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1825年10月25日,小约翰·施特劳斯诞生于维电纳贵族住宅区的一座简陋的旧式房子中。他的母亲安娜-施特赖姆是利希腾塔尔啤酒店老板的女儿(一说为侯爵之女)。小约翰从4岁起,每逢夏日来临,即与家人到他外祖父的家里去避暑。外祖父家坐落在维也纳附近森林中的扎尔曼村。6岁时,小约翰就在这里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圆舞曲——《第一个想象》。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号称“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从小就崇拜他的父亲,崇拜父亲的指挥风度,崇拜父亲那具有魔力般的小提琴演奏。于是,他经常偷偷聆听父亲练琴,幻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乐师。但老约翰·施特劳斯却无视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个美好的理想,更多的是从现实出发,禁止他学习小提琴,更不准小约翰·施特劳斯将来以乐师为职业。这不是没有缘由的蛮横霸道,因为在当时来说,乐师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生活也很不稳定。因此,小约翰·施特劳斯16岁时在著名的苏格兰教会中学毕业后,只能遵从父命,进了实业学校商科学习。然而,他对音乐的热情却有增无减,居然在上课时唱歌、作曲,因而被学校开除了。辍学期间,他用教邻居的小孩子钢琴挣来的钱,来支付他自己学习小提琴的学费。不久,他偷偷学习小提琴的事情,终究被父亲发现了,心爱的小提琴也被父亲夺走。
18岁时,他的父母分居。在母亲的支持下,小约翰-施特劳斯更加坚定了走音乐之路的决心。母亲用自己的积蓄给他买了把小提琴,并请了当时著名的“通奏低音”(指巴洛克音乐的主调和声织体,在记谱时只记写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其他声部不记,为方便键盘乐器演奏和声而在低音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阿拉伯数字指示所需演奏的和弦,因其低音贯穿在整个乐曲之中,故称“通奏低音”)教师兼乐队指挥约瑟夫·德雷克斯勒教他作曲理论。
19岁时,小约翰·施特劳斯组建了由15名乐手组成的,并由自己指挥的乐队,于1844年10月15日首演于多玛伊亚游乐场。在首演中,他边演奏小提琴、边用琴弓指挥乐队,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和他父亲写的《罗累莱圆舞曲》,竟获得意想不到的完满的成功,他终于迈出了成为作曲家和指挥家重要的一步。
但首演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发展都会很顺利。当时的听众还沉浸在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之中,导致全市数百家饭店、咖啡馆等娱乐场所不愿意安排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乐队的演出。因此,迫使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乐队还只限于在两个娱乐场所进行演出。小约翰-施特劳斯事业的初期虽步履维艰、前途渺茫,但他却丝毫不气馁,反而充满信心,不断积累经验,坚持进行创作。在首演后的两年之中,他就创作了40余首乐曲,同时积极在青年之中,在斯拉夫民族听众中培养自己的听众。他父亲的听众多为老一代的维也纳人,而具有“共和”思想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则与其相反,以发展的眼光,不去迎合昨日的听众,积极开发明天的听众。于是,他率领一个由30人组成的乐队,“远征”东欧各国,以充满民族主义情绪、对蔓延在东欧各国的自由的呼声予以支持的、新颖的、他自己写的音乐,从而使他所到之处,几乎都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时,他听到1848年三月革命爆发的消息后,情感激荡,当即提笔创作了《罗马尼亚进行曲》、《革命胜利进行曲》,后又为1848年革命的革命者,热情创作了《自由之歌圆舞曲》、《大学生进行曲》、《布尔诺民族卫队进行曲》等乐曲。在这场革命遭到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后的第二天,小约翰·施特劳斯还在绿门饭店指挥乐队演奏了《马赛曲》,而且居然在听众的要求之下重复演奏了三遍,使得官方对此相当恼火。 1848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将父亲的乐队与自己的乐队合并,这标志着老约翰·施特劳斯时代的结束和维也纳圆舞曲的新阶段的开始,标志着小约翰·施特劳斯时代的确立。小约翰·施特劳斯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亲率自己的乐队开始在欧洲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并远至俄国、美国,将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介绍给全世界。更重要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前辈们的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娱乐性与艺术性、群众性与民族性融为一体,使维也纳圆舞曲的格调更为高雅,堪称圆舞曲的上乘之作。
