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元和10美元都是“合理”的价格,贝尔斯登倒闭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文化渊源?事实胜于雄辩,还是相反?美国的律师是如何打赢官司的?我们是该遵守还是漠视国际惯例?……
翻开本书,您将更加贴近西方商业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今全球正在发生的经济变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靠近一点看西方--行商欧美20年见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车耳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美元和10美元都是“合理”的价格,贝尔斯登倒闭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文化渊源?事实胜于雄辩,还是相反?美国的律师是如何打赢官司的?我们是该遵守还是漠视国际惯例?…… 翻开本书,您将更加贴近西方商业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今全球正在发生的经济变革。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欧美从事金融工作的20多年中,对于欧美多个国家商业文化的观察和感悟,是一本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务往来的文化指导手册。 全书共分8章,由几十篇专题文章组成。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在国外从事商务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趣事、轶事以及尴尬事,为读者刻画出了各国商人的文化特征,总结出了一套常见问题的解决之道。比如,如何向外国人说“不”、与外国人谈生意时该如何举止和着装、如何跟风险投资公司的人谈判、如何与外国的政府官员甚至警察周旋,等等。在全书的最后,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者深有感触地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 目录 第一章 吃定老外 1.怎样向老外说“不” 2.见老外穿什么 3.见老外吃什么 4.见老外说什么 5.别让老外烦我们 第二章 了解老外 1.为什么风险投资都来自美国 2.跟风投资 3.不可小觑商务霸权 4.别把自己卖瞎了 5.什么是合理的卖价 第三章 如此老外 1.出国留学值吗 2.如果给老外打工的话 3.别跟法国人较真 4.从美国房地产中看到什么 5.别太在意装修 第四章 观察老外 1.最好别扯上陪审团 2.雄辩胜于事实 3.假如王建民在巴黎 4.复古的巴黎 5.为什么纽约是个绿色城市而北京不是 第五章 学习老外 1.名人效应 2.中西方眼中的领导 3.公开原则和保密规定 4.遵守还是漠视国际惯例 第六章 同情老外 1.查人还是查物 2.反恐的效益 3.空管的难处 4.机场效率 5.飞行待遇 第七章 感受老外 1.享受还是炫耀 2.名牌世界——法国还是美国 3.简化我们的手续——从取消入境登记卡说起 4.加拿大的选择 第八章 别把自己当老外 1.生命的价值——中国人的描写 2.生命的价格——中西方的演绎 3.生命的维护——加拿大人的价值观 4.生命的价格决定——美国人的标定 试读章节 长途旅行的教训 不仅见美国人费思量,坐美国人的飞机也是大意不得的。那不仅是尴尬和遭罪的事了,而是直接考验你的抗寒能力。 夏天坐美国人的飞机要防止感冒,因为他们能把温度放在让你冷到打哆嗦的程度。五月底乘机自北京去美国,那是走路都出汗的季节。所有人上飞机穿的都是短袖,到了美国的飞机上却顿时变了个节气,寒风呼呼地吹,中国人都冻得瑟瑟发抖,有人把准备好的外套穿好、再盖上毛毯。我被冻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跟乘务员说可否把冷气关小点,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男乘务员很痛快地回答说一会儿就热了。之后发现,不到半小时温度又重新冷了下去,我知道同机的美国人肯定有相反的意见。中国人喊冷时美国人会叫热。 因为中国人穿着长裤披毛毯缩在座位上的时候,美国人还是短袖短裤露着大腿,歪在那里呼呼大睡。而那些空服人员早已习惯那个温度了,他们全是衣着短袖,在整个飞行途中,不管飞机多冷都很少看到他们把外套穿在身上。我再次确信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的源泉之一是美国,因为他们太喜欢并依赖空调了。 夏天的美国室内外温差实在是大。所以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那些人穿衬衫里面还加背心,因为办公室很凉。周一到周五,那些平日西装笔挺的金融界人士就将西装领带脱去,只穿着衬衫上班,绝大部分穿白色的,总之清一色的浅色,还都是纯棉衬衫。 