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的世纪人生/飞扬与落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琴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他说: 东方文化必将取代西方文化。

他说: 他走阳关大道,也走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这是一个世纪的人生……

内容推荐

他是一个典型的“杂家”,在他七十多年的漫长学术生涯中,涉足多个研究领域,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少”,经历清朝、民国、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正好是一个二十世纪的缩影。他以己心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二十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目录

绪论 儒雅的教书匠

一、永远的红衣少年

二、学术大师

三、谦谦君子

四、牛棚学者

五、儒雅的教书匠

第一章 他来自宫庄

一、月是故乡明

二、季家“希望”初长成

三、情系北园

四、命运的安排

第二章 北平的苦与乐

一、金榜题名

二、清华园的求学生涯

三、找到人生的方向

四、短暂的迷失

第三章 留德十年(上)

一、“镀金”去

二、从柏林到哥廷根

三、“大师”养成记

第四章 留德十年(下)

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二、在饥饿中前进

三、辗转回国

第五章 回到“母亲”身边

一、任教北大

二、最“闲赋”的系主任

三、第一个辉煌时期

第六章 那段声名狼藉的日子(上)

一、短暂的逍遥

二、“老佛爷”的报复

三、人间炼狱

第七章 那段声名狼藉的日子(下)

一、死里“逃生”

二、牛棚里的岁月

三、苦中作乐

第八章 再现辉煌

一、劫后重生

二、重返哥廷根

三、大音希声

四、心似明镜

第九章 季羡林“谈”

一、谈人生

二、谈师与友

三、谈读书与治学

四、谈佛

五、谈写作

季羡林大事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从季羡林记事的时候起,他的家里已经非常贫困。季羡林曾这样形容自己家里当时的情况: “家里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当年贫困的家境,使得季羡林在6岁之前的记忆都是灰黄的,回味当初,能想到的也只是红高粱的苦涩味道。

在当时的年代,一户人家是否富有,用吃来衡量是最标准的。如果常吃小麦面粉,便是富有的人家;而经常吃玉米面粉,便是平常人家;而那些成日只能以红高粱面粉果腹的家庭,则是不折不扣的贫农家庭。季羡林家平常就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而小麦面粉和玉米面粉则是一年只能吃上一两次的奢侈品。红高粱面饼子苦涩难咽,但在季羡林6岁以前,关于吃的记忆大多都是苦涩的“红色”。虽季羡林家十分贫困,但好在还有一两户富有的亲戚,而作为季家长子嫡孙的他,在亲戚那里仍是十分得宠的。

季羡林祖父的堂兄是个举人,去世后给他家里人留下一大笔的遗产.因此.他们家在当地是有钱有地的富户。举人夫人当时仍然健在,她自己的亲孙子早亡了,一直管她叫奶奶的季羡林便成为她心里最为心疼的孩子。出于对季羡林的喜爱,每天举人奶奶都会想方设法留出一些白面馍馍给小家伙吃。因此,童年时候的季羡林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家住在村外的他每天早晨一睁眼,就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去,一路跑到举人奶奶跟前,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就立刻能得到一小块馍馍,这是小季羡林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时刻。除了享受被宠爱所得来的特殊待遇以外,童年的季羡林还常常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当时季家的二大爷家里也比较富裕,于是季羡林常常会去二大爷家帮忙喂牛,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就“仗着”喂牛有功,可以心安理得地在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了。此外,每到夏天收麦子的季节,贫困的家庭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每到这个时节,季羡林就会跟着住在他家对门的宁家大婶子去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之后。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在富人眼里“不值一拾”的麦穗,在穷人的眼里却是极为珍贵的东西。每次季羡林都会跟在宁家大婶子后面,认真地拾着地上不多的麦穗,基本上是拾了半天,也不过半篮子,然而这对于季羡林来说,已经是如获至宝了。每次“大收获”之后,季羡林就会欢天喜地地带着这些麦穗回家交给母亲。而母亲则会亲手把麦子给搓出来,然后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儿子解馋。在季羡林的记忆中,那些白面馍馍.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全都留给了他。

有一年的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一点月饼。对当时的小孩子而言,月饼是极为稀罕的东西,大概也就是常常听人提起,却未曾真正的见到。因此,看见月饼的季羡林高兴不已,而母亲把月饼都给了他,自己却是连尝尝也没有舍得。母亲疼爱季羡林,母亲的母亲——季羡林的外婆也是极其疼爱他的,外婆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外婆家很穷。但她仍是时时记挂着小外孙,虽然没有钱买牛肉,但也会挤出钱来买上一罐子的牛肉汤给外孙,那对季羡林来说,竟是童年对于肉的仅存记忆。

虽然身体总是饥饿,但浓浓的母爱是世上最最营养的心灵鸡汤。季羡林的母亲是穷苦人家出身,娘家姓赵,就住在离官庄五里的一个村子里。赵家十分贫穷,因此季羡林的母亲没有念过书,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竟然连个名字都没有。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母子之间的感情无比深厚。季羡林幼年时候是母亲的小“跟屁虫”,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有时候,母亲到地里去干活,季羡林便也跟着到地里去,有时自己在一边玩耍,有时也懂事地帮母亲干活。在他的记忆中。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最最苦涩的红高粱面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平日家里有点好的东西都会留给儿子,看着孩子满足地吃进肚子是她最高兴的事情。

后记

2007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度过96岁生日的季羡林先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颇为自信,自言要坚持活到茶寿108岁。

现在,先生的生活简朴,过生日也不愿铺张,一切从简。尽管年事已高,视力不太好,但老先生每天仍然坚持写作,对外界发生的新闻依然敏感。每天清晨,秘书或护士会将报纸上的报道念给先生听,有时他也会拿着放大镜自己看。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新闻网编辑部推出了先生的专题网站,设置了他的简介、大事年表、图中往事、著作文章、活动追踪、来宾留言等栏目。目前,先生还担任着奥运会文化艺术顾问。在他生日前,先生还兴致勃勃地谈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说“这是一个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绝好机会。办好人文奥运,不是建几座模仿外国的大楼,而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个顾问,他一定要当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先生是大师,但他不愿意人们用这样的称谓去称呼他。他喜欢平淡,渴望平凡,但事实上,他的人生、他的经历、他的成就,又都是那么的不平凡。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着平实的文字,用平淡的语言讲述着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