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布克的奇遇》作为语文教材被选入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全国统编课本。这还是第一次将一篇科幻小说作为文学作品选入教科书。
《布克的奇遇》写于1960年,累计印数已达80多万册。1980年获得“1954-1979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这以后又被译成数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受到了国内外评论者的一致好评,并先后选入了十几种名人集、选集及专集中,累计印数近200万册。
布克一心想成为马戏团的明星狗,可一辆大卡车断送了它的梦想。当众人为它惋惜时,3个月后布克奇迹般地回来了,此后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就要从科普抓起。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去克服困难,成功或成就就会在你面前。
本书为“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
布克一心想成为马戏团的明星狗,可一辆大卡车断送了它的梦想。当众人为它惋惜时,3个月后布克奇迹般地回来了,此后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
整个故事,是从布克——我们邻居李老的一只狼狗——神秘的失踪,然后又安然无恙地回来开始的。
不过,问题并不是在布克的失踪和突然出现上,问题是在这里:有两位住在延河路的大学生,曾亲眼看见布克被汽车压死了,而现在,隔了3个多月,布克居然又活着回来了!
被汽车压死了的狗怎么会活转来的呢?……嗯,还是让我从头说起吧!
布克原是一只转了好几个主人的纯种狼狗。它最后被送到马戏团里去的时候,早已过了适合训练的年龄。马戏团的驯兽员拒绝再训练它,因为它在几个主人的手里转来转去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许多难改的坏习惯。
我们的邻居李老,就是那个马戏团里的小丑。他不但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他听说马戏团决定把布克送走,就提出了一个要求:给他一年时间,他或许能把布克教好。
这样,布克才成了我们四号院子——这个亲密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实际上,这是一只非常聪明和伶俐的狼狗。在老演员细心的训练之下,布克很快地就改去了它的坏习惯,学会了许多复杂的节目。一年快结束的时候,马戏团里除掉那个固执的驯兽员之外,大家都认为不久就可以让布克正式演出了。
然而,正当布克要登台演出的前夕,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4月3日那天晚上,布克没有回家。大家等了整整三天,依旧不见它的影子。
三天下来,老演员显著地消瘦了。我们院子里的人都知道这是为什么,可又都无可奈何。说真的,我们还从来没见过哪一个人能像李老这样爱护这只狗的。
星期天一到,我就发动了院子里所有的人,到处去寻找布克。我这样做,不只是为了老演员一个人,有一大半,也是为了我那个可爱的小女儿小惠。小惠自从5岁那一年把腿跌断了,就一直躺在床上。我上工厂去的时候,虽然有不少阿姨和小朋友来照顾她,可是失去了一条腿的孩子,生活总是比较单调的。自从老演员搬到我们四号来以后,情形就好了不少。
老演员、布克和小惠立刻成了好朋友。有了布克,小惠的生活也变得愉快得多了,甚至还胖了起来。可是现在……为了不叫老演员更加伤心,我简直不敢告诉他:小惠为了布克,已经悄悄地哭过好几次了。
那天,正好送牛奶的老王和邮递员小朱都休息。大家分头跑了一个上午,还是小朱神通广大,他打听到:在3日那天,就在延河路的西头,有一只狼狗被汽车压死了。这只狼狗正是布克。据两个大学生说:他们亲眼看见载着水泥的十轮大卡车,在布克身上横着压了过去。布克当场就死去了。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他们正好在旁边。不过,当他们给公安局打完电话回来后,布克的尸体却失踪了!
看来悲剧是已成事实。然而,布克尸体的神秘失踪,却使这个心地善良的老演员产生了一线希望:也许,布克并没有死,有一天,它也许还会回来的吧!
事情的确并没有就此结束。隔了3个多月,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刚走到家门口,就听见小惠和老演员的笑声。在这笑声中,还夹着一声声快活的狗吠。
“李老一定又弄到一只狗了。”我这样想着。可是一走进屋里,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竟然是布克!
“你瞧!你瞧!”老演员一见我就嚷开了,“我说一定是哪位好心人把布克救活了。你瞧,现在它可回来了。”
布克还认得我,看见我就亲热地走过来,向我摇着尾巴。
老演员的一切训练,它也还记得;而且,连小惠教给它的一些小把戏,也没有忘记。
当场它还为我们表演了几套。布克的归来,的确成了我们四号院子这个大家庭的一件大喜事。那天晚上,大家都来向老演员和小惠道贺。
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觉这里面有些不对头的地方。我突然觉得,布克多少是和从前有些两样了。起先我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这样,可是仔细地想了一下后,我就发现原来是布克的毛色和从前不同了。我的记忆力一向很好,我记得布克的毛原是棕黑色的,现在除了脑袋上的毛色还和从前一样,身上的毛色却比从前浅了一些。我把布克拉到跟前一看,发现它的颈根有一圈不太容易看出来的疤痕,疤痕的两边毛色截然不同。两个大学生曾经一口咬定说:布克的身体是被卡车压坏了。我一想起他们的话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叫我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念头:布克的身体一定不是原来的了!