从1848年起,他每天晚上都要在娱乐场所赶场、指挥,白天还要作曲以及规划自己乐队的演出日程,这一切使他劳累不堪、精神疲惫。因此,医生曾劝他去温泉疗养。但他为了商业的需要,不愿假手于家族之外的人去干(如助理指挥等),于是他以施特劳斯家族中的人来加强自己乐队的阵容,以获取更佳的商业效果。1853年他请他的大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加盟他的乐队,又于1859年请他的小弟弟爱德华·施特劳斯加盟他的乐队,自此,施特劳斯家族主宰了维也纳的圆舞曲行业。
经过这些安排,显然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当进入19世纪60年代后,他的圆舞曲创作即进入了成熟期,那些传遍世界的维也纳圆舞曲大多出自于这个时期。如《加速度圆舞曲》(1860)、《晨刊圆舞曲》(1864)、《维也纳糖果圆舞曲》(1866)、《蓝色多瑙河圆舞曲》(1867)、《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1867)、《美酒、女人与歌圆舞曲》(1869)等。
与此同时,19世纪中叶在巴黎兴起了轻歌剧这个新的音乐品种,在轻歌剧代表作曲家法国轻歌剧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和奥地利作曲家苏佩(1819—1895)的影响下,小约翰·施特劳斯开始涉足轻歌剧创作领域。70年代后,他以《一千零一夜》为题材创作了第一部轻歌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Indigo und vierzig Ruber,首演于1871年),继而又创作了《罗马狂欢节》(Die Kal"Reval in Rom,首演于1873年)、《蝙蝠》(Die Fledermaus,首演于1874年)、《吉卜赛男爵》(Der Zigeunerbaron,首演于1885年)等16部轻歌剧。由于这些轻歌剧融进了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特点,所以形成与法国轻歌剧迥异的风格,并具有小约翰·施特劳斯鲜明的个性。 除上述圆舞曲外,小约翰·施特劳斯尚作有《维也纳气质圆舞曲》(1873)、《南国玫瑰圆舞曲》(1880),以及晚年所作的三大圆舞曲名作《春之声圆舞曲》(1880)、《皇帝圆舞曲》(1890)、和《百万富翁圆舞曲》(1892)等,总计作有圆舞曲170余首。此外,尚作有波尔卡舞曲、加洛普舞曲、方阵舞曲、进行曲等体裁的器乐作品,其中以与其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合作的《拨弦波尔卡》(1858)著名于世。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笔耕不辍,是个多产作曲家,他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约有500余首。
1899年6月3日,小约翰·施特劳斯逝于维也纳,享年74年。他在父辈创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之上,集维也纳圆舞曲之大成,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他所创作的圆舞曲,不仅令人闻之起舞,而且也可供人欣赏,足以征服人们的心灵。其父辈们未竟之业,在他这里也得以完成。德国大作曲家勃拉姆斯曾盛赞他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并发出“可惜并非我作”的感叹。法国大作曲家柏辽兹、匈牙利大作曲家李斯特、德国大指挥家彪罗和大作曲家瓦格纳等人,都对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给予高度评价。如彪罗称他为“绝妙的魔术家”,并称从他的音乐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享受”。可以说,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正值圆舞曲艺术的全盛时代,他所作的圆舞曲,在其后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住了听众的考验,跨越时间,跨越国界,雅俗共赏,至今盛演不衰,他也被世人盛誉为“圆舞曲之王”,的的确确是名副其实的赞誉。
“圆舞曲之王”的风格,较之其父辈兰纳、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开辟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独特风格更为洗练,美妙的旋律层出不穷,而且在旋律之中充满丰富的音乐性,华丽、甜美兼而有之,充满活力。在节奏上,三拍子中的第二拍往往稍稍抢先出现,并似保持音那样延续至第三拍,从而侵占了第三拍的一点时值,第三拍则很流畅地进入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往往运用独特的切分节奏);在管弦乐法(也叫“配器”)上,他采用简练、朴素而又富于效果的配器,融轻松、亲切、通俗、愉悦于一体,令人感到非常清新、向上;在舞曲结构上,虽保持了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传统维也纳圆舞曲形式,但却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如标题不再任人随意确定或偶然题写,他的圆舞曲标题,往往提示出作曲者是受到什么灵感的启发而作;圆舞曲的前奏,不再仅仅是舞会开始的信号,或是邀请舞伴时所奏的音乐,而往往较前增大篇幅,以各部分圆舞曲的主题展开,或是一幅气息宽阔的交响景色,或是充满了温情的诗意和神秘的氛围,而且前奏所用的旋律节拍也不再限于三拍子了,速度也不再是单一的了,充满了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1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在维也纳的城市公园里,举行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纪念碑的揭幕式,并将小约翰·施特劳斯誉为“圆舞曲之王”。这座纪念碑立体塑造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站立演奏小提琴时栩栩如生的全身镀金铜像,它的背后用大理石雕刻的拱形装饰象征着美丽的多瑙河。在拱形上端是一对裸体的情侣在拥抱亲吻,两侧则浮雕有在多瑙河嬉戏的青年男女。尽管这座塑像的艺术性尚可商榷,但从此这座纪念碑就成为维也纳的重点文物之一,凡到过维也纳的人们,几乎都会在纪念碑前拍照留念,我们也会常在报刊上见到这座纪念碑的照片。