美国衬衫的袖子长领子大,在手肘的地方还堆出一堆褶子,上面的第一个扣子永远是开的,而第二个以下的全部扣着。从衬衫开口处竟然可以看到里面棉质的被心,在三十多度高温的纽约他们就那样穿着,无论衬衫背心都是质地非常厚实的布料,几乎每个人都这样。而欧洲人向来不在夏天把背心穿在衬衫里面,衬衫是男人上身最后的屏障。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问他们,大热天的为什么每个人反而增穿背心,他们回答居然说怕太暴露,里面的东西会透出来被人看到,让我觉得非常诧异。美国人可以在大街上短裤凉鞋地闲逛和进商场,他们的暴露欲实际不比欧洲人差。 一次性的晚礼服 但是一到盛大的晚会,美国人却比欧洲人还正式,经常穿礼服出席一些慈善晚宴。 那种晚宴的礼服和正式的西装是不一样的,衣服的领子比普通西装要大很多,又是双排扣,清一色的黑色。裤子没有系皮带的扣袢,两侧还有两条线,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最奇特的是里面的衬衫,它的袖扣、前胸和领子全和普通的衬衫不一样:袖口的扣子不是缝在袖口上而是可以随意脱卸的漂亮金属装饰;前胸布料不是平的,往往有一排排褶皱装饰;领子还是小小的立领,不能打领带只能系蝴蝶式领结,领结一旦系上,领子也就成为三角状立在脖子上。穿了这样的衬衣,那种立领一晚上都在提醒你得挺直了脖子,我这才明白那些高级餐厅里的服务生为什么身材都那么挺拔了。 欧洲人出席这样的晚宴反而很少见这样的阵势。他们大部分都西装革履,但很少穿礼服,我在欧洲十几年,从来没遇到这样的机会,正式的场合都是用普通西装代替了。到了美国没多久,在朋友劝说下就买了套礼服,只为去参加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友的慈善晚宴,结果那套礼服没用两次就束之高阁。回国以后每次看着这个连穿着的方法都被我忘记的礼服,我知道此生难有再次用到它的机会了。 美国人简单的时候很简单,复杂的时候很复杂。 就如同整个世界都要学英语一样,在对外交往中的穿衣戴帽习惯,我们也得向西方人学习。中国人的传统服饰只能穿在特定的场合,西装已经是全球化中最潜移默化的东西,以至于每个人都没有把它视为舶来品。见老外穿什么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国家的人了解什么风俗。如果事先有所准备,就既能避免尴尬又会让自己很舒服。 P12-14 序言 我写的前几部书要么是以国家和地区为专题的,要么是以某一个领域为主,比如《如此法国》、《如此西欧》、《如此美国》和《如此加拿大》等描写的都是我长期居住或者经常到访的国家或地区,因此这些书被称为“旅居”文化系列。“旅居”相对旅游而言,无非就是居住的时间长一点、感受多一些而已。 而我的另一些书,比如《投资西方》和《财富幻象》,则是对一些经济领域所作的专题叙述和分析,也是我多年国外工作体会的一种集结。《投资西方》主要介绍并分析了中国人在海外投资出现的问题,而《财富幻象》则是从“财富错觉”这个立意出发,分析了美国风行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和美国人夸张性超前消费习惯将导致的问题,即中国人所说的“过犹不及”的道理。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此暴发,还殃及了我们这些远在大洋另一端的无辜人群。 相比之下,本书是一本漫谈式的散文体作品,如果说有一条主线的话,那就是我多年来对外交往尤其是和西方人打交道过程中的认知。从一个长期在国外工作的商人的角度,向国内读者介绍西方文化以及中西之间各种现象的对比,以期让读者了解真实的“老外”是什么样子。当然,经历和体会均来自个人,表达的观点不一定周全,但是我自信于读者读完这本书之后,对外国人会有一种异于现在流行观念的种种感受。果能如此,我就没有白写这本书。 在第一章中我谈到了会见外国人时的吃、穿和交流习惯问题。对外交往毕竟和对内交往有区别,外交部的朋友常说,外交无小事。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这些事现在看来虽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总要吃得优雅、穿得得体、说得恰如其分吧?因为我们身后,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厚重历史的泱泱大国。 说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一位台湾画家陈先生和我说过的一些话。他两个美丽的女儿是我的邻居,门对门和我一起在巴黎住了有十年之久,现在他们父女的肖像画作品在台湾地区已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陈先生说:“多年来,日本人一直向我们出售产品赚我们的钱,却瞧不起我们。”他当时沉重的语气让我很有感触。日本人的这种心理仍然让台湾朋友内心很不舒服。 将近20年过去了,大陆也开始像台湾那样富裕起来,实力更强、影响力更大,我们不能让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既赚我们的钱又瞧不起我们。我们不烦“老外”,也不应该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让“老外”烦我们。 