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谚语/青少年智慧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王舒然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谚语是人民口头的文学创作,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谚语虽然很短小,一般只有一两句,意思却很完整。

谚语非常生动、精练、内容深刻,是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很好总结,在人民生活中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格言,这是一种实用文学,是人民生活的口头教本。

内容推荐

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人民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到劳动、社会、文教、卫生等等,所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谚语,都是人民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精彩语言,是人民经验的艺术结晶,是俗语中的精华,是最优美、深刻的俗语。当然,一些旧谚语产生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不可避免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发挥其历史认识作用。

目录

教育·学习

 谚语故事

 开卷有益

 头悬梁,锥刺股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孟轲成儒,赖母三迁

 一字值千金

 半部《论语》治天下

 谚语

勤劳·节俭

 谚语故事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汉文帝节俭治天下

 隋炀帝奢靡失天下

 地不勤不长粮,人不勤饿断肠

 谚语

惜时·进取

 谚语故事

 磨刀不误砍柴工

 车胤囊萤照读

 孙康映雪苦读

 匡衡凿壁偷光

 白首方悔读书迟

 李密惜时,牛角挂书

 谚语

团结·合作

 谚语故事

 一箭易折,十箭难断

 唇亡齿寒

 三个和尚没水吃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谚语

志向·骨气

 谚语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有志者事竟成

 不受嗟来之食

 后来者居上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谚语

谦虚·谨慎

 谚语故事

 孔子虚心师项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狡兔有三窟

 关公走麦城

 谚语

处世·交友

 谚语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谚语

修养·情操

 谚语故事

 疾风知劲草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杨震暮夜却金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谚语

习惯·健康

 谚语故事

 早吃生姜晚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

 蔡桓公讳疾忌医,无药可医

 马齿苋是个宝,痢疾不用尝百草

 谚语

气象·节日

 谚语故事

 每至清明,插柳挂青

 九月九日佩茱萸

 谚语

试读章节

苏秦,战国时洛阳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苏秦先是跟着鬼谷子先生在山上学艺,学成后就回到了洛阳。苏秦很想有所作为,在弟弟苏厉的劝说下,他打算去求见周天子。但是,苏秦出身农家,又无人举荐,奔忙了一年多也没有见到周天子。

苏秦落寞地回到家中,变卖家产得了黄金百镒,买了车马和华丽的衣服,周游列国去了。这样东奔西跑了几年,苏秦依然没有求得一官半职。最后,苏秦的钱全花光了,车马和衣服也卖的卖、破的破,他只好挑着铺盖卷走路回了家。

苏秦趿拉着草鞋,挑着副破担子,十分狼狈地回到家。看到苏秦这副模样,他的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苏秦的妻子正坐在织布机上织布,她连头也没抬起一下,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他一样。苏秦只好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却推脱说没有柴,扭身走开了。家里人的态度让苏秦受了极大的刺激,他立志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

苏秦下山时,鬼谷子先生曾传给他一部《阴符经》,并对他说:“如果下山后得不到重用,就好好研读这本书。”从此,苏秦把自己关在家中不分昼夜地研读《阴符经》。读书读到夜深时难免又累又困,为了提神,苏秦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这常常使大腿受伤,但却会让人马上就精神抖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苏秦终于读透了《阴符经》,再结合以前游历中对各国风土人情的了解,天下大势就都在他的头脑之中了。

当时,各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秦国仗着国势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疆域扩大了不少。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其他六国都很害怕。苏秦游说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国,这就是“合纵”的战略。六国接受了苏秦的建议,订立了“合纵联盟”,共同拜苏秦为相。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

一次,苏秦途经洛阳,周王在郊外大摆宴席迎接他。苏秦的父母、弟弟、妻子、嫂子也都跪在地上迎接他,根本不敢抬头看他。苏秦取笑嫂子说:“以前您不肯为我做饭,现在怎么对我这么恭敬呢?”嫂子说:“您现在地位高又很有钱,我不敢不敬重啊。”苏秦十分感慨地说:“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我今天才知道,富贵是不能少的啊。”

后来,苏秦不但为家里修建了深宅大院,还把自己的学问教给了弟弟苏代和苏厉。在苏秦的教授下,苏代和苏厉也都成了显赫一时的人物。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读书读得时间长了,又得不到及时休息,难免会疲倦。孙敬一心想多读书,不舍得花时间休息,时间久了,他困倦得直打瞌睡。于是,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这样,只要他一低头打瞌睡,绳子就会牵扯头发,把头皮扯痛,他马上也就清醒了。

这就是孙敬头悬梁刻苦学习的故事。

后来,人们把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总结为“头悬梁,锥刺股”这句谚语。

唐朝的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许多诗作被人们传诵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李白并不是生来就有生花妙笔、满腹才华的。相传,他小时候是一个非赏贪玩的孩子。李白出生于一个富商之家,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小时候,他因读的书内容深奥,一时读不懂,觉得枯燥无味,就不愿好好学习,经常逃学出去玩。

这天,小李白又从私塾中逃学出来玩耍。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坐在矮凳上,手里拿着一根很粗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老婆婆的神情很专注,根本没有注意到在自己身边蹲下的小李白。

小李白不明白老婆婆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这个大铁棒做什么用呀?”  “我在磨针。”老婆婆头也没抬地简单回答了小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小李白想不明白,老婆婆手里磨着的分明是一根很粗的铁棒,怎么会是针呢?他忍不住又问:“老婆婆,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在磨的却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婆婆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粗铁棒磨成小细针啊。”

“什么?”小李白更加迷惑不解。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怎么可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慈祥地望着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当然是很困难的。可是,我只要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小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婆婆的话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心想:“对呀!只要有恒心,每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成的。读书也是如此。我现在虽然有读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天天读,总有一天会读懂的。”想到这里,小李白深感惭愧,拔腿便往私塾跑。

经过刻苦的学习,李白终于成了令世人敬仰的“诗仙”。P5-9

序言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的时候,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赵匡胤就去世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当上皇帝后,才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弘扬传统文化。当时,经过几十年的战火,各种文化典籍的损毁都比较严重。宋太宗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整理古籍,对散落在民间的古代文化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太平兴国年间,官府收集大量古代文化资料,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这三大部书。这三部书内容丰富,所涉知识非常广泛,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古书中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说《太平御览》是我国北宋以前文化知识的总汇一点也不过分。

《太平御览》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太宗对它非常喜爱,计划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太平编览》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但是,当时国家刚刚完成统一,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他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不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只能在空暇的时间补读。臣子们担心他读书读得时间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就劝他多注意休息,不要读书读得太辛劳。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翻开书卷来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并不觉得疲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