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是我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为了查清我国鸟类资源,郑老爬山涉水、历经风险,付出一生的精力。他的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鸟类研究的空白,也为世界动物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郑老不忘科学家的责任,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本书收集了郑老生前科普照文章47篇,最早的一篇发 表于1936年,有4篇为首次发表。内容涉及鸟类知识、动物资源与保护、对青少年寄予厚望等。
郑老的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对于广大青少年及热爱大自然的朋友来说,重读这些文章仍会受益匪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鸟儿齐鸣(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郑作新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是我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为了查清我国鸟类资源,郑老爬山涉水、历经风险,付出一生的精力。他的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鸟类研究的空白,也为世界动物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郑老不忘科学家的责任,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本书收集了郑老生前科普照文章47篇,最早的一篇发 表于1936年,有4篇为首次发表。内容涉及鸟类知识、动物资源与保护、对青少年寄予厚望等。 郑老的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对于广大青少年及热爱大自然的朋友来说,重读这些文章仍会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这部科普选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郑作新所写。书中大部分文章已发表,少数文章至今从未发表过。从总体上看,文章可以分为“资源”和“保护”两大部分。“资源”就是要摸清家底,“保护”就是要爱护资源,郑老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为此求索、呼吁。 目录 总 序 引子 占地划区 寻求“伴侣” “安家定居” 生“儿”育“女” 抚育后代 习飞成长 从小喜爱大自然 我国鸟类知多少 农林的益鸟和害鸟 燕鹆——蝗虫的天敌 食虫鸟类在护林中的作用 功不可没的卫士——写在爱鸟周之际 关于鸟兽益害问题的商榷 谈麻雀对农业的益害 麻雀的功过和我的证词 鸟害的防治 我国候鸟的迁徙 关于保护候鸟的谈话 我国第一次爱鸟周 鸟类的环志 鸟的飞翔 愿北京成为鸟的乐园 从冈山市公园里的丹顶鹤谈起 中国的鹤类 鹤与鹭的区别 欢迎天鹅再飞来 漫话天鹅 关于家鸡的起源问题 雉鸡天堂 越南丛林中的犀鸟 谈谈“国鸟” 鸟类的灭绝及其原因 动物的灭绝与保护 为什么要保护鸟 我国的鸟类资源 好鸟枝头亦朋友 不要自毁家园 草原动物资源的利用 鸟兽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 保护珍稀鸟类刻不容缓 保护水禽、涉禽的栖息地——湿地 毛泽东的科学思想与我国鸟类学的发展 生物自卫 Tomato与蛇 纪念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 向往大自然 提倡观鸟- 后 记 试读章节 向往大自然 福州四周多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鼓山。60多年前,我在福州念中学时,天气晴朗的周末,常约三五同学比赛爬山。当年大家都很年轻,不一会儿就从山脚直跑到涌泉寺,有时在一个半天能跑几个来回。这样野外竞赛,不但增强了体质,还锻炼了意志和毅力;同时一边爬山,一边观赏路旁杂树生花,野鸟啁啾,自然而然从心里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福建有山有海。鼓山脚下的闽江口有一个川石岛,岛的周围约15公里。岛上住有渔户。江面上渔帆点点,海鸥在波面上徘徊,历久不已。我于1930年返闽执教时,在校中组织生物学会。周末和假期,曾与校中师生前往川石岛上考察和采集。海潮一退,岛四周的沙面上留下不少蛤蜊、泥蚶及各形各色的贝类、螺类以及水生昆虫,有时还见姬鹬,沙锥等互相追逐。寄居在螺壳的寄生蟹到处皆是。海阔天空景色宜人,深深吸引着书斋里走出来的书生们。一俟渔船返航,人们都争相选购鱼类及其他网获物,手提肩扛,十分快意。这些活的生物有的种类连老师也不认识,比书本里及标本室里见到的生动得多。 大自然是用钱买不到的课堂,这里的课本是永世读不完的。记得当年我为生物学会编一首会歌,歌词如下: 闽地得天宜,动植特繁奇。 萃志勤砥砺,研讨共析疑。 鼓山幽,闽水滔, 猎迹遍丘陵,网影逐波涛。 满目鹬蚌竞,睡狮亟奋醒, 利用厚生,吾侪勉旃! 福建还有广袤的山林,林中有各种飞禽走兽。20世纪30年代我在大学任教。那时日军入侵我国,学校从福州内迁邵武。这个县僻处福建西北隅,在闽江发源处富屯溪的上游。县城周围是山峦起伏的武夷山脉。 迁到内地后不久,我就组织生物系的同学在县郊山麓一带,着手观察调查所有栖息或飞越境内的鸟类。