P41-43
我在山西教育出版社李之杰先生的督促下,好不容易将这本书编完。这本书只不过是将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已出版的一些乐谱资料搜集到一起,择其要编辑而成,因此,谈不到什么学术意义。仅为音乐爱好者欣赏圆舞曲时提供一些资料,或供音乐爱好者弹奏一些圆舞曲小曲自娱而已。在即将呈现给广大读者之际,难掩编者愧疚之情,亦不知读者尚能满意否?但将有关圆舞曲的资料较集中的出版,恐怕还是第一次吧。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这本书本应是对一种音乐体裁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不能满足读者诸君的要求的。但在编写时给我很大的启迪的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出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往往都是与民间音乐有着不可割断的渊源关系的;一种音乐体裁之所以会登堂入室,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有社会的因素,诸如经济、审美趣味、大众的音乐生活等因素,亦有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的重要作用。读者可以从文中的叙述中略知一二。这恐怕也是音乐发展中的规律之一吧。拿中国民歌来说吧,不能不看到存活到现在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所谓的“原生态”的民歌之中,难免良莠杂陈,但由于党对民间文艺的重视,从红军根据地、延安到新中国,极其成功地提升了民歌的艺术品位,使之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艺术舞台,并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建设时期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由此,我认为无论对流行歌曲也好,还是对“超级女声”这个新生事物也好,作为文化部门的领导以及专业人士既不可任其自流,亦不可予以全盘否定,而应该在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群众的鉴赏力的前提下,以正确的舆论去引导、去扶植,使之提升艺术品位,成为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夺目的鲜花,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娱乐性与艺术性往往庄被认为不可兼得,而恰恰在圆舞曲这种音乐体裁之中却达到了,做到了“雅俗共赏”,而且遍及世界各地、备民族,都为其倾倒,亦为大作曲家所采用并加以发展。之昕以如此,与奥地利每年都要举办新年音乐会不无关系,并通过当今非常发达的各种媒体的传播,特别是电视的直播,传遍于全世界,可见国家的重视与媒体传播的威力。客观地说,音乐首先是要让人得到愉悦的,得到享受的,而这种愉悦、享受又有粗细之别、文野之分,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不断提升艺术品位,既而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造福人类。
三个听众同听一首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曲),就会有三种不同的解释,这种现象是极有可能的。故而鉴于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特征,对音乐的理解可依据您的音乐体验作出您自己的判断,书中所述仅供参考,尚可参考其他有关介绍以提高鉴赏力。
本书不到之处以及错误,敬请读者指出,以便继续修订。
王凤岐
2007年2月3日于中央音乐学院
绪论
1.圆舞曲的确立与发展
2.圆舞曲的基本特征
3.圆舞曲欣赏提示
一 社交圆舞曲——维也纳圆舞曲
1.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者之一——兰纳
(1)《新维也纳连得勒圆舞曲》
(2)《巴登画卷圆舞曲》
(3)《宫廷圆舞曲》
(4)《浪漫的人圆舞曲》
(5)《申布伦人圆舞曲》
2.“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
特劳斯的《罗累莱圆舞曲>
3.“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
特劳斯
(1)《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春之声圆舞曲》
(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4)《皇帝圆舞曲》
(5)《艺术家圆舞曲》
(6)《加速度圆舞曲》
(7)《欢乐的人生圆舞曲》
(8)《如同在家圆舞曲》
(9)《啊!美丽的五月圆舞曲》
(10)《爱之歌圆舞曲?
