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为背景,探讨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关系、潜力以及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并以对双边贸易波动的影响为依据,对不同合作模式的优劣进行判断。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关系潜力及合作模式选择(农产品贸易视角)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孙林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为背景,探讨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关系、潜力以及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并以对双边贸易波动的影响为依据,对不同合作模式的优劣进行判断。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并未取得像其工业品那样迅猛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而这主要是由种类繁多的农产品贸易及非贸易壁垒所导致的。农产品贸易壁垒是致使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缓慢、减少贫困计划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扩大农产品贸易,刺激农产品出口需求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也已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就必须团结起来,实现南南合作。另外,农产品中有很多产品是工业原料,在我国农业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力图利用贸易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约束。 中国与东盟近年来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而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就正式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进程正式启动,两大区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利益上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农产品上。农业和农产品问题,一直是东亚经济体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过不去的坎。但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双方都把农业确定为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重点。 中国与东盟同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因而双边贸易关系可能以竞争性为主。但是,对于农业和农产品来说,其生产和贸易结构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中国的国土主要处于温带,而东盟国家基本上处于热带,这一农业气候差异导致双方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从而出现了农产品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验证了上述的假说,并且列出了中国与东盟现阶段处于竞争、互补贸易关系农产品的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相似性小于市场相似性,出口产品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另外,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各自的总体水平,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形式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两者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互通有无、互补余缺为主的贸易。 在互补贸易关系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产品潜力应该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并且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出现了“过度贸易”,而中国与菲律宾和新加坡农产品贸易仍然表现为“贸易不足”。 另外,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机制条件下,互补的贸易关系应该能够促使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朝着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却没有呈现预期中的发展趋势,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动。两个国家或者区域之间贸易量的波动可以由进口需求效应、结构效应以及竞争力效应三个因素加以解释。中国和东盟农产品总进口的增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者双边贸易的波动;另外,从出口结构调整来看,虽然中国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以适应进口需求变化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中国对东盟进口农产品结构变化的反应度要明显低于东盟国家对中国进口变化的反应程度;从农产品竞争力变化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初级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丧失,而东盟国家在此类产品中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为了实证分析三类效应(因素)对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了CMS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波动主要是受东盟国家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而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金额增长波动也主要受中国进口需求的影响,但是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是影响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多少的次重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主要是受总进口需求的影响。而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削减关税,最终实现双边的自由贸易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也即通过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从而对各自总农产品进口需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本文认为: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波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根本和关键的途径。从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认为:目前中国政府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和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且把农业确定为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促进效应直接与合作各方的贸易互补程度成反比,而和贸易保护程度成正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而且两者之间现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程度很低,因此,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不是很明显,从这一点考虑把农业高保护程度的日本和韩国排除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亚自由贸易区所应该有的对农产品的贸易促进效应。排除了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而建立起来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对经济和贸易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存在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缺陷。因此,本文积极主张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同时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即“10+3”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现在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0+1”模式。 最后,基于中国与东盟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合作的领域:粮食生产与贸易、热带农业产业合作以及农业领域的投资合作。在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市场的方法,加大粮食的进口比例和幅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之一。东盟国家是比较可靠的粮食进口来源地。 目录 序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回顾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4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1.5 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理论综述 2.1 自由贸易理论 2.2 贸易自由化的新型实现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2.3 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效应
3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 3.1 贸易关系的确定方法 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3.3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的总体考察 3.4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实证分析 3.5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的农产品种类 3.6 中国和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互补的解释 3.7 简短结论
4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 4.1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变化趋势 4.2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形式: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比较 4.3 简短结论
5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潜力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1 文献评述 5.2 引力模型及变量选择 5.3 样本、数据与方法 5.4 实证结果及讨论 5.5 中国与东盟贸易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测算 5.6 结论及政策含义
6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 6.1 贸易波动因素分解方法——CMS模型 6.2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状况 6.3 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双边贸易的因素及其变化 6.4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解 6.5 简短结论
7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模式选择 7.1 东亚贸易合作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 7.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合作模式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 7.3 合作模式选择的进一步探讨 7.4 简短结论
8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展望 8.1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前景 8.2 推动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8.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农产品种类(SITCRev.2) 致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