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大千的世界(共3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毅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大千是蜚声全球的大师、中华文化的英才,同时也是巴蜀文化的骄子,被评为四川古今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雄奇险秀的巴山蜀水孕育和陶冶了张大千,巴蜀文治教化的传统养成了他优越秀冠的才华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反之,张大千又同历代众多的四川名人一起为巴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大千一辈子持川腔、做川菜、绘蜀山、署蜀人,对故土一往情深、魂牵梦绕,故乡也以有这样的艺术巨匠而引以为骄傲。愿(《张大千的世界》(套书)的出版,能帮助更多的人走近张大千,喜欢张大千,更好地领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进一步推动巴蜀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内容推荐

在张大千同毕加索这两位东西方艺坛高峰人物历史性会晤50周年之际,友人汪毅先生捧来了《张大千的世界》(套书)——《回眸张大千》《聚焦张大千》《大风堂的世界》的书稿。这是汪毅在4年前推出《走近张大千》,打响四川实施文化名人战略的头一炮之后,继续苦心经营、笔耕不辍的新收获。三部书稿内容丰赡,充满创意,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既保持和发扬了前书诗、文、画、照并茂的优点,又在张大千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上有进一步的开拓和升华,堪称展示张大千波澜壮阔、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艺术世界、情感世界及所创大风堂画派群体形象的鸿篇巨制。书稿展示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浩荡壮美,使人心灵受到震撼,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这对于如何估量张大千及大风堂的文化价值,评价其在艺术史上的文化定位,以至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中国画的未来走向,也都足以发人深省,启示良多。

目录

《聚焦张大千》

壮美的“大千世界”(总序) 章玉钧

筑起两岸文化论坛的高台(序) 黄小祥

堂外赘言(序)李维一

心香一炷祭大千(自序)

张大千的艺术世界

 大千艺术,美不胜收

 踏歌庐山念大千

 踏歌黄山说大千

 读张大千、张善子《黄山画景》摄影集

 敦煌石窟编号第一人

 世纪经典,永恒大千

 川菜蜀情味酣浓

 丈量三千大千世界

 走近张大千的文化意义

张大千的生活世界

 内江张大千纪念馆走笔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采情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巡礼

 踏上思念路

 张大千当“模特”塑铜像记

 张大千迷戏票戏

 张大千留在敦煌的自画像

张人千的情感世界

 张大千画作中的四川情结

 张大千怜笔筑冢

 张大千爱石情独钟

 张大千情爱世界一隅

后记

《回眸张大千》

《大风堂的世界》

试读章节

早期,系张大千在艺术上临古师古并不断完成艺术积累的时期;同时,也包括他师法自然的初期,两者具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割。他的临古师古,当然包括向亲人(其母亲、姐姐、哥哥)、古人学习,特别是向拜门之师曾农髯、李梅庵的学习。这个时期界定为1908年至1943年11月,即张大千10岁随其母曾友贞习画至从敦煌临摹壁画的结束。张大千是从传统艺术中走出来的,故他对于临古师古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收获。他信奉临古是读书,甚至晚年在台北摩耶精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大谈其道理。他指出“要学画,首先应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由临抚的工夫中方能熟悉勾勒线条,进而了解规矩法度”。在技法的学习和临古的目的方面,张大千的体验是:“临摹中将古人的墨法、用色、构图,透过一张又一张的画作,仔细观察它的变化,并加以了解、领会、深入内心,达到可以背出来的程度,然后经过背临过程,将古人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东西变为自己的。”张大千的临古师古时期竟达35年,作品多呈疏简清秀的写意风格。其间(包括张大千攀黄山,登泰山,走罗浮,跃衡山,援华山,奔莫干,游雁荡,越剑门,几度小住青城山师法自然的时段与师古过程在时空上的交错),他以最充沛的精力,造化在手,吞吐宇宙,完成了临古师古的艺术积累,即从近代画家一路溯源,历经清、明、元、宋,直追唐、隋至北朝,不断心追手摹,笔师古代山水、人物、花鸟各路名家,探微求里,然后创作自己的作品。这个时期,张大千的绘画作品数量颇大,奠定了他脱颖而出的坚实基础。在临古师古过程中,台湾研究张大千的专家傅申先生认为,张大千堪称中国画家转益多师的代表,其临古名迹所涉猎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大、形式之多、精进之勤、天赋之高、用心之深,得益之丰,堪称独步。在笔墨技法训练方面,张大千也是得古法精华最多、最好的画家,甚至达到了仿谁像谁的境地。可见,张大千临摹的过程是不断超越一般意义临摹的过程。他临摹的纯熟,当属于创造性的临摹,因为其临摹不是简单机械的复制,而是丰富并提升了被临画作的内涵、墨法、笔技、画意,故有“比石涛更石涛”的美誉。要不然,他怎么敢自负让黄宾虹大师输了眼,并自诩:“世尝推吾画为五百年所无,抑知吾之精鉴,足使墨林推诚,清标却步,仪周敛手,虚斋降心,五百年间,又岂有第二人哉!”至于张大千耗时近3年临摹敦煌壁画,几乎吸尽敦煌壁画精髓,既是他临古师古的重要艺术实践和最踏实的磨炼,又是他临古师古的集大成。特别是在绘画色彩、线条、人物造型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使其早期的文人画风中注入了写实的精工画风特点,成就了其艺术人生。因为,当循着中国美术史的轨迹去考察,我们将感慨北魏至元千年的传统美术中,敦煌壁画具有唯一性与系统性,既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舶来佛教文化的有机结合,拓展了中国美术的领域;又表达了与上古传统美术(殷商青铜器与玉器上的花纹、战国的漆画、汉代的壁画与石刻和画像砖等)的继承与演变的关系。