同时我们要学会向“老外”说“不”。要知道,能不说“不’’的时候不说,是一种宽容,但该说“不”的时候还是应该说,因为我们不能纵容。 第二章讲的是近来我从事投资的一些故事。这几年来,在中国活跃的风险投资和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这首先是因为美国人有钱,其经济总量大。只要美国人关注了某个地区或领域,他们很快就会成为那些地区的老大,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 风险投资主要来自美国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人敢冒风险,不仅比亚洲人,而且比他们同宗的欧洲人都更加喜欢冒险。他们肯将资金投到相对陌生的国家和相对陌生的领域,也常常是一窝蜂似的,一个冒险家成功了会吸引另外一群冒险家蜂拥而来:在股票市场上是如此,在其他投资领域也是如此;在二级市场上是如此,在一级市场上也是如此。 只是,别以为投资来自美国,钱就容易拿到。其实在这种投资谈判中,西方人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发展中国家。美国人会把“教育别人”这个词挂在嘴边,所以在商务谈判中要警惕西方人的商务霸权。比如,和西方人签合同常常必须用英语,这也罢了,但是在有中文、英文两种合同版本时,美国人会强调以英文版本为主,这样在打官司时他们会占尽语言优势。中英文有歧义的话,中国人就会吃亏,因为美国人会说英文不是这个意思。 同时,国内企业在对外交往中还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条件把自己推销出去。这里最主要的就是价格问题,一个有经验又善于谈判的人就能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否则就有可能把自己卖砸了。那么在投资谈判中什么是合理价格呢?本书以经验说明,合理价格是一个供求之间均衡的、对买卖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价格。 第三章开篇文字谈到的是留学问题。这涉及许多家庭和青年人,从成本和效益角度上讲,留学是以时间和金钱为代价去换取更好的未来。但是近十多年中,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了,国外到中国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留学生不像以前那样受人欢迎了。如果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没有保证,也看不到收益的话,出国留学还值吗? 学成归来后在外企工作常常是留学生的一个选择,在法国留学就在法国企业工作,在德国留学就在德国企业工作,只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和德国人工作就要严守规矩,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和法国人在一起千万不要这样,那是一个如果和他们较真就能把你自己气个半死的民族。 但是在美国工作就又不一样了,那是开一句玩笑就能扯上官司的国家。那里的律师多到可以把任何事情都扯上官司。就像美国投资银行发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一样,美国的律师开发了许多诉讼产品,比如说自己不小心滑倒跌伤都可以想方设法打官司找人赔偿。 翻开美国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你可以看到上面刊登着整版整版的律师广告,这些广告都是一些宣称“有几十年丰富经验,到府服务,不获赔偿分文不收”的律师,而这些律师们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惟恐天下不乱。对这些家伙来说,不是事实胜于雄辩,而是雄辩胜于事实! 在第四章中谈到了环保问题。我居住时间最长的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都是车多人多的世界大城,北京曾经是一个到处都是绿色的城市,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30年过去了,事情却倒了过来,当北京人开车上班时,巴黎人开始骑自行车了,连有轨电车都重新开始出现在这个古老的城市。 更令人咋舌的是,连纽约都成了一个绿色的城市。纽约市长就是那个用自己的钱竞选成功的亿万富翁布隆伯格,这个位高权重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人却经常坐地铁上班。他那个级别的人为什么有车不坐?难道这个世界上最大城市的管理者的时间和安全没有国内某些领导干部重要吗?那里的人并不是因为有钱并追求舒适而开车出行,而是什么方便什么快捷坐什么。所以纽约被评为绿色城市,也是因为它有提倡绿色的领导。 绿色城市需要的是绿色装修,我在这一章里特意比较了中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差距,中国人是打碎一个旧世界创建一个新世界的装修模式,西方人则是“维护式”的,两种理念对空气和邻里环境的不同影响可想而知。 