每周绕行全境一二次,都在清早禽鸟最活跃的时候。每次野外观察,费时约2小时,这样持续3年之久,才把实地调查所得,写成一篇论文,题为《邵武鸟类三年来(1938~1941年)野外观察报告》。内容不但包括种类、季节时间、观察到鸟类的频数,而且还罗列各鸟的平均个数,作为数量统计的依据。这是国内对野外鸟类数量进行调查的第一篇报道,受到好评并获得了科学奖。 学校内迁邵武,我就想起挂墩。挂墩位于崇安县西南,与邵武县及建阳县的北部毗邻,属于“东洋界”北隅,而密接“古北界”(东洋界和古北界都是动物地理界,在我国境内兼而有之)。挂墩位近于两个动物地理界接壤的地方,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向来被认为是我国东南部的理想采集地。鸟类及其他动物门类的新属、新种,100多年来不断从这里发现。挂墩在国内外的声誉因而日隆。 我初到邵武时,曾往谒见当时的县太爷,谁知这位旧社会昏官竟然一问三不知,连挂墩也没有听说过。旧时反动政府腐败无能,由此可见一般。其实100年前(1873年)外国人早已来到挂墩,并采集了大量标本,运出国外。 我于1939年暑假,与几位技术员和同学由邵武徒步前往挂墩。第一天行程40千米抵黄坑,次日继行约25千米,抵大竹岚。此处毛竹丛生,又粗又高。由此爬山约3小时就到挂墩。这一段林木畅茂,山径崎岖,举步维艰。挂墩周围约30千米,其最高峰达2000米,在山谷中有3个小村落。当地居民以种茶采笋为生。环顾峰峦,谷溪湍急,清泉四溅。在丛林间,群鸟高歌,清脆嘹亮,婉转动听,使人流连忘返。我们做了考察和采集,很有收获。 从1979年以来,此地已建立起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面积85万亩。保护区内还设科学工作站于三港。福建省科委组织省内外科学家进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并创办了《武夷科学》杂志,3年来发表102篇论文,内有102个新种,也有新属新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动植物科学事业的发展。 ——《福建日报》1984年2月22日 提倡观鸟 我对鸟类的研究是以野外考察为基础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福建邵武曾利用当地丰厚的鸟类资源进行长期的考察。以后撰写了《邵武鸟类三年来野外观察报告》。这是我们国内第一篇有关鸟类种类及其生态的实地考察报告。 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观察鸟类的工具、设备先进了。但是从事鸟类研究工作还是将野外考察作为基点的,没有野外考察提供素材,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研究无法进行。 在科学知识普及的今天,我们还提倡青少年朋友到大自然中去“观鸟”。在大自然中观察鸟的生活,寻找和发现鸟的种类,就好比野游、听音乐、看球赛一样,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样做既不影响鸟类自在的生活,也保护了环境与生态平衡,又可以将认识鸟、保护鸟的活动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说起“爱鸟”,我们中国有一种“提笼架鸟”的传统,以前有些舆论还去宣扬说这是一种鸟文化。其实,愿意饲养一些观赏鸟,训练它们说话、唱歌,陪伴自己生活,正如许多人养猫、养狗一样,本来无须指责与非议。但进而将“提笼架鸟”说成是“爱鸟”,实是一种陋习,不宜倡导。把笼鸟放飞大自然,让它们美化环境,特别是食虫的益鸟,它们还能捕食有害的害虫,有益于农林业。早在900年前,大文豪欧阳修在《画眉鸟》的诗中写道:“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清代的郑板桥也发表过:“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认识和感情也在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从工业化社会的“征服自然”,走向今天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应该重新认识“提笼架鸟”这种文化传统了。对它应加以限制。再不限制,随着捕捉工具与技术的进步,野生鸟类就有绝灭的危险。而且在捕捉过程中许多珍稀鸟类更易遭灭顶之灾。 现在,国际上把保护鸟类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些国家已提出“保护所有鸟类”的口号。在这些爱鸟已成风气的国家里,居民在窗台、院落里放置招引鸟类的食盘。在许多场合鸟儿敢于落在人的身边与人相伴,此景此情真让人羡慕。 提倡到野外观鸟,是真正将爱鸟与保护鸟的行动结合起来。事实上,群众性的观鸟还是一种艺术活动。一对鸟儿在树枝上,无论它们在亲昵地相互梳理羽毛,聒噪地争吵或鸣唱,透过望远镜观看,可以让我们感到它是一幅生命跃动的艺术画面。鸟儿的任何举动都显示它的生命活力。这是任何一幅花鸟名画所不能比拟的。同时,通过观鸟可以知晓自然与鸟的关系,知道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鸟类。 现在,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开展以观鸟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每年到日本北海道札幌观看海滨的天鹅,到我国黑龙江扎龙保护区观鹤,到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看水禽的观鸟游客是年盛一年。在我国台湾、香港每年都组织鸟友进行观鸟比赛。