(11)《晨刊圆舞曲》
(12)《深情圆舞曲》
(13)《维也纳糖果圆舞曲》
(14)《美酒、女人与歌圆舞曲》
(15)《蝙蝠圆舞曲》
(16)《吻》
(17)《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18)《南国玫瑰圆舞曲》
4.最后的维也纳宫廷舞会乐长——卉雷尔
(1)《维也纳少女圆舞曲》
(2)《维也纳市民圆舞曲》
5.法国圆舞曲之王——瓦尔德推费尔
(1)《溜冰圆舞曲》
(2)《女学生圆舞曲》
(3)《西班牙圆舞曲》
(4)《我的梦圆舞曲》
(5)《紫罗兰——春之子圆舞曲》
6.伊瓦诺维奇的圆舞曲
(1)《多瑙河之波圆舞曲》
(2)《卡门·西尔瓦圆舞曲》
7.罗萨斯的《乘风破浪圆舞曲》
8.莱哈尔的圆舞曲
(1)《金与银圆舞曲》
(2)《卢森堡圆舞曲》
(3)《风流寡妇圆舞曲》
9.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圆舞曲的舒伯特”
(1)《奥地利村燕圆舞曲》
(2)《天体音乐圆舞曲》
(3)《我的人生充满爱与喜悦》
二 音乐会圆舞曲
1.韦伯的《邀舞》——音乐会圆舞曲的奠基之作
2.“歌曲之王”舒伯特的圆舞曲
(1)《降A大调圆舞曲》
(2)《A大调圆舞曲》
(3)《b小调圆舞曲》
3.柴科夫斯基的圆舞曲
(1)《降E大调圆舞曲》
(2)《娜达圆舞曲》
(3)《感伤圆舞曲》
(4)((C大调弦乐小夜曲》中的圆舞曲
4.肖邦的圆舞曲
(1)《华丽大圆舞曲》
(2)《小狗圆舞曲》
(3)《告别圆舞曲》
(4)《a小调圆舞曲》
(5)《升c小调圆舞曲》
5.西贝柳斯的圆舞曲
(1)《悲伤圆舞曲》
(2)《小圆舞曲》
6.勃拉姆斯的钢琴四手联弹《圆舞曲》
7.斯克里亚宾的《华尔兹风》
8.卡塞拉的《自然音阶(白键上)圆舞曲》
9.杜朗的《降E大调圆舞曲》
10.拉威尔的两首音乐会圆舞曲
(1)《高雅而感伤的圆舞曲》
(2)《舞蹈诗圆舞曲》
11.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
12.里亚朵夫的钢琴小品《八音盒》
13.达尔戈梅日斯基的钢琴小品《八音盒圆舞曲》
14.德里戈——奥尔的小提琴小品《火花圆舞曲》
15.圣·桑的交响诗《死之舞》
16.德利勃的管弦乐曲《徐缓的圆舞曲》
17.庞塞的吉他曲《圆舞曲》
18.李斯特的《第—梅菲斯特圆舞曲》
19.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小品《多情圆舞曲》
20.格里埃尔的钢琴曲《圆舞曲》
21.波罗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圆舞曲》
22.波尔蒂尼的两首钢琴小品
(1)《玩偶圆舞曲》
(2)《圆舞曲——小夜曲》
23.格林卡的管弦乐曲《幻想圆舞曲》
24.格里格的钢琴曲《圆舞曲》
25.安德森的管弦乐曲《跳圆舞的小猫》
三 歌剧、舞剧、戏剧配乐、交响曲中的圆舞曲
1.舞剧《胡桃夹子》中的圆舞曲(柴科夫斯基)
(1)《花之圆舞曲》
(2)《雪片圆舞曲》
(3)《结束前圆舞曲》
2.舞剧《天鹅湖》中的圆舞曲(柴科夫斯基)
3.舞剧《睡美人》中的圆舞曲(柴科夫斯基)
4.舞剧《葛蓓莉娅》中的《斯瓦尼尔达圆舞曲》(德利勃)
5.舞剧《海盗》中的《纳伊拉圆舞曲》(德利勃)
6.戏剧《假面舞会》中的圆舞曲(哈恰图良)
7.歌剧《玫瑰骑士》中的圆舞曲(理查·施特劳斯)
8.歌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圆舞曲》(古诺)
9.交响曲《幻想交响曲》中的圆舞曲(柏辽兹)
10.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劫罚》圆舞曲——《精灵之舞》(柏辽兹)
11.舞剧《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圆舞曲》(普罗科菲耶夫)
12.《e小调第五交响曲》中的圆舞曲(柴科夫斯基)
13.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中的圆舞曲(斯特拉文斯基)
14.舞台剧《士兵的故事》中的圆舞曲(斯特拉文斯基)
四 声乐圆舞曲
1.歌曲《柔情圆舞曲》(阿尔狄梯)
2.歌曲《莫斯科圆舞曲》(勃兰切尔)
3.歌曲<学校圆舞曲》(杜那耶夫斯基)
4.女声独唱曲《月光圆舞曲》(杜那耶夫斯基)
5.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咏叹调——《朱丽叶圆舞曲》(古诺)
五 圆舞曲在中国
1.管弦乐曲《青年圆舞曲》(杜鸣心)
2.吹奏乐《友谊圆舞曲》(魏群)
3.女声独唱曲《晚会圆舞曲》(巩志伟)
4.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天戈)
5.歌曲《夏夜圆舞曲》(姚思源)
6.歌曲《昆明湖上》(王凤岐)
后记
