是肯定的,偶尔也有谩骂的——从1945年9月延续到那年秋天。萨特由此成为公众人物,几乎成了占领后的法国媒体被解禁的象征。1944年8月26日,媒体的自由得到宣布,随着1945年秋马尔罗入主信息部,言论也重获自由。在当时,语言本身似乎也被解放了:雷蒙·米勒1946年曾说“革命改变了法国媒体”。 萨特的演说正好适应了这个大背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继这次伟大的讲座之后,“今天俱乐部”又组织了第二次活动,题为“存在主义:支持还是反对”。这是战后法国知识界开始辩论的论坛。一面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捍卫者——包括科莱特·奥德莉和弗朗西斯·让松。另~面则是批判者,包括伊曼纽尔·穆尼埃和朱利恩·班达。这第二次活动也得到广泛报道。1945年11月3日的《星期六晚报》上有一篇评论特别有名,它指责萨特的存在主义并没有丰富真正的法国文学,而是盗取了德国和丹麦的思想。他被认为是马丁·海德格尔以及丹麦裔德国人、19世纪思想家瑟伦·克尔恺郭尔的德国理论的输入者。保守派的报道愤怒地问道:“这个原始的术语‘存在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这本导读中,我们要讨论萨特的《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结晶过程——主要从萨特的生活和思想深处发掘。从广义上看,它也是法国和西方文化的结晶过程。科恩一索拉尔记述说,同样是在那个激情四溢的秋天,让·加尔捷一布瓦西埃写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存在主义已经成为服装、舞蹈、发型的一种样式,成为巴黎的一个地区。战后欧洲的第一种人文时尚形成了——但它仅仅是一种时尚吗?那个时期的思潮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吗?P7-11 序言 《思想者丛书》是一套有着深邃的科学与人文思想的丛书。丛书中既有伟大人物的介绍,也有对经典著作的解读。涉及杰出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学家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时代背景、重大成就,特别是他们的思想(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对其所处时代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这套丛书作为入门向导(A Beginner's Guide),能够把每一位伟大人物在学术或艺术上的突出贡献,以及在其著作中所阐述的深奥哲理,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且时有画龙点睛式的提示,使一般非专业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些大思想家的突出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了解他们的奋斗阅历、成功经验、切身体会以及对事业、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因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吸取更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料。对青年读者来说,会起到励志的作用,使得今后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时时感到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中老年读者来说,也可以对比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经历,获得新的感悟。 这套丛书原文用英语撰写,目前在中国出版双语版。中文有较好的可读性,英文的文笔简洁明快。出版者保留了全部英文,可使读者在参照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文化的内涵。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为了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在我国出版业的百花丛中又绽放出一枝奇葩,实在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众托 2008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