并且为了方便游客与鸟友观鸟,还专门出版了《观鸟手册》、《赏鸟地图》等书籍。有的国家还将观鸟编人中学教科书。在北京最近也有群众性的观鸟报道。我相信这种活动将会引起各界的重视,而得到逐步普及。 观看鸟类一般需要适合的望远镜、照相机、录音机以及鸟类图鉴或观鸟指引作为工具书,还要有笔及记录簿等。每次观鸟对当时气象条件、鸟类停歇环境或飞行状态作些描述。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有些鸟友在长期对鸟类的观察中,拍摄了许多十分生动珍贵的鸟类照片,集资出版了鸟类图影集,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希望专业鸟类工作者能积极参加与指导群众性的观鸟活动,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与群众性的观鸟活动结合起来,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的研究源泉。 P215-220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5年了,作新无时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郑老的大儿子怀杰在帮助郑老整理文章时,曾拟一份科普作选集的目录请他爸爸过目。后因郑老病重,这项工作就搁置下来。近年来,经与儿子怀杰、怀竞再度整理这些科普文章,同时得到他的研究生徐延恭硕士及中国科协殷皓硕士的积极协助,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与赞助,这部科普选集得以出版了。这也是对郑老逝世5周年的纪念。 早年,从美国返回福建协和大学任职时,郑老就亲自指导协大生物学会的活动,组织到川石、挂墩、邵武等地的鸟类考察和采集。郑老十分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如《协和大学校园春(夏、秋、冬)季所见的鸟类》、《长乐县志中的鸟类》、《本地常见的两栖动物》、《怎样才算是科学化生活》、《生物学与人生》、《生物的自卫》以及《天演学研究略史》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中用中、外文撰写的科普文章达260多篇。到了晚年,他仍积极参加科普活动.尤其是全国开展的“爱鸟周”活动几乎年年都参加。他还多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极力宣传爱鸟护鸟的意义,《好鸟枝头亦朋友》就是他的广播宣传稿。 这部科普选集中,大部分已发表的文章均注明了出处,少数未发表的也是生前撰写好的。从总体上看,文章可以分为“资源”和“保护”两大部分。“资源”就是要摸清家底,“保护”就是要爱护资源,郑老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为此求索、呼吁。 在文稿的整理过程中,无时不感觉到郑老的知识渊博,古今中外、鸟兽虫鱼、无不知晓。为了将科学知识传播给民众,他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在谈及鸟名时,往往要注上当地的土名、俗名。之所以不忍割舍而保留了几篇并非鸟类的文章,就是因为它们体现了郑老的热爱自然的思想和精神。 “非典”的突袭,提出了如何对待野生动物的问题。在郑老的选集中,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的观念对当前尤显指导意义。从他对“麻雀”益害的科学实践和科学分析中,可以感觉到郑老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和完善的。书中关于动物资源与利用的问题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郑老不固守自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郑陈嘉坚 2003年6月27日 书评(媒体评论) 20世纪中国鸟类学研究的历史是和郑作新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的。他是我国现代鸟类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世界鸟类学、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是中华瑰宝,享誉世界,他是中国鸟类学界的骄傲。郑作新院士给我国科学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产。他常说:“生命有限、学问无涯。不能浪费时间”,“人活着不干事,就等于活僵尸。一个人,总要为中华民族留下点东西,增添一点光彩。”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 卢汰春 把深奥的科研成果化作浅显通俗的语言传达给公众,这是科学家的职责。郑作新院士完美地完成了这一职责,《与鸟儿齐鸣》一书即是这一职责的完美体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 张玉台 《与鸟儿齐鸣》告诉我们。在鸟类世界、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中还有着无穷无尽奥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希望一批批的后来人能够踏着郑老的足迹。沿着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中科院院士 北京大学原校长 许智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