“艺术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人类进化与发展的历史告知我们: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原始时代,人类就已经有了艺术的活动和记载。史前的洞窟和岩壁上,留下了2万年前的绘画;先民在扛木头劳动时“杭育杭育”的喊声,可说是声乐的肇始;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上的三组人物携手并肩、轻盈起舞的彩绘,和19世纪末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两者可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思维,尽管蜜蜂能“营造”出等边的工房,鹦鹉能够学舌,大猩猩可以从一数到十,但它们终究只能停留在动物的本能和“模仿”的阶段,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向文明前进一步。而人类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涌现出大批的优秀的艺术家,创造出数不胜数、光彩夺目、辉煌灿烂的艺术精品,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艺术丛书”共30余册,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各个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等各个门类和品种,共收图片几千幅,音乐曲谱近干首,文字近千万。把遐迩闻名、干百年来流传的艺术精品,呈现给广大艺术爱好者,让读者大众在美的世界里和艺术殿堂里徜徉、遨游,在赏析中获得最大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丛书的撰写和编辑的方针,坚持做到大专家写小文章,大手笔写小册子,从微观入手,具体地、细致地进行论述,既深入浅出,又品位较高;既有鉴赏价值,又要雅俗共赏。总之,要为读者着想:从ABC说起,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紧密结合,引领读者进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提高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艺术鉴赏水平。
让“艺术丛书”的可读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贯穿全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的读物,这是丛书全体作者、编者努力奋斗的目标。
2008年4月
《圆舞曲艺术》引领您进入圆舞曲艺术的天地之中遨游、驰骋,在圆舞曲的艺术殿堂里浏览、徜徉。
近两个世纪前应运而生的圆舞曲已成为音乐艺术中的奇葩,为世界亿万人民所喜爱。《圆舞曲艺术》是欣赏圆舞曲的一本通俗的鉴赏读物,将世界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所作的著名圆舞曲介绍给读者,指引您从圆舞曲艺术宝库中获取身心愉悦的审美价值,有助于音乐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本书阐述了圆舞曲如何从民间舞曲演变、发展成“社交圆舞曲”、“音乐会圆舞曲”,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大型音乐体裁(如歌剧、舞剧、交响曲等)创作之中;如何伴随着品位较低俗的“圆舞”的提高发展而成为品位高雅的、雅俗共赏的,既应用于社交又登上音乐会大雅之堂的艺术品种。
本书对遐迩闻名的兰纳、施特劳斯父子、齐雷尔、瓦乐德推费尔、伊万诺维奇、罗萨斯、莱哈尔、韦伯、舒伯特、柴可夫斯基、肖邦、西贝柳斯、斯克里亚宾、卡塞拉、杜朗、拉威尔、约纳森、古诺、柏辽兹、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等世界级音乐大师创作的圆舞曲进行了概括的提示,并在“圆舞曲在中国”一章中,简约地回顾了圆舞曲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全书附有较丰富的谱例(简、线谱对照),以供读者欣赏、参考和自娱。
本书为艺术丛书之一。
“艺术丛书”共30余册,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各个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等各个门类和品种,共收图片几千幅,音乐曲谱近干首,文字近千万。把遐迩闻名、干百年来流传的艺术精品,呈现给广大艺术爱好者,让读者大众在美的世界里和艺术殿堂里徜徉、遨游,在赏析中获得最大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该丛书可读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贯穿全书,是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的读物。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圆舞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