我是一个有科学知识的工人,从来就不迷信。但是眼前的‘事实,却只有《聊斋志异》上才有!
我越是注意观察布克,就越相信我的结论是正确的。不过,我还不敢把这个奇怪的念头向李老他们讲出来。直到布克回来的第三天早晨,这件事情终于被老演员发觉了。
这是一个天气美好的星期天。我把小惠抱到院子里看老演员替布克洗澡。我站在窗子跟前,正打着主意,是不是要把我的发现向李老讲出来。忽然,老演员慌慌张张地朝我跑来。
他像被什么吓着了似的,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喊道:“这不是布克!啊,这不是布克!”
“瞎说!”我故意这样答道。
“不不不,我绝对不会弄错!”老演员还是非常激动。“布克的肚子下面有一块白色的毛;它的爪子也不是这样的!我记得,它的左前爪有两个脚趾是没有指甲的。可是现在,你瞧,白色的毛不见了,指甲也有了,身上的毛色也变浅了!”
我和李老都没有把这件事向大家讲出来。因为讲出来,谁也不会相信我们的,只会引起别人对我们的嘲笑。
布克演出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四号院子里的人,能去马戏场的都去了。但是在所有的人当中,恐怕不会再有比老演员、小惠和我更加激动的了。临到上台之前,老演员忽然把我叫到后台去。他的脸色很难看。老演员指着布克对我说:“你看看,布克怎样了?”
P1-5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肖建亨,这是新中国科普和科幻的早期历史里,不能忘怀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和当时所有的科幻作家一样,都是从少儿科普和科学文艺起步的。50年代初,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从颠沛流离的抗战逃亡生涯里成长的他,满怀着报国的激情,义不容辞拿起了笔,开始了科普创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彩色陶罐的秘密》,大约十七八万字,写的是文物被盗的故事。接着就是一个全国科普电影文学剧本征文的获奖作品《气泡的故事》,从8000多个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排列第一位。肖建亨就是这样走进了科普创作的舞台。继续写下去,是另一篇获奖作品《影子的故事》,以及有关南极的《谜一样的地方》等许许多多科普文章和书籍,在少儿科普创作领域里牢牢站住了脚跟。
1962年,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布克的奇遇》问世了,累计印数上百万册,一下子就轰动开来。以后不断获奖、广播、编入小学课本、翻译为外文等等荣誉接踵而来,奠定了他在少儿科幻文坛里的前列地位。
肖建亨是无线电专业出身的专家,他的科幻作品也紧紧扣上了自己的专业。《奇异的机器狗》、《万能服务公司的最佳方案》等,无一不是这样的。
可惜呀!可惜。可敬啊!可敬。肖建亨是在一场大病以后,竟稀里糊涂失去了工作,饱受无知者的白眼。他的一切作品,几乎都是在万分困难的环境里创作的。读着他那富于幽默感的文字,你能想象这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写出来的吗?乐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鼓舞肖建亨不断前进的最好的保证。
北京、上海有关部门和出版社密切注意他,一次次把他网罗进重要出版行动,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就是其中之一。江苏少儿出版社更加不会放过这个本地作家,干脆把他“幽禁”起来,关了整整11天,一口气写出一本中篇科幻作品《梦》。
1979年刚刚开始,在苏州市委宣传部的关心下,把他调进了文化局创作室,成为这个出过唐伯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第一个专业作家。
这个江南才子的笔下,少不了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我最喜欢他的《钓鱼爱好者的唱片》,就浸染着这样的色彩。他的孩子告诉我:“父亲常常带我在小河边钓鱼”,这篇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吧!可惜我一时找不到它,没法编进这个选集和大家一起欣赏,是我心中最大的遗憾。
由于老肖远在美国,无法取得联系。湖北少儿出版社何龙先生嘱我选编这个集子,我的心中总还有些不踏实,不知道是否能够做好。遥望老友远隔重洋,祝愿这个长我一岁,这个有共同的抗战逃亡经历,共同在山城重庆受过日寇的狂轰滥炸,也共同在少儿科普和科幻创作中并肩战斗的老大哥,身体健康,能够读到这本书。但愿还能重新握手见面,共剪西窗烛,同话巴山夜雨的往事,该有多好呀!
萧建亨,江南才子,苏州水乡的幻想家。他家门前一道清清的小河,院子里青青的树林,这位幻想家坐在自家的小楼上,张开幻想的翅膀,构思着一部一部令人惊奇的作品。《布克的奇遇》描写了一只奇异的小狗的奇遇。我看了感到惊奇,你看了一定喜欢。要是我有一只这样的小狗,多好啊!
萧建亨是一位智者,他在那深邃镜片的后面审视世界,发现世间万物的秘密;他是一位仁者,待人非常厚道,值得信赖和交往;他是一位勇者,面对坎坷的人生。不屈不挠,勇敢地走下去。
——著名科幻作家 刘兴诗
好的科幻小说,它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故事,让读者感觉到科学的美妙和神奇魅力,让读者从故事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塑造正确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这是科幻作品的最重要的责任,《布克的奇遇》做到了。
——著名科幻作家 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