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掀起的狂潮,标志着中国人越来越倾向于从人文传统中汲取人生修养的智慧。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讲话,标志着“和谐文化”成为大国崛起的中国主流思想。
2006年,温家宝看望季羡林,明确表示赞同季羡林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要从传统美德开始,追求人的内心和谐。
本书分成27个主题,以和谐文化的关键词为内涵和外延,采用了《世说新语》的语录体例,以保持原汁原味性。由于这些事例、史实和言行,均辑选于公开出版的文章、著作和报刊媒体,为了尊重原著作者或编选者的劳动成果,也是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核实和索引原文,同时亦是表明本书编选与出版“信史”的严谨态度,本书参考与借鉴了历史学术著作的注引范例,采用了详尽和细致的“文中注”和“参考文献”,期望读者在可读性极强的中国传统话语中积淀传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从源头鉴别真伪、在源流中取精华去糟粕的知识态度和人生态度。
本书以“个人汲取人文传统、构建内心和谐的新王道”为轴心,通过辑选中国历史上由2008年上溯到先秦的有关修养、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故事、史实和言行,对“个人和谐”这一人文传统进行源流式挖掘,诠释以和谐文化完善自我的历史传统、人文内涵和人生修养,以满足当前中国人的社会需求,拓展国民传统人文素养,增进生活品质,从传统美德开始,追求内心和谐,从而达到人与人和谐,实现社会和谐。
贵州省织金县自2008年1月中旬开始发生雪凝灾害,珠藏镇是织金县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发生雪凝灾害期间,贵州省织金县珠藏镇派出所所长赵祖虎带领民警坚守抗击雪凝灾害第一线,日夜上路巡逻,救助被困人员,就连12岁的女儿住院做手术,赵祖虎都没能抽出时间去看望一眼。但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赵祖虎却能够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作为人民警察,就是要把人民的疾苦作为己任,对老百姓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同情心,多一分责任心。”这是赵祖虎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连续20天的抢险抗灾,赵祖虎和派出所的民警们常常从夜间巡逻至天明。在抗击冰雪灾害的关键时刻,也就是从1月28日至2月3日的这7天里,赵祖虎工作时间累计达到155个小时,仅仅休息了13个小时。中组部追授他“抗御雨雪冰冻灾害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张月琳:《抗冰雪英雄谱:生命在最后7天加速燃烧》,
载新华网贵阳3月26日]
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全国优秀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在你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你们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榜样,党和政府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姚明登陆NBA之初,曾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姚明在NBA打到38岁,那么他的工资收入按照当时国际商品价格折算,相当于中国向美国出口了102万吨大米,或46万吨钢材,或239万台电视机,或630万辆自行车,或98万吨原油……这还不包括他的广告收入。难怪有人戏称,“姚明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大宗‘单个商品’”。
[薛原:《姚明、易建联NBA的“中国符号”》,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9日]
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腾空飞起,破雾穿云,直奔太空。此时此刻,全世界的中国人屏息静气,共同见证这个历史瞬间。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成为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怅惘。今天,中国人“奔月”的千年梦想,终于在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的喜庆时刻,变为现实。
[马跃峰:《奔月,让中国人的心共同跃动》,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6日]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了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委员,听取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引文见胡锦涛同志2006年3月4日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
姚明曾经对记者说过:“在我来NBA之前,我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国家队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我来到NBA后,这仍然是我最重要的目标。只要能让我进国家队,不给我报酬没关系,没有球迷我也不在乎,甚至是让我当板凳球员都行。因为能为国家而战是一种荣誉。我第一次穿上国家队球衣时是17岁。第一天拿到球衣时,我像模特一样在镜子前摆弄它,球衣对我来说确实有点大,但能把我的名字印在上面是一种荣誉。”在南京时,记者曾问他:“世锦赛的重要性对你意味着什么?”姚明说:“世锦赛到底重不重要?我不管,反正是国家队最重要!”
[李嵘:《姚明:感动无须尽人知》,载《文汇报》2006年8月28日]
“您怎么看国家强弱与个人荣辱的关系?”有网友问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副总裁马泽华。马泽华提到他在国际会议上受到礼遇的例子,说:“当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特别骄傲!更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影响力也好,个人在世界舞台上得到一点点认同也好,除了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强大。”
[刘维涛:《“对祖国的牵挂无所不在”——“我在海外感受祖国”网上座谈会侧记》,载《人民日报》2006年4月27日]
2006年3月30日下午,南京市玄武区城管执法大队组织了一场畅谈“荣辱观”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十多人中,有亲手拆除自己父亲违章建筑物的城管执法队员符宁、全国首位海选社区主任陈国梅,以及玄武区市容局有关领导等。参加座谈会的代表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畅谈了对于“荣辱观”的认识,他们说:“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我们的荣辱观体现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上。”
[王永钢、王铭婧、戴广华:《“儿子拆老子违建”体现的就是荣辱观》,
载《江南时报》2006年3月31日]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