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张海英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本书选取中国传统节日数个,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因限于篇幅及本书的风格,未能一一标明注释,书后特附参考书目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内容推荐

本书所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仅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作为具有文化普及意义的通俗读物,本书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因限于篇幅及本书的风格,未能一一标明注释,书后特附参考书目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目录

正月初一·春节

 春节溯源/1

 “新年”与“元旦”/1

 “过年”与“春节”/3

 春节的风俗/4

 燃放烟花爆竹/4

 贝占“福”字与倒贴“福”字/6

 压岁钱——驱邪求福的祝愿/7

 春节贴春联:年节喜庆的文字符号/8

正月初七·人胜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风俗的形成/18

 佛教与元宵灯节/19

 元宵节趣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20

 中国的“情人节”/21

 元宵送灯/22

 吃元宵的由来/23

 舞龙:华夏文化的象征/24

 舞狮:中西文化融合之结晶/26

 元宵节诗词/28

二月初一·中和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立春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

 上巳节的习俗/39

 “曲水流觞”的节日情怀/40

清明节

 “钻木取火”与寒食节/41

 介子推的传说/43

 寒食节与清明节/44

 清明节风俗/45

 扫墓/46

 清明插戴杨柳/48

 荡秋千/49

 放风筝/51

 风筝文化/54

 清明诗词/56

四月初八·浴佛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纪念屈原说/60

 吴越民族图腾祭说/62

 伍子胥忌辰说/62

 纪念孝女曹娥说/64

 端午习俗/66

 悬挂钟馗像/66

 悬挂菖蒲和艾草/68

六月六

 六月六,“虫王节”/71

 六月六,天贶节/72

 六月六,过小年/73

 六月六,鬼哭日/75

 六月六,姑姑节/75

 六月六,敬谷神/76

 六月六的传说/77

 各地习俗/78

七月初七·七夕节

 “七夕”乞巧/80

 乞巧形式/81

 牛郎织女的传说/82

 各地七夕风俗/84

 七夕古诗/86

七月十五·中元节

 民间的“鬼节”/87

 道教的“中元节”/88

 放河灯与普度众生/89

 “敬鬼”与古人的时空观/90

 佛教的盂兰盆节与中国的“母亲节”/91

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溯源/93

 中秋节的传说/95

 吴刚伐桂/95

 嫦娥奔月/96

 玉兔捣药/96

 老北京的“兔儿爷”/98

 中秋月饼/98

 吃鸭子的习俗/100

 中秋吃芋头/101

 祭月·赏月/102

 中秋赏月胜地与情思/105

 钱塘观潮/106

 各地风俗/107

 赏月佳对/109

 咏月诗词/111

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节习俗/113

 登高望远/114

 插茱萸/115

 饮菊花酒/117

 吃重阳糕/118

 重阳节与敬老活动/119

 惠州放纸鹞/119

 重阳节佳话/121

 重阳诗篇/124

十月初一·祭祖节

 孟姜女哭长城与“送寒衣”/126

 各地“送寒衣”习俗/127

十月十五·下元节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粥与佛教/132

冬至节

 “冬至大如年”/135

 冬至祭祖、祭天/136

 冬至节食俗/138

 冬至节其他习俗/139

 “九九歌”/139

 九九消寒图/141

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

除夕

 除夕守岁:吉祥如意的祝福/145

 年夜饭习俗:祈福团圆的心愿/146

参考书目/148

试读章节

燃放烟花爆竹

在古代爆竹最早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据汉代东方朔所著古代志怪小说《神异经·西荒经》记载,古时西方深山中有一种怪物,名叫山臊,“身长尺余”,“性不畏人”,时常偷偷侵害人,“犯之令人寒热”,使人得寒热病。但是它怕火、怕Ⅱ向声,于是人们就把竹筒放到火堆里烧,让燃烧时竹节发出的劈里啪啦的爆裂声,把山臊吓跑。由此可以看出,爆竹最早可以说是起源于早期先民们的避邪驱鬼,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后来慢慢发展为具有喜庆色彩的庆祝工具。

据史书记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诗经·小雅·庭燎》篇中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竹竿之类燃烧后,竹竿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唐人诗中称“爆竿”。陈久金、卢莲蓉在其《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一书中谈到,爆是动词,爆竹即是在燃烧竹子时,使其破裂而发出噼啪之声。火药出现后,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后人卷纸为之,日“爆竹”。