第五章名为“学习老外”,说的是他们的优点。无论面对名誉还是权威,多数西方人都会以平常心态对待。西方大部分的名人喜欢过低调的生活,而老百姓见到名人的时候也会不卑不亢。 至于对待权威,那可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我亲眼见到纽约副市长这个相当于国内副部级的高干,因为在会上多讲了几句话占了别人的时间,就被会议的主持人坚决地请下台。西方人对领导的敬畏不是卑躬屈膝,不是巴结逢迎。 在这一章里我还提到了公开原则和保密规定以及国际惯例等问题,比较起来,我们国家保密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连在网上摘下来的汇编资料,都能成为机密文件。在有的单位,人们甚至不能用‘‘机密”为文件命名,否则会被删去。 而在美国,除了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其他政府部门加起来的保密文件(包括国务院的机密文件)也只占2%。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众,所以政府的文件也应该让百姓知道。因而行政公开的原则不仅仅是规定公众有多大程度的知情权,而是在确定某些东西保密后,将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公诸于众。阅读机密文件也不应该分级别,如果机密材料与其无关,官再大也不应该看。 第六章叫“同情老外”,这里讲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问题,他们的重复劳动就像他们的重复建设一样。美国人讲效率,但是在许多场合他们做的真是挺糟糕的。 许多人都知道北美有个贸易协议,那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的,本来货品在这三个国家间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事实却不是这样,直到现在,美国人对来自加拿大这个同宗同族兄弟国家的货物和人员还要严加审查,对来自加拿大的乘载有十几个人的大巴甚至能查上一两个小时,从X光机到人工再到警犬能查三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谈到,“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在反恐上投入了太多的财力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进步,以至于宽带的普及率甚至比一些亚洲国家还低。 美国人低效率的例子比比皆是。以我在美国机场的亲历为例,仅仅由于一个美国机场搬运工人的迟缓而延误了一架班机的起飞,尔后造成了整个机场的拥堵,最后导致飞机在地面延误的时间竟然可能长于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第七章则描述了西方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对名牌的认知更加理性,是在享受生活而不是在炫耀生活。这一章中的《加拿大的选择》一篇,特别讲到了这个国家人的心态:平和而不急躁,务实而非务虚。他们并不羡慕美国人的富裕,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美国学习,以免受到美国文化的污染。那里从政府到平民都对致力于国防建设毫无兴趣,而是把可能用在军事上的开支花在给老百姓办全民保险上,使居民们获得真正的实惠。 第八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谈的是生命的价值、其可能的价格以及价格决定。我们国家的人常常把生命的价值做一种虚幻的解释,比如说重于泰山,比如说轻于鸿毛,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写意而不写实。 实际在生命价值这个问题上,国人的观念尽管最励志却也是最空洞的。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比我们实际得多。他们对生命的定价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像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奴隶是有价格的,到16世纪资本累积时期,对非洲奴隶的买卖也是有价的。到了今天,给生命定价也一直在进行着,人寿保险公司干的就是这个。 今天这个社会,在中国人侈谈生命价值的时候,美国人一直在给生命定价,亵渎也好,尊重也好,至少他们的做法更适合于操作。比较起来,对生命赔付最廉价的是贫穷国家,对生命维护最好的是北欧国家和加拿大,对生命价格演绎得最夸张的是美国人。一条人命在前者如果值几十万元的话,在欧洲会值几百万,在美国则可能值几千万。 美国人的做法太过夸张。但是我们也要珍惜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说来只有一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