中期,系张大千在艺术上以和谐自然、师法自然为主体并不断升华师古的时期,两者互为包容,难以“一刀切”。这个时期界定为1943年12月至1960年,即张大千结束敦煌之行并再度客居青城山至他泼墨泼彩画风形成前夕的1960年止。其间,张大千再度感悟青城山的灵气,作有《青城山十景图》,并游览或客居印度、阿根廷、巴西、法国、瑞士、奥地利、日本、美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丰富了他的创作源泉。这个时期长达近20年,系张大千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对于他晚年画风的维新不乏重要意义。青城山素有“天下幽”的美誉,极富特色。无疑,青城山激活了张大千的创作灵感,赋予了他师法自然的领悟,是其画风渐变的驿站。据统计,张大千在青城山作画数量达千余幅,而且他的笔触几乎囊括了青城山的每一处胜景,致使他的青城山情结终生难以化解:“归来犹得住青城”、“平生结梦青城宅”、“梦归青城不可攀”,并留有传世之作《青城山通景屏》,甚至晚年还为青城山上清宫题署并赠画炼师,以唤起悠长而特殊的记忆和强烈的归宿感。此外,张大千在这个时期畅游神州大地,饱览亚、欧及南北美洲神奇风光,留下了《西康游屐》(组画)、《瑞士瓦浪湖》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作品。同时,这个时期他还不断重复早期曾游览黄山等名山大川的题材,只是这个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师法自然和深化师古的另一种体验。

晚期,系张大千在绘画艺术上超越师古、师自然而直抵师心高度的时期,即他开创泼墨泼彩新法并步入艺术峰巅的时期。这个时期界定为1960年至1982年。其标志或依据是,张大千1960年所作的第一张巨幅成形的泼墨风格作品《泼墨荷花通屏》为发轫,1981年7月至1983年1月所作的最后一幅泼墨泼彩作品《庐山图》为压轴。这发轫与压轴,宛如一条连接线,让我们由此看到张大千从泼墨荷花画风的实践,推及泼墨山水,进而到石青、石绿泼彩的纯熟表现的发展轨迹。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是其绘画结构的维新,也是其绘画境界美的推拓,属于近代艺术革命以后的“自动技法”,无疑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作品。P30-33(《聚焦张大千》)

序言

在张大千同毕加索这两位东西方艺坛高峰人物历史性会晤50周年之际,友人汪毅先生捧来了《张大千的世界》(套书)——《回眸张大千》《聚焦张大千》《大风堂的世界》的书稿。这是汪毅在4年前推出《走近张大千》,打响四川实施文化名人战略的头一炮之后,继续苦心经营、笔耕不辍的新收获。拜读之后,深感三部书稿内容丰赡,充满创意,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既保持和发扬了前书诗、文、画、照并茂的优点,又在张大千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上有进一步的开拓和升华,堪称展示张大千波澜壮阔、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艺术世界、情感世界及所创大风堂画派群体形象的鸿篇巨制。书稿展示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浩荡壮美,使人心灵受到震撼,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这对于如何估量张大千及大风堂的文化价值,评价其在艺术史上的文化定位,以至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中国画的未来走向,也都足以发人深省,启示良多。