南北朝时,人们在过年时燃放爆竹就已形成了习俗。对此,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得很清楚:“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春节凌晨燃放炮仗的由来。清·顾禄的《清嘉禄》中则直接称之为“开门爆竹”:“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竹’。”因此,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烟花又称“焰火”或“礼花”。由爆竹演变发展而成。烟花没有爆竹清脆的声响,但却有变幻无穷、色彩纷呈的图案。相传烟花始于隋唐,盛于宋。北宋时烟花制作已很精致,南宋时节日盛行放烟花,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清·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中写道:“火树银花百丈高,过街鹰架搭沙篙。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绚丽多彩的烟花与声声爆竹相辉映,将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热闹非凡。

如今,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也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贴“福”字与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寓意着“幸福”,还有“福气”、“福运”等含义。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趣的是,贴“福”字的风俗,在民间传说中还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的大脚有关。

有一年的过年期间,朱元璋到京城街头民间微服私访。他来到城南一处集市上,见不少人正围观议论一幅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女子(未缠足),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这本来应是一幅反映农民丰收年景后喜悦心情的普通年画,但朱元璋看后心中大为不快,他认为年画背后的寓意是“淮(怀抱)西(西瓜)妇人好大脚”,是耻笑淮西妇女脚大,进而是在嘲笑马皇后的“大脚”,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于是他不露声色,暗记在心。回宫后,便差人前去查询年画为何人所作,哪些人在围观,并记下住址姓名。对没去参与和嬉笑的民众,就在他们的门上贴一个“福”字。然后命令军士就到没贴“福”字的人家去抓人。

善良的马皇后听说这件事,为避免百姓遭受无端杀身之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立即下令要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急中生智,对皇帝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也有道理,便下令放人,避免了一场大祸。

从此以后,每逢农历除夕,老百姓便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以保平安。这种从“避嫌”到“祝福”的善良愿望一直流传至今,有时人们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美好的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一求吉利,表示“幸福已到”或“福气已到”;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将“福”字精描细刻,做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如白眉老寿星、大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一个简单的“福”字,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P4-7

序言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例如,过年时作为辞旧迎新标志的“开门爆竹”,源自于先民们避邪驱鬼的原始宗教活动;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俗,蕴含了人们驱邪求福,保佑孩子们平安成长的美好愿望。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伴随着怀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伟大的爱国者屈原的热爱与怀念,其悬挂钟馗像,挂菖蒲、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吃五毒饼等习俗,又体现了先人们对于农历“五月”(民间信仰又称“毒月”)的敬畏;中秋节本来源自远古时代迎寒祭月的习俗,后来又融入了中国人独特的“月亮情结”,增添了一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亲情。每当过年时节,我们的祖先都要请神祭祖,此时此刻,天神地祗列祖列宗一起来到人间,天、地、人沟通汇集,共同对付邪祟,共同维护人间的幸福安康。此外,一些传统节日的称谓与日期还体现了中国人月日代码重叠的符号思维习惯,如“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俗称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等等。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传统节日文化是召唤人们文化归乡的源头和动力。

但是在这个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改变,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些传统节日的核心功能——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逐渐被淡化、弱化。与此同时,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洋节习俗(像圣诞节、情人节)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洋节形式上的欢乐并不能取代人们过中国传统节日所带来的那份内心的感动。我们传统的世代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温情的东西使我们向往和回味。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感悟到传统大年(“春节”)时迎新纳福、张灯结彩的喜庆,除夕守岁、祝福团圆的祈盼;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狂欢;清明节慎终追远、珍爱生活、缅怀先人的敬意和孝思;七夕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绵绵深情;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情思;重阳节的尊老孝亲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时,传统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与亲情的凝聚力,在今天更显其独特的魅力,这也是传统节日存续下来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节日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是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这其中,将传统节日以通俗易懂、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节日,感悟传统节曰的文化内涵,便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这也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希望这份努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知识所限,本书所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仅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作为具有文化普及意义的通俗读物,本书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因限于篇幅及本书的风格,未能一一标明注释,书后特附参考书目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作者谨识

2006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