说到对张大千的评价,他的知交、艺术大师徐悲鸿和溥心畲已分别作出过“五百年来第一人”和“宇宙难容一大千”的赞誉。这14个字言简意赅,是登高望远,从四维时空的宏大背景里论世知人、明心见性的不刊之论,决不可贬为世俗应酬或浮泛谀词而不屑一顾。张大千身处之世,是中国社会发生千古未有之剧变的20世纪,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中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在清代末世衰微和西风东渐、列强入侵的态势下,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包括否定以文人画为突出代表的中国画的思潮,一度取得了主导的话语权,中国画经历了一场文化认同和价值意义的危机。但有出息的中国画家并未闻风慑胆或偃旗息鼓,而是以上下求索的精神作出了各有特色的选择,在崎岖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今天回头来看,无论是变古为今,或是引西润中,或是折中、融合中西艺术等各种流派的大家,都为中国艺术的传承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如果要在东西文化碰撞、交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艺术接踵而至的20世纪,选出一两位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华人艺术家,来作为中华艺术的代表,恐怕张大千当列入首选。

从汪毅先生的书里可以看到,张大千一生浸淫于传统,出入于传统,坚持走“师古人——师造化——师己心”的传承创新之路。他“师古人”溯源之远、开掘之深,“师造化”游踪之广、眷恋之切,“师己心”气魄之大、独创之雄,却远非他人之可以比拟。尤以下列三事对他登上艺坛高峰关系极大。一是西上敦煌,面壁3年,遍观石窟遗址,临摹北魏、隋、唐、五代壁画,这不仅是500年来第一人,简直是1500年来第一人。由此打破文人画与民间工匠画及院体画之樊篱,系统地清理汉唐以来的传统,整合中国画的资源,振千年之颓势,开艺苑之新局。由此,他的画风产生了一个飞跃。二是他前半生流连于华夏的名山大川,后半生则栖止海外,游历亚、欧、南北美洲山川胜景,观摩世界名作,多次举办画展,进军西方艺坛,有些画作中融会对异国风光的感受,既“拿来”又“送去”,成为中国内地相对封闭的特定时代里中华艺术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三是他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又超越造化。尼采有“上帝死了”的名言,张大千则曰:“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并引用李贺的诗句:“笔补造化天无功。”晚年变法,艺臻化境,受西方抽象主义画风及半自动技法的启发,活用王洽、梁楷、二米减笔、泼墨法,进而发明青绿泼彩,并以之绘制山水长卷、荷花通屏,色墨交叠,氤氲混沌,元气淋漓,浓丽清艳,这种惊世骇俗的创造,把现代艺术与国画神韵融于一体,中国画的意境、风格、技巧由此推进到新的高度。张大千艺术创新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并正由大风堂门人和再传弟子及喜爱张大干艺术者发扬光大。

张大千曾说:“艺术乃人类共通语言。中西艺术表现方式或殊,而讲求意境、功力、技艺则一。”当中国画界不少人质疑国画的“遗貌取神”而转向西方写实风格时,西方绘画却伴随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受中国画、日本浮士绘及非洲黑人面具的影响,由以往的摹仿、写实转向表现和抽象之途。当年,毕加索会见张大千,正处于他在自我摸索中探寻中国画奥秘之时,他对大千慨叹:白人实无艺术!纵观寰宇,第一唯中国人有艺术,不解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远至巴黎学习艺术。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而当今世界正日益关注和看好中国艺术,这再次启示我们,要像张大千那样珍视传统,承传民族文化的血脉,而不可妄自菲薄,抛却传统,放弃自己的文化本位。如果那样,就会在文化多元共存和竞争的环境里失去自我,连对话的平台也将失落。毕加索、张大千50年前的高峰会晤,意味着东西方艺术的相互走近,双向互动和优势互补,具有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共存共荣的象征意义。

张大千是蜚声全球的大师、中华文化的英才,同时也是巴蜀文化的骄子,被评为四川古今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雄奇险秀的巴山蜀水孕育和陶冶了张大千,巴蜀文治教化的传统养成了他优越秀冠的才华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反之,张大千又同历代众多的四川名人一起为巴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大千一辈子持川腔、做川菜、绘蜀山、署蜀人,对故土一往情深、魂牵梦绕,故乡也以有这样的艺术巨匠而引以为骄傲。愿(《张大千的世界》(套书)的出版,能帮助更多的人走近张大千,喜欢张大千,更好地领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进一步推动巴蜀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焦张大千》)

后记

《聚焦张大千》是我近20年来不断畅游张大千这个博大、深邃、精彩的世界的结晶。在此游程中,我时常涌动一种莫名的亢奋,这或许就是所谓憬悟的体验吧。

《聚焦张大千》分张大千的艺术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三个板块。张大千人生、情感、艺术经历的传奇性,确定了他是一座神奇的所罗门宝藏,自然为无数“淘宝者”所关注。因此,有关张大千的书籍与传记,海内外已是汗牛充栋、美不胜收。本书在具体表述上,为有别于海内外诸多大同小异的传记以纵不断线的表现方法,即从张大千的出生写到去世,便用心于截取张大千世界的横断面,或感物寄情,或据形写意,或浓墨重彩,或恣意纵谈,完完全全、酣畅淋漓地表达对馆主大千先生的那番自我的情愫、自我的体验、自我的憬悟、自我的感慨。这些文章,均在海内外报刊发表。由此,我眼中与心中所聚焦的张大千就更自我、更纯粹、更独特一些,要不然我怎么能刷新写有3篇有关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文章的纪录?至于其中的《踏上思念路》一文与自序《心香一炷祭大千》,让熟悉我的朋友欷虚不已,并谓之“高山奔泻的情感瀑布,可撞击人心扉”。然而,令我自感诧异的是我对大千先生的一种感应,虽然我曾读过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数年来,我几乎每年的清明节前均能梦见大千先生,这似乎已不足为奇了。但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今年的清明节(2007年4月5日)凌晨,我竟梦晤大千先生于台湾摩耶精舍。一番侃侃而谈之后,他竟取出一幅《茶花图》赠我,并在画上题长跋。梦境之长,令我欷虚并不胜感慨,故梦醒后竟一气呵成小诗4首,以写照梦境:(一)满纸生芳华,摇曳美茶花。牵画同留影,掀髯说题跋。(二)墨彩绚若霞,鲜活妍奇葩。胜读茶花赋,春深满枝丫。(三)一花一题跋,此物相思芽。我心喜呵护,移梦报君家。(四)行谊走天下,茶花开我家。我家年有梦,梦意今最佳。

《聚焦张大千》配有近300幅图片。在中国画家中,海峡两岸建有纪念馆的只有张大干;在中国画家中,作品传播于海外最多的只有张大千;在中国画家中,海外举办画展最多的只有张大千;在中国画家中,作品在海外影响最大的只有张大千。由此,本书图片选择的重点:一是海峡两岸两个张大千纪念馆,以此为读者洞开两扇认知张大千人生起点与终点的窗;一是张大千流传于海外的为一般人少见的画作,以给读者一种新鲜感和欣赏的愉悦;一是尽量挖掘属于张大千的情感世界、艺术世界等方面鲜为人知的内容,以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由此可以说,这些照片对于见证张大千的“三干大千世界”,无疑是生动、活泼并给人许多遐思的。其中有的照片首次公开,对展示张大千世界的原真性具有特殊意义。

书的总序《壮美的“大千世界”》,由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章玉钧不辞辛苦慨然所作。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小祥情系张大千,拔冗欣然作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李维一友情作序,表达了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关注。台湾“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大千先生挚友秦孝仪为此书欣然题笺,以传达他对大千先生的缅怀之情。张大千的亲属、大风堂门人及其弟子与诸朋友十分关注此书,或提出修改意见,或帮助校稿,或提供照片。他们是:张心智、张心玉、张心瑞、张心庆、张心义、张正雍、谢伯子、龙国屏、王永年、萧佛存、李顺华、唐鸿、冯璧池、邓雪峰、孙家勤、毛怀■、唐健风、游三辉、张之先、李代远、李明明、钟远超、李永晖、白刚、何纪争、曹湘秦、汪晓灵、陈开湖、罗■沅、叶红、曹鸿浙、张志先、罗伦建、曹公度、沈舜安、谢建新、王亚法、冷威俊、杨国钦、谢生保、萧景勋、许启泰等。特别是傅运鸿先生,屡屡告诫我别轻易放弃写作,给我以激励。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四川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共内江市委、内江市人民政府的支持。此外,得到夫人邓家凤一如既往的理解,使我免唱了“锅瓢碗灶交响曲”,让我赢得了宝贵的业余时间去研究和写作。四川美术出版社为此书的出版给予了热忱支持,特别是社长袁久勇,责任编辑侯荣、李成,装帧设计者邹小工,责任校对王培贵、倪瑶。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2007年5月于成都通锦桥

2007年10月改于成都通锦桥(